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陷入危機,印度能當這個救世主嗎?

2021-01-17 時代解讀

視頻請見下面連結:

「郎有情妾有意」?澳洲發現救命稻草,印度真能當這個救世主嗎?

全文2486字,閱讀需約6分鐘

澳大利亞看上了印度市場,印度也急需一個貿易夥伴。這兩個"親美反華"的國家似乎有意抱團取暖,甚至聯手針對中國。

01印澳為何"郎情妾意"?

最近澳大利亞和中國的關係陷入低谷,很多人都知道這個事。澳大利亞的商品在中國也受到了限制,木材、小麥、煤炭、龍蝦等都找不到去處,經濟受到了巨大衝擊。

澳大利亞開始急了,想要尋找一個市場來替代中國。但這樣的市場真的存在嗎?澳大利亞盯上了印度,希望印度成為新的重要貿易夥伴。印度和中國都是人口大國,也都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澳大利亞的想法似乎說得過去。

當然,印度也盯上了澳大利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印度沒有加入RCEP。這裡說的RCEP,全稱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目的是為了消除貿易壁壘,使貿易更加自由化,是非常重要的區域合作協議,中國就是其中的成員國。

印度為了保護本國企業,退出了RCEP的談判,但印度也不想成為"孤家寡人",也必須找到盟友以便可以抱團取暖,於是就瞄上了澳大利亞。

印度和澳大利亞兩國能夠同時都看上了對方,可能也有歷史方面的原因。印度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在印度獨立建國後,印度和英國也保持著親密的關係。

莫迪還邀請英國首相詹森參與今年的印度"共和日"並擔任特邀嘉賓,而詹森也邀請印度參與在英國舉行的G7峰會。

澳大利亞同樣曾是英國的殖民地,而澳大利亞也同樣親美,直到現在,澳大利亞名義上的最高領袖還是英國女王。印澳兩國目前也都是大英國協成員,跟英美等西方國家走得是很近的。

可以說,澳大利亞和印度是"郎有情妾有意",但對於深陷危機的澳大利亞來說,印度真的能成為救世主嗎?

02印能否成為澳"救世主"?

可以說,印度成不了澳大利亞的"救世主",這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就是印度為了保護沒什麼競爭力的國內企業,一直以來實行的都是高度的保護主義政策。尤其是莫迪上任後,把這一政策推向了極致,前面提到的拒絕加入RCEP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另外,莫迪號召印度人都使用印度造的產品來代替外國產品,不顧印度的產品質量不行的現實因素。在"印度排燈節"活動中,莫迪大力推廣印度造的排燈,卻慘遭商販"打臉":"印度造的排燈質量很差,不如中國的。"

此外,印度為了所謂的"去中國化",大量禁用中國app,但顯然印度也沒有能夠替代的產品。

所以說,印度想要的不是互利互惠的貿易關係,而只是有利於印度的貿易方式。印度的這一貿易原則,為印澳以後的貿易帶來了隱患。

值得一提的是,和印度人做生意不一定靠譜。舉個例子,印度曾在2010年宣布要建高鐵,當時中方看上了印度這個項目。在2012年底,中印達成了初步的共識,籤署了引進中國高鐵技術的備忘錄。

2013年,印度邀請中方去新德裡磋商並成立合資公司。可是最後印度卻突然反悔了,選擇了日本企業來修高鐵。不過這個項目目前已經是"難產"了,預計2018年徵完的土地,到2020年結束了都還沒徵完。

而且,印度的馬哈拉施特邦因為和莫迪不對付,甚至還阻擾高鐵項目。而本來白紙黑字籤的是2023年竣工,印度為了慶祝獨立75周年,單方面地把完成時間提到了2022年。

問題是,2022年別說是完工了,地都不一定徵得完。可以說,和印度做生意風險很大,要時刻擔心印度是否反悔,地方政府是否配合。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印度當不了"救世主"的第二個原因。澳大利亞的出口產品是礦產、農作物、木材、肉類、海鮮以及沒有技術含量的紡織品等,而印度同樣是肉類、農作物出口大國。

比如澳大利亞是小麥、牛肉等出口國,印度也是,印度甚至是世界第一大牛肉出口國。而印度由於大部分人都是印度教徒,不怎麼吃肉,幾乎都是吃素,所以澳大利亞別的肉類,比如龍蝦也賣不到印度。

另外,印度大量進口的機電產品,澳大利亞也沒有。雖然印度要進口礦產,這部分可以給澳大利亞一定的市場,但是印度也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印度甚至還是鐵礦石、煤炭等出口大國,只是由於印度的礦石品質較差,所以要進口一部分的優質礦石。總體來說,印度和澳大利亞市場並不能互補。

最重要的一點是,印度的市場比中國小得多,印度滿足不了澳大利亞丟失的中國市場。2019年,澳大利亞對華的貿易額達到一千億美元,佔澳大利亞對外貿易的38%,而澳對印度的出口額不到100億美元,只佔3.6%。

十倍的差距,印度要如何彌補?是誰給的勇氣讓澳大利亞覺得印度能代替中國。而且,由於疫情的影響,印度經濟下滑嚴重。

僅2020年第二季度,印度經濟就下滑了23.9%,是經濟表現最差的大國之一。經濟沒下滑的印度都替代不了中國市場,萎縮的印度市場就更加不值一提了。

03失去澳大利亞對中國有影響嗎?

前面我們都在說澳大利亞和印度,接下來我們說說中國市場。澳大利亞GDP差不多是一萬多億美元,換算成人民幣只有8萬多億人民幣,而廣東一個省GDP就有超過10萬億人民幣。可以說,澳大利亞的經濟規模遠遠不如廣東。

當然,GDP並不完全代表消費潛力,關鍵還是看人口,而澳大利亞僅有二千多萬人口,人口規模只和廣州市相當。所以說,澳大利亞的市場規模是相當小的。這對於中國來說就是蚊子肉,聊勝於無而已。

澳大利亞一直在"反華",也一直在禁用華為,但是華為有過擔心嗎?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還曾直言:"廣州的市場都比澳大利亞大。"可以說,華為也沒把澳大利亞放在眼裡。這樣一個小小的市場是很難掀起什麼波瀾的。

其實,澳大利亞政客也懂得這個道理。烏合麒麟漫畫事件大家都很清楚了,澳大利亞指責我國,要我國"道歉",後來莫裡森發文說漫畫事件並不會影響中澳友誼,再後來他又說要和中國愉快共存。

澳大利亞在反華的同時,也向中國示好過好幾次。這樣的表現似乎更像是"精神分裂",其背後的原因就是又想"反華",又想賺中國人的錢。不過,澳大利亞嘴上說過要和中國愉快共存,但是並沒有實際行動,沒有一丁點的誠意。

中國一直秉承著友好合作、互惠共贏的原則,歡迎任何國家和中國合作。但是,合作也需要拿出誠意來。

澳大利亞想一邊賺中國的錢,一邊還要噁心中國,這麼傲慢的態度,那就只能承受自己作惡帶來的苦果。和中國做生意當然沒問題,但是首先得要尊重中國。澳大利亞和印度都有必要好好思考一下這個前提。

相關焦點

  • 澳大利亞官員讚嘆:只有一個國家能滿足全球疫苗需求,那就是印度
    產能僅12億劑,澳官員卻稱:只有印度能「承包」全球疫苗生產據觀察者12月10日援引印媒消息,當地時間12月9日,60多名外國使節參觀了位於印度海得拉巴的「巴拉特」和「生物E」生物技術公司,參觀過後,許多使節都對印度在疫苗生產上的工作給予了稱讚,其中,澳大利亞駐印高級專員奧法雷爾(O'Farrel
  • 分析人士稱印度民眾視他為「救世主」
    【南方+7月7日訊】據英國媒體報導,有民調顯示,截至6月30日印度總理莫迪支持率為74%,並未受到新冠病毒危機影響而下降。分析人士稱,印度人民對莫迪不可動搖的信心,反映出他在人民心中有著近乎救世主般的形象。
  • 還在拉攏澳大利亞搞事情?印度你醒一醒,別做「印度夢」了!
    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美國四點連起來剛好是一個菱形圈,這所謂的安保圈針對的是哪個國家想必不用我多說了吧?據《今日印度》,預計新德裡將在下周為正式邀請澳大利亞鋪平道路,印度政府已進行了最終審批,並與美國和日本進行了磋商。此時中印邊境的緊張局勢雖傳來降溫信號,但仍未完全平息,印度國內「抵制中國」的口號也此起彼伏。
  • 未來的印度,能成為如同中美一樣的大國嗎?
    光是大沒有用,比如清末時的中國,英屬時期的印度,大而孱弱備受欺凌。那麼強大的國家有何標準呢?以下是個人觀點:一、幅員遼闊並具有一定人口規模。人是國家最寶貴的資源,比如澳大利亞,地域遼闊但是人口才2000多萬,算不上大國。二、雄厚的經濟底蘊和軍事能力。
  • 你真的了解CF救世主嗎?揭秘救世主那些不為人知的事情
    首先,在救世主模式的劇情背景中,有這麼一段話「遠處那個絡腮鬍,身背武器的男人,如救世主一般出現,將聯合軍隊的希望點燃。」,這裡就說明了一個事情,就是救世主就是一個人,而非一個部隊的,畢竟如果是一支部隊的話,那就意味著這裡的描述並非是男人、而一群人。
  • 沒有救世主的電影,一切靠自己才有生的希望
    沒有救世主的電影,要靠自己才有希望。第一部:《我不是藥神》【劇情簡介】這部電影介紹:開印度神油店的老闆程勇(徐崢飾演)日子過得非常窩囊,生意慘澹,老父親身患重病,連手術費都籌不齊。而自己的前妻還跟有錢人懷上了孩子,還準備把他唯一的希望兒子的撫養權奪走。
  • 生化危機來了,尚且有愛麗絲救,新冠有點毒,她能救嗎?
    她就是《生化危機》女主愛麗絲,我相信誰都不會忘記她在電影裡的迷人風採,更重要的她是「救世主」。新冠有些猖狂的,小編在想她會再是那個救世主嗎?關注及期盼了一個寒假加周末,結果《生化危機》沒出新下集,《傳染病》火到極致了。愛麗絲沒出現,特蘭普先生不錯呦,豪情壯言,想想他我就悠然地佩服。估計他也是《生化危機》迷弟一直堅信著愛麗絲會出現拯救不幸的民眾。
  • 塔羅佔卜:憑直覺選一個沙漏,測你的感情會時常陷入危機嗎!
    塔羅佔卜:憑直覺選一個沙漏,測你的感情會時常陷入危機嗎! 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作者,謝謝~ A、你的感情會時常陷入危機、你的感情生活危機很多,經常是這個危機解決了,又進入到下一個危機中。
  • 亞特蘭蒂斯陷入危機?
    於是,她們決定派一個人魚來到陸地尋找解救族人的方法,人魚族犧牲所有成年人魚的一半的壽命淬鍊了一雙腿給她,這個現在坐在輪椅上的人。沒想到因為遠離人類社會並且不懂交通規則,她上岸不久就遇到了車禍,直接導致這雙腿廢掉。這個男人就是開車撞她的司機,那條道路本來人煙甚少,他看著她的雙腿從鮮血淋漓到完好無損只用了短短數秒,但是她卻再也站不起來。
  • 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現澳洲漁業面臨50年內最大危機,網友:活該
    在以前的時候,中國和澳大利亞屬於一個互相貿易友好發展的關係,但是在最近一段時間裡面,因為種種關係的原因,我們國家和澳大利亞處於貿易爭端期,這就導致了我們兩個國家的各種合作不能得以進行下去,但是對於我國來說卻無傷大雅。我國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進口國,國內擁有著大量的市場。
  • 澳大利亞的噩夢來了,中國真正停止進口
    閱讀本文章之前,希望您能在右上角點一個免費的關注,這樣您每天都會收到免費的國際新聞了,謝謝。,不知道澳大利亞作何感想呢?我國一直是世界第一的煤炭進口國,對於煤炭的需求量不言而喻,澳大利亞也是以為抓住了我們這個把柄,就開始不斷坐地起價,並且質量頻頻出現問題。殊不知,我們並不是非他們的煤炭不可,畢竟國際上的煤炭供應商又不止澳大利亞一家。
  • 印度、新加坡沒給美國人面子,澳大利亞獻殷勤!好事,對我國有利
    圖為美軍航母戰鬥群美國海軍針對中國重建第一艦隊,印度、新加坡這次沒有給美國人面子,澳大利亞獻起了殷勤,為何說這是好事據此前披露的消息,美國海軍希望把它的第一艦隊的總部建立在印度、新加坡或是西澳洲這些地方。不過,在美國放出消息之後,印度、新加坡方面沒有任何回應,12月5日,澳大利亞方面高調回應:希望美軍第一艦隊的總部設在澳大利亞。
  • 貧困加劇,多支武裝同時發起襲擊,印度內戰升級,局勢不斷惡化!
    貧困加劇,多支武裝同時發起襲擊,印度內戰升級,局勢不斷惡化!澳大利亞每日郵報12月20日報導,印度感染人數突破了1000萬,並且因為災情面臨導致了貧困加劇,各種社會性危機全面爆發。澳媒指出,印度境內農民衝進新德裡、郵遞員大罷工、其他行業也開始大罷工,局勢越來越惡化。
  • 澳大利亞扛不住了,下令先全面停飛美制戰機:給印度上了一課
    此外美國軍用飛機也不斷曝出事故,澳大利亞原以為有了美國的飛機,國內飛機行業就有了依靠,但是最近澳大利亞終於扛不住了。2007年的時候,澳大利亞引進該款飛機以替換老舊的戰鬥機,除了美國和澳大利亞,科威特也訂購了超級大黃蜂,科威特在2018年的時候,總共花了10多億美元訂購了22架。
  • 排除中國 英國宣布邀請印度韓國澳大利亞參加G7峰會
    在中英關係、中澳關係與中印關係持續緊張的背景下,英國首相詹森(Boris Johnson)通過辦公室宣布,他已經邀請印度、韓國和澳大利亞參加2021年的七國集團(G7)峰會。詹森將於2021年1月份訪問印度,兩國關係不斷升溫。
  • 澳大利亞憑什麼這麼任性,梁靜茹給它的勇氣嗎?
    到了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後中國經濟開始加速增長,並且加快了國內的基建,帶動了鋼鐵和煤炭的需求,提振澳洲經濟並帶動澳元從2001年到2008年短短七年之間漲了快一倍(2001年時1澳元只等於0.5美元,2008年初澳元和美元已經接近1:1了);再後來金融危機來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需求大降,澳元也突然下跌;之後中國在金融危機後強勢復甦
  • 澳大利亞「煤」有辦法,印度人靠不住,中國人卻不買單
    外貿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全球絕大多數國家都發展出外貿產業,來推動國內經濟的發展,而其中也不乏有一些是完完全全,依賴資源出口來養活全國人民的,就比如澳大利亞就是如此,不過 今年澳大利亞的外貿環境並非太好,中澳貿易關係的變化,讓澳洲經濟大受挫折 ,也有許多產業就此陷入困境
  • 印度不行,那就澳大利亞上!多國海軍下注,反正送死的也不是自己
    當然,美國海軍現在有沒有重建「第一艦隊」的能力我們先不說,假設「第一艦隊」真的被重建,並用來對抗中國的話,澳大利亞媒體提出,澳大利亞或將成為美國海軍這支艦隊的重要基地。理論上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應該更合適,這樣的「好事」怎麼會落到澳大利亞頭上呢?
  • 鐵礦石會成為澳大利亞反制的「殺手鐧」嗎?
    這只是澳大利亞正式做出的第一個反擊動作,然而這個過程可能會耗時數年。此外世貿組織的仲裁是否能夠得到執行或者起到什麼作用也是未知數。澳大利亞還有什麼手段能夠反擊呢 ?他在接受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的採訪時說:「後座議員有權表達自己的意見。我們在基於規則的貿易體系下工作,澳大利亞會信守自己的承諾。」鐵礦石可能是澳大利亞唯一的殺手鐧和其他產品不同,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對於中國有重要意義。
  • 替美國出頭自尋絕路,這次只有中國能救澳大利亞
    同時,不只留學教育產業很難向中國以外的國家轉移,澳大利亞採礦業也十分依賴中國。10月初,中國正式禁止進口澳大利亞煤炭,澳大利亞的優質硬焦煤價格就下降了22%。石賀凌還表示,在全球疫情依然嚴峻的情況下澳大利亞企業尋找替代市場的想法可能更難實現。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今年9月份的預測報告,中國將成為2020年全球範圍內唯一取得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