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碧報導
面部識別門禁系統的使用,查繳費、保修、投訴建議實現在線預約,小區內便利店、健身房24小時自助運營……近年來,智慧物業逐漸成為物業管理服務的新發展方向,特別是疫情防控期間,物業管理更是凸顯出其重要價值。
為加快建設智慧物業管理服務平臺,補齊居住社區服務短板,推動物業服務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滿足居民多樣化多層次生活服務需求,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日,住建部發布《關於推動物業服務企業加快發展線上線下生活服務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文件提到包括構建智慧物業管理服務平臺、全域全量採集數據、推進物業管理智能化、融合線上線下服務等多項內容。
受訪人士表示,此次政策對於物業企業的經營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線上線下業務的提出,有助於物業服務企業後續開拓新的業務,更好地服務業主,方便居民生活需求。
拓寬物業服務領域
在如何融合線上線下服務方面,《意見》明確表示,要拓寬物業服務領域。鼓勵物業服務企業依託智慧物業管理服務平臺,發揮熟悉居民、服務半徑短、響應速度快等優勢,在做好物業基礎服務的同時,為家政服務、電子商務、居家養老、快遞代收等生活服務提供便利。發揮物業服務企業連接居住社區內外的橋梁作用,精準掌握居民消費需求,對接各類供給端,通過集中採購等方式,為居民提供優質商品和服務。推動物業服務線上線下融合,促進物業服務企業由物的管理向居民服務轉型升級。
同時,要對接各類商業服務。構建線上線下生活服務圈,滿足居民多樣化生活服務需求。連接居住社區周邊餐飲、購物、娛樂等商業網點,對接各類電子商務平臺,為居民提供定製化產品和個性化服務,實現家政服務、維修保養、美容美髮等生活服務一鍵預約、服務上門,豐富生活服務內容。通過在居住社區布設智能快遞櫃、快件箱、無人售賣機等終端,發展智能零售。
在提升公共服務效能方面,要推進智慧物業管理服務平臺與城市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對接,促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向居住社區延伸,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對接房屋網籤備案、住房公積金、住房保障、城市管理、醫保、行政審批、公安等政務服務平臺,為政務服務下沉到居住社區提供支撐。對接供水、供電、供氣、供暖、醫療、教育等公用事業服務平臺,為居民提供生活繳費、在線預約等便民服務。鼓勵物業服務企業線下「代跑腿」「接力辦」,助力實現公共服務線上「一屏辦」「指尖辦」。
此外,《意見》明確發展居家養老服務。以智慧物業管理服務平臺為支撐,大力發展居家養老服務。通過線上預約,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保潔、送藥等生活服務。對接醫療醫保服務平臺,提供醫療資源查詢、在線預約掛號、劃價繳費、診療報告查詢、醫保信息查詢、醫療費用報銷等醫療醫保服務。加強動態監測,為居家養老提供安全值守、定期尋訪、疾病預防、精神慰藉等服務,降低老年人意外風險。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類似政策的出臺,其實強調了對物業公司的支持,尤其是在線上線下業務的支持。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類似政策具有積極的意義,至少開拓了物業公司的服務領域。
搭建智能化物管服務平臺
事實上,「智慧物業」在近年來已逐步成為物管服務的新發展方向。「在政策的支持下,推進數位化、智能化改造,對於物業企業來說,提供了新的發展和轉型方向,搭建智能服務平臺,積極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有利於全面提升服務品質,對企業的轉型升級起到指導作用。」在接受採訪時,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分析師陳霄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道。
比如,在推進物業管理智能化方面,《意見》提出,要通過大數據智能分析,對消防、燃氣、變壓器、電梯、水泵、窨井蓋等設施設備設置合理報警閾值,動態監測預警情況,有效識別安全隱患,及時防範化解相關風險。監測分析設施設備運行高峰期和低谷期情況,科學合理制定設備運行時間表,加強節能、節水、節電控制,有效降低能耗。
在車輛管理方面,要加強車輛出入、通行、停放管理,增設無人值守設備,實現掃碼繳費、無感支付,減少管理人員,降低運營成本,提高車輛通行效率。統籌車位資源,實現車位智能化管理,提高車位使用率。完善新能源車輛充電設施,方便綠色出行。實時監控車輛和道閘、充電樁等相關設施設備運行情況,保障車輛行駛和停放安全。
此外,在推動智能安防系統建設方面,要建立完善智慧安防小區,為居民營造安全的居住環境。完善出入口智能化設施設備,為居民通行提供安全、快捷服務。根據居民需要,為兒童、獨居老人等特殊人群提供必要幫助。加強對高空拋物、私搭亂建、侵佔綠地等危害公共環境和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分析,及時報告有關部門,履行安防管理職責。
物業的重要性被市場關注
近幾年,中國物業管理行業正在掀開全新一頁:一方面,上市企業突破30家,大部分企業上市後估值持續提升。同時,多家物業公司獲得長期價值投資機構。另一方面,整個行業營收增速保持在接近20%的水平,管理規模增長也在加快,但行業整體集中度仍在低位,企業的發展空間仍然很大。此外,專業服務的價值正在獲得認可,特別是疫情防控中,「服務」的被感知度得到提升,政府更多的放開一些公共服務吸納物業公司參與,企業加速拓展城市公共服務的契機來臨。
業內人士指出,物業的智慧化發展,是供需兩端市場的大勢所趨。從供給端看,管理規模的不斷提升以及服務業態的多樣化,不斷推動著物企進行數位化改革。從需求端看,本次疫情成為業主新需求的「放大鏡」,市場對無感通行、物業配送等數位化需求顯著提升。
據介紹,目前頭部物企的管理系統普及率已達100%,市場整體成熟度超80%,管理數位化發展已相對成熟。記者注意到,在推動自身服務線上線下融合方面,國內物管行業頭部企業動作頻頻。例如,萬科物業推出「住這兒」APP,並提出智慧社區解決方案「睿服務」體系,藉助網際網路應用系統實現對人、物、財的全面數據化管理,打造更陽光的社區和更透明的物業;碧桂園服務推出「鳳凰會平臺」,覆蓋2000多項服務項目。
在嚴躍進看來,包括類似線上線下生活服務圈的打造等,其實也能夠帶來非常好的效應,包括智能快遞櫃、快件箱、無人售賣機等內容的導入,有助於真正發展智能零售,這是具有積極意義的,至少帶來了社區生活的便捷,也和網際網路的消費模式有較好的掛鈎。相關物業企業尤其是上市的物業企業,更是應該積極把握此類趨勢,真正做好業務創新。
陳霄表示,物業公司扎堆上市,在今年疫情之下,物業的重要性被市場關注,不僅房企分拆物業板塊上市,其他中小物管公司也紛紛尋求上市,以期在資本市場以更低的成本獲取資金,解決自身發展困境。需要關注的是,尋求上市並不是終點,若能成功實現上市未來發展仍面臨著新的挑戰,政策背景下,對於這類公司而言,創新服務,加快物業管理服務平臺建設,或許是未來發展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