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有一首《古朗月行》,幾乎人人讀過,但很多人並沒有全部讀下來。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首詩曾被選入小學語文教材,但遺憾的是教材只節選了前四句。其實這首詩共有十六句,你只讀到了四分之一。這四分之一的內容,並不能很好的反映詩人的思想,所以,你當時所認為的這首詩的主題並不是整首詩的主題。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完整的《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
詩的大意是:小時候不認識月亮,把它稱為白玉盤。又懷疑是瑤臺仙鏡,飛在夜空青雲之上。月中的仙人是垂著雙腳嗎?月中的桂樹為什麼長得圓圓的?白兔搗成的仙藥,到底是給誰吃的呢?蟾蜍把圓月啃食得殘缺不全,皎潔的月兒因此晦暗不明。后羿射下了九個太陽,天上人間免卻災難清明安寧。月亮已經淪沒而迷惑不清,沒有什麼可看的不如遠遠走開吧。心懷憂慮啊又何忍一走了之,悽慘悲傷讓我肝腸寸斷。
這是一首樂府詩。南朝詩人鮑照有《朗月行》一詩,寫佳人對月弦歌。李白採用這個題目,故稱《古朗月行》。在這首詩中,詩人運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通過豐富的想像,藉助民間神話傳說,以及噴薄欲出的感情抒發,共同構成瑰麗神奇而含意深蘊的藝術形象。
詩中先寫兒童時期對月亮稚氣的認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以「白玉盤」、「瑤臺鏡」作比喻,生動地表現出月亮的形狀和月光的皎潔可愛,讓人感到非常新穎有趣。「呼」、「疑」這兩詞,傳達出兒童的天真爛漫之態。這四句詩,情採俱佳,曾被選入小學語文教材。之後,寫月亮的升起:「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這四句化用古代神話,寫月亮初生時逐漸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神話中說月中有仙人、桂樹、白兔。當月亮初升的時候,先看見仙人的兩隻腳,而後逐漸看見仙人和桂樹的全形,再看見一輪圓月,最後看見月中白兔在搗藥。
接下來四句繼續藉助神話傳說來表達,卻是另一番不同的景象。月亮升起後,時間不長,就發生了變化:「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月亮被蟾蜍所齧食而殘損,變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藉助后羿射日的傳說,表達詩人的感慨和希望。詩人在這裡引出后羿這樣的英雄來,既是為現實中缺少這樣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這樣的英雄來掃除天下。然而,現實卻令詩人深感失望:「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月亮既然已經淪沒而迷惑不清,就沒有什麼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開吧。詩人本想借賞月排遣心中憂憤,然而不僅沒有消減,反而加深了:「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詩人不忍一走了之,內心矛盾重重,憂心如焚。
關於這首詩的主題,歷來說法不一。多數觀點認為這首詩不是一般的詠月之作,而是寄寓著政治局勢、憂國憂民之作。詩的前半部分比喻開元盛世,這個時期就如詩人心目中如朗月在兒童心目中一樣;後半部分比喻天寶後期,安祿山、楊國忠之流,昏蔽國君,紊亂朝政,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大明夜已殘」就是諷刺這一昏暗局面。然而詩人卻不明說,而是通篇作隱語,化現實為幻景,以蟾蜍蝕月影射現實,說得十分深婉曲折。詩中一個又一個新穎奇妙的想像,展現出詩人起伏不平的感情。全詩文辭如行雲流水,富有魅力,發人深思,體現出李白詩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風格。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