仝小林院士臨危受命於2020年1月24日,作為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大年三十夜,奔赴武漢。
在抗擊大型疫病面前,仝小林始終義無反顧,衝鋒前線,以中醫藥為武器,保障人民健康。「做醫生,必須以醫魂、醫德、醫道、醫術護佑蒼生。」仝小林被授予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接受採訪時堅定地說道。
創「武昌模式」
疫情發生初期,醫療擠兌嚴重,患者大量聚集, 「如何有效控制疫情蔓延,讓每一位疑似病例、密切接觸者都得到及時診治,是當時面臨的最大難題。」
仝小林第一時間深入臨床實踐、通過對社區隔離點、發熱門診、隔離病區、危重病房患者親自診察,結合病人症狀表現、武漢當時氣候特徵,新冠肺炎中醫定性為「寒溼疫」,是感受嗜寒溼之疫毒而發病。根據古人大鍋熬藥的中醫抗疫經驗,確立了宣肺化溼、解毒通絡的治療原則,擬定了20餘味中藥組成的通治方——寒溼疫方。
有了藥,介入社區防控也很關鍵。1月29日,仝小林向武昌區政府和湖北省中醫院提出共同開展社區中醫藥防控工作提議,立即得到響應。第一批2.7萬袋湯藥很快配送到位。
如何有效管理更大範圍的社區,保證居民及時服藥並反饋情況?仝小林提出,用二維碼、App、移動終端、雲平臺等架起患者、醫護人員、專家組、志願者和管理人員的聯絡通道。
就這樣,仝小林創新實施了以「中醫通治方+社區+網際網路」為框架的社區防控「武昌模式」,在源頭處阻斷疫情蔓延。
與此同時,仝小林和一線專家共同制定、修訂全國中醫診療方案,為前線提供指導意見,為國家研判提供建議。現在診療方案已經從第三版更新到了第八版,在廣泛汲取全國各地經驗的基礎上,創新歸納出包括「三藥三方」等一系列針對性強、臨床應用有效的治療方法,大大提高了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冠肺炎的療效。
「我親身經歷了這場百年不遇之全球大疫,可以驕傲地說,中醫藥經受住了這場百年大考。」仝小林表示。
到一線去 到臨床去
「在病人需要你的時候,無論環境多麼危險,肯定是義無反顧。作為醫生,都會有這種使命感和擔當。」仝小林在武漢抗疫第一線連續工作 64 天,邊臨床、邊實踐、邊總結,讓中醫藥真正全面、全程地介入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不只這一次,早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發生流行性出血熱,當時,仝小林在首批國醫大師周仲瑛的帶領下,以博士生身份在蘇北醫院協助治療大量病人。2003年非典暴發,他是臨時非典專病醫院——中日友好醫院的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組長,診治了248位非典病人,創製了「SARS-肺毒疫四期八方」的辨治方案。
仝小林說:「醫生必須到現場看病人,把握疫情發生現場的環境。無論你是教授還是院士,沒有望聞問切,沒有第一手資料,就是紙上談兵。」
現代科學背景下,仝小林通過長期臨床研究與大膽實踐,構建了以「核心病機—分類分期分證—糖絡並治」為框架的糖尿病中醫診療新體系,在中醫糖尿病領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他帶領團隊以臨床評價為核心,選取有代表性的急危重症開展系列臨床試驗,證實各示範方藥具有明確的量效關係及較寬的用量範圍,構建了以隨症施量和劑量閾為核心的方藥量效理論框架。這為創建方藥量效學科、推動中醫走向「量化」時代奠定重要基礎。
「要跟上現代臨床研究的步伐,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做到與時俱進、常中有變。」仝小林說。
助力中醫藥現代化發展
獲得「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讓仝小林謙虛的說:「這一榮譽是對我們醫務界、中醫界,特別是對臨床醫生的鼓勵。我感到很光榮,同時也應在科學研究方面更加努力,用更好的科學成就讓中醫在整個醫學中作出貢獻。」
仝小林認為,在新冠疫情中,從預防、治療到康復,中醫藥積累了豐富經驗和科研能力,提升了針對急性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能力。他希望,抓住新時期中醫藥發展的科技機遇、政策機遇和此次抗疫時機,推動中醫藥實現現代化發展。
「中醫藥本身是傳統古老的學科,但是正煥發著青春。」仝小林指出,從中醫思維到現代科研思維,要做到守正創新。
在他看來,只有嚴謹而真實的科學研究才能推動中醫藥發展,才能實現中醫藥現代化,才能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比如用臨床研究方法驗證中醫藥治療某病的療效,用分子生物學方法探索中醫藥發揮療效的機制,用現代藥理研究方法探索中藥藥理作用和機制,用表型組學方法解析中醫證候的生物學實質等。
除了重構現代科技背景下的中醫診療體系,還應科學有效地培養青年人才。「為實現中醫藥的現代化、國際化而勇挑重擔,這是時代賦予中醫藥人才的使命與擔當。」仝小林擲地有聲地說道。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科學技術傳播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