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車偉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
以下觀點整理自張車偉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第8期)上的發言
對當前中國的就業形勢有怎樣的判斷?當下中國穩就業難題到底在哪裡?
這次疫情對就業的衝擊和傳統的就業衝擊是完全不同的,它完全是外在的,和我們過去談到的自然失業、結構性失業、周期性失業都不太一樣。這次衝擊力度之大、影響之廣在上百年的歷史當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判斷當前的就業形勢是比較困難的,如果開始是一個小的衝擊並且持續的時間比較短,這樣的衝擊應該是快速呈現V字型反彈趨勢,很快就能夠恢復。但現在看來,疫情的衝擊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而這種衝擊型失業可能就會慢慢演變成結構性的失業。從疫情的發生到現在已經有幾個月的時間,從國際上來看,還遠遠沒有達到可以控制的程度。雖然我國疫情防控取得積極成果,但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依然沒有消除,我國經濟還沒有完全回到正軌上。現在需要擔心的是我們所受到的衝擊性失業正在慢慢變成結構性失業。這種結構性失業是和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密切相關的,這次疫情過後,我們經濟發展、結構轉變都會經歷比較大的陣痛。
這次疫情之後,國內外需求會受到明顯的衝擊,並且本次疫情對國際貿易衝擊非常明顯。所以很多依賴外部需求的外向型經濟體受本次疫情影響明顯,即使疫情恢復,外部需求能否恢復還是有疑問的。我們的外部需求結構也可能發生根本的變化,即外部需求可能還在,但過去的產業或產品需要會發生變化,這必然會對就業結構產生衝擊。疫情發生以來我國國內需求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注意到這樣的趨勢之後,政府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培育國內需求。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把一些受到影響的外部需求轉化為內部需求進而應對疫情帶來的外部衝擊。
總體來看,這樣的就業形勢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當前對它的研究還不到位,還需要進一步梳理。僅僅從數字來看,疫情對我們就業影響不是特別大,失業率增加了不到1個百分點。真實的就業形勢遠遠比數字體現的要嚴峻得多,造成失業率不能反映失業情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我們國家的基本體制和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的顯性失業率不會特別高。遭受衝擊時,正值我國春節假期。就統計數據而言,就業受疫情影響最大的群體就是農民工群體,而農民工群體在失業統計當中很難被統計到數據當中。所以雖然失業率看起來並不是很高,但真實失業率有多少,這個數字恐怕很難掌握和判斷,但可以肯定的是疫情對就業的衝擊還是非常大的。
第二,疫情對就業的衝擊不僅僅體現在失業率數字上,失業率僅僅是我們觀察就業形勢的一個指標,我們更需要關注收入水平的變化。雖然收入水平的變化統計數字很難反映,但我們能明顯感覺到疫情對老百姓收入的影響非常大。一是存在這樣一大群體,他們丟掉工作、已經沒有收入,卻在統計上沒有顯示出失業;二是存在一部分即使有工作但收入下降非常大的人,這是因為有些企業可能沒有裁員但實際工資發放與勞動時間、工作量密切相關。在就業受衝擊的情況下,收入出現大幅度下降。從統計數字上來講,收入大概出現了7%的下降,老百姓實際的生活水平的變化還是非常明顯的。
總體來講,現在的就業面臨這個世紀以來又一次比較嚴峻的形勢,這一點我們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所以在「六保」當中我們把保就業放在第一位是很必要的,因為我們從「六穩」到「六保」,只有保住了就業才能保住基本的民生。從我們國家目前的政策來看,保就業、保市場主體的用力還是對的。
難點是什麼?難點是我們怎麼樣應對這次結構性失業問題,這次情況是從衝擊型失業變成結構型失業,這一輪結構型失業使得我們面臨經濟結構的大調整、大轉變,與我們國家的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疊加在了一起。這次疫情的衝擊帶來一個非常強的外力,讓我們思考下一步怎樣應對結構性變化所帶來的結構性失業的問題。這個問題涉及到經濟發展的問題、經濟結構調整的問題以及下一步我們如何更好地建立不斷完善就業保障制度的問題。
基於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對解決就業難題有何短期和中長期的建議?
就業形勢的應對應該是一個長期的戰略問題。就業問題不能僅僅從就業角度來看,因為就業是勞動力市場的一個結果,是整個經濟體系運行的一個結果,是我們這種經濟表現的結果。
從長期來看要解決我國的就業問題,必須要將其和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密切聯繫起來。從根本上講,解決我國的就業問題,要從國家下一步經濟發展的大趨勢著手。
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仍然處在發展和轉型過程中,城市化進程仍然在繼續,城市人口的流動或者人口布局的速度有所減弱,但是還沒有到一個均衡點上。下一步的發展,既要抓好新型城鎮化的進程,我們要走新型城鎮化之路,同時,農村的發展也是下一步要關注的重點。中國的思路比較清楚,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兩個戰略的結合,就是下一步我們所說的城鄉融合發展,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形態和未來發展會呈現出另一番景象。
現在中國就業所面臨的問題也和過去經濟變化發展密切相關。過去我國在城市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農民工和農村勞動力從中西部地區遷移到沿海發達的城市地區,實現了就業崗位和人員的匹配,但也使我國出現了一些問題。今後發展的大勢會發生一些變化,我們會看到東部沿海地區或者大城市中的就業崗位創造速度與過去相比大大減弱,也不再能吸收如此數量的外來勞動力就業。同時,農村發展和鄉村振興也帶來了一些不同的機會,城鄉融合發展是我國下一步發展的大勢。在這個過程中,怎樣讓勞動力供給能夠適應今後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勢,怎樣在經濟發展、轉型過程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並且能夠找到適合的勞動力,這是解決就業問題的關鍵。
在這個過程中,除了看到橫向的變化之外,也要看到在這一輪經濟發展和轉型過程中新技術、新產業革命帶來的一些變化,這種變化使得傳統的就業模式和就業形態也在發生變化。可以看到在第四次產業革命中,尤其是AI、大數據、網際網路、5G技術的應用對就業形態帶來新的衝擊,這種衝擊背景下對勞動力素質要求會有明顯的不同。而且就業創造分布的地區也有所不同,過去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和發達城市,而現在中小城市可能會有一些新機遇。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實現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讓勞動者能夠適應經濟發展需要是解決就業問題過程中要解決的一個根本問題。只有解決好這個問題,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疫情衝擊帶來的結構性失業問題應該引起重視。疫情衝擊是一種外在力量,首先使外部需求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我們的內部需求在疫情衝擊之後也會產生根本性的變化。這意味著下一步經濟發展會需要進行結構調整,這會帶來結構性失業問題。結構性失業問題的解決就是一個長期問題,這需要我們思考如何才能讓勞動者素質、技能以及大學教育、職業技能教育、培訓教育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
最後是消極勞動力市場政策需要進一步改革。失業保險制度在應對失業中發揮的作用不是太大,真正需要失業保險的人不一定能夠領到相關補貼,而我國失業保險存在很大的結餘。所以說當前的失業保險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需要我們從根上進行改革,讓它能夠更好地適應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在面臨比較大的結構調整的時候,讓失業保險為臨時失業者提供一個臨時的、短期的基本生活保障。近些年來我國低保、養老保險制度都有了比較明顯的完善,與其他制度對比我國的失業保險制度改革有所滯後,需要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