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脫貧攻堅戰上,金融與地方企業如何發揮助推作用?連日來,證券時報記者實地走訪貴州、廣西兩省多次了解金融助力脫貧攻堅情況。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不論是在深山裡的深度貧困地區,還是易地搬遷後的安置片區,扶貧再貸款和扶貧小額信貸等金融資金的支持與地方企業的主動作為缺一不可,前者是脫貧致富的基石,後者則是將基石構築成高樓的建築師。
烏蒙山裡 資金「貸」動產業扶貧
「巍然城北聳烏峰,秀插雲霄翠靄濃。」清代詩人熊焯勳曾這樣描繪過烏蒙山脈的風光。而在烏蒙群山之中,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可謂是「撥雲見日」之地。作為貴州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縣城,威寧縣四周山峰雲霧繚繞,中部谷地陽光充沛,年平均日照數達到1812小時,有著「陽光威寧」的美譽。
在享有獨特美景的同時,威寧縣在經濟發展上卻長期受制於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的制約。該縣基礎薄弱,缺乏增長極,是貴州省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貧困發生率最高的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據威寧縣政府數據,截至2019年,全縣總人口達到156.67萬人,其中貧困人口7.3萬戶34.1萬人。
(威寧縣雪山鎮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法人管紹剛在介紹當地特產馬鈴薯。圖片來源:賀覺淵)
「威寧縣有『三寶』,洋芋、土豆、馬鈴薯。」威寧縣雪山鎮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法人管紹剛告訴記者,威寧縣日照充足以及晝夜溫差大的地理氣候特點十分適合馬鈴薯種植,烏蒙高原大片的草地也方便牛羊養殖,種植出的部分馬鈴薯還能作為牲畜飼料,但做好這一切都需要在前期大量的資金投入。
為打贏威寧縣的脫貧攻堅戰,人民銀行威寧支行將「產業引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扶貧小額信貸助推」為著力點。2016年以來至2020年10月末,人民銀行威寧縣支行累計向兩家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投放扶貧再貸款51.27億元。
管紹剛表示,合作社藉助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威寧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的「深扶貸」和威寧富民村鎮銀行的扶貧再貸款,目前已流轉3000餘畝草地,養殖了100餘頭牛和1300多隻綿羊,流轉了1000餘畝耕地種植馬鈴薯,帶動了51戶貧困戶167人脫貧致富。
他告訴記者,在合作社承包的草場裡,養牛、羊常年務工人數14人,每人每月的薪水平均3200元。而養牛、羊的臨時務工人員每人每天的薪水平均有100元,每年的臨時務工人數能達到5100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310人次。
在馬鈴薯種植方面,合作社2020年種植馬鈴薯1500畝,每年用工1.65萬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用工8530人次,用工平均每人每天掙100元。合作社在請人務工的同時,也會為務工人員傳授種植、養殖技術,在日後還能為貧困戶提供貸款擔保。
家住雪山鎮雪山村團杆組的管仕貴告訴記者,截至2020年10月,自己已經累計申請扶貧小額信貸20萬元,用途主要是養牛。通過扶貧小額信貸的支持,養殖規模從最初的2頭牛發展到現在的12頭牛,價值在30萬左右,實現了脫貧致富。
威寧農信社網點工作人員指出,威寧農信社給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扶貧小額信貸就是來自於人民銀行的扶貧再貸款,通過財政扶貧資金的貼息,「基本上是給貧困戶零利率放貸」。
多方努力下,威寧縣最終在11月23日作為貴州最後的9個貧困縣之一宣布實現脫貧。已實現脫貧的管仕貴告訴記者,接下來,自己要通過信貸買更多牛羊,「多賺錢」。
易地搬遷 銀企助力就業扶貧
對於一些自然條件惡劣,難以發展產業的山區村鎮,唯有集中搬遷才能解決問題。廣西省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南站片區的易地扶貧搬遷點是三江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也是廣西第三大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設立了5個小區共4606戶20162人。
易地搬遷的一大優勢就在於,人口集聚後方便企業建廠招工,許多貧困戶的就業問題就有了保障。從同樂鄉歸東村搬遷來三江南站易安點的龍鳳香就對此深有體會,搬遷之前在老家兩夫妻主要靠摘茶葉勉強維持生活,而目前在三江國彩商貿有限公司務工的她每月收入能維持在3000至4000元間,其在周邊做臨時工的丈夫的每月收入也超過了3000元。
(三江國彩商貿有限公司在易安點的車間。圖片來源:賀覺淵)
「我現在做的是自己喜歡的畫畫工作,學到了國畫技巧,還掙了錢。」龍鳳香對記者表示,現在搬來易安點既可以照顧小孩又在家門口有就業,居住條件和生活條件各方面都比原來有很大改善。
為加快幫助搬遷群眾開啟新生活,三江縣實施建設了萬畝茶園扶貧產業園,農業發展銀行發放貸款2.65億元支持油茶品改,支持實現萬畝茶園就業1.76萬人。同時,當地金融機構通過信貸支持貧困戶開展創業和生產脫貧,目前已對搬遷戶發放貸款2180萬元,支持了350戶搬遷戶,其中包括307戶借用扶貧小額信用貸款1445萬元。三江縣農信社使用扶貧再貸款在該社區發放貸款280萬元,支持了56戶搬遷貧困戶開展米粉店、小餐館、銷售防盜門窗等經營活動。
盤活優勢 扶貧產業做大做強
廣西省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八江鎮布央村曾是當地「聞名」的貧困村,在當地曾流傳著「山高水遠布央村,有女莫嫁布央郎」說法。全村包括3個自然屯10個村民小組,共有661戶2497人。截至在2016年,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44戶584人,目前已經全部脫貧。
三江侗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羅益積告訴記者,布央村有上百年的種茶歷史,雖然該地區有茶樹生長的理想環境,但以前的布央村交通不暢通,村民不懂經營,沒有銷路,缺乏資金的支持導致難以形成規模,只能自己「小打小鬧」。
「在1988年的時候,布央村年人均收入才105元,到2019年已經有1.8萬元的水平了。」三江縣布央村黨支部書記謝勳挺對記者表示,近年來,在盤活布央村的茶產業上,當地依託於「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和茶旅融合的發展模式,成功帶動了當地全部14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增收,目前當地貧困戶已經全部脫貧。
如果說規模化的種茶產茶是布央村脫貧攻堅工作的「基石」,茶旅融合就是進一步助力布央村把產業「脫貧」轉變「致富」的新路。通過引入三江縣文化旅遊投資公司建設的仙人山景區自2018年5月運營以來已經接待遊客達10萬餘人次。
(三江侗族自治縣八江鎮布央村的一處茶園。圖片來源:賀覺淵)
「我們的茶葉有『口福』的人才能喝得到。」曾是布央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吳明德對記者說,隨著這幾年布央村發展旅遊業,日益增多的遊客更喜歡購買茶農們現場加工的茶葉,賣給遊客的茶葉價格也較以前外地茶商的收購價更高。自己乾脆不再賣茶葉給茶商,而是買來小型加工機器,自產自銷。
目前,吳明德全家的家庭年收入約7.4萬元,吳明德自己貸款了25萬元,主要用於自建房,待房屋建設完成後,吳明德準備把房屋用於發展旅遊業。
人民銀行三江侗族自治縣支行黨組書記、行長羅凡向記者介紹,目前,金融機構向布央村累計發放貸款528筆,金額6180萬元。到2020年10月未,有存量貸款餘額3982萬元。其中茶葉加工35戶,金額528萬元,貧困戶累計發放貸款79戶,金額 38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