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智慧 如何評價佛境界評價羅漢果位 聽聽佛祖的開示

2020-12-12 德元空道

佛陀問須菩提,你認為已經證得果位的修行人,會有我已經證得果位的思想麼?須菩提回答不會有這種想法。人們應該會問為什麼不會有這種想法呢?證得果位不是件好事麼?是不能有我已證果的想法麼,還是不會有這種想法產生呢?

經文原文的意思是,佛陀問須菩提,你認為證的須陀洹聖果位的修行者,會升起我已經證得須陀洹果位的念頭麼?須菩提回答不會的,然後須菩提解釋為什麼不會有這樣的念頭。

須菩提認為修行者證得須陀洹果位的前提條件是,已經不再執著於須陀洹果位的境界,如果執著於境界,是不會叫做須陀洹

祖師達摩

須陀洹是小乘四果位之一,也叫羅漢四果位之一,意為入流或叫預流果。按照佛家的解釋是已經轉凡入聖了,已經初入聖人之流,已經不是凡人境界入出世間聖人境界。但此果位修者餘習未斷,根本思惑還沒有解脫,人間天上還有有七次來回,才能不再回到世間受苦。

須菩提回答佛陀,說須陀洹果位的意思是入流之意,是已經入聖流之意,但實在是無所入。為何須菩提說:實在無所入呢?因為評價修者是否已經證得須陀洹果位是有標準的。

標準之一就是:是否有分別相。佛陀在《金剛經》說過莫要著相,如果有了自我已經證得須陀洹果位的念頭,就是已經有了分別相,有此念頭就不能成為已經證得須陀洹果位

問道

標準之二:是修者是否對色,聲,香,味,觸,法還有執著。如果對色,聲,香,味,觸,法還有執著就不能叫證得須陀洹果位。須菩提明確表示修者一定是,確確實實的證悟到對五欲六塵不再起執著的境界,才叫證得須陀洹果位

不少朋友其實是執著於果位的,就跟我們社會評職稱一樣,每每評定時一定會有大批的人士爭著搶著。因為社會環境的原因,評上職稱和沒評上職稱的人,在待遇上在工作安排上都是有很大不同的。

但佛家卻正好相反,須菩提表達的意思很明確,如果修者還有對於果位的執著,就證明還沒有證的須陀洹果位

世人常清淨,才有平常心

佛家的觀念與世間的觀念是不同的,用世間觀念探討佛家標準是有難度的,甚至會對佛家產生偏見,認為佛家的觀點理論是不適合社會運用的。

沒錯,佛家的觀點理論適合修行人,對於世間的人事種種,世間的情感糾葛,世間的利益分配,佛家大都會從緣起入手,規勸世人放下爭奪之心,以平常心對待。不會直接參與到世間的爭名奪利,不會直接參與到世間的紛紛擾擾。

並非金光燦燦的才是真佛

在《金剛經》中佛陀一再的勸告世人莫要著相,莫要著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但同時也借須菩提之口,勸告修者莫要覺得有果位可以證得,如果有個果位可以證得,就是沒有真切理解佛法。

如果覺得還有果位可以證得的話,就是沒有證得果位的明顯特徵,佛法也是辯證的。而且佛陀在《金剛經》中是明明白白的告訴那些執著於境界,執著於果位的修者,莫要如此認識,如此認識無有是處。

本人會經常更新一些佛法心得與大家分享,願同大家共同交流,共同進步。

相關焦點

  • 《金剛經》:和尚看人還分三六九等,是沒有領悟到佛祖的平等心
    這些看人分三六九等的和尚,雖然天天念《金剛經》,卻連《金剛經》中的皮毛都沒有學到吧。如果仔細學過了佛祖於其中所示現的廣大平等之心,心存體悟的話,是斷然不會再做出看人分三六九等這種事情來的,因為生佛一如,眾生平等,哪裡有什麼高低貴賤之說呢?
  • 《金剛經》裡的這一段偈語,道出菩薩的高境界,你能做到嗎?
    佛教經典《金剛經》,是佛家文化傳承的大般若經典,又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典中佛開示的內容,不僅涵蓋了人生智慧離苦得樂得自在說法,也包括了天文地理等知識。所以,就一部五千多字的經典,就能讓許多人參透一生。
  • 《金剛經》中的無相說的是什麼?
    今天,我們來說說《金剛經》中的「無相」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還是那句話,說的不對的地方請大家多多包涵。作為一部專門討論「空的智慧」的寶典,《金剛經》中的許多地方都提到了一個名詞:「相」,那麼「相」是什麼意思呢?「無相」又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 全文5000餘字沒有一個空字,討論的卻是空性成佛的智慧
    《金剛經》自古至今就以言簡意賅、內涵豐富而著稱,其中所說的乃是佛祖以即立即破的問答方式,和「解空第一」的長者須菩提為大眾開示了般若性空的智慧。《金剛經》中所說的性空幻有,掃相破執之道,被後世公認為是獲取佛法正見的基礎,也是建立佛教信仰和開展修行實踐的前提條件,只要信解受持,深信不疑,自然可以當下開悟,成就無上菩提大道。
  • 《金剛經》中的十大名句,感悟般若智慧!
    《金剛經》可以說是漢地佛教中流傳最廣的佛經之一。其義理深入淺出,無論是初學者,還是有一定境界的人,對《金剛經》中的般若智慧,都歡喜不已,都會如法受持。《金剛經》也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般若部經中的無上妙法,以其經中充滿般若智慧而聞名。
  • 將夜:昊天尋佛,佛祖究竟是生是死?
    02佛祖涅槃昊天世界修行界的境界劃分,佛、道、魔和書院是並駕齊驅的,尤其是五境之上的境界劃分更是涇渭分明,小編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曾介紹過道、魔和書院三派的大Boss都已出場,而且非死即傷,下場都不太好,唯獨佛宗置身事外,沒有太大損傷。雖然講經首座在白塔寺出手過,但是他顯然稱不上佛宗的Boss級別高手。鑑於昊天已經降臨人間,佛宗也是時候展示一下真正的實力了。無數年前,佛祖以大慈悲創建佛國,奠定了佛宗的萬世基業。論成就,能與之匹敵者屈指可數。
  • 《金剛經》:凡夫菩薩與聖賢菩薩,不同的修行階次,不一樣的功德
    在《金剛經》的第十八品和第二十五品中,佛祖為眾生開示了真正的菩薩必須要通達無我法,「說有我者,即非有我」的甚深微妙法門,可是這我無我法,其義頗深,其意難明,一般眾生,難以理解悟入,不明其義很有可能使修行功虧一簣,所以佛祖在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貪分中以菩薩的行業布施之異同,繼續為眾生開示般若之理
  • 什麼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妙法蓮華經》裡告訴了我們答案!
    佛之知見是究竟覺悟的知見;是解脫成道,究竟成就的知見。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把「佛見」令眾生「開示悟入」呢?只為眾生能夠破迷覺悟,只為眾生能夠解脫離苦,只為眾生能夠與佛無二,究竟成佛。讓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是諸佛出世住世的唯一大事因緣!除此別無有其他大事因緣。
  • 吉利帝豪GL性價比如何?它有哪些獨到之處?聽聽老司機的評價吧!
    車場風雲瞬息萬變,生廠商的博弈此起彼伏,在「神車」不可勝舉的世界裡,購車者的選車境界也大幅提高。「一身科技的全能選手」奧迪A4L,在全球佔有一席之地。「短跑健將」帕拉梅拉,外觀內飾皆是亮點。各個廠商都想盡辦法奪人眼球。
  • 佛教常識:佛祖十大弟子都是誰,其中誰的智慧最高,誰的神通最大
    根據佛經記載,佛祖釋迦牟尼講經說法時,經常都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僧在場聽法,他們是佛的常隨眾,佛到哪裡講經,他們就跟到哪裡聽法。在諸大比丘僧中為上首的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他們分別是摩訶迦葉、大目犍連、富樓那、須菩提、舍利弗、羅睺羅、阿難陀、優婆離、阿那律、摩訶迦旃延,都是佛的聲聞弟子。
  • 「在我看來,南懷瑾根本就是個騙子」,李敖如此評價南懷謹客觀嗎
    不懂佛的普通人,能通過《金剛經》自渡嗎?《金剛經》之所以盛行,最為重要的緣由是因為它「接地氣」。咱們理解的「佛」都是出世大成,有無上大智慧,渡人於困厄的,因為敬,自然對佛法相關的一切都望而生畏、戰戰兢兢,認為咱們普通人離這些「高深的大道理」很遙遠,更讀不懂。
  • 佛教趣聞,《金剛經》遺漏的這段經文,竟然是從閻王那裡得到的!
    因此如來說:「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謗佛是很嚴重的事,特別是佛弟子,如果以有相的身心說有相的佛法,就是「謗佛」。就是不解大乘佛法了義。大乘菩薩之法甚深微妙,佛亦如此多所開示;於此甚深甚妙、聞所未聞之法,要相信接受都很困難,何況是能了解所說之法義?雖無真實之法可說,卻不得不說,為什麼?因為眾生之苦的原因。眾生煩惱之苦必須以佛法來對治,方能斷除煩惱,獲得解脫,所以所謂的佛法乃是假名使設。
  • 夜讀丨《論語》《道德經》《金剛經》開篇首段話,暗藏儒釋道第一智慧
    儒釋道經典著作《論語》《道德經》《金剛經》,如果正確理解開篇之語,就會順著正確的思路,摸準作者的思想脈絡,探出其中蘊含的人生大智慧。《論語》首段話,教做君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個問題講得就是君子之道。
  • 從《金剛經》上見分曉
    網圖首先,六祖慧能大師秉承佛祖在《金剛經》中宣講的一脈相傳之道,認為《金剛經》是為世間中的那些「大智人說、上根人說佛祖宣講佛法四十九年,本是不分愚鈍智慧而一視同仁的,眾生一如,為什麼在《金剛經》中要告訴眾生說本經是只為大智上根之人所說的呢,難不成佛祖尚有分別之心而看不起小智小根之人嗎?
  • 《金剛經》的智慧 佛祖願護佑世人平安 是因自己曾多世磨難
    佛祖有一世還是普通修行人,在一處山中修持坐禪,但此時來了一群人,這群人衣服華麗,舉止端莊一看就知不是尋常之人。不錯,這群人就是歌利王和他的隨從,這一日,歌利王心情大好,帶著自己的隨從宮女出外遊山玩水。一番詢問得知修行人在此處坐禪修持,由於好奇便詢問什麼是佛法,如何修佛。修行人也就如實講解佛法真意,修行人的威儀深深的吸引著眾隨從宮女。
  • 《金剛經》:知道這十個字的真義,便可以了悟本經的真空無相之妙
    在《金剛經》第三十一品知見不生分中,佛祖為了斷與須菩提長老的這一段公案而說了十個字,算是為此段隨機演說佛法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後世學習佛法的人,如果能夠真正的切實了解通達這十個字背後所說的真義,那麼便可以了悟到本經全部所說的真空無相之妙。
  • 金剛經:「一切法都是佛法」,是法無定法,萬法皆法的自在之道
    佛祖在《金剛經》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中有一句話叫做「一切法都是佛法」,有許多的人都只能有一個大概的理解,而難以體會到隱藏在其中的大智慧,從而白白讓自己錯過了悟入甚深佛法的機會,難以登堂入室而得見般若花開。
  • 「空」是什麼空,《金剛經》「空」的境界
    《金剛經》的全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其中「般若」意為「智慧」。但般若又不等同於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智慧。在佛教看來,世俗凡夫的智慧不過是小聰明或者是愚妄,因為這種智慧屬於經驗的世界。用《金剛經》的話說,就是「住」(執著),它畢竟不是對世界的全面把握,是虛妄的見識。而般若是超越了經驗世界的認識境界,它是對空的體認。「空」是沒有煩惱阻礙的清淨狀態,保持一顆空靈之心才能包容萬物,獲得圓滿自在。佛陀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 金剛經釋疑:金剛經為什麼要破四相
    當然,如果阿羅漢具足這四相,就不是阿羅漢了,看《金剛經》,要在名言和勝義這兩方面來理解,在名言上講,四相是存在的,而在勝義來說,四相了不可得;在名言來講,尊者證得羅漢果,在勝義來講,無有一法名羅漢。以上就是破四相的解釋了,其實我們修行金剛經的好處是非常多的,不但能夠讓我們開示,也是能夠消除我們的業障,為此,我們一定要認真去修金剛經。以上只是作者的一些理解,如果有不正確的地方還望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