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諸侯姬妾太多,勾心鬥角怎麼破?一次性娶九個女人,徹底根治

2020-12-10 文森特看世界

最近幾年的宮鬥劇挺火的,相信看過的朋友都知道,這一類劇套路大致一樣,講的都是內宮之中君主的嬪妃姬妾之間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

這些深居後宮的王的女人,相互之間拼死鬥爭,為的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君主的恩寵。

這一類故事雖說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虛構,但是它所表現出來的後宮鬥爭的無情和殘酷,與真實歷史幾乎一樣。

早在西周末年,就有發生過周幽王因為寵愛姬妾褒姒,而把正宮王后廢除,把親兒子趕跑的事情。結果導致了王后的親爸爸帶著兵馬殺回王宮,幹掉了周幽王和褒姒,直接滅亡了西周。

如此慘痛的教訓,給春秋時期的王公貴族提了一個醒:不處理好後院的事情,小心連院子都沒了。

於是,春秋時期的人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解決方案:為了徹底摒除內宮勾心鬥角的現象,索性一次給君主娶上九個大小老婆。

這是真事兒,見於春秋時期的魯國史書《公羊傳》::「媵者何?諸侯娶一國而二國往媵之,以侄娣從;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諸侯一聘九女。」

這話前面一大堆都不重要,最後六個字才重要,翻譯成大白話來說就是:諸侯可以一次性娶九個女人······

而且,這還形成了相應的制度,叫做「媵(yìng)妾婚」。

可是問題來了,為什麼解決內宮女人勾心鬥角的問題,要通過這種方式呢?一次性娶這麼多,不是會更容易發生鬥爭麼?這不是存心給諸侯添堵麼?

其實,這個媵妾婚是大有玄機。

首先,諸侯娶的這九個女人,身份都不一般。

先來看「媵妾」這兩個字,意指陪嫁的女子,或者指姬妾。媵妾的身份較高,僅次於正室。

諸侯王在娶一國公主為妻的時候,女方必須以妹妹和侄女陪嫁,同時還要從另兩個與女方同姓的諸侯國各請一名女子,也必須以妹妹和侄女陪嫁。一次性娶九個女人。

之所以如此規定,目的在於保證結親的兩家諸侯國之間的利益,換句話說無論男方和這九個女人中的哪一個生了兒子,都能保證這兒子身上有兩個家族的血統。

如果說正室無法生育,或者說早死,那麼媵妾就可以取代正室的位置。由於媵妾跟正室是妹妹或侄女的關係,再不濟也是同姓的遠親,這樣依然可以保證女方的利益。

其次,媵妾婚還有第二條規定,諸侯娶了這九個女人之後,就不能再娶。

換句話說,如果諸侯的正室去世了,那麼他是不可以再從其他諸侯國娶女子為妻的,只能按照順序從其他八位女子中選出一位立為正室。

那如果,剩下的八位也相繼離世了呢?那不好意思,只能委屈諸侯,單身了······

為什麼春秋時期會出現這種婚姻制度呢?

第一是希望藉此來消除內宮女人之間的勾心鬥角,因為這九女原本就是一家人,甚至有些還是骨肉至親。用親情來化解人性的醜惡,使得內宮和睦。

並且這樣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不管哪個女人生出的孩子,都跟其他女人有血緣上的關係,不至於被她們謀害,如此就有利於子孫繁榮昌盛,保障了王位和權力的交接。

第二是可以保證兩個聯姻國之間的關係穩定,不管哪個女人是正室,兩個國家之間都是姻親。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們也逐漸地不再遵循這個「媵妾婚」制度,有的諸侯王開始一次娶十二個女人,甚至更多,還有的諸侯王娶了又娶,任意發揮。

媵妾婚制度也慢慢地走向沒落了。

相關焦點

  • 春秋諸侯姬妾太多,明爭暗鬥太麻煩?他們自有娶妻妙法
    後宮內鬥,媵妾婚姻早在西周末中,就有周幽王廢除皇后並驅逐其親子的事件,因為他喜愛妃子褒姒。結果,女王的親戚和父親把士兵帶到王宮,殺死了周幽王和褒姒,並直接摧毀了西周。這一悲慘的實例使我想起了春秋時期的皇室貴族們,他們不應讓後宮控制朝廷,得想辦法讓宮內和諧。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是怎麼處置六國國君女人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秦始皇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父親是不受寵的王孫,被送到趙國當質子,窮困潦倒了好幾個春秋。所幸有呂不韋的幫助,他才開始被秦國王子安國君重視。嬴政是秦國王子與呂不韋的姬妾趙姬所生,因而後代對他的身世產生了些許懷疑。嬴政的爺爺安國君繼位後,只在皇位上呆了三天便駕崩了,他的父親迅速上位,只不過在皇位上也只待了2年,公元前247年,嬴政登基為秦王,這時他還只有13歲,朝政被各方勢力把控著。
  • 中國這類女人的身份連妾都不如,除了父子共用外,還用來招待客人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男人有個三妻四妾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但卻很少聽到一女有多夫的。由此可見男人的地位高於女人,這不全是當時人們的態度,而是包含到社會的各方各面。其實古代本來也是實行一夫一妻制的,只是比起現代社會而言多了姬妾,當然她們的地位肯定比不上正室,只不過是供男人們娛樂的,她們的命運通常都是悲慘的,甚至這些姬比妾身份還卑微,若是哪天男人心情不好了就把姬賣了,或是被客人看中也可以直接送給他。在古代正妻是需要明媒正娶的,而且不用討論長相如何,只要門當戶對就行。
  • 春秋史探微——諸侯之首魯國為何不擁戴周平王?論周天子權威之衰
    說的是周幽王死後,除了幾個諸侯國擁立的平王之外,虢公翰還在攜地擁立了王子餘臣為周天子,所以當時實際上是同時存在周平王和周攜王兩個周天子的。這段歷史,《史記》中沒有記載,但其實《左傳》中可以找到蛛絲馬跡,只是在《汲冢竹書》出土之前,沒人注意到:至於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攜王奸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郟鄏。
  • 周平王東遷後,這三個諸侯國成為贏家,先後稱霸春秋!
    在周平王東遷後,有三個諸侯國獲得了比較大的利益,並在春秋時期相繼稱霸。那麼,問題來了,這三個諸侯國分別是誰呢?一、秦國秦國(前770年—前207年),是周朝時在西北地區建立的諸侯國。對於秦國來說,始祖秦非子是商紂王手下名將飛廉(蜚廉)之子惡來之後。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
  • 春秋時期諸侯怎樣「競選班長」
    春秋時期有五位霸主,被稱為「春秋五霸」,也就是「五伯」。伯仲叔季,伯是長的意思。打個形象的比喻,周王是比較隨和的「班主任」,五伯就是不同階段的「班長」。傳統上認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必屬「春秋五伯」,但《周馴》的記載動搖了這一說法。目前看來,無論哪一種,齊桓公、晉文公都排在前面,這兩人是名副其實的霸主,其霸業也最為典型。成為一個霸主,首先要「尊王」,即重振周王室的聲威,表面上讓周王恢復共主的地位。
  • 春秋戰國諸侯的生活,現代的你怎麼復原?
    春秋戰國時的諸侯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就是周天子之下,萬民之上。這樣的生活在當時一定是尊貴無比。想體驗一下當諸侯的感覺嗎?雖然不能百分之百復原諸侯的生活,但還是有方法的。一起來看看吧。按照禮節,早上起來要用一件細葛布的衣裳作為內衣。
  • 常說春秋霸主,那麼霸主是怎麼體現的呢?法律規定還是諸侯認同?
    常說春秋霸主,那麼霸主是怎麼體現的呢?法律規定還是諸侯認同?看春秋歷史您怎麼都不會繞過「春秋爭霸」和「春秋霸主」這兩個歷史專有名詞,那麼有的讀者可能會感到困惑:這個霸主的地位究竟是怎麼體現的呢?是通過法律的形勢來確定呢?還是通過諸侯選舉,承認霸主的地位呢?
  • 娶父妾,搶子妻,報應是什麼?春秋那點事兒
    公子時看到父親莊公的妾夷姜貌美如花,趁機私通,生下一個兒子,名急子。宣姜急子來到新臺復命,以庶母的禮節拜見姜氏,急子心無怨恨。急子說:「怎麼敢不痛飲幾杯?」兩人淚眼相對,不知不覺間已經醉倒呼呼大睡。公子壽代替他前去引頸受刀,賊黨取下他的頭顱,裝在木匣。急子醒來,乘船快走追趕公子壽,真像電流光絕、如鳥超群一樣快。急子看到公子壽的頭,仰天大哭,甘願被殺。
  • 為何春秋時期諸侯都稱「公」,而楚國國君卻可以稱「王」呢?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春秋時期,華夏大地上諸侯眾多,除了周天子,他們大多的稱呼都是「公」,比如齊桓公晉文公。
  • 烽火戲諸侯的真相是什麼?褒姒果真是罪魁禍首?周幽王做錯一件事
    一、娶了個高冷女神回來。周幽王心裡很難受啊,好不容易娶了一個美嬌娘回來,結果人家對自己愛答不理。鬱悶的周幽王覺得不是褒姒不喜歡自己,而是褒姒是個天生的高冷女神。對女神自然要對女神的辦法,小機靈鬼周幽王就想到了烽火戲諸侯這一出。
  • 汶萊蘇丹晚年和兩位美貌王妃離婚,和白居易晚年遣散姬妾有些相似
    中國唐代的大詩人白居易晚年遣散姬妾,自己年老了,不想耽誤美貌小妾的青春,就把她們遣散,令她們改嫁,實在是無私之舉。而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有一位外國國王也在晚年遣散了美貌妃子,他就是汶萊蘇丹。現任汶萊國王全名是哈吉哈桑納爾博爾基亞穆伊扎丁瓦達烏拉,他是全世界最有錢的國王之一,比英國女王還有錢,王宮比英國王宮還大幾倍,有一千多個房間,王宮裡金碧輝煌,連水龍頭都是黃金做的。汶萊蘇丹在澳大利亞買的莊園比汶萊這個國家還大,他還有7000輛愛車,包括600輛勞斯萊斯、350輛賓利,258輛阿斯頓馬丁、365法拉利,275蘭博基尼,230輛保時捷,價值90億美金。
  • 戰國時周天子為何不像其他諸侯一樣壯大自己,反而被諸侯所滅?
    周平王的時候周朝遷都到洛邑地區,史稱東周,從此之後也開啟了中華歷史上的五百多年的歷史大變革的時期,這個時候的周王,僅擁有今天河南西北部的一小塊地方,方圓六百多裡地,人口至多一二十萬,手裡也沒什麼像樣的軍隊,自己的王位也是靠幾個諸侯派兵撐起來的,與晉楚齊等方圓幾千裡、人口百萬、帶甲動輒一二十萬的大諸侯相比
  • 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君多稱「公」、「伯」,為何楚國卻稱「楚王」?
    春秋時期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在幾乎所有諸侯國國君的稱呼都是「公」、「伯」等爵位的時候,南方那個國土遼闊的楚國卻是個另類,它的國君自稱「楚王」。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 周幽王和褒姒是背鍋的,烽火戲諸侯的原型是這兩位楚國君王!
    首先還是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諸侯並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錢穆先生這段話就至少說明了三個問題。首先,古代行軍,情報也是很重要的,諸侯部隊在抵達前都會有探馬探聽消息,如果沒有敵情,軍隊不用抵達前線就一定已經知道了。
  • 田成子選妾需身高7尺以上,賓客自由出入後宮,留下70多個兒子
    古人為了多生兒子也是很拼的,比如一個妻子不行,再多納幾個小妾,不過大部分都還是男主人親力親為的,畢竟血統很重要,但也有一些人對此不怎麼在意。管他是不是自己親生的,只要生下來隨自己姓就行,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田成子。田成子是何許人呢?他是田氏代齊的關鍵人物。
  • 張麓娶了四個老婆,媒婆還給小姬說媒,兩姐妹做老婆是什麼體驗?
    張麓與女人非常有緣,娶了一妻一妾還不滿足,過了幾年,還娶了一個小姬,年輕貌美,恩愛有加。 在古時候,小姬的地位比小妾還要低,沒有什麼地位可言,就是陪睡覺而已。
  • 春秋時期有多少個諸侯國?100?800?重要的也就那麼幾個!
    春秋五霸春秋時期,諸侯數量究竟有多少?想必很多人對這一問題仍未鬧清楚,以至於對於整個春秋的歷史的印象都是糊塗帳一筆。本文就為各位讀者簡單說明的這一問題,並且介紹幾個當時比較有名的諸侯國。春秋時期一春秋時期諸侯國的具體數量說法不一,最誇張的說法是八百諸侯國,出自《史記·殷本紀》:「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呂氏春秋·觀世》則說,「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
  • 一代文豪蘇軾,對妻子一往情深,對姬妾卻棄如敝履
    我們都知道蘇軾是著名的豪放派詩人,官場不得志屢遭流放,但是這些依舊不能磨滅他高昂的志氣,於是後期他便無心仕途,寄情於山水之間,給我們後人留下了許多傳世的名篇,我們一般都是看見了蘇軾的萬丈豪情、他的鬱鬱寡歡、他的老病孤殘,但是其實蘇軾還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有人用調侃的意味形容道蘇軾這一生只做了三件事:流放、寫詩、美人,不過這三個詞的確是很能代表蘇軾的很大一部分人生
  • 春秋諸侯模仿周天子背後,實質是思維的解放
    無論是封建社還是奴隸社會天子都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且這種權力不被容許下放,但是在春秋時期卻出現了各國諸侯僭越禮制學習天子的事件,本篇文章將帶領著讀者探究春秋時期諸侯頻繁僭禮的背後,實質是思維的解放。齊桓公就認為既然大家都想要在亂世中明哲保身乾脆就結盟給自己定製一道穩定的屏障,此意見一出立刻就得到了幾個諸侯小國國君的贊同,他們紛紛屈尊來到齊桓公所在的地方,千裡迢迢只為由齊桓公主持達成聯盟,其實在此之前也不是沒有舉行過盟會,但由諸侯國國君主持的卻是第一次史稱「北杏之盟」由此可見,在周天子無力維持小諸侯國的安定與生存空間後依附於強國是他們唯一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