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讀到了假的《古朗月行》,看這首詩的真面目,出乎你的想像

2021-01-12 老沙侃文化

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有一首《古朗月行》,幾乎人人讀過,但很多人並沒有全部讀下來。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首詩曾被選入小學語文教材,但遺憾的是教材只節選了前四句。其實這首詩共有十六句,你只讀到了四分之一。這四分之一的內容,並不能很好的反映詩人的思想,所以,你當時所認為的這首詩的主題並不是整首詩的主題。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完整的《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詩的大意是:小時候不認識月亮,把它稱為白玉盤。又懷疑是瑤臺仙鏡,飛在夜空青雲之上。月中的仙人是垂著雙腳嗎?月中的桂樹為什麼長得圓圓的?白兔搗成的仙藥,到底是給誰吃的呢?蟾蜍把圓月啃食得殘缺不全,皎潔的月兒因此晦暗不明。后羿射下了九個太陽,天上人間免卻災難清明安寧。月亮已經淪沒而迷惑不清,沒有什麼可看的不如遠遠走開吧。心懷憂慮啊又何忍一走了之,悽慘悲傷讓我肝腸寸斷。

這是一首樂府詩。南朝詩人鮑照有《朗月行》一詩,寫佳人對月弦歌。李白採用這個題目,故稱《古朗月行》。在這首詩中,詩人運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通過豐富的想像,藉助民間神話傳說,以及噴薄欲出的感情抒發,共同構成瑰麗神奇而含意深蘊的藝術形象。

仙人垂兩足,桂樹作團團

詩中先寫兒童時期對月亮稚氣的認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以「白玉盤」、「瑤臺鏡」作比喻,生動地表現出月亮的形狀和月光的皎潔可愛,讓人感到非常新穎有趣。「呼」、「疑」這兩詞,傳達出兒童的天真爛漫之態。這四句詩,情採俱佳,曾被選入小學語文教材。之後,寫月亮的升起:「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這四句化用古代神話,寫月亮初生時逐漸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神話中說月中有仙人、桂樹、白兔。當月亮初升的時候,先看見仙人的兩隻腳,而後逐漸看見仙人和桂樹的全形,再看見一輪圓月,最後看見月中白兔在搗藥。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接下來四句繼續藉助神話傳說來表達,卻是另一番不同的景象。月亮升起後,時間不長,就發生了變化:「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月亮被蟾蜍所齧食而殘損,變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藉助后羿射日的傳說,表達詩人的感慨和希望。詩人在這裡引出后羿這樣的英雄來,既是為現實中缺少這樣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這樣的英雄來掃除天下。然而,現實卻令詩人深感失望:「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月亮既然已經淪沒而迷惑不清,就沒有什麼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開吧。詩人本想借賞月排遣心中憂憤,然而不僅沒有消減,反而加深了:「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詩人不忍一走了之,內心矛盾重重,憂心如焚。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關於這首詩的主題,歷來說法不一。多數觀點認為這首詩不是一般的詠月之作,而是寄寓著政治局勢、憂國憂民之作。詩的前半部分比喻開元盛世,這個時期就如詩人心目中如朗月在兒童心目中一樣;後半部分比喻天寶後期,安祿山、楊國忠之流,昏蔽國君,紊亂朝政,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大明夜已殘」就是諷刺這一昏暗局面。然而詩人卻不明說,而是通篇作隱語,化現實為幻景,以蟾蜍蝕月影射現實,說得十分深婉曲折。詩中一個又一個新穎奇妙的想像,展現出詩人起伏不平的感情。全詩文辭如行雲流水,富有魅力,發人深思,體現出李白詩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風格。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李白《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節選)唐代:李白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與誰,一作「誰與」創作背景此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末年安史之亂前。陳沆云:「憂祿山將叛時作。」(《詩比興箋》)蕭士贇云:「按此詩借月以引興。日,君象;月,臣象。蓋為安祿山之叛,兆於貴妃而作也。」鑑 賞這是一首樂府詩。「朗月行」,是樂府古題,屬《雜曲歌辭》。李白有《古朗月行》,鮑照有《朗月行》,寫佳人對月弦歌。
  • 一年級語文古詩詞鑑賞之《古朗月行》(節選)
    《古朗月行》出自《全唐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借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詩。此詩開頭寫孩提時代對月亮稚氣的認識,寫出了月亮初升時逐漸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接著寫月亮漸漸地由圓而蝕,繼而淪沒而迷惑不清,最後表達為月亮的淪沒而心中感到憂憤不平。
  • 李白最著名的寫月詩之一,前四句我們都背過,但其實這是首諷喻詩
    到了唐朝,李白沿用「朗月行」這一樂府舊題,寫下了一首著名的《古朗月行》,雖然是沿襲鮑照的「朗月行」,但是在詩意上卻寫出了新的境界,沒有襲舊的味道這首詩,我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便學過,但似乎當時只有前四句,因為老師要求背誦,所以到現在記憶猶新,後來長大後,看到了全詩,也看到了一些關於此詩的評論,仔細品味之下,卻發現這並非一首單純的寫月之詩。這首詩寫於唐玄宗安史之亂前夕,很多人都指出,這是一首諷刺、隱喻之詩。
  • 「為你讀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為你讀詩》為你讀出更美的世界為你讀詩《題西林壁》.mp304:07來自瀟湘晨報為你讀詩《題西林壁》.mp3來自隨州新聞綜合廣播00:0004: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釋義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人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本來的面目,就是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
  • 清明讀詩,是最好的祭奠
    晚唐詩人張泌的這首《江城子》,沒有一個生字,沒有半個典故,正如一朵開在清明節前的小花。明白自然,一讀就懂。當然,懂也可能是沒懂的意思。懂多少才算懂?誰敢說自己看懂了一朵花?恐怕沒有人。看到一朵花,也沒人會問:「你看懂了嗎?」我們會說:「真好看啊」。讀詩也一樣,不管懂多少,美是我們的共識。
  • 不讀這幾首詩,你就永遠不懂李商隱
    但如果我們只讀過李商隱那些優美動人的愛情詩、無題詩以及一些隱晦難解的詩歌的話,是無法完全讀懂李商隱這個人的。葉嘉瑩先生在《美玉生煙:葉嘉瑩細講李商隱》一書中告訴我們,要想讀懂李商隱,看到李商隱的另外一面,以下這兩首詩我們不可不讀。
  • 讀首詩再睡覺|《 想起你明媚的眼睛》
    讀首詩再睡覺|《 想起你明媚的眼睛》 2020-08-22 17: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宋朝詩人吳龍翰這首《俠客行》,寫得也是氣勢磅礴,值得我們一讀
    《俠客行》這首詩一出立馬引得無數詩人模仿,不過大部分的人都落入了俗套,無論是才華,還是才情都不及李白,自然是無法與之相比較,只有晚唐詩人溫庭筠和宋朝詩人吳龍翰勉強可與李白相媲美,兩人也都寫過《俠客行》,不過我個人更喜歡宋朝詩人吳龍翰的作品,儘管他的詩並不怎麼出名,但是寫得同樣氣勢磅礴,也很是有韻味,值得我們一讀。
  • 如何分辨不同體裁的古體詩
    在學習吟誦的過程中,從近體詩一下子跨越到古體詩,約束吟誦的規則驟然減少,很多初學者就會覺得在情感把握、聲音細節上更加難以處理了,這就造成了一種古體詩吟誦更難的感覺。但難度其實並沒有增加太多,我們學習吟誦的時候從好上手的近體詩開始,慢慢學到古體詩,其實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在古體詩的吟誦法則中,要注意入短韻長。在平仄聲的處理上,可不必平長仄短、平低仄高。
  •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也許不是你想像中那樣,因為你可能讀了假歷史
    第三,文採出眾,能詩,且詩名很大。梁啓超《飲冰室合集》中收錄有「石達開遺詩」五首;《梵天廬叢錄》所輯「入川題壁」;《太平天國全史》載「翼王在川遺詩」兩首;《石達開詩鈔》載《致湘鄉石龍軒先生》四首;《筠連縣誌》載「翼王題詩」一首等等,均流傳很廣。第四,武藝超群,為晚清中國的武學大家。
  • 奧登:一旦你讀了卡瓦菲斯的詩,就會忘記這篇文章
    如果一個天才的雙語詩人認為他可以用兩種語言寫出同一種抒情詩,那還可以令人信服;但是如果他把用一種語言寫的詩逐字翻譯成另一種語言,那麼讀者就很難在兩首詩之間找到任何相同之處。換句話說,詩的技巧和手法可以從詩本身抽出來理解。我無須懂得威爾斯語也能夠饒有興味地把威爾斯語豐富的內在節奏和頭韻法運用到英語詩中。
  • 誰識廬山真面目?並非蘇軾,毛主席的詩裡有答案
    其中有堂堂中國人民的新風度,新膽魄在,這才是今日廬山的真面目。郭沬若曾評價此詩:"這首雄偉豪邁的詩將永遠銘刻在中國人民的心裡,也使你廬山的真面目將更加顯豁地永遠銘刻在中國人民心裡。毛主席無心作詩,是詩從毛主席的精神中自然地流瀉出來了。當然,壯麗的廬山,你也起了觸媒作用。壯麗的客觀風物與博大的主觀情感交集,因而凝結成博厚,高明而悠久的結晶。"
  • 孟浩然23歲看破紅塵,假的!他別有所圖,唐詩三百首為何選這首詩
    △王和尚讀詩:孟浩然23歲為何要隱居?今日,王和尚將細解這首詩,藉此分析孟浩然坎坷的命運和複雜的性格。01.背景分析:孟浩然為何選擇了隱居鹿門山?這首詩全文如下:夜歸鹿門歌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 三年級語文第1課《古詩三首》筆記,幫助孩子學習,想像詩中之畫
    3、介紹詩背景:這首詩是蘇軾根據惠崇和尚的畫作《春江晚景》題寫的詩,但原畫作已遺失不見。請你根據詩意,發揮想像,想一想,這幅畫應該要畫些什麼內容?4、整體感知:讀古詩,說說詩人從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來了?(詩人從剛開的桃花、戲水的鴨子、長勢很旺的蔞蒿、冒出嫩芽的蘆葦這些初春的景物感受到春天來了。)
  • 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王維這兩句詩有什麼深意嗎?
    問題:「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句詩什麼意思?前言這兩句詩出自唐朝詩人王維的《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是這首詩的名句,有人說,就是寫景的兩句詩而已,未必有什麼深意。也有人不這樣認為,相信王維這兩句隱含了禪機。我們先從這兩句開始,然後欣賞一下整首詩,看看哪一種人說的有道理。
  • 六首最美哲理詩,千古經典,你更喜歡誰?
    景是至大之景,境是極高之境,理是至正之理,詩裡洋溢的探索精神,正昭示了一個民族昂揚向上的風貌。積極開闊,博大雄渾。王之渙哪怕只有這一首詩,也足夠流譽千古了。這首絕句通篇對仗,而絲毫不覺呆板,流轉靈巧,一氣呵成,也是一大亮色。後兩句的流水對是很關鍵的因素。
  • 李白的這首詩只有20字,卻根本讀不下去,因為讀著讀著就想哭
    不過這裡需要注意一個地方,也就是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所說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這也就是我們去讀一首詩的時候,明明第一眼覺得好美,讀著讀著卻想哭的原因,因為它用的就是寫美景襯哀思的手法。
  • 幾首後知後覺的詩,讓人黯然銷魂,必須讀一讀
    幾首後知後覺的詩,正是這種心情的真實寫照,請靜下心來讀一讀,不要再做讓自己後悔的事情了。無論是思念誰,無論是何種情感,當時不覺得,多年以後才追憶,才明白當年的自己看不透,悟不明,真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可嘆如今華年不再,徒增懊惱而已。
  • 杜甫這首詩,硬是讓很多人看了一年多,包括我,你看過沒
    據說這首詩,很多人讀了很久,我去看了下,結果看了一年多。看起來很短小,字數不過四十而已。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是可以湊在一起看的。這幾句的意思很明顯,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我在這地方看過天,還裳過月。但是秋天又來了,身體好像又不得勁了,就像落山的太陽一樣,雖然還有熾熱的心,但卻不能產生過多的熱了。從第一句開始還存有的小小的豪氣,到這裡幾乎消失了,而且還展現了那種完全看不見希望的苦悶。
  • 小學生必背的9首詠物詩「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沒事背一下
    古詩詞裡的《詠物詩》是借用一些植物、動物的特點,來抒發詩人的情感、對生活的追求。這一類的詩因為結合了動植物的特性,所以非常形象,也便於理解。今天和大家分享9首小學生必背的詠物詩,大人們也可以一起溫習一下。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