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請見下面連結:
「郎有情妾有意」?澳洲發現救命稻草,印度真能當這個救世主嗎?
全文2486字,閱讀需約6分鐘
澳大利亞看上了印度市場,印度也急需一個貿易夥伴。這兩個"親美反華"的國家似乎有意抱團取暖,甚至聯手針對中國。
01印澳為何"郎情妾意"?
最近澳大利亞和中國的關係陷入低谷,很多人都知道這個事。澳大利亞的商品在中國也受到了限制,木材、小麥、煤炭、龍蝦等都找不到去處,經濟受到了巨大衝擊。
澳大利亞開始急了,想要尋找一個市場來替代中國。但這樣的市場真的存在嗎?澳大利亞盯上了印度,希望印度成為新的重要貿易夥伴。印度和中國都是人口大國,也都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澳大利亞的想法似乎說得過去。
當然,印度也盯上了澳大利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印度沒有加入RCEP。這裡說的RCEP,全稱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目的是為了消除貿易壁壘,使貿易更加自由化,是非常重要的區域合作協議,中國就是其中的成員國。
印度為了保護本國企業,退出了RCEP的談判,但印度也不想成為"孤家寡人",也必須找到盟友以便可以抱團取暖,於是就瞄上了澳大利亞。
印度和澳大利亞兩國能夠同時都看上了對方,可能也有歷史方面的原因。印度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在印度獨立建國後,印度和英國也保持著親密的關係。
莫迪還邀請英國首相詹森參與今年的印度"共和日"並擔任特邀嘉賓,而詹森也邀請印度參與在英國舉行的G7峰會。
澳大利亞同樣曾是英國的殖民地,而澳大利亞也同樣親美,直到現在,澳大利亞名義上的最高領袖還是英國女王。印澳兩國目前也都是大英國協成員,跟英美等西方國家走得是很近的。
可以說,澳大利亞和印度是"郎有情妾有意",但對於深陷危機的澳大利亞來說,印度真的能成為救世主嗎?
02印能否成為澳"救世主"?
可以說,印度成不了澳大利亞的"救世主",這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就是印度為了保護沒什麼競爭力的國內企業,一直以來實行的都是高度的保護主義政策。尤其是莫迪上任後,把這一政策推向了極致,前面提到的拒絕加入RCEP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另外,莫迪號召印度人都使用印度造的產品來代替外國產品,不顧印度的產品質量不行的現實因素。在"印度排燈節"活動中,莫迪大力推廣印度造的排燈,卻慘遭商販"打臉":"印度造的排燈質量很差,不如中國的。"
此外,印度為了所謂的"去中國化",大量禁用中國app,但顯然印度也沒有能夠替代的產品。
所以說,印度想要的不是互利互惠的貿易關係,而只是有利於印度的貿易方式。印度的這一貿易原則,為印澳以後的貿易帶來了隱患。
值得一提的是,和印度人做生意不一定靠譜。舉個例子,印度曾在2010年宣布要建高鐵,當時中方看上了印度這個項目。在2012年底,中印達成了初步的共識,籤署了引進中國高鐵技術的備忘錄。
2013年,印度邀請中方去新德裡磋商並成立合資公司。可是最後印度卻突然反悔了,選擇了日本企業來修高鐵。不過這個項目目前已經是"難產"了,預計2018年徵完的土地,到2020年結束了都還沒徵完。
而且,印度的馬哈拉施特邦因為和莫迪不對付,甚至還阻擾高鐵項目。而本來白紙黑字籤的是2023年竣工,印度為了慶祝獨立75周年,單方面地把完成時間提到了2022年。
問題是,2022年別說是完工了,地都不一定徵得完。可以說,和印度做生意風險很大,要時刻擔心印度是否反悔,地方政府是否配合。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印度當不了"救世主"的第二個原因。澳大利亞的出口產品是礦產、農作物、木材、肉類、海鮮以及沒有技術含量的紡織品等,而印度同樣是肉類、農作物出口大國。
比如澳大利亞是小麥、牛肉等出口國,印度也是,印度甚至是世界第一大牛肉出口國。而印度由於大部分人都是印度教徒,不怎麼吃肉,幾乎都是吃素,所以澳大利亞別的肉類,比如龍蝦也賣不到印度。
另外,印度大量進口的機電產品,澳大利亞也沒有。雖然印度要進口礦產,這部分可以給澳大利亞一定的市場,但是印度也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印度甚至還是鐵礦石、煤炭等出口大國,只是由於印度的礦石品質較差,所以要進口一部分的優質礦石。總體來說,印度和澳大利亞市場並不能互補。
最重要的一點是,印度的市場比中國小得多,印度滿足不了澳大利亞丟失的中國市場。2019年,澳大利亞對華的貿易額達到一千億美元,佔澳大利亞對外貿易的38%,而澳對印度的出口額不到100億美元,只佔3.6%。
十倍的差距,印度要如何彌補?是誰給的勇氣讓澳大利亞覺得印度能代替中國。而且,由於疫情的影響,印度經濟下滑嚴重。
僅2020年第二季度,印度經濟就下滑了23.9%,是經濟表現最差的大國之一。經濟沒下滑的印度都替代不了中國市場,萎縮的印度市場就更加不值一提了。
03失去澳大利亞對中國有影響嗎?
前面我們都在說澳大利亞和印度,接下來我們說說中國市場。澳大利亞GDP差不多是一萬多億美元,換算成人民幣只有8萬多億人民幣,而廣東一個省GDP就有超過10萬億人民幣。可以說,澳大利亞的經濟規模遠遠不如廣東。
當然,GDP並不完全代表消費潛力,關鍵還是看人口,而澳大利亞僅有二千多萬人口,人口規模只和廣州市相當。所以說,澳大利亞的市場規模是相當小的。這對於中國來說就是蚊子肉,聊勝於無而已。
澳大利亞一直在"反華",也一直在禁用華為,但是華為有過擔心嗎?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還曾直言:"廣州的市場都比澳大利亞大。"可以說,華為也沒把澳大利亞放在眼裡。這樣一個小小的市場是很難掀起什麼波瀾的。
其實,澳大利亞政客也懂得這個道理。烏合麒麟漫畫事件大家都很清楚了,澳大利亞指責我國,要我國"道歉",後來莫裡森發文說漫畫事件並不會影響中澳友誼,再後來他又說要和中國愉快共存。
澳大利亞在反華的同時,也向中國示好過好幾次。這樣的表現似乎更像是"精神分裂",其背後的原因就是又想"反華",又想賺中國人的錢。不過,澳大利亞嘴上說過要和中國愉快共存,但是並沒有實際行動,沒有一丁點的誠意。
中國一直秉承著友好合作、互惠共贏的原則,歡迎任何國家和中國合作。但是,合作也需要拿出誠意來。
澳大利亞想一邊賺中國的錢,一邊還要噁心中國,這麼傲慢的態度,那就只能承受自己作惡帶來的苦果。和中國做生意當然沒問題,但是首先得要尊重中國。澳大利亞和印度都有必要好好思考一下這個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