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代小佩
「新冠疑似麻杏羌,石葶長卿龍藿香,蒼白三仙苓姜佩,厚樸草果貫檳榔。」
這支方歌含18味中藥,是中藥湯劑「武漢抗疫方」的藥方。方子推出不到一個月,累計發放70多萬服,救治新冠肺炎輕中症患者和疑似病人超5萬。
擬方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不久前,他榮獲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當機立斷,創製「武漢抗疫方」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仝小林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奔赴武漢。抵達那天是大年三十,武漢下著小雨,溼冷。吃罷晚飯,仝小林在院子走了1個多小時。除夕夜,他關上空調、打開窗戶,只為感受新冠肺炎的發病環境到底是怎樣的,並從中醫角度考量:這個病,應如何治療?
中醫講究「理法方藥」,給新發、突發疾病定性是中醫介入的第一步。在武漢金銀潭醫院看了幾十個病人的脈象和舌象後,他有了基本判斷:新冠肺炎可定性為「寒溼疫」。
最初幾天,醫院門診擠滿人。仝小林意識到,如果控制不住社區這個源頭,將出現更嚴重的「醫療擠兌」。2020年1月29日,仝小林團隊和武昌區政府、武漢新冠肺炎醫療救治組、湖北省中醫院商議決定在社區開展中醫藥防控,撲滅疫情「小火苗」,讓防控關口前移。
經反覆驗證,由18味中藥組成的「武漢抗疫方」誕生,該方子可以宣肺透邪、解毒通絡、避穢化濁、健脾除溼。經大鍋熬製、機械包裝,一袋袋中藥湯劑開始在武昌區各社區發放。
得到藥效反饋前,仝小林有些忐忑。他很清楚,「一人一處方」是中醫最理想的用藥模式。但這次是「萬人一處方」,一旦用錯,那可是人命關天。然而,疫情嚴重、發病人數多,逐個把脈開方辨證用藥不現實。仝小林說,新冠肺炎屬瘟疫,在疾病初期有相似症狀,通過「望聞問切」能找到規律,抓住核心病機,為創製通治方提供可能。
仝小林院士(左二)在武漢市第一醫院為患者把脈。圖片來源:新華網
湯劑發放前夕,仝小林聯合技術團隊連夜開發App軟體及對應二維碼,並迅速招募醫療志願者,患者通過App或掃描二維碼即可上傳基本信息和病情日記,600多名醫師志願者可為患者提供一對一用藥指導。
事實證明,通治方有效。1月底,武昌區隔離點疑似病例確診病例高達90%以上,施行中藥幹預一個多月後,下降至3%左右。「中藥通治方+社區+網際網路」的「武昌模式」是一次創新。
精準用藥,對抗瘟疫
習醫從醫40多年,仝小林參與了3次疫情防治。從流行性出血熱到SARS,再到新冠肺炎,每一次對抗瘟疫,經方都是他的武器,藥量則是他制勝的秘訣。
「中醫不傳之秘在於藥量」,藥量也是藥效的基礎。但長期以來,對藥量的精準把握被忽視。張仲景《傷寒論》中的一兩為現今多少克?1.6克,3克,6.96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仝小林和研究團隊通過文獻及藥物實測的考證,結合現代藥理及臨床實踐,認為《傷寒論》經方一兩約為現在的15.625克。
「守中醫之正,創中醫之新。」仝小林說,中醫的用量有如用兵,既不能提筆便是重劑、猛劑,亦不能一貫追求四平八穩,而應根據疾病種類、病情輕重、個體差異、藥物品性等合理用量。他多次強調,在中醫「理法方藥」的基礎上,還應加一個「量」。
仝小林院士在武漢市第一醫院重症病房。圖片來源:新華網
仝小林在他主持的973計劃項目「以量—效關係為主的經典名方相關基礎研究」中,驗證了中醫方藥具有較寬泛的劑量範圍,在經方本源劑量的框架內選擇合理用量,能大幅提高急危重難疾病的療效。這為創建方藥量效學科、推動中醫走向「量化」時代奠定重要基礎。
國醫大師李濟仁是仝小林的碩士導師,他認為仝小林取得學術碩果是因為善於學習老師學術思想中的精華,又擁有叛逆和質疑精神,有創新、變通和思考,敢於超越老師。以糖尿病研究為例,仝小林另闢蹊徑,構建了以「核心病機—分類分期分證—糖絡並治」為框架的糖尿病中醫診療新體系,首次突破單純中藥降糖難題,為糖尿病治療提供了新選擇。
李濟仁還記得30多年前仝小林刻苦學習的身影——為阻擋盛夏蚊蟲叮咬,晚上11點穿著雨靴學習。仝小林說,他學中醫沒什麼竅門,就是下死功夫。從武漢抗疫一線回京僅3個多月,他主編的《新冠肺炎中醫診療與研究》一書就出版了。
2019年11月22日,仝小林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祝賀如潮水般湧來,但真正讓仝小林開心的是,「科學家」和「中醫大夫」兩條線終於有了交點。
編輯:張爽
審核: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