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城考古成果印證史上國際大都會地位

2020-12-14 騰訊網

[新聞頁-臺海網]

臺海網12月12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在泉州城考古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除了主旨發言外,還以「城、墓、陶瓷、摩崖石刻」「泉州城規劃、遺產保護、泉州港、海洋貿易」「宋宗正司與宋元市舶司等」和「泉州地區墓葬、建築、碑刻、瓷器相關研究」等分議題進行發言研討。記者採訪了部分專家,通過他們獨特的視角看泉州歷史上的國際大都會地位。

宋元泉州也擁有很高政治地位

中國考古學會絲綢之路考古專業委員會主任安家瑤

這次研討會是泉州城考古成績的一次總發布,對泉州申遺、古城保護利用等將起到很好推動作用。作為南宋、元代重要的官方機構遺存,南外宗正司、市舶司是當時中央政府的派駐治理機構,分別對宗室人員和海外貿易交通進行管理。南外宗正司、市舶司遺址考古發掘中,出土了瓷器、墨書等物件,佐證了歷史上南外宗正司、市舶司的存在,這是對宋元泉州官方遺蹟的重要補充,說明在那個時代,泉州不光是商業中心,也擁有很高的政治地位。

世界各地文化在這裡交匯交融

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前副主席、中國文物學會世界遺產委員會主任委員郭旃

宋元時期,泉州港為東方第一大港,成為我國最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許多海外貿易商品從這裡運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地的商品也運到這裡,並向全國各地發散,同時世界各地的文化在這裡交匯交融,形成絢麗多彩的多元文化,通過此次研討會,有助於進一步印證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一環,不僅是貿易交流的重要節點,還是一座多樣文明交流融合發展的城市。

考古成果體現「泉為大邦」歷史記載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山西大學副校長杭侃

宋元泉州在歷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這種重要性體現在學者們的文獻以及考古發現當中。目前泉州城考古成果,無論從其重要性還是出土實物的水平上,都能體現「泉為大邦」的歷史記載。城市要有足夠的腹地提供補給供應,德化窯遺址、安溪青陽冶鐵遺址所在地,就是泉州城的腹地。隨著時間推移,考古出土的陶瓷器、銘文、瓦當等越來越多,證明泉州在當時是溝通聯繫南北的節點,期待未來泉州城考古湧現出更多學術成果。

泉州曾為全國外銷陶瓷交集匯聚中心

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慄建安

泉州古城地下出土物類型眾多,以陶瓷器、建築構件為主。陶瓷器以宋元、明清時期為多,其中宋元時期的陶瓷器產地遍及周邊各主要外銷陶瓷生產地,證明宋元時期泉州已經成為全國外銷陶瓷交集匯聚的一個中心城市。同時,這些宋元陶瓷器種類及器形與目前寧波、上海青龍鎮、江蘇黃泗浦等港口城市的出土物存在較多共通之處,進一步證明了宋元時期泉州城與國內各主要港口城市之間存在著長期且頻繁的商貿往來。

中西方文化交流是最大特色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魏堅

在歷史上,泉州就是一座國際文化交流頻繁的城市,有很多古蹟來自不同文明和宗教。從大量的建築遺存、多元的宗教石刻等可以推斷,宋元時期的泉州,在東西方交流、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方面有著重要地位,甚至在當時的中國是獨一無二的。中西方文化交流、海上絲綢之路交流,也是泉州歷史文化的最大特色,這也反映了在當時格局下,中國對世界文化的貢獻,特別是多元宗教文化的兼容並蓄理念。

文物史跡與文獻資料互相印證

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導師、教授黃建秋

加強泉州港口的調查和考古發掘,可以藉助國內外成功經驗,通過考古發掘,多找到一些文物史跡和實物,與文獻資料互相印證,進行橫向對比研究,證明泉州在宋元時期是國際化大都市。例如,在對泉州南外宗正司遺址進行發掘時,共收集了6678件陶瓷器標本,其中225件陶瓷器底部等部位有墨書,字跡清晰可辨的陶瓷標本129件,從內容看,主要有機構名、人名、紀年等三大類,對探尋宋元趙氏皇族在泉州地區的管理和運營、生活方式,以及研究宋元泉州陶瓷器海外貿易方式提供佐證資料。

古泉州城支撐港口繁榮發展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世界遺產部主任陳思妙

古泉州城為港口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泉州港的不斷壯大又深刻影響了泉州城市風貌和功能布局。泉州作為世界性的海上絲綢之路城市,其興起得益於海外貿易,在宋元時期發展成為世界聞名的「刺桐城」。正因海陸交匯,古泉州城市建設除了依據中國傳統的「因山就勢」「因地制宜」,還考慮了港灣選擇、港城設施布局等。面向大海的地理環境,海外貿易的不斷壯大,本土與外來的眾多宗教信仰也融合在城市建設中,形成多元的城市物質文化風貌。

加強泉州府文廟的保護利用

泉州府文廟文物保護管理處主任何振良研究員

泉州府文廟作為泉州老城區的標誌性古建築,是泉州城市歷史中主要的文化名片,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見證了千百年來泉州文人學子尊崇儒學、人才輩出之事實,於2001年6月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好這份難得的歷史遺產,對於今天和未來的泉州人民發揚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今後要加強對泉州府文廟的保護與利用,充分展示其社會文化價值。(泉州網 記者 陳智勇 蔡紫旻)

相關焦點

  • 海南考古七十年展覽全方位呈現「水陸」考古成果
    展覽展示了海南田野考古成果,圖為三亞市落筆洞洞穴遺址出土文物「海南稽古 南海鉤沉——海南考古七十年」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300多件文物展品向觀眾呈現海南考古70年曆程。展覽的南海島礁出土文物本次展出採取線下展覽和線上直播方式,分為三個部分:海南歷年考古工作、海南田野考古以及南海水下考古。
  • 聚焦新石器時代 「考古中國」發布4項重要考古成果
    人民網北京12月29日電 (韋衍行)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
  • 洛陽龍門石窟取得六大考古成果
    洛陽龍門石窟取得六大考古成果10月19日,龍門石窟保護研究成果發布暨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周年學術交流大會開幕,龍門石窟研究院發布了20年來龍門石窟的六大重要考古成果,分別是:奉先寺遺址考古發掘、擂鼓臺三洞窟前遺址考古發掘
  • 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見證唐宋成都繁榮的大都會
    2007年10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為配合IFS國際金融中心工程項目建設,進行了文物勘探工作。基礎勘探工作在緊鄰紅星路步行街這一面積約50000平方米的地塊進行。歷史的因緣際會,讓考古工作者意外觸摸到古成都繁華的一角。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細緻發掘,唐宋時期的鋪磚主路4條、泥土支路4條、房址28座和大小排水渠21條相繼重見天日,成都城市考古取得突破性成果。唐宋成都,昂然走在世界城市的前列。
  • 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第二十三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進一步夯實理論體系、拓展實踐縱深,將我們黨對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地位作用和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事關深化文明認知、存續文化基因。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彰顯了我們黨高度的歷史自覺和文化自覺,始終將建設文脈傳承、文化繁榮、文明興盛的社會主義中國作為奮鬥目標。
  • 第四屆國際遙感考古會議在北京開幕
    10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由中國科學院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中科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和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承辦的第四屆國際遙感考古會議24日在北京開幕,來自中外遙感專家、遺產研究專家和遺產管理決策者相聚一堂,圍繞「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觀測新時代」主題展開探討和交流。
  • 河南一考古成果入選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河南縣域經濟網三門峽訊 近日,Archaeology(《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該考古成果於今年6月份以「A Paleolithic bird figurine from the Lingjing site, Henan, China(中國河南靈井遺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鳥雕像)」為題發表,李佔揚教授為論文第一作者,歷史文化學院方輝教授和法國波爾多大學弗郎西斯科(Francesco d'Errico)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考古中國」發布5項重大新成果,河南佔4項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其中河南佔4項,分別是偃師二里頭遺址、周口淮陽時莊遺址、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南陽黃山遺址。同時發布的還有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 習近平總書記「考古公開課」的15個要點
    即使是有文字記載以後的文明史,也需要通過考古工作來參考、印證、豐富、完善。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
  • 2600多年前的戎人王級大墓、古代糧倉……全省51個考古項目「扎堆...
    河南商報記者鄭超/文考古發掘單位供圖12月14日,2020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會在三門峽開幕,來自全省的51個考古項目在此「扎堆兒PK」,考古人分享、探討最新的遺址考古成果。
  • 收藏|習近平總書記「考古公開課」的15個要點
    即使是有文字記載以後的文明史,也需要通過考古工作來參考、印證、豐富、完善。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 深刻理解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大價值
    從舊石器時代考古發現印證中國是東方人類故鄉、中華大地上的古人類及其文化呈現連續進化形態,到「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鑿實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再到36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150餘處大遺址呈現中華文明滿天星鬥、多元一體——在考古實證面前,中華文化為什麼「興」、中國人民為什麼「能」的答案呼之欲出,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彰顯持久力量。
  • 學習筆記:收藏 | 習近平總書記「考古公開課」的15個要點
    即使是有文字記載以後的文明史,也需要通過考古工作來參考、印證、豐富、完善。  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
  • 青海都蘭考古驚現「五神殿」 千餘件文物出土印證古絲綢之路文化
    同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開始對被盜的「2018血渭一號墓」進行搶救性發掘。經過近三年的發掘,這座大墓已經出土了各類文物1000餘件。最近,考古人員又獲得了重要發現。
  • 西晉遺珍:朱滸分享煎藥廟墓地考古成果展及其他
    西晉遺珍煎藥廟墓地考古成果展及其他邳州博物館巡禮下篇煎藥廟村西晉家族墓地於2015年6月由當地村民在平整土地時意外發現,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館、邳州博物館三家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墓地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經細緻調查、勘探、發掘,該墓地共發現9座西晉時期貴族墓葬,是目前所見全國唯一沒有被盜掘過的西晉墓群。
  • 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省博開幕 展出文物超300件
    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展出的300多件文物引起市民極大興趣。海口日報記者蘇弼坤 攝12月22日上午,「海南稽古 南海鉤沉——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分「海南歷年考古工作」「海南田野考古」和「南海水下考古」三個篇章,共展出文物300多件,通過線下展覽和線上直播的方式,全方位為觀眾呈現海南考古70年曆程。「海南歷年考古工作」篇章全面呈現了海南建省前、建省後兩個階段的海南考古工作。
  • 河南這個考古遺址公園明年開放,再現七千年前生活場景
    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 考古發掘單位供圖12月14日,2020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會在三門峽開幕,來自全省51個考古項目在此「扎堆兒PK」,考古人分享、探討最新的遺址考古成果。河南商報記者從中選取了四個項目,為大家「盤一盤」咱河南這些「寶藏」文物。
  • 《盜墓筆記》之類的通俗書籍並不是考古,考古不是挖寶,更需要的是...
    考古學家倫福儒說,考古學部分是縝密的研究,部分是從事創造性的想像。他還說,考古學史首先是思想的發展史。所以我希望中國能夠有更多學者從事「沙發考古」。上觀新聞:我們為什麼一直忽視考古學的理論研究?陳淳:這和我國考古學的定位有關。中國考古學是20世紀初西學東漸的產物。顧頡剛先生發起的古史思辨運動,使得學界認識到地下文物在證經補史上的作用。
  • 年度河南考古項目扎堆兒「PK」成果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弋文本版圖片來自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幾萬年前的平頂山魯山地區,是否是一片被鳥獸蟲魚佔據的「無人區」?聞名於世的南陽獨山玉,最早製作工藝起源於何時?考古工地上幹活的為啥都是包頭巾大媽而並非考古學者?這些看似令人摸不著頭腦的問題,如今都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