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頁-臺海網]
臺海網12月12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在泉州城考古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除了主旨發言外,還以「城、墓、陶瓷、摩崖石刻」「泉州城規劃、遺產保護、泉州港、海洋貿易」「宋宗正司與宋元市舶司等」和「泉州地區墓葬、建築、碑刻、瓷器相關研究」等分議題進行發言研討。記者採訪了部分專家,通過他們獨特的視角看泉州歷史上的國際大都會地位。
宋元泉州也擁有很高政治地位
中國考古學會絲綢之路考古專業委員會主任安家瑤
這次研討會是泉州城考古成績的一次總發布,對泉州申遺、古城保護利用等將起到很好推動作用。作為南宋、元代重要的官方機構遺存,南外宗正司、市舶司是當時中央政府的派駐治理機構,分別對宗室人員和海外貿易交通進行管理。南外宗正司、市舶司遺址考古發掘中,出土了瓷器、墨書等物件,佐證了歷史上南外宗正司、市舶司的存在,這是對宋元泉州官方遺蹟的重要補充,說明在那個時代,泉州不光是商業中心,也擁有很高的政治地位。
世界各地文化在這裡交匯交融
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前副主席、中國文物學會世界遺產委員會主任委員郭旃
宋元時期,泉州港為東方第一大港,成為我國最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許多海外貿易商品從這裡運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地的商品也運到這裡,並向全國各地發散,同時世界各地的文化在這裡交匯交融,形成絢麗多彩的多元文化,通過此次研討會,有助於進一步印證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一環,不僅是貿易交流的重要節點,還是一座多樣文明交流融合發展的城市。
考古成果體現「泉為大邦」歷史記載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山西大學副校長杭侃
宋元泉州在歷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這種重要性體現在學者們的文獻以及考古發現當中。目前泉州城考古成果,無論從其重要性還是出土實物的水平上,都能體現「泉為大邦」的歷史記載。城市要有足夠的腹地提供補給供應,德化窯遺址、安溪青陽冶鐵遺址所在地,就是泉州城的腹地。隨著時間推移,考古出土的陶瓷器、銘文、瓦當等越來越多,證明泉州在當時是溝通聯繫南北的節點,期待未來泉州城考古湧現出更多學術成果。
泉州曾為全國外銷陶瓷交集匯聚中心
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慄建安
泉州古城地下出土物類型眾多,以陶瓷器、建築構件為主。陶瓷器以宋元、明清時期為多,其中宋元時期的陶瓷器產地遍及周邊各主要外銷陶瓷生產地,證明宋元時期泉州已經成為全國外銷陶瓷交集匯聚的一個中心城市。同時,這些宋元陶瓷器種類及器形與目前寧波、上海青龍鎮、江蘇黃泗浦等港口城市的出土物存在較多共通之處,進一步證明了宋元時期泉州城與國內各主要港口城市之間存在著長期且頻繁的商貿往來。
中西方文化交流是最大特色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魏堅
在歷史上,泉州就是一座國際文化交流頻繁的城市,有很多古蹟來自不同文明和宗教。從大量的建築遺存、多元的宗教石刻等可以推斷,宋元時期的泉州,在東西方交流、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方面有著重要地位,甚至在當時的中國是獨一無二的。中西方文化交流、海上絲綢之路交流,也是泉州歷史文化的最大特色,這也反映了在當時格局下,中國對世界文化的貢獻,特別是多元宗教文化的兼容並蓄理念。
文物史跡與文獻資料互相印證
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導師、教授黃建秋
加強泉州港口的調查和考古發掘,可以藉助國內外成功經驗,通過考古發掘,多找到一些文物史跡和實物,與文獻資料互相印證,進行橫向對比研究,證明泉州在宋元時期是國際化大都市。例如,在對泉州南外宗正司遺址進行發掘時,共收集了6678件陶瓷器標本,其中225件陶瓷器底部等部位有墨書,字跡清晰可辨的陶瓷標本129件,從內容看,主要有機構名、人名、紀年等三大類,對探尋宋元趙氏皇族在泉州地區的管理和運營、生活方式,以及研究宋元泉州陶瓷器海外貿易方式提供佐證資料。
古泉州城支撐港口繁榮發展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世界遺產部主任陳思妙
古泉州城為港口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泉州港的不斷壯大又深刻影響了泉州城市風貌和功能布局。泉州作為世界性的海上絲綢之路城市,其興起得益於海外貿易,在宋元時期發展成為世界聞名的「刺桐城」。正因海陸交匯,古泉州城市建設除了依據中國傳統的「因山就勢」「因地制宜」,還考慮了港灣選擇、港城設施布局等。面向大海的地理環境,海外貿易的不斷壯大,本土與外來的眾多宗教信仰也融合在城市建設中,形成多元的城市物質文化風貌。
加強泉州府文廟的保護利用
泉州府文廟文物保護管理處主任何振良研究員
泉州府文廟作為泉州老城區的標誌性古建築,是泉州城市歷史中主要的文化名片,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見證了千百年來泉州文人學子尊崇儒學、人才輩出之事實,於2001年6月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好這份難得的歷史遺產,對於今天和未來的泉州人民發揚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今後要加強對泉州府文廟的保護與利用,充分展示其社會文化價值。(泉州網 記者 陳智勇 蔡紫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