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慧敏 北京報導
從2020年12月30日至今,在不到兩周的時間內,圍繞「徵信」這一關鍵詞,傳出三個重磅消息。
2021年1月11日,央行公布《徵信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這是繼2013年3月15日《徵信業管理條例》、2015年《徵信機構管理辦法》之後,徵信行業的又一重要新規。
此前一天,另一條與「徵信」相關的信息在網上傳播:據外媒消息,中國監管機構正試圖讓螞蟻集團分享消費者信貸數據,將數據輸入由中國央行運營的全國信用報告系統,或者與一家實際上由中國央行控制的信用評級公司分享。有分析人士表示,如果此消息接近真實,那麼所謂的「信用評級公司」極有可能是「徵信公司」。不過,這一消息未獲央行官方證實。
再往前的2020年12月30日,央行公示的行政處罰信息顯示,鵬元徵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鵬元徵信」)因多項業務違規而被央行處以巨額罰單,合計罰沒接近2000萬元。此為央行對國內獲批的徵信機構開具的最大罰單。罰單顯示,鵬元徵信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包括:未經批准擅自從事個人徵信業務活動。
有行業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近期圍繞「徵信」發布的新規、開出的天價罰單以及傳出的消息,如果僅當做孤立、單一事件來看,難免視野狹窄。種種跡象表明,「徵信」領域特別是針對個人信息的收集領域,監管的「收緊」肉眼可見。
全方位界定信用相關信息
2021年1月11日發布的《辦法》共七章46條,對信用信息範圍、採集、整理、保存、加工、提供、使用、安全、跨境流動和業務監督管理進行了規定,清晰界定了信用信息,並強調要加強個人和企業信息主體權益保護,保障信息安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監管表示,以「信用信息服務、信用服務、信用評分、信用評級、信用修復」等名義對外提供徵信功能服務,適用該《辦法》。
《辦法》明確:信用信息,是指為金融經濟活動提供服務,用於判斷個人和企業信用狀況的各類信息。包括但不限於:個人和企業的身份、地址、交通、通信、債務、財產、支付、消費、生產經營、履行法定義務等信息,以及基於前述信息對個人和企業信用狀況形成的分析、評價類信息。
對於從事徵信業務的機構,《辦法》要求,應當依法保護信息主體合法權益,保障信息安全,防範信用信息洩露和濫用。應當遵循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不得作出有違社會公序良俗的歧視性安排,不得藉助優勢地位提供排他性服務。徵信機構經營個人徵信業務,應當制定採集個人信用信息方案,並就採集的數據項、與信用的相關度、信息主體權益保護等事項向中國人民銀行報備。
監管從保護個人和企業合法權益角度對信用信息採集、整理、保存和加工進行了規定。要求徵信機構採集信息遵循「最少、必要」原則,不得以非法方式採集信息;採集個人信息,應當告知採集的目的、信息來源和信息範圍等,採集非公開的企業信用信息,應當取得企業同意;整理、保存、加工信用信息,應遵循客觀性原則,不得篡改原始數據。等等。
「這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件,為信息真實和信息安全提供保障。確保信息真實不能造假,確保個人的隱私不會被過度濫用。」一位信用行業資深人士表示,目前有諸多機構濫用民意收集信息,特別是某些網際網路公司利用大數據構建信息壁壘,形成資源壟斷,確實到了必須規範監管的時候。
「傳統的徵信公司也會進行信息收集,但企業的數據來源一般從工商、稅收部門獲取,個人的信息一般是央行統管。所以此前企業類的徵信機構比較多,個人徵信類的機構比較少。」 上述資深人士表示。
多位網際網路用戶反映,某些平臺收集個人信息可稱「無所不用其極」,無論做什麼,都要把所有的個人信息全部認證一遍,這些信息與實際業務可能絲毫沒有關係。有些網際網路公司甚至聲稱可以從10萬個緯度來衡量某個人到底是否有信用問題。
有分析認為,包括螞蟻集團在內的數據平臺企業能有超高的估值,是因為市場將中國龐大的用戶群體所創造的大數據的價值,一併計算在了這些公司的資產之中。而將類似企業持有的海量公民大數據納入國家監管體系,將有利於數據資產保護和公民數據安全。
「徵信公司」或共享螞蟻集團大數據?
無獨有偶。近日有外媒信息披露稱,中國監管機構正試圖讓螞蟻集團分享消費者信貸數據,將數據輸入由中國央行運營的全國信用報告系統,或者與一家實際上由中國央行控制的信用評級公司分享。監管機構認為螞蟻集團通過支付寶獲取了大量個人數據,擁有相對於小銀行甚至大銀行的不公平競爭優勢,分享將會打破螞蟻對數據的壟斷。
不過,上述消息未獲央行官方證實。但有分析人士表示,如果上述信息接近真實,那麼所謂的「由中國央行控制的信用評級公司」可能表述有誤,實際上極有可能是「徵信公司」。
「螞蟻集團的數據平臺,包括花唄、借唄所產生的個人信貸的一些數據,是比較明顯的涉及個人信息的收集。所以不應該是由專門做企業評級的信用評級機構來共享,而應該是徵信機構。」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該人士分析,而這家「由央行控制」的「徵信機構」大概率應該是持有首張個人徵信牌照的百行徵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行徵信」)。
天眼查顯示,百行徵信成立於2018年3月19日,是在中國人民銀行監管指導下,由市場自律組織——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與芝麻信用、騰訊徵信、前海徵信、鵬元徵信、考拉徵信、中誠信徵信、中智誠徵信、華道徵信等8家市場機構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共同發起組建的一家市場化個人徵信機構。百行徵信註冊地為深圳,營業場所在北京,主要從事個人徵信業務。
「百行徵信的成立,就是央行把中誠信徵信、鵬元徵信等機構原有的與個人徵信相關的業務,全部剝離出來,聯合在一起形成央行控股的徵信公司。」前述資深人士如是解釋,此前各家機構所開展的個人徵信業務也存在包括標準不一等諸多問題。
百行徵信大股東為央行旗下的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持股36%,其他8家機構分別持股8%。早在2015年,上述8家機構即開始申請個人徵信牌照,但個人徵信牌照一直未正式下發。直到2018年,央行向百行徵信發放了我國首張個人徵信牌照。
除了百行徵信外,國內第二張個人徵信牌照也在近期發放。2020年12月4日,央行受理了樸道徵信有限公司(籌建)(以下簡稱「樸道徵信」)的個人徵信業務申請。
天眼查顯示,樸道徵信註冊地在北京市朝陽區,註冊資本10億元。樸道徵信主要有5大股東,其中第一大股東是北京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持股35%,剩餘4家分別為京東數字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持股25%);北京小米電子軟體技術有限公司(持股17.5%);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7.5%);北京聚信優享企業管理中心(有限合夥)(持股5%)。董事長為趙以邗,央行徵信中心前副主任。
(編輯:夏欣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