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智慧 佛祖願護佑世人平安 是因自己曾多世磨難

2020-12-17 德元空道

佛陀與須菩提說起了曾經的往事,佛陀在過去一世曾被當世的王,用刀劍肢解了身體。但當時佛陀並沒有生起痛苦,嗔恨之心,而是反過來發願:願來世優先度化此王。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佛祖有一世還是普通修行人,在一處山中修持坐禪,但此時來了一群人,這群人衣服華麗,舉止端莊一看就知不是尋常之人。不錯,這群人就是歌利王和他的隨從,這一日,歌利王心情大好,帶著自己的隨從宮女出外遊山玩水。

莊嚴佛陀

歌利王是誰,是歌利時南天竺富單那城的王,此王可不是個善良之輩,暴虐殘忍,甚至有時殺人為樂,按照我們中國人的概念,此王就是個昏君,就是個無道的昏王。

歌利王遊覽群山有些睏倦,便在山中小睡,隨從宮女便四處採花,正巧遇見了坐禪的修行人,這修行人就是未來的佛陀。一番詢問得知修行人在此處坐禪修持,由於好奇便詢問什麼是佛法,如何修佛。修行人也就如實講解佛法真意,修行人的威儀深深的吸引著眾隨從宮女。

佛法真意

歌利王一覺醒來不見身邊隨從宮女,尋至山中,見自己的隨從宮女正在聽一修行人講法,神態甚為恭敬,比對自己要恭敬許多,於是心起嗔恨,持劍來到了修行人身前。

此王本就暴虐,見自己的宮女對待外人,比對待自己還恭敬,嗔恨之心生起更加失去理智。質問修行人:你為何誘惑我的隨從宮女。修行人答道:我持淨戒,久無染心。意思就是我沒有誘惑宮女之心。

清淨自在

但是,歌利王此時嗔恨之心主導理智,不僅不相信而且認為修行人是在狡辯,當時揮劍砍下了修行人的手和腳。砍下了修行人的手和腳,並沒有使歌利王消氣,緊接著又割去了修行人的耳朵和鼻子,這就是著名的歌利王肢解佛陀的經過。

佛陀歷經多世修行

但當時的修行人並沒有生起對歌利王的怨怒嗔恨,也就是當時的佛陀沒有生出分別相,正如佛陀所言: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語出《金剛經》

至此事情並沒有完,歌利王割了修行人的手足耳鼻,但還沒有消氣,還要有所行動時。修行人對歌利王說:你割了我的手足耳鼻,但我並不生氣,沒有生起嗔恨之心,我在此發願如我真的沒有生起嗔恨之心,就讓我的身體復原。

果然修行人的身體竟然自己復原,而且,於此同時上天狂降金剛砂,此番景象令歌利王內心恐懼,於是向修行人長跪懺悔。見歌利王真心懺悔,修行人再次發願:我於來世先度大王。這個事件不僅在《大涅槃經》中有詳細記載,在其他經文中也有涉及。

修持

嗔恨是三毒之一,也是煩惱根之一,我們世人大多對於嗔恨並不在意,認為生氣發脾氣是很正常的事情,其實不然,嗔恨之心也是因著相所致,若不著相,也無從比較,因有了比較,所以有了好壞,對錯,等等認為。因為有了種種認為而生出種種情緒,這種種情緒引出了嗔恨妒忌等等煩惱之根。

佛陀在整部《金剛經》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不住相,不著相,莫要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目的是告訴我們,當我們無住,無著,不執著的時候,就是世人平安的時候,就是我們自在解脫的時候,也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菩薩利益世間

另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在凡世來講是不同的方向,標準亦不同,莫要混為一談,莫要用世間法揣度出世間法,也莫用出世間法度量凡世的行為。雖然在究竟的層面不分凡間還是出世間,但在因地還需按照因地的標準。

會持續更新學佛心得,歡迎交流分享,願與大家共同進步。

相關焦點

  • 《金剛經》:和尚看人還分三六九等,是沒有領悟到佛祖的平等心
    這些看人分三六九等的和尚,雖然天天念《金剛經》,卻連《金剛經》中的皮毛都沒有學到吧。如果仔細學過了佛祖於其中所示現的廣大平等之心,心存體悟的話,是斷然不會再做出看人分三六九等這種事情來的,因為生佛一如,眾生平等,哪裡有什麼高低貴賤之說呢?
  • 《金剛經》啟示錄:勘破欲望的執著而讓自己快樂
    世人的痛苦,大部分都來源於對欲望的執著,從固執的去追求許多超出自己需求的貪慾生成,得到就欣喜,失去便痛苦,得到想要更多,沒有想要擁有,人生就在這得與失之中來回折騰。比如說錢財,人們總是在追求更多,才造成許多悲劇,如果甘於平凡,人們只需要很少的錢財便足以維持生活,可是人們卻在不停地追足足更多的金錢,為什麼呢?
  • 《金剛經》的智慧 如何評價佛境界評價羅漢果位 聽聽佛祖的開示
    佛陀在《金剛經》說過莫要著相,如果有了自我已經證得須陀洹果位的念頭,就是已經有了分別相,有此念頭就不能成為已經證得須陀洹果位。世人常清淨,才有平常心佛家的觀念與世間的觀念是不同的,用世間觀念探討佛家標準是有難度的,甚至會對佛家產生偏見,認為佛家的觀點理論是不適合社會運用的。
  • 想修行佛法,你知道自己是什麼根器嗎?從《金剛經》上見分曉
    作為三藏十二部佛法經典中久負盛名的佛法王冠上的明珠,《金剛經》的般若智慧之重要,歷來為中土各大宗門所推崇,被認為是想要進入甚深的一真法界及般若正定、見到自己本來具有的佛性的人,所必須要重點研修的一部寶典,這一點,從各大宗門的祖師大德之疏、記、釋、論就可以看得出來。
  • 中國人自己的護佑——麼麼御守
    中國人一直講究"護佑",在每一次面對國家,民族的磨難,災難時,我們都在祈禱"天佑中國",這並非迷信,而是幾千年來中華文明傳承下來的習俗,以及幾千年來我們民族的自信心和最古樸的祈願。從古至今,不僅是在佛教文化種,就是在民間,各種祈願,佩戴護身符的習俗也是由來已久。
  • 祈願五爺護佑蒼生、福澤天下大德!
    五爺廟五月十三 恭迎廣濟龍王菩薩—五爺聖誕日願以此功德祈願五爺護佑蒼生、福澤天下大德!祈願家人安康,事業順利,福喜雙至!祈禱國泰民安,國富民強,風調雨順!而事實上,應該說五爺其實就是文殊菩薩在臺懷本土化,世俗化的產物,它承擔起了民間俗神的職能,寄託著當地百姓祈盼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願望。
  • 《金剛經》中的無相說的是什麼?
    今天,我們來說說《金剛經》中的「無相」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還是那句話,說的不對的地方請大家多多包涵。作為一部專門討論「空的智慧」的寶典,《金剛經》中的許多地方都提到了一個名詞:「相」,那麼「相」是什麼意思呢?「無相」又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 佛學:金剛經開篇,說明了佛陀是人不是神
    文章作者:悟心明理(學習佛學文化,領悟佛學智慧、傳遞正能內容) 在上一章節中,我們了解了《金剛經》的發展史和它的主題思想「空性」,並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經題進行了通俗的講解。
  • 《金剛經》:弘布法音,續佛慧命,功德勝過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
    佛祖在《金剛經》乃至三藏十二部經典中所說的一切文字、形相,都只不過是為了度脫眾生而所施的方便法門,並非實有不變之體,所以佛祖在說法之時,不忘隨說隨破,在破立之中彰顯般若實相之理。(第十一、十三、十五、二四品)的教導眾生要廣為眾生演說此般若智慧。
  • 夜讀丨《論語》《道德經》《金剛經》開篇首段話,暗藏儒釋道第一智慧
    儒釋道經典著作《論語》《道德經》《金剛經》,如果正確理解開篇之語,就會順著正確的思路,摸準作者的思想脈絡,探出其中蘊含的人生大智慧。《論語》首段話,教做君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個問題講得就是君子之道。
  • 佛法:想獲得《金剛經》的殊勝功德,在讀誦之前先要搞清楚4個要點
    作為佛門的無上聖典,《金剛經》以其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之智,歷來是所有想要證入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法修行者所研參的重要法門。千百年來,無論僧凡,確實也有許多的人因為參究《金剛經》而獲得了證道的契機,有些人雖然沒有直接悟入如來法藏,但是也獲得了《金剛經》的感應而使自己長足了生活的智慧,可以透過迷霧而看清生活的本質之實相。
  • 南懷瑾:金剛經的感應力量非常大,我給大家講一個我的秘密
    《金剛經》在所有的佛教經典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往今來有無數的人因為讀金剛經而悟道,因為讀金剛經而得感應,佛祖在金剛經中也多次強調讀誦金剛經的的功德,甚至念誦四句偈的福德就會遠勝「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布施的功德,可見念誦金剛經的殊勝。
  • 佛教常識:佛祖十大弟子都是誰,其中誰的智慧最高,誰的神通最大
    根據佛經記載,佛祖釋迦牟尼講經說法時,經常都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僧在場聽法,他們是佛的常隨眾,佛到哪裡講經,他們就跟到哪裡聽法。在諸大比丘僧中為上首的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他們分別是摩訶迦葉、大目犍連、富樓那、須菩提、舍利弗、羅睺羅、阿難陀、優婆離、阿那律、摩訶迦旃延,都是佛的聲聞弟子。
  • 逆水寒OL:穿88幸運裝+佛祖護佑,開雲起臺箱子竟然爆出它們!
    不過仍然還有不少人沒有這種感覺,於是大家開始動各種歪腦筋,想要提升自己的爆紫裝的概率,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收幸運裝湊幸運屬性了,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玩家就是「巧妙」的使用了幸運值,爆出了紫裝,而且還是兩件!這位玩家今天在雲起臺開箱子,竟然開出了兩件紫裝,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 全文5000餘字沒有一個空字,討論的卻是空性成佛的智慧
    在浩瀚如煙海的佛教經典之中,有這麼一部奇書,雖然全文只有一卷,卻是佛家成就佛道的無上聖典,被認為是佛祖所說般若波羅蜜多智慧的精華與核心。《金剛經》自古至今就以言簡意賅、內涵豐富而著稱,其中所說的乃是佛祖以即立即破的問答方式,和「解空第一」的長者須菩提為大眾開示了般若性空的智慧。《金剛經》中所說的性空幻有,掃相破執之道,被後世公認為是獲取佛法正見的基礎,也是建立佛教信仰和開展修行實踐的前提條件,只要信解受持,深信不疑,自然可以當下開悟,成就無上菩提大道。
  • 《金剛經》啟示錄:心量廣大,才能普潤群生
    網圖中國人的理想是經世濟民、兼善天下,而佛祖呢,是發廣大之心,度一切眾生,這就是文化的異曲同工之處,所以中國人崇尚君子,佛祖嘉許發菩提心的修行者,因為只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君子才能如天雨般普潤群生,只有發菩提心、無人無我的菩薩行者才能心量廣大,以大慈大悲,大行大願之力去度盡一切眾生,非如此之人,不能德澤天下萬物。
  • 《金剛經》中的十大名句,感悟般若智慧!
    《金剛經》可以說是漢地佛教中流傳最廣的佛經之一。其義理深入淺出,無論是初學者,還是有一定境界的人,對《金剛經》中的般若智慧,都歡喜不已,都會如法受持。《金剛經》也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般若部經中的無上妙法,以其經中充滿般若智慧而聞名。
  • 《金剛經》又說了什麼?
    《金剛經》又說了什麼?文/姜子說書《西遊記》故事裡,南瞻部洲便是東土,只有大唐一個國家,君主便是唐王,西天如來佛祖稱他為大唐君。南海觀音菩薩領了西天如來佛祖的旨意,戴著錦斕袈裟、九環錫杖、三個緊箍兒,加上一個天衣無縫的瞞天過海計劃,來到了東土大唐。
  • 《金剛經》到底說了些什麼
    整部《金剛經》的核心都是讓我們對我和法這兩個東西都不能執著,那麼什麼叫做執著?什麼又叫做不執著?它有標準嗎? 有標準,我們就好對著標準來去修正自己嗎。有的!它的標準就是,放不下就叫做執著,放得下就叫做不執著。這也就是經裡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心裡所生的所有的念頭 所有的相。你都不住在上面 那麼他就叫做不執著!
  • 「綠度母」顯聖護佑佛教大師「月稱菩薩」!
    他也以度母作為主要的本尊,並也曾會面聖多羅,根據多羅那他的史料記載,他曾經觸怒國王,被關在箱子投入水中,卻得到度母的護佑,安然無恙。在著作「度母給你愛與溫暖」中寫到月官 : 往昔,那爛陀寺附近有個乞丐,她女兒出嫁時沒有嫁妝,於是向月稱論師乞討。月稱說:「我是個苦行的出家人,沒有什麼財物給你。附近有一個叫月官的居士,你不妨去他那裡試試。」乞丐便向月官論師乞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