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製造界網
來源/正解局(ID:zhengjieclub)
作者/正解局
封面/圖蟲創意
經濟越發達,國民待遇越好,理論上更幸福。
但日本、韓國好像並不是這樣的。在日本,每年大約有1萬名職員「過勞死」,與交通事故中喪生的人數相當。因「過勞」引起的自殺事件,在新聞上已經見怪不怪。在韓國,為了減少「過勞死」的發生,政府甚至督促企業下班後關閉電腦系統,把員工「趕」回家。
而對英法德等西歐國家,或是挪威、丹麥等北歐國家來說,生活常常是懶散、悠閒的。
同樣是發達國家,卻涇渭分明。就像同樣年收入20萬的兩個人,結果一個累倒了,一個在家躺著數錢。
1/ 日韓的「趕英超法追德」
什麼是發達國家,有不同的標準。但普遍公認的發達國家有三個特徵:較高的人類發展指數、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工業化水準和生活品質。
一般認為,典型的發達國家有31個,其中亞洲4個,分別是日本、韓國、新加坡、以色列。
在GDP上,2019年日本GDP為5.08萬億美元,排名第3,高於英法德等老牌強國。韓國的GDP也有1.64萬億美元,排名第12,領先荷蘭、瑞士等歐洲發達國家。
2019年世界各國GDP前20名
其次,人均GDP,日韓兩國雖然稍遜於英法德,但也都超過了3萬美元,遠高於2萬美元的發達國家門檻。
2019年五國人均GDP
從綜合國力、影響力來看,各家排名機構有所出入。但總體上,美國、中國是第一梯隊,日本、韓國與英法德基本都在第二梯隊。
國家強,百姓富。據瑞士信貸銀行2019年發布的《全球財富報告數據手冊》,日本成年人中位數淨財富約11萬美元,排在第8名,高於法國(第11名)、英國(第12名)、德國(第33名)。韓國也不差,成年人中位數淨財富也超過了7萬美元,與義大利、挪威等國相當。
各個國家和地區成年人中位數淨財富前30名
從這些硬性指標來看,將日韓兩國與英法德並列,無可非議。甚至在某些方面,曾經遠遠落後於英法德的日韓兩國,已經悄無聲息地追了上去。
2/ 相似的經濟,不同的宿命
然而,在生活品質上,日韓與西方發達國家,卻是完全不同的情景。
衡量生活品質,一個最全面的指標,莫過於幸福指數。2012年開始,聯合國連續8年發表的《世界幸福報告》,可以說是公信力十足。但8年來,日韓排名一直很低。比如最新的《2020世界幸福報告》,涉及153個國家和地區,韓國、日本分別位列第61、62。英法德普遍在10-30名。芬蘭、丹麥、瑞士等國更不用多說,包攬了前5。
部分國家的幸福指數排名
幸福指數之下,是日韓兩國的疲態:經濟強大,卻為此透支了社會的活力與幸福。
在工作上,英法德等國的不少職員,像是浪蕩子弟,將上班當成生活的調味品。到了點,就慢悠悠地迎著午後的陽光走回家。日韓更多的卻是加班文化、深度內卷,還有拼了命也擠不上的地鐵。
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數據,38個成員國中,德國職員年工作時間最短,為1356個小時。通俗一點來說,德國人放半年的假,剩下半年用來工作,那麼每天平均工作時間也只有7.4個小時。
韓國排名第35,僅次於哥斯大黎加、墨西哥。
日本職員看起來工作時間不長,甚至比義大利、美國還少。但實際上,日本的數據被大大低估了,因為許多私企員工的加班時間,並沒有被算進來。據日本公共媒體NHK的調查,日本人比歐洲人一年要多工作3個月。
在日本,過勞死和過勞自殺,正愈演愈烈。2018年,NHK報導過一個案例:一位女記者在一個月內加班近160個小時,最終因充血性心衰而去世,年僅31歲。據調查機關的結論,這位女記者「積壓了相當大的疲勞,經常性睡眠不足」。2016年,日本電通公司一位女員工連續加班100個小時,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從自己的宿舍一躍而下,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除了長期加班,日本職員還不得不面對僵硬的等級制度。據日本《新潮周刊》報導,2015年,一家娛樂公司的老闆,以「今天有客戶在,要做點有趣的事」為由,將公司一名職員的臉兩次按入沸騰的火鍋中。而這名員工直到3年後辭職,才敢起訴自己的老闆。
日本有等級制度,對韓國來說,則是高考制度。韓國人要想進入大企業,必須考入國內前十的大學。所以韓國學生比中國學生還累,不僅放學之後要參加各種補習,學習到凌晨1點也是見怪不怪。
哪怕歷經艱辛進入了三星等大企業,他們還是免不了各種僵硬制度與剝削。韓國網絡上,有一篇改編的《賣火柴的小姑娘》,專用來諷刺韓國職場的殘酷。故事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姑娘,是公司的正式員工,但月薪只有130萬韓元(約7800人民幣)。賣火柴的時候實在太冷了,於是她點燃了一根火柴取暖。結果,公司以「濫用公司財物」為名,把她起訴到法院。
這種變態的瘋狂,也是迫不得已的。在德國,要想進入大學,也不容易,但大學對德國人的重要性遠比韓國人小得多。德國的職業教育很發達,許多人可以通過職業教育,成為技術工人,甚至擔任管理崗,拿到的薪水並不比擁有大學學歷的人低。在就業市場上,也不會被區別對待。
有調查機構調取了德國74萬名員工的終身收入數據,發現工作到退休的德國上班族,整個職業生涯賺取的薪水,基本都超過了百萬歐元。
3/ 向內擠壓,向外求生
日韓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異,背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資源上,日本、韓國都是島嶼國家,人多地少,連吃飯的都要看人臉色。像韓國,早在2015年,包括飼料用糧在內,其糧食自給率已經跌至24%,在OECD成員國中墊底。至於礦產資源、傳統能源的匱乏,更不用多說。
再看社會制度,日韓和西方發達國家,也有極大的反差。就如前面提及的職場等級,在日本是一種常態。但在歐美,這是難以想像的事。因為歐美的公司職員,背靠工會組織,在與資方談判,爭取更高工資、更低工作時間、個人權利時,完全有對等的力量。而日本終身僱傭制雖然瓦解了,但是僱員對僱主的依賴,遠大於僱主對僱員的需求。很多時候,日本職員就像是領導的一種附屬品。
再者,現代世界體系就是西方塑造起來的,其他國家只是在模仿,或者不得不按照西方設定的規則來行事。相比更多發展中國家淪為現代世界體系的附庸,日本韓國這種追趕型國家已經算是成功的了。
但作為追趕者,也註定了日韓的艱辛。過去兩百多年裡,日韓一直落後於西方,由此產生了一種心態:靠增加勞動時間來追趕。為此,很多人不惜犧牲個人生活、愛好,甚至生命。政府也一樣,為了經濟的發展,他們會使用粗暴的方式。比如為了把企業做大,提升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他們會忽視大部分職員的利益。
一無資源、二無技術,如何提升競爭力?最簡單的辦法,只能往國內倒逼,擠壓本國人民的福利待遇。
而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具有先發優勢。所以,政府對他們的治理,不再是從提高競爭力入手,而是將企業實現的利潤更多地讓於普通職員。比如說反壟斷法、稅收分配等法律制度,更多地偏向於普通人,而不再是大企業。
4/ 實際上還是賺錢方式的不同
日韓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異,歸根結底,在於二者在世界產業分工上的不同。兩個人年收入都是20萬,一個靠收租,一個靠賣血賣肝,生活質量自然難以相提並論。
在經歷大航海時代、殖民浪潮和工業革命後,西方發達國家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比如,很多歐美國家自然資源也不多,但它們在鐵和血的時代,就已經完成了在全球的布局。
2019年世界上最大的50家石油公司
最好的資源,最輕鬆、最舒服,甚至躺著也能賺錢的產業,都掌握在他們手中。像美國,就可以利用金融霸權,吸血全世界。而歐洲,掌握了品牌定價權,想把東西賣多貴就賣多貴。比如香奈兒、LV、普拉達等高端奢侈品,基本上出自法國、義大利這兩個老牌發達國家。
日韓雖然在一些產業上做到了世界頂流的位置,但賺的大多數是辛苦錢。比如家電、汽車產業,同質化嚴重。僅在東亞地區,就需要面對中國、越南等國家和地區的競爭。日韓兩國之間的競爭,更是火熱。
有人把中國與日韓比較,指出國內大部分產業處在微笑曲線的中間,日韓處於兩端。實際上,把日韓與西方發達國家比較,這一情況仍然成立。只不過中間的國家成了日韓。
此外,在全球的貿易體系中,西方發達國家,更像是一個消費者,而不是產出者。付出少,收穫多,自然輕鬆。西方發達國家大部分是貿易逆差國,終端消費者,他們所需的產品,除了自己生產,很多都來自中日韓等國。
而西方發達國家少花費的時間,日韓買單。後者是典型的出口導向型國家,需要生產出遠多於國內需要的東西,用來出口換匯。不僅如此,就算日韓與西方發達國家生產率相同,他們也必須做到物美價廉,才有能力進入其他國家的市場。物美價廉的背後,往往也意味著對生產者生活質量的犧牲。
當然,這種悲劇,不只是日本韓國的,也是所有追趕型國家要面對的。
主要國家及地區的外匯儲備,日韓遠高於英法德
那日韓自給自足,行不行?實際上,日韓不出口,就活不下去了。前面提到,日韓在農產品、能源等方面,極度匱乏,完全沒有比較優勢。如果把國家有限的生產力,都拿來發展這些行業,完全養不活全國人。所以,日韓兩國只能努力發展優勢產業,出口換匯,再購買國內所需的資源。
最後,西方發達國家,早就實現了資本致富,而日韓還停留在勞動致富的階段。比如日本第一大集成電路公司東芝半導體,其最大股東,是美國的私人股權投資公司貝恩資本。而三星集團最大的利潤池、佔韓國股市市值20%多的三星電子,據其2020年第二季度股權結構,普通股外國投資者(多數為美國投資者)佔比為54%,優先股佔比更是高達84%。
2020年第二季度三星電子股權結構
資本致富,躺著賺錢,想不輕鬆都難。勞動致富,天天996,累是自然而然的事。這也正像老闆與打工者的差距。
5/ 結語
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日韓兩國的收入不低,但仍處於掙辛苦錢的階段。前者掌握了最基本的資源,制定了遊戲規則,順便還當了裁判。後者是尖子生、後起之秀,也只能靠出賣苦力和腦力為生。
這註定了日韓的悲劇。畢竟,在別人的規則裡,哪怕做得再好,也免不了被吸血。更關鍵的是,你還離不開這個規則。這是東亞發達國家的弊病,還是後起發達國家的局限性,或者兩者皆有?
難以得出準確答案。但這個問題,同樣是我們需要考慮的,而且正變得越來越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