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作品《蠅王》:生存面前善惡不重要,除去心中野獸,即是淨土

2020-12-06 煙火裡的小微光

文|煙火裡的微光

據說人性是最經不住考驗的。凡遇考驗,人性必出問題,比如人性中的獸性畢露。而獸性必然激發獸行,獸行之結果,讓人咋舌,想像狼群進餐之後的狼藉,便能明白。

但世界上總有一群人去不斷的考驗人性。實際的考驗有之,虛擬的考驗有之。比如諾貝爾文學獎作品《蠅王》便是這麼幹的。所以,這部小說據說被出版社拒絕了 21 次。頗耐人尋味。

這部小說是一個給成人看的童話故事,也是一群有著成人縮影的孩子的寓言。我們在故事中看到自己、看到整個社會,也看到隱藏在人類文明下的獸性。作者威廉.戈爾丁,作為英國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在1982年,即憑《蠅王》一書獲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獎的那些評委老頭子們對它的評價是:

「他的小說用明晰的現實主義的敘述藝術和多樣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神話,闡明了當今世界人類的情況。」

但這部小說的故事其實非常簡單,讓一群本有童心、本尚單純、本無殘暴與貪慾的孩子,同處於一個荒島上。他們面臨的事情是:島上存在著猛獸。

事實上,島上並無猛獸。但這些受了同等教育的單純的孩子們,徹底分化為兩極,獸性凸顯者肆虐愈甚;守真固本者懦弱悽慘。

孩子,本是這世上人類所最魂牽夢縈的純體。但孩子也是人,是人就有人性,當你考驗人性時,人性就讓你失望。即便是虛幻的考驗。

但當我們展開追問和思索時。

我依舊認為,這虛幻的考驗,是想實實在在的告訴我們——除去心中野獸,即是淨土。

01 你怎樣看待人性之惡?在生存面前,人性善惡不重要

不管你怎麼看的。先賢們自由討論,比如荀子,是主張性惡論的。他認為人性只限於食色、喜怒、好惡、利慾等情緒欲望,不論「君子」「小人」都一樣。

所以,「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即為「性惡」。

這種人性,其本質恰是無所謂善惡的「本始材樸」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轉化為惡的可能,也有發展為善的機會。

巧的是,威廉.戈爾丁也選擇了這麼一個環境作為背景。也就是,去發展這個「惡」,那就是考驗。

他的目的也許是,通過一群孩子——因他們最接近天性——而挖掘背後隱藏著的每個成年人的陰暗面和人類極力克制的獸性。

書裡的這些孩子們因偶然的事故到了一座孤島上,這座孤島在他們的眼中像是一個張開血盆大口的猛獸,慵懶的注視著他們,像是看一塊兒死肉。因此,他們為了不讓這所謂的猛獸所吞噬,他們使自己變成野獸……

《蠅王》這本書的名字就使人產生探究的欲望,什麼是「蠅王」呢?我想看過這本書的人最後都會找到答案,或是在逐漸瘋狂的像成人一樣老辣的一些孩子身上,或是在感受到了整本書中人性的巨變之中,亦或是在那本不存在的野獸的危險下。

歸根結底,他就要將環境與人性、生存之間的矛盾暴露出來。

人性無論善惡,但處於環境中時,只有一個目的——生存。

而生存法則是「適者生存」。要去適應的是環境自然,而非善惡。

那麼問題就來了,當一群孩子身處荒島時,該如何生存下去?為了生存,所謂的「善惡」道德還重要嗎?

也許重要,也許不重要。

這得問荒島上的人。於是,荒島上的孩子分為兩派。一派固守文明,堅持生一堆火,等待求救信號;一派主張打獵生存,先獵殺野豬。

兩派相持不下,文明固守著拉爾夫的幾乎淪落到沒有追隨者,自己也差點被獵獸派首領幹掉。

這時候,荒島上流傳著一句話:這島上到處都是野獸。

恐懼襲來,人性徹底淪陷,以至於拉爾夫最後都出現感嘆,他為童心的泯滅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為忠實而有頭腦的朋友豬崽子墜落慘死而悲泣。

但他還是要生存。

所以,在生存面前,人性善惡,不是那麼重要。

02我們能重建自己的心靈家園嗎?真正的野獸,來自於人本身。

我們曾為自己的樂善好施而沾沾自喜,卻不曾看到自己的冷漠堅硬;我們都努力成為天使,卻忘記我們隱藏到陰影裡的沉睡的野獸。

人性原本就是多面的,難以用好和壞、善和惡來評估。我們要接受自己內心的「野獸」,並且認識他們,了解他們,而不是當「野獸」甦醒時,我們被稱之為人的那一部分在紛紛揚揚的獸蹄下消散,如同故事中的傑克。

「關於野獸的想法雖然隱藏在孩子們意識的暗處,但在有著嗜血、殘忍與瘋狂心理的孩子心中,特別是獵手心中,這種想法卻日漸強大,正如獵手們的瘋狂而又激烈的舞蹈所表露的一樣。」

當傑克這一幫獵手們,開始像原始人一般將臉塗花、不再講衛生、也不再在房屋裡生活時,他們心中的「野獸」已經完全佔據他們的內心,他們的「假面」已經將他們人類的那一面所掩蓋。

而他們,實際上只是一群孩子,是應當在遊樂場裡無憂無慮、有著成人無法比擬的童心的孩子。

也許這正是作者的「陰謀」——我們無法以只要保持善良、堅守本心就能展示人性中的殘缺來為自己開脫,在荒島之上,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不再是一座孤島,而是被緊緊地栓在一起,被內心的「野獸」所驅使。

人生難道沒有遊樂場嗎?有的,可又有多少驅使人性之惡的事物打著去遊樂場的名義,又有多少屠宰場的牌子上打著色彩繽紛的遊樂場。我們要正視「人自身的殘暴和貪慾的可悲」,因為「也許只有一隻野獸,也許只是我們自己。」

我們不是魯賓遜,荒島上人類勇氣和智慧的幸福生活也不會一直重現。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想到了《魯賓遜漂流記》。在這個故事中,人類文明取得了最大的勝利,人性中的善也在魯濱遜的身上完完全全的表現出來。但當我們真的與他人一起流落孤島時,我們真的都會是下一個魯濱遜嗎?在遠離人類文明的生活中,我們能重建自己的心靈家園嗎?

似乎不能,似乎可以。

答案很難做出來。因為我們畢竟不在荒島上。我們沒有被海中來的野獸,空中來的野獸的氛圍包裹。難以回答是或者否。

但我們應該知道,真正的野獸,來自於人本身。

03這人性的考驗告訴我們:除去心中野獸,即是淨土

故事中的孩子們,在一開始確實用人類的文明組成了最初的民主,但仍然存在著最大的弊端——沒有約束。

在2018年上映的《一齣好戲》中,也有類似的場景:人人都在渴望一個文明的生活,可人人都在被自己內心的欲望所驅使。在無人約束的環境下,人的殘暴和貪婪在逐漸的滋生,而他們所用來判斷是非的依據,也僅僅是領頭者之間的強弱。

所以當拉夫爾這代表著文明的一方逐漸失去優勢時,原始的特徵也開始在島上蔓延。傑克等人和原始人無異的裝扮、西蒙被殺時人們狂亂的舞蹈與吼叫,將我們一下子拉回倒原始的時代,但對他們而言,不過是一場「舞會」。

當生存都是一個難題時,我們是否還有像魯濱遜一樣發現與欣賞美的眼睛?當所有人都成為「傑克」,個人意志早已凌駕於人類文明之上時,我們還能否想起曾經的生活?

「文明的程度,就是人從動物身上掙扎出來的程度。」

這些年僅六歲到十二歲的孩子們,在那麼短的時間,就完全拋棄了人類的文明,而退回到原始時代,形成部落化。

曾幾何時,他們也是坐在教室聽課的學生,學習著人類幾千年來所流傳下來的知識,他們也會念著《聖經》中的:「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會儘量照顧所有人的感受,愛人如己,真誠的對待每一個人。」

但當拉夫爾一幫的漸漸被心中的野獸所控制時,文明在他們心中也被摧毀。

人類幾千年來的文明是那麼脆弱,那麼容易被遺忘。我們與動物的很多本質區別:語言、勞動、思考……在這些孩子們的身上幾乎是瞬間坍塌,人性也逐漸開始變得扭曲,獸性慢慢顯露出來。

恩格斯說過:「人來源於動物這一事實已經決定人永遠不能完全擺脫獸性,所以問題永遠只能在於擺脫得多些少些,在於獸性或人性程度上的差異。」

當獸性佔了人內心很大部分時,人也不再是一個完全的人了,而獸性總是不能長久的,「不長久的,多將終以悲劇。」

但是,在故事的結束,拉爾夫放聲大哭,他為童心的泯滅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為忠實而有頭腦的朋友豬崽子墜落慘死而悲泣。

當文明的世界再一次回到他們身邊時,他們是否還有勇氣走向曾經的生活呢?

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應當知道的是:不要當我們脫離了社會體系與制度,當我們失去了人類一直所追求的文明之後,才學會看清自己心中的野獸,才知道怎麼與自己的陰暗面所共處。

從現在起:除去心中野獸,即為淨土。

(全文完)

作者簡介:煙火裡的微光,喜歡分享小確幸,專注心理和情感,希望一起成長。

原創作品,歡迎轉評贊,盜用必究。

相關焦點

  • 戈爾丁《蠅王》:雙重視角下的暗黑童話,人性暴露後的反向救贖
    《蠅王》即是戈爾丁對於現實世界的真實反饋。在看遍了資本主義的無情擴張,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對於人類基本生存的考驗之後,戈爾丁在基督教「原罪」思想的深刻影響下,體會到了人性「惡」與「罪惡救贖」的真實性。「寓言編撰家」戈爾丁通過把成人的世界和觀感注入到孩子們的視角下,創作了一部寫給成年人的暗黑童話《蠅王》。
  • 《蠅王》重要哲理小說,借小孩的天真來探討人性的惡這一嚴肅主題
    他痴人說夢似的時常同「蠅王」對話,也同自己內心深處的原始衝動對話。他的自覺認識最終賦予他崇高的道德良知,這是其他孩子所不能比擬的。他諳熟人類內心的黑暗,同時認識到同伴的恐懼,實際上是對深藏在他們心中的罪惡和死亡的一種本能的抵制和反抗。他意識到所謂的野獸不過是人自身,這當然得不到眾人的理解。
  • 電影《蠅王》:不自然地重返自然生活,生存競爭下具備的動物性格
    《大逃殺》中不斷推疊出的死亡,會讓觀眾無法正確的評價與挑選出該死亡的意義存在與否,死亡變得只是影像帶給觀眾的瞬間刺激,但卻將死亡如此重要的意義空洞化了。電影《蠅王》中,在孩童間的相互行為下,只死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的死亡意象必然帶有某種意義凝聚其上,而這點我想就放在電影輪廓的概述後再來細指。
  • 讀《蠅王》了解人性中的黑暗面
    遠古的人類為了食物和生存,掠奪、競爭、殺戮,這些都是存在血液裡的原始衝動。只是我們現在會用理智來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緒。這種想法來源於《蠅王》這本小說。《蠅王》這本小說,對於「人之初,性本善」來說,是觀點上的顛覆。《蠅王》比喻「萬惡之首」。
  • 《蠅王》小島變屠場:「人性之惡」,有時並沒有孩子或成人之分
    在實驗前,他們看起來就是一群聰明友好的孩子,而且也不缺乏家庭教育,可為何他們的所作所為,卻如此令人失望?接下要聊的這部電影,或許就能給我們答案——《蠅王》,這部電影改編自英國現代作家威廉·戈爾丁的同名作品,他不僅獲得198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還在1988年獲得英女王授予的爵位,認可了他非同凡響的文學成就。
  • 《蠅王》小島變屠場:「人性之惡」,有時並沒有孩子或成人之分
    接下要聊的這部電影,或許就能給我們答案——《蠅王》,這部電影改編自英國現代作家威廉·戈爾丁的同名作品,他不僅獲得198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還在1988年獲得英女王授予的爵位,認可了他非同凡響的文學成就。
  • 「書海無涯」威廉·戈爾丁《蠅王》,從寓言中體察人性的惡與善
    自古以來,先哲們就沒有停止過對人性善惡的探討,孟子提出了「性善論」,荀子則主張「性惡論」。並且,作為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他們針對自己的觀點都有言之鑿鑿的論述。由此可見事物的兩面性,從而得出凡事不可一概而論的觀點。古時候,我國傳統的啟蒙教材《三字經》開篇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應該是眾人心之所向。
  • 好書推薦——《蠅王》,對孩子的教育,你該重新思考了!
    讀書,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一直堅信,讀書使人進步。讀書於你我的意義,絕不是肉眼可見的,而是積攢在你的內心、你的精神中,在不經意間,讓你感受到讀書的魅力。而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安久想和大家分享一本世界經典作品,英國小說家威廉·戈爾丁的代表作《蠅王》。
  • 村上春樹再次與諾獎失之交臂 因為作品太火?
    一些網友感嘆村上春樹再一次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還有人曬出其作品中比較經典的句子。也有不少人在討論,村上春樹啥時候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獲獎的可能性有多大?「陪跑」文學獎的村上春樹最近幾年,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都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但基本次次落空。所以,也有人戲稱他為「萬年陪跑」。
  • 《蠅王》:如果把你和一群人扔到荒島,你能存活多久
    在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生存環境下,靠著不多的淡水,需要自己捕獵食物,孩子們開始了充滿新鮮感的生活。起初孩子們身上還帶著文明社會的習慣和印痕,具有領導天賦的拉爾夫召開全體會議,訂立規則、分配任務。並將孩子們分成小組去採集食物,用樹枝建造房屋,還點燃一堆煙火向海上傳遞求救的信號。
  • 《蠅王》是一部重要的哲理小說嗎?
    《蠅王》是英國現代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故事發生於未來第三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場核戰爭中,一群六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撤退途中因飛機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島上,起先尚能和睦相處,後來由於惡的本性的膨脹起來,便互相殘殺,發生悲劇性的結果。
  • 《蠅王》:孤島上的夢魘
    這個豬頭在《蠅王》中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蠅王。「蠅王」就是蒼蠅之王的意思,這個解釋很字面。這個詞最早源於希伯來語,在《聖經》中有「萬惡之首」的意思。。。突然想到我國的「萬惡淫為首」了。。。這個「蠅王」可不是「淫王」的意思,大家不要太汙。。。好吧,是我先汙的。。。咱繼續。
  • 格勒克《月光的合金》乘上諾獎的翅膀
    這個系列力圖展示在現代詩歌史上留下痕跡的重要作品,也希望這些詩集以雋永深沉、富於思辨而非追逐一時潮流的氣質,向讀者展示詩歌經久不衰的魅力。    縱觀中國圖書市場,多年來諾獎作者的代表作銷量會相對較大,但也有一些作品水土不服,引進後銷量一般。業內人士認為,大家對諾獎作品懷有期待,是因為諾獎是當今能轟動世界的唯一文學的事件。這種現象超越了文學本身。
  • 從《蠅王》的視角看《水滸》英雄,披著義氣外衣的惡依然醜陋
    最近在重讀《水滸》,在我讀到第二十七回「母夜叉孟州道賣人肉,武都頭十字坡遇張青」這一章時,我突然發現,菜園子張青和母夜叉孫二娘的所作所為與英雄行徑絲毫不沾邊,這就是赤裸裸的犯罪!且是殺人做饅頭這種令人髮指的惡行,實在令人厭惡。
  • 史蒂芬·金為《蠅王》撰寫導讀
    為紀念英國作家威廉·戈爾丁誕辰百年———本報訊 2011年是英國作家、《蠅王》作者威廉·戈爾丁誕辰百年,英國Faber& Faber出版社即將推出紀念版《蠅王》,其中導讀將由恐怖小說大師史蒂芬·金撰寫。據了解,寓言小說《蠅王》是戈爾丁第一部,也是其最著名的長篇小說,以挖掘人性最深層的黑暗面著稱。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戈爾丁十句語錄,曾一口氣讀完《蠅王》,真經典
    戈爾丁的《蠅王》,我曾經在得到聽書聽過,聽完就立刻將書買回家一口氣讀完,很難想像這是上世紀50年代的一本小說,不管是情節編排還是主題設計,都很有現實意義。故事寫的是未來的事,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一場核戰爭中,一群6歲到12歲的孩子在撤離途中因飛機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島上。
  • 拉斯克獎花落C肝藥 A股掀開諾獎主題概念
    9月23日,素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拉斯克醫學研究獎頒獎儀式在紐約舉行,距離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名單揭曉僅剩十天時間。這兩個國際獎項「青睞」的研究成果及應用一時間也成為學術界和資本圈熱議話題。依照此前規律,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和臨床醫學研究獎對諾獎具有較強指向性,可前瞻性預期醫療投資熱點。
  • 直擊諾獎|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其實,各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著作中都有非常好的科普性作品,理論有趣,深入淺出,可以簡單高效地了解經濟學中的前沿知識。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年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價格的發現》
  • 諾獎為何垂青 造夢者 叛逆者?
    在諾貝爾文學獎的發布會上,評委會主席安德斯·奧爾森表示,「託卡爾丘克的作品以移民和文化變遷為中心,充滿了智慧和精妙的魅力。」「漢德克則是一個更具爭議性的選擇。」他表示,這名奧地利作家是當今小說界最具影響力作家之一,從1966年起就一直處於爭論之中。  雖然面對很多爭議,很多誤解,但漢德克依然獲得了無數人的尊重。他一生獲獎無數,諾獎之於他,似乎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
  • 中國人如何才能拿到更多諾獎?
    最打臉的是,屠老師雖然沒有當選院士,卻拿了諾貝爾獎,某些毫無真才實學的院士不臉紅嗎? 中國潛在的諾獎科學家們在幹啥?不是忙著在報銷排隊,就是忙著在討好領導,希望多拿幾個項目,又或者是在想如何多拼湊幾篇論文完成任務。 這樣的機制,難以產生更多諾獎科學家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