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區》:最真實的人類與外星人之戰,人性究竟是善是惡?

2020-12-10 嚶嚶說娛樂

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今天嚶嚶要帶來一部口味略重的電影——《第九區》。光看名字可能想像不出電影內容,其實第九區是外星人降落到地球後生活的地區,故事也就在這裡發生了。

被不明液體噴濺,男主身體逐漸發生變化

種族歧視一直是人類關注的問題,白人歧視黑人從未停止,而影片中則是人類歧視外星人。在讓外星人籤訂「驅逐令」的時候,由於外星人不怎麼配合,人類的態度非常不友好,有時直接開槍。所以說,不同種族之間很難生活在一起,想要徹底消除種族歧視的觀念是很困難的。

男主作死拿了外星人的東西,結果被裡面的黑色液體濺了一臉,這個意外成了男主人生的轉折點。他的身體發生了驚人的變化,一隻手成了「龍蝦手」,皮膚也逐漸潰爛。連妻子也拋棄了他,可見即使最親近的人也不可能一直站在自己這裡,每個人心中的第一位都是自己,妻子的選擇非常現實,也非常真實。

為逃活體研究變回人類,與外星人做交易

男主所在的公司其實在秘密研究外星人武器,他們發現變異的男主可以使用外星武器後,決定把他的內臟取出研究。這些所謂的高層人士、技術人員並不是真正想為社會做貢獻,而是利用自己的權力達成自己的野心,為了利益不擇手段,這裡也是諷刺了現實中美國的霸權主義。

在手術中他拼盡全力逃了出來,被通緝的他只能選擇來到第九區躲藏。在這裡,他得知只要拿回液體就能變回人類,便答應和外星人合作。其實我們可以得知,外星人是意外來到地球,它們只想回家,而人類在此期間拿它們做實驗,竊取他們的技術,非常不仁道。

超強機甲裝備上身,男主「開掛」解救外星人

當地有一群黑惡勢力,老大想要外星的基因來啟動武器,他嘗試了很多方法,包括吃外星人,都沒有效果,他很嫉妒男主並要砍了他的手臂。嚶嚶不禁想到一句老話「吃哪補哪」,黑老大的做法也體現了很多地方人們的迷信觀念,這些觀念往往是有違倫理道德的。

有了外星人的基因,男主得了機甲這一「開掛」裝備。裝備雖好,可男主畢竟不太會使用,但他還是選擇救出外星人,讓它啟動飛船回家,人的善良終究還是會出現。臨走前,外星人對他說:「3年,我答應過你」。連外星人都這麼重情重義,某些人類是不是自愧不如。

這部電影雖然講的是外星人這個看似不切實際的領域,卻讓人感到很真實。首先是他用了紀錄片的拍攝方法給人權威的感覺;其次是他將人性很好地體現出來,人類在利益面前是自私且殘忍的,但在危急時刻還是會義無反顧衝上去,人性終究是複雜的。喜歡這部電影的小夥伴可以去看看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嚶嚶說娛樂

相關焦點

  • 《第九區》:在真實的人類與外星人的戰鬥中,人性是善還是惡?
    大家好,我要給大家帶來一部口味稍重的電影《第九區》。你不能僅僅通過看電影的名字來想像電影的內容,實際上第九區是外星人登陸地球後居住的地方,故事發生在這裡。被不明液體濺起,男子的身體逐漸變了樣種族歧視一直是人類關注的問題,白人歧視黑人從未停止過,在這部電影中,人類歧視外星人。當外星人在「驅逐令」上簽名時,人類的態度非常不友好,有時會直接開槍。因此不同種族的人很難生活在一起,也很難完全消除種族歧視的概念。
  • 《第九區》,荒誕變形折射人性貪婪,金屬玫瑰寓意人性本善
    《第九區》改編自尼爾之前的一部九分鐘短片《約翰尼斯堡的外星人》,尼爾採用紀錄片的拍攝形式以外星生物與人類的共處生存展開,第九區為南非約翰尼斯堡的一個貧民窟,專門用來隔離外星生物,影片採用了荒誕的現實主義表現手法,通過男主威庫斯的變形過程和外星人的回家之旅探索人類與外星生物的關係,以及環境變化之於人性的審視,濃鬱的人道主義關懷和種族主義解讀構成電影最想探討的母題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們普遍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西方,基督教說人生來繼承有人類始祖所犯的「原罪」,又稟有「聖靈」,實際上認為人性中有善也有惡,所謂「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 《第九區》:外星人落難地球被虐待?卻折射了人類身份認同的困境
    以虛構的故事折射真實的人類世界,這是理解影片的關鍵。在片中,人類雖然收容了這些外星人,但卻將他們的居住地隔離,裡面生存環境極其惡劣。城市的公共設施也分為了人類和外星人兩種,人類的場合外星人不得入內。南非是世界上實施種族隔離制度時間最長的國家,影片中人類對外星人的隔離制度與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南非當局對有色人種的隔離制度如出一轍,甚至連標語的用詞都一樣。片中外星人的隔離區被叫做「第九區」,而1966年,南非政府曾建立了一個種族隔離區,名為「第六區」。
  • 《人性心理學》善與惡的來源
    生活有苦有甜,人性有善有惡,那些人性中的善與惡來源於哪裡?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影響我們生活的。《人性心理學》就為我們闡述了人性中善與惡的來源,以及由此衍生出不同的情緒。首先作者大衛休謨對蘇格拉底的因果論提出了質疑。蘇格拉底的因果論,源於邏輯推理裡面的演繹歸納法。這只是一種假象或者猜測,並不能代表真理。
  • 《第九區》,你見過這樣的外星人嗎?自私的男主與正義的外星人
    而電影《第九區》劍走偏鋒,講述了因意外飛船墜毀在地球的一群外星人,被人類不公正對待監禁的故事,影片一改人類永遠正義的觀點,相反在這裡面看起來恐怖的外星人有情有義,而相貌堂堂的人滿是自私殘忍。最初,我們展現了充分的人道主義對他們進行救治和安頓,但畢竟種族不同無法交流,大多數人害怕外星人,外星人也無法和人類和平共處開始暴亂,政府無奈放棄管理將他們交給以家私人機構(MNU)安排,MNU將外星人統一安置在第九區,因為想要得到他們的武器技術,甚至私下偷偷進行活體實驗。
  •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人性中的善與惡)
    古往今來,人性的善與惡一直是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命題《三字經》開篇就是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而儒家的荀子堅決否定這種說法,他認為:人性本惡科學發展到今天,人們已經知道,人性本無善惡,善惡都是後天形成的。人類與生俱來的欲望一吃,穿,住,愛。
  • 羅洛梅:敢於直面人性中的惡,其本身就是一種善
    敢於直面人性中的惡,其本身亦是一種善。——羅洛·梅人所有的焦慮,都可以體現為一種焦慮,即死亡焦慮。科技進步了,物質豐富了,但人類的生存境遇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觀,甚至更加惡化。這些時代問題,需要當代社會中每一個人認真對待與思考。現代人在技術飛速發展的同時,遠離自身的存在,從而導致人性的異化。他們逃避自我,順從他人,不再擁有直面自己存在的勇氣。現代人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一直處於空虛和焦慮之中。在這種空虛和焦慮中,部分的人性惡就會顯現跳出。
  • 如何看待人性的善與惡?
    人的本性到底是善還是惡,爭論了幾千年而無果。到頭來,弄得人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認識自己。人,是自然界中動物的一個種類,稱為人類。本性嘛,應該是先天性的而不是後天性的,應該和其他動物是一致的。和其他動物一致的是什麼呢?那就是為了自保和生存。
  • 死亡:檢測人性善與惡的唯一試劑。從英國《島》麻風病傳染說起
    文/墳和文字堆困擾人類幾千年的終極命題就是人本善還是人本惡。西方認為:這不是個可以討論的問題,善與惡是人為加之的價值屬性,人要崇尚自然主義,人不能違背自然(懂得西方這個價值觀,就能理解為什麼義大利人、美國人,在新冠疫情期,反對政府封城;美國政府為什麼不強制戴口罩。)。
  • 幽遊白書:仙水對人類的絕望以及黑化,是否印證了人性本惡的說法
    其中由富堅義博創作的《幽遊白書》,也成為了當年最熱門,也最知名的動漫作品之一。這部動漫塑造了許多生動而又形象的角色,它的故事情節不乏熱血色彩,卻又有著富堅義博獨有的黑暗基調。原本生性善良,並且富有正義感的靈界偵探仙水,因為一卷錄像帶而徹底走向了毀滅人類的道路。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仙水徹底黑化呢?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但所謂「無善無噁心之體」,應該溯源到宋明理學的「心」與「性」的關係上。南宋的陸象山說:「在天為性,在人為心。」
  • 願我們都能善待自己身邊的人,也被身邊的人善待——《第九區》
    今天的電影是《第九區》。這是一個關於外星人的奇妙故事。我真佩服導演的大腦迴路。整部電影用一個詞形容為「真實」。一方面是敘事手法的真實性,另一方面是對人性真實性的解讀。這個故事講述了一艘外星採礦船意外擱淺在地球上的故事。
  • 陳情令——人性善與惡的思考
    看完後,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人性的善與惡!何為善?何為惡?一家獨大的溫氏,仗勢欺人,作威作福,草菅人命,屠人滿門、壞事做儘是為惡!八面玲瓏、善於隱藏和偽裝的「笑面虎」金光瑤,因母親是妓女,自小受盡嘲笑和屈辱,後又認爹金光善被拒故而心生恨意,步步為營,害了兄長栽贓魏無羨,娶了同父異母的妹妹,讓父親屈辱而死,最後還害了第一個對他伸出善意之手的聶明玦,是為惡!那麼什麼是善呢!那些自詡正道的人都是善?修習「旁道」的一定是惡,努力營救老儒婦孺也是惡?
  • 《喊山》:善與惡交替的人性
    《喊·山》是由楊子導演的一部文藝愛情片,改編自葛水平的同名小說,取材於真實事件,於2016年上映。影片聚焦於被拐賣的婦女,從被拐賣婦女的悲慘生活中映射出世態人心,從中我感受到了農民身上的憨厚與淳樸,也感受到了他們身上存在的殘忍人性。讓我不禁心生疑問:人性真的就僅僅是「非善即惡」嗎?
  • 儒家孟子說人性善,法家韓非子:別再虛偽了,人性惡永遠無法改變
    於是,孟子用邏輯把人性善的學說嚴密包裝起來。孟子說,人內心天生就有善的種子,你只要好好愛護它,丟掉了要去找到它,像保護自己的身體一樣保護善的種子,並能推而廣之,那麼人就是善人了;相反,要是丟掉了善的種子而不知道去找回來,那人就變惡了,將滑落到禽獸的隊伍中去。
  • 究竟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心理學家這樣說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孔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卻稱:「人之初,性本惡」。在心理學界,洛克提出心靈的「白板說」,指的是人出生時,心靈猶如一塊白板,最後呈現什麼狀態,取決於後天的描繪。因此,人的心靈本質究竟是善還是惡,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在心理學界沒有定論。但在近期比較科學的說法是:人是由天生氣質和後天環境共同塑造的。其中,先天氣質沒有善惡之分,只有內向外向之分。
  • 善與惡的不同分工
    人性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善與惡的表現與外部環境一致。和平時期,人性以善為主,偶爾爆發出來惡的行為,會受到維持秩序、保護善行、匡扶正義的法律制裁,這是社會引導人們向善。亞聖孟子戰爭或動亂年代,人性則表現為普遍的惡,別人惡,你不惡,你的權益會被侵害,所以,對立雙方,無所不用其極,不管對立的哪一方,沒有最狠,只有更狠,環環相扣,仇恨升級。
  • 一部關於人性深處善與惡的電影《殺生》
    電影《殺生》改編自一本小說《兒戲殺人》,電影剖析的就是人性深處的善與惡和對現實的反思,這是一部隱晦很高的電影,導致很多人看不懂,當年上映並沒有太受歡迎,如今越來越多人關注這部電影。這是一個揭露人性的故事,也是關於兩頭牛的故事,簡單的來說解放前夕一個偏僻的山村,村民收養了一個孤兒牛結實,此人十分潑皮,把動物用的催情粉放進村民飲用的河水裡,讓守舊壓抑的山村響起了尷尬聲響。
  • 「書海無涯」威廉·戈爾丁《蠅王》,從寓言中體察人性的惡與善
    就像今天我想要向大家分享的這本書《蠅王》,雖然人性的「惡」在這裡暴露無遺,且最終將「善」打敗,但文字背後,作者本真的願望卻是想去通過這一殘忍的故事,召喚人性當中「善」的回歸。《蠅王》是英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的處女作,是一部哲理性的寓言小說,和其他許許多多探討人性、揭露社會現實的偉大著作所不同,這部作品的主角是一群六到十二歲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