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從古至今的中國,從佛法傳入我國開始,有許多人都弄不明白的一個問題,就是佛教為什麼慢慢的在我國逐漸壯大了起來,其間雖然歷經無數打擊,但也還是逐步的經受住了考驗。
雖然說外來的和尚好念經,但是也不至於念著念著就念成了中國的三大傳統門派吧,而在中國本土土生土長的諸子百家中,有許多曾經輝煌過的卻沒落了下去,在此消彼長之中,反而更加凸顯出了佛教壯大的不可思議,這是為什麼呢?
沒落有沒落的藉口,壯大有壯大的理由,佛教的壯大是有許多的條件所構成的,但我認為他最重要的一個條件,是因為他的宗旨與中國文化的主線形成了一個暗合,在從古至今的中國文化人心目中,「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是中國人不懈的理想抱負和精神追求,經世濟民,經綸天下,是中國士民階層不竭的動力源泉。
佛教的思想如果沒有與中國的人文精神相契合,恐怕不可能發展得來如此之好,設想一下,一種外文化能在中國的土壤中生存了千年以上,如果他的精神內核是與本土傳統文化相牴觸的,那怎麼會成為可能呢?外來傳入的文化不計其數,但能夠象佛教這樣傳承二千年之久的,是獨此一家,別無分號。
中國人的理想是經世濟民、兼善天下,而佛祖呢,是發廣大之心,度一切眾生,這就是文化的異曲同工之處,所以中國人崇尚君子,佛祖嘉許發菩提心的修行者,因為只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君子才能如天雨般普潤群生,只有發菩提心、無人無我的菩薩行者才能心量廣大,以大慈大悲,大行大願之力去度盡一切眾生,非如此之人,不能德澤天下萬物。
在佛教中,有小乘與大乘之分,小乘之人尚自利,所以自覺是終極之處,而大乘之人不僅自利,更要求覺他,所以他的終極目標是讓一切眾生都成就佛果,因為目標的不同,現在佛教的發展也說明了問題——小乘佛法已經很少見,而崇尚利樂眾生的大乘佛法是主流,雖然魚龍混雜,但是不妨礙主流走向。
從佛教的哲學基礎緣起論而言,凡是因為因緣假合而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絕對不變的實體自性,所以佛祖要求修行菩薩行的眾生,都要以空觀的智慧,去破除我人生佛之間的人為分別,和各種妄心妄相,從而可以盡己所能地去廣度眾生,按照現在人們時髦的一句說法,叫做把有限的我,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雖然幫助了別人,但是千萬不能執著於我幫助別人的功德,按佛祖的說法就叫做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只有做到了三輪體空的行持,才能算是真正的契入了佛祖所說的菩薩行,才能契入如來智慧之海,通達清淨的涅槃彼岸,所獲得的功德才是無量無邊無窮的,但凡有一絲毫的雜念,便是著相,不能證道得果。
在《金剛經》中,佛祖反覆地強調要修行者離相無住,做一個無我人四相的,發度盡一切眾生之大心的人,因為唯有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才能成就大事業,如果是真的是整天斤斤計較於小肚雞腸等事情、自私自利的人,又怎麼可能去奢望於他們這種人來普潤群生呢?
任何一種文化的壯大都有賴於他所生長的土壤,佛教能在中國這邊土地上成長壯大,便說明了他的文化思想是與中國人的文化有相融合之處的,異曲同工,只不過是世出世間法的分別罷了,不知道讀者諸君對此認同嗎?有什麼看法?以為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