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與須菩提說起了曾經的往事,佛陀在過去一世曾被當世的王,用刀劍肢解了身體。但當時佛陀並沒有生起痛苦,嗔恨之心,而是反過來發願:願來世優先度化此王。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佛祖有一世還是普通修行人,在一處山中修持坐禪,但此時來了一群人,這群人衣服華麗,舉止端莊一看就知不是尋常之人。不錯,這群人就是歌利王和他的隨從,這一日,歌利王心情大好,帶著自己的隨從宮女出外遊山玩水。
歌利王是誰,是歌利時南天竺富單那城的王,此王可不是個善良之輩,暴虐殘忍,甚至有時殺人為樂,按照我們中國人的概念,此王就是個昏君,就是個無道的昏王。
歌利王遊覽群山有些睏倦,便在山中小睡,隨從宮女便四處採花,正巧遇見了坐禪的修行人,這修行人就是未來的佛陀。一番詢問得知修行人在此處坐禪修持,由於好奇便詢問什麼是佛法,如何修佛。修行人也就如實講解佛法真意,修行人的威儀深深的吸引著眾隨從宮女。
歌利王一覺醒來不見身邊隨從宮女,尋至山中,見自己的隨從宮女正在聽一修行人講法,神態甚為恭敬,比對自己要恭敬許多,於是心起嗔恨,持劍來到了修行人身前。
此王本就暴虐,見自己的宮女對待外人,比對待自己還恭敬,嗔恨之心生起更加失去理智。質問修行人:你為何誘惑我的隨從宮女。修行人答道:我持淨戒,久無染心。意思就是我沒有誘惑宮女之心。
但是,歌利王此時嗔恨之心主導理智,不僅不相信而且認為修行人是在狡辯,當時揮劍砍下了修行人的手和腳。砍下了修行人的手和腳,並沒有使歌利王消氣,緊接著又割去了修行人的耳朵和鼻子,這就是著名的歌利王肢解佛陀的經過。
但當時的修行人並沒有生起對歌利王的怨怒嗔恨,也就是當時的佛陀沒有生出分別相,正如佛陀所言: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語出《金剛經》
至此事情並沒有完,歌利王割了修行人的手足耳鼻,但還沒有消氣,還要有所行動時。修行人對歌利王說:你割了我的手足耳鼻,但我並不生氣,沒有生起嗔恨之心,我在此發願如我真的沒有生起嗔恨之心,就讓我的身體復原。
果然修行人的身體竟然自己復原,而且,於此同時上天狂降金剛砂,此番景象令歌利王內心恐懼,於是向修行人長跪懺悔。見歌利王真心懺悔,修行人再次發願:我於來世先度大王。這個事件不僅在《大涅槃經》中有詳細記載,在其他經文中也有涉及。
嗔恨是三毒之一,也是煩惱根之一,我們世人大多對於嗔恨並不在意,認為生氣發脾氣是很正常的事情,其實不然,嗔恨之心也是因著相所致,若不著相,也無從比較,因有了比較,所以有了好壞,對錯,等等認為。因為有了種種認為而生出種種情緒,這種種情緒引出了嗔恨妒忌等等煩惱之根。
佛陀在整部《金剛經》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不住相,不著相,莫要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目的是告訴我們,當我們無住,無著,不執著的時候,就是世人平安的時候,就是我們自在解脫的時候,也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另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在凡世來講是不同的方向,標準亦不同,莫要混為一談,莫要用世間法揣度出世間法,也莫用出世間法度量凡世的行為。雖然在究竟的層面不分凡間還是出世間,但在因地還需按照因地的標準。
會持續更新學佛心得,歡迎交流分享,願與大家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