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馬貓
裕固族主要居住於甘肅省中部的肅南縣。在漫漫歷史中,創造過輝煌,也歷經過坎坷。據史籍記載,宋代裕固族先民被稱為「黃頭回紇」,元稱「撒裡畏吾」,明稱「撒裡畏兀兒」,清稱「錫喇偉古爾」。後來,根據該民族自稱「堯呼爾」之音,取漢語「富裕、鞏固」之意,定名裕固族。
裕固族以畜牧業生產為主,因此其生產、生活用具大部分來自畜產品,作為生產生活用具裝飾的皮雕工藝,來源於他們的生活和自身。在裕固族,作為藝術品的皮雕不僅與他們的宗教信仰有著密切的關聯,而且在裕固民族文化藝術中佔有一定的重要地位,是裕固族畜牧生活的重要反映和生產生活習俗與審美觀結合的產物,更是裕固族傳統手工藝的一項重要內容。
關於皮雕起源,最常見的說法是歐洲貴族間流傳的藝術後來傳到美國,其實是缺乏證據的,真正有據可查的是根據皮雕屆最高的榮譽史東門獎追溯其來源。二戰期間,史東門在紐幾內亞島服役,他發現當地土著人利用皮革製作裝飾品,好奇心使得他和一些朋友開始研究用口袋小刀來雕刻皮革,並且把釘子改造成各種印花工具,並研究用墨汁染色,回國之後,他繼續深入研究,並把皮雕和皮具結合。1952年,史東門出版了《How To Carve Leather》(如何製作皮雕),這是第一本介紹皮雕技術的書籍。
在肅南裕固族,皮雕的傳承人是柯璀玲。柯璀玲是當地第一位裕固族女性美術工作者,她遍訪祁連山下、裕固草原的民間藝人,並學習裕固族的民間技藝。有一次,她聽說鄉下有個老爺爺是裕固族最後一位會做皮雕的藝人,柯璀玲二話沒說,騎上自行車就去。可到了老人家裡才得悉這位老爺爺不久前已離開人世。老奶奶被她的誠心打動,不僅把老爺爺做皮雕的工具全部送給了她,而且不厭其煩地講述每一步的製作工藝。正是這樣,柯璀玲在學習過程中把每一步驟都用筆畫下來,仔細揣摩研究,反覆實踐,終於掌握了皮雕製作技藝。
裕固族皮雕是以皮革為材料,是跳躍在刀尖上的雕刻工藝,其線條流暢、立體感強、色彩柔和,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濃厚的文化韻味。一張簡單的皮革最終被雕刻出令人驚豔的圖案,這需要匠人長期的堅守和匠心雕琢。首先是選材,一般選用質地細密堅韌、不易變形的天然皮革。其次,用旋轉刻刀和印花工具在皮革上刻刀線,用皮雕錘敲邊。然後塑型、染色。最後要經過組合、縫線、磨邊、拋光等工序。
近幾年,裕固族的皮雕技藝發展迅猛,從唐草、工筆風到寫實、塑形,風格越來越多,也不斷有新風格突現。裕固族皮雕紋飾優美流暢,風格粗獷豪放,以陽雕、鏤空、剪切、繪畫等為主要手法,並塗以色彩加以裝飾後用於工藝畫、馬鞍、皮靴、刀鞘、皮袋子等皮製生活生產用具的裝飾。這些精美的皮雕,給裕固族的遊牧生活增添了活躍的氣氛和高貴的氣質。
裕固族皮雕的一刀一錘,一針一線,在於溫度和情感的表達。即使在今天,現代化的機械生產也不能完全代替手工。從文化與感情的角度而言,手工藝中蘊含的煙火氣息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雕刻的深淺、刀法的運用、敲打的方法都會給皮革造成不同的視覺圖像,從而帶來不同的美感,使人產生不同的情感效應。相信,在政府的幫助下,在裕固族皮雕技藝各級代表性傳承人的共同努力下,裕固族皮雕一定會走向更加廣闊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