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胯骨骨折需要人工關節置換?老年人做髖關節置換有危險嗎?
股骨頸骨折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
在醫學上,我們把這種骨折叫做骨質疏鬆性骨折,股骨頸骨折又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意思是說一旦發生股骨頸骨折,很多老年人的身體便每況愈下,乃至走到人生的終點,連再次骨折的機會都沒有了。
骨折本身不致命,而骨折造成的各種併發症卻是會要人命。老年人骨折後翻身和坐起十分困難,一旦長期臥床,很容易引起呼吸系統感染、泌尿系統感染、血栓和褥瘡等併發症,不論發生哪種併發症都會危及病人的生命。
老人摔倒為什麼這麼容易骨折?
年輕人骨骼堅硬,髖關節周圍有強有力的肌肉保護,除非受到巨大的外力衝擊,髖關節這個地方並不容易發生骨折。
但是一旦上了年紀,骨密度下降,骨質疏鬆,肌肉萎縮,特別是絕經後女性,情況更加嚴重。這時候髖關節就處於一個十分脆弱的狀態下。當一腳踩空,發生摔倒、滑倒,身體扭轉倒地,股骨近端就很容易受到損傷,造成股骨頸骨折。
股骨頸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低能量骨折,甚至常常在輕微的外傷後就可發生,這是由於老年人骨質疏鬆的緣故。
股骨頸骨折對老年人影響最大的就是長時間的臥床、漫長的康復期。因為就數據統計上來說,20%的股骨頸骨折出現「骨折不癒合」,還有20%的患者出現「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老年人的發生率更高於這個數據。而傳統的治療,對老年人來說,就有很多的風險和痛苦:
1.骨牽引需要嚴格臥床3—6個月(如果骨折能如期癒合的話),注意:是嚴格臥床,不能翻身和坐起來的,不然無法保證癒合的機會;
2.內固定治療,無論用何種內固定器械,只能滿足術後早期翻身、坐起來,而扶雙拐並保證受傷的一側不踩地,雖然能離床活動,卻只限於少數體能足夠好的老年人和中青年患者,大多數老年人還是要在床上待到骨折癒合(仍然是3—6個月)。除了病人痛苦,護理的家人也是苦不堪言。
股骨頸骨折的病人,年齡以70歲以上者為多。由於患者年老體弱,且往往伴有一系列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慢性氣管炎等。骨折後長期臥床,極易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如肺炎、血管栓塞、腦血管意外、褥瘡等,這些併發症不但影響骨折的癒合,甚至還會威脅病人的生命。
據觀察,老年患者臥床3周以上,各種併發症、伴隨症就會逐漸的出現;骨折前就有內科疾病的,不到3周就會出問題。1到2種的內科疾病還比較容易控制,一旦超過2種或其中某種疾病非常嚴重,就很難救治。
有經驗的骨科醫生常常把高齡老人的右股骨頸骨折稱作「臨終關懷」。對於老人來說,治療右股骨頸骨折的方法最好是手術。
髖關節置換手術可以說是上個世紀出現的非常有革命意義的一種器官替代手術。用這種器官替代手術就可以使以前無法治療的一些終末期的關節疾病得到良好的改善。通過關節置換可以減輕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關節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使之前很多不能走路的患者,現在都可以正常的走路,回歸到正常的生活中。
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人的股骨頸骨折,優點是:術後1周左右,患者就可以開始離床活動。這樣,大大的減少了長期臥床的痛苦,減少了併發症的風險;而且功能恢復滿意率高。
人工髖關節置換相關問題:
1、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包括全髖關節置換術、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該如何選擇呢?
醫生通常會根據病人的年齡、日常活動量及功能恢復要求、體質強弱及對手術和麻醉的耐受程度、受傷前關節是否有其它疾病等因素綜合考慮並給病人以建議。當然,也會適當的考慮患者本人合理的意願和要求。
2、老年人體質弱,手術風險多大啊!
老年人的麻醉、手術風險確實高於年輕病人。但是,同樣是大樣本的病例統計數據證明:長期臥床導致各種併發症的致殘率和致死率,都遠遠高於進行了人工髖關節置換的病人。
3、老年人股骨頸骨折,是不是要立即手術才好?
我們對每個病人都進行充分的術前檢查以及相應的術前準備,這個過程通常需要2—5天。這段時間,也是患者認識自己的身體狀況、傷情、心理適應、環境適應的過程。患者自身的準備,對順利康復和減少減輕併發症,也是至關重要的。大病例數據顯示:1周之內進行關節置換和48小時內進行關節置換對預後影響沒有明顯區別。
4、關節置換之後,是不是要注意很多問題?
制定合理的功能練習計劃,可以使恢復更快、關節壽命更持久,在手術後到出院前的這段時間,醫生會逐漸的講解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