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朗月行》出自《全唐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借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詩。此詩開頭寫孩提時代對月亮稚氣的認識,寫出了月亮初升時逐漸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接著寫月亮漸漸地由圓而蝕,繼而淪沒而迷惑不清,最後表達為月亮的淪沒而心中感到憂憤不平。詩人運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通過豐富的想像,神話傳說的巧妙加工,以及強烈的抒情,構成瑰麗神奇而含意深蘊的藝術形象。全詩文辭如行雲流水,富有魅力,發人深思,體現出李白詩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風格。
古(ɡǔ) 朗(lǎnɡ) 月(yuè) 行(xínɡ)
(節(jié) 選(xuǎn))——朝代:唐(tánɡ)代(dài) 作者:李(lǐ)白(bái)
小(xiǎo) 時(shí) 不(bù) 識(shí) 月(yuè),
呼(hū) 作(zuò) 白(bái) 玉(yù) 盤(pán)。
又(yòu) 疑(yí) 瑤(yáo) 臺(tái) 鏡(jìnɡ),
飛(fēi) 在(zài) 青(qīnɡ) 雲(yún) 端(duān)。
譯文:
小時候不認識月亮, 把它稱為白玉盤。又懷疑是瑤臺仙鏡,飛在夜空青雲之上。
注釋:
呼作:稱為。
白玉盤:指晶瑩剔透的白盤子。
疑:懷疑。
瑤臺: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出處:《穆天子傳》卷三:「天子賓於西王母,天子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裡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天子答之曰:『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武帝內傳》稱王母為「玄都阿母」。
《古朗月行(節選)》鑑賞:
這是一首樂府詩。「朗月行」,是樂府古題,屬《雜曲歌辭》。鮑照有《朗月行》,寫佳人對月弦歌。李白採用這個題目,故稱《古朗月行》,但沒有因襲舊的內容。詩人運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通過豐富的想像,神話傳說的巧妙加工,以及強烈的抒情,構成瑰麗神奇而含意深蘊的藝術形象。
詩中四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先寫兒童時期對月亮稚氣的認識,以「白玉盤」、「瑤臺鏡」作比喻,生動地表現出月亮的形狀和月光的皎潔可愛,使人感到非常新穎有趣。「呼」、「疑」這兩個動詞,傳達出兒童的天真爛漫之態。這四句詩,看似信手寫來,卻是情採俱佳。
這首詩,大概是李白針對當時朝政黑暗而發的。唐玄宗晚年沉湎聲色,寵幸楊貴妃,權奸、宦官、邊將擅權,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詩中一個又一個新穎奇妙的想像,展現出詩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辭如行雲流水,富有魅力,發人深思,體現出李白詩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風格
拓展資料: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