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問須菩提,你認為已經證得果位的修行人,會有我已經證得果位的思想麼?須菩提回答不會有這種想法。人們應該會問為什麼不會有這種想法呢?證得果位不是件好事麼?是不能有我已證果的想法麼,還是不會有這種想法產生呢?
經文原文的意思是,佛陀問須菩提,你認為證的須陀洹聖果位的修行者,會升起我已經證得須陀洹果位的念頭麼?須菩提回答不會的,然後須菩提解釋為什麼不會有這樣的念頭。
須菩提認為修行者證得須陀洹果位的前提條件是,已經不再執著於須陀洹果位的境界,如果執著於境界,是不會叫做須陀洹。
須陀洹是小乘四果位之一,也叫羅漢四果位之一,意為入流或叫預流果。按照佛家的解釋是已經轉凡入聖了,已經初入聖人之流,已經不是凡人境界入出世間聖人境界。但此果位修者餘習未斷,根本思惑還沒有解脫,人間天上還有有七次來回,才能不再回到世間受苦。
須菩提回答佛陀,說須陀洹果位的意思是入流之意,是已經入聖流之意,但實在是無所入。為何須菩提說:實在無所入呢?因為評價修者是否已經證得須陀洹果位是有標準的。
標準之一就是:是否有分別相。佛陀在《金剛經》說過莫要著相,如果有了自我已經證得須陀洹果位的念頭,就是已經有了分別相,有此念頭就不能成為已經證得須陀洹果位。
標準之二:是修者是否對色,聲,香,味,觸,法還有執著。如果對色,聲,香,味,觸,法還有執著就不能叫證得須陀洹果位。須菩提明確表示修者一定是,確確實實的證悟到對五欲六塵不再起執著的境界,才叫證得須陀洹果位。
不少朋友其實是執著於果位的,就跟我們社會評職稱一樣,每每評定時一定會有大批的人士爭著搶著。因為社會環境的原因,評上職稱和沒評上職稱的人,在待遇上在工作安排上都是有很大不同的。
但佛家卻正好相反,須菩提表達的意思很明確,如果修者還有對於果位的執著,就證明還沒有證的須陀洹果位。
佛家的觀念與世間的觀念是不同的,用世間觀念探討佛家標準是有難度的,甚至會對佛家產生偏見,認為佛家的觀點理論是不適合社會運用的。
沒錯,佛家的觀點理論適合修行人,對於世間的人事種種,世間的情感糾葛,世間的利益分配,佛家大都會從緣起入手,規勸世人放下爭奪之心,以平常心對待。不會直接參與到世間的爭名奪利,不會直接參與到世間的紛紛擾擾。
在《金剛經》中佛陀一再的勸告世人莫要著相,莫要著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但同時也借須菩提之口,勸告修者莫要覺得有果位可以證得,如果有個果位可以證得,就是沒有真切理解佛法。
如果覺得還有果位可以證得的話,就是沒有證得果位的明顯特徵,佛法也是辯證的。而且佛陀在《金剛經》中是明明白白的告訴那些執著於境界,執著於果位的修者,莫要如此認識,如此認識無有是處。
本人會經常更新一些佛法心得與大家分享,願同大家共同交流,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