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科技工作者仝小林:用中藥湯劑撲滅武漢社區的新冠火苗

2021-01-13 科技日報

◎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代小佩

「新冠疑似麻杏羌,石葶長卿龍藿香,蒼白三仙苓姜佩,厚樸草果貫檳榔。」

這支方歌含18味中藥,是中藥湯劑「武漢抗疫方」的藥方。方子推出不到一個月,累計發放70多萬服,救治新冠肺炎輕中症患者和疑似病人超5萬。

擬方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不久前,他榮獲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當機立斷,創製「武漢抗疫方」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仝小林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奔赴武漢。抵達那天是大年三十,武漢下著小雨,溼冷。吃罷晚飯,仝小林在院子走了1個多小時。除夕夜,他關上空調、打開窗戶,只為感受新冠肺炎的發病環境到底是怎樣的,並從中醫角度考量:這個病,應如何治療?

中醫講究「理法方藥」,給新發、突發疾病定性是中醫介入的第一步。在武漢金銀潭醫院看了幾十個病人的脈象和舌象後,他有了基本判斷:新冠肺炎可定性為「寒溼疫」。

最初幾天,醫院門診擠滿人。仝小林意識到,如果控制不住社區這個源頭,將出現更嚴重的「醫療擠兌」。2020年1月29日,仝小林團隊和武昌區政府、武漢新冠肺炎醫療救治組、湖北省中醫院商議決定在社區開展中醫藥防控,撲滅疫情「小火苗」,讓防控關口前移。

經反覆驗證,由18味中藥組成的「武漢抗疫方」誕生,該方子可以宣肺透邪、解毒通絡、避穢化濁、健脾除溼。經大鍋熬製、機械包裝,一袋袋中藥湯劑開始在武昌區各社區發放。

得到藥效反饋前,仝小林有些忐忑。他很清楚,「一人一處方」是中醫最理想的用藥模式。但這次是「萬人一處方」,一旦用錯,那可是人命關天。然而,疫情嚴重、發病人數多,逐個把脈開方辨證用藥不現實。仝小林說,新冠肺炎屬瘟疫,在疾病初期有相似症狀,通過「望聞問切」能找到規律,抓住核心病機,為創製通治方提供可能。

仝小林院士(左二)在武漢市第一醫院為患者把脈。圖片來源:新華網

湯劑發放前夕,仝小林聯合技術團隊連夜開發App軟體及對應二維碼,並迅速招募醫療志願者,患者通過App或掃描二維碼即可上傳基本信息和病情日記,600多名醫師志願者可為患者提供一對一用藥指導。

事實證明,通治方有效。1月底,武昌區隔離點疑似病例確診病例高達90%以上,施行中藥幹預一個多月後,下降至3%左右。「中藥通治方+社區+網際網路」的「武昌模式」是一次創新。

精準用藥,對抗瘟疫

習醫從醫40多年,仝小林參與了3次疫情防治。從流行性出血熱到SARS,再到新冠肺炎,每一次對抗瘟疫,經方都是他的武器,藥量則是他制勝的秘訣。

「中醫不傳之秘在於藥量」,藥量也是藥效的基礎。但長期以來,對藥量的精準把握被忽視。張仲景《傷寒論》中的一兩為現今多少克?1.6克,3克,6.96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仝小林和研究團隊通過文獻及藥物實測的考證,結合現代藥理及臨床實踐,認為《傷寒論》經方一兩約為現在的15.625克。

「守中醫之正,創中醫之新。」仝小林說,中醫的用量有如用兵,既不能提筆便是重劑、猛劑,亦不能一貫追求四平八穩,而應根據疾病種類、病情輕重、個體差異、藥物品性等合理用量。他多次強調,在中醫「理法方藥」的基礎上,還應加一個「量」。

仝小林院士在武漢市第一醫院重症病房。圖片來源:新華網

仝小林在他主持的973計劃項目「以量—效關係為主的經典名方相關基礎研究」中,驗證了中醫方藥具有較寬泛的劑量範圍,在經方本源劑量的框架內選擇合理用量,能大幅提高急危重難疾病的療效。這為創建方藥量效學科、推動中醫走向「量化」時代奠定重要基礎。

國醫大師李濟仁是仝小林的碩士導師,他認為仝小林取得學術碩果是因為善於學習老師學術思想中的精華,又擁有叛逆和質疑精神,有創新、變通和思考,敢於超越老師。以糖尿病研究為例,仝小林另闢蹊徑,構建了以「核心病機—分類分期分證—糖絡並治」為框架的糖尿病中醫診療新體系,首次突破單純中藥降糖難題,為糖尿病治療提供了新選擇。

李濟仁還記得30多年前仝小林刻苦學習的身影——為阻擋盛夏蚊蟲叮咬,晚上11點穿著雨靴學習。仝小林說,他學中醫沒什麼竅門,就是下死功夫。從武漢抗疫一線回京僅3個多月,他主編的《新冠肺炎中醫診療與研究》一書就出版了。

2019年11月22日,仝小林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祝賀如潮水般湧來,但真正讓仝小林開心的是,「科學家」和「中醫大夫」兩條線終於有了交點。

編輯:張爽

審核:朱麗

相關焦點

  • 「最美科技工作者」仝小林:守中醫之正 創醫學之新
    「做醫生,必須以醫魂、醫德、醫道、醫術護佑蒼生」,仝小林被授予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接受採訪時堅定地說道。仝小林(左)接受央視主持人採訪創「武昌模式」疫情發生初期,醫療擠兌嚴重,患者大量聚集。「如何有效控制疫情蔓延,讓每一位疑似病例、密切接觸者都得到及時診治,是當時面臨的最大難題。」
  • 「最美科技工作者」仝小林:守中醫之正 創醫學之新
    仝小林被授予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接受採訪時堅定地說道。仝小林第一時間深入臨床實踐、通過對社區隔離點、發熱門診、隔離病區、危重病房患者親自診察,結合病人症狀表現、武漢當時氣候特徵,新冠肺炎中醫定性為「寒溼疫」,是感受嗜寒溼之疫毒而發病。根據古人大鍋熬藥的中醫抗疫經驗,確立了宣肺化溼、解毒通絡的治療原則,擬定了20餘味中藥組成的通治方——寒溼疫方。有了藥,介入社區防控也很關鍵。
  • 【對話最美科技工作者】仝小林:將中醫成果寫在抗疫一線
    「兩個大局」,堅持「四個面向」,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推進國家現代化創新爭先,近日,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等6部門在北京向全社會發布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
  • ...走近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 | 仝小林
    ,堅持「四個面向」,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推進國家現代化創新爭先,近日,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等6部門發布了「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都是來自科研生產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先進典型。
  • ...妙藥」——記奮戰在武漢一線的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院
    1月24日仝小林到達武漢後,趕到各大醫院發熱門診會診看病時,一幕幕場景讓他非常震驚——每個大醫院的發熱門診擠滿了等待診治新冠肺炎的病人,在陰冷的風雨中排很長的隊。「輕症和疑似病人能不能在社區治療,從而減輕醫院的壓力?社區如果不把那些輕症甚至疑似患者控制住,一旦發展成為重症都必須住院的話,再多的醫院也不夠!切斷疫情源頭,社區是第一關。」仝小林說。
  • 讓科技之光灑滿山河——走近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上)
    新華社北京12月26日電  題:讓科技之光灑滿山河——走近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上)    新華社記者溫競華、張泉    在這片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奮鬥著9100萬科技工作者。他們把論文寫在祖國的江河湖海、山川戈壁中,寫在那些夙興夜寐、朝乾夕惕的歲月裡。
  • 上醫治未病 專訪院士仝小林
    讓輕型病人第一時間服用中藥,防止轉為重症,而患者到了重症時,用中藥配合西醫救治,從而減少死亡。我們在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開展研究,發現使用中藥湯劑組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死亡率降低八成以上,證明中醫具有「已病防變」的效果。第三是「瘥後防復」 。中醫藥在促進康複方面具有優勢。
  • 仝小林:解決中醫基礎理論問題 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和產業化
    仝小林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他擔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共同組長、國務院中醫藥專班臨床救治組組長。武漢戰疫期間,他根據疫情形勢,提出將防線前移至社區並擬定「寒溼疫方」,降低了高危人群發病率,遏制了輕症患者病情的進一步加重,為醫療系統恢復運轉爭取了寶貴時間。中醫藥在這次疫情中大顯身手給我們哪些啟示?
  • 仝小林院士:建立新冠肺炎康復體系 中醫藥大有可為
    中醫理論如何貫穿這次新冠肺炎防治全過程?怎樣促進新冠肺炎患者全面康復?未來應該如何發揮中醫藥優勢,完善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體系?近日,新華網「全球疫情下的中醫藥新觀察」系列訪談連線中央指導組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院士,就上述問題進行了解答。
  • 第八集《欲中醫自信須先文化自信——仝小林》
    但是我們經過評估沒有給她用抗生素和激素,而是採取了我們中醫的湯劑辨證施治,您看,用中藥注射劑代替抗生素治療。您看看,她今天狀況就好多了。要不這樣,您也給我們一天的機會,先試試看?婆婆:我要中西醫結合治療!(祈求口吻)仝院士:當然可以!您就等著看效果吧!
  • 300萬袋中藥湯劑的旅程:從煎藥車間到方艙醫院
    中央指導組成員、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中醫藥局黨組書記、副局長餘豔紅指出,堅持中西醫結合,是中國新冠病毒抗擊戰中的重要特色,大量臨床實踐證實,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冠肺炎的效果是肯定的、有效的。中醫藥早期介入、中西醫結合治療,是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的一個重要方法,也是這次救治工作的一大特點。
  • 中藥如何治療新冠肺炎?看孝感中醫戰疫記!
    疫情期間,中藥成了香餑餑 煎煮的中草藥散發著陣陣香氣,前來取湯劑的車輛絡繹不絕。這是1月24日,大年三十,孝感市中醫醫院煎藥室外的場景。截至目前,共計為各定點救治新冠肺炎患者醫院熬製防治新冠肺炎中藥湯劑5萬餘袋。同時還為各鄉鎮場街、單位及廣大市民熬製預防新冠肺炎中藥湯劑41萬餘袋,發放防治新冠肺炎中藥飲片和中藥配方顆粒8萬餘副,共計服務31萬餘人次。
  • 武漢「一號方」和「武昌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仝小林院士詳解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家組組長仝小林在發布會上介紹,疫情期間,武漢出現了社區傳播,中央指導組果斷決策,將中醫藥的治療和幹預納入到「四早」內容,即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結合社區的拉網排查,第一時間為集中隔離點的這些發熱、疑似的,包括輕型、普通型的病人,也包括一些「密接」人群,發放藥物。
  • 中國團隊:金銀花湯劑可抑制新冠病毒複製 臨床加速患者轉陰
    來源:澎湃新聞中國團隊:金銀花湯劑可抑制新冠病毒複製,臨床加速患者轉陰8月5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發現》(Cell Discovery)在線發表了由南京大學、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南京中醫藥大學團隊聯合完成的一項相救
  • 5秒抓一副中藥!蘇州一企業向武漢雷神山醫院捐助抗疫專用發藥機
    5秒抓一副中藥,一臺發藥機一天的產能相當於60名藥劑師的工作量……記者獲悉,作為國內唯一能夠研發生產全自動化中藥房、無人化煎藥房軟硬體設備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蘇州信亨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將向武漢雷神山醫院捐助一臺價值87萬元的抗新冠肺炎病毒專用無人化配方顆粒發藥機,同時信亨的技術人員還將在蘇州為發藥機提供遠程維護服務。
  • 中醫藥參與救治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佔比達92%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李風森介紹,此次疫情以無症狀感染者居多,主要服用以增強免疫力、抵抗力為主的湯劑。輕型、普通型確診患者主要服用以益氣健脾、清熱解毒為主的清肺排毒湯,同時為患者提供個性化中藥湯劑。一名患者入院時有點發熱,醫護人員給她灸了20分鐘百會穴,燒就退了。
  • 北京岐黃秦氏中醫院為三省市防疫一線人員捐贈1萬份中藥湯劑
    連日來,疫情牽動著每個人的心,為助力打贏這場防控戰,北京岐黃秦氏中醫研究院聯合內蒙古百草堂秦氏中醫門診部、山東奎文門診部積極行動,用堅守與擔當踐行著醫者的初心與使命,熬製1萬份預防肺炎的中藥湯劑,第一時間捐贈給抗疫一線人員。
  • 「瘋搶雙黃連」純屬鬧劇,真正的中醫是這樣治新冠的
    與2003年「非典」不同,中醫在第一時間就加入了新冠抗疫治療。新冠病毒「人傳人」對外披露後僅一周,國家版診療方案即加入中醫「協定方」。中醫國家隊認為新冠疫情為「溼疫」,治療方針以祛溼為主,旨在削弱人體內病毒的生存條件。北京、廣東兩支中醫醫療隊進駐武漢金銀潭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接手部分病區的患者,迄今療效顯著,副作用更小。
  • 不負「最美」 無愧「最亮」2020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儀式...
    2020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有的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無懼危險,逆行出徵,是抗疫英雄;有的投身脫貧攻堅,長期奮戰在基層一線,是攻堅戰士;有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 「我們在應對策略上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仝小林院士「解讀...
    新一版診療方案中,中醫治療方案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三版)》基礎上進行了修訂。主要做了哪些修訂?為什麼有這些修訂?帶著一系列疑問,記者專訪了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中科院院士仝小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