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的宮鬥劇挺火的,相信看過的朋友都知道,這一類劇套路大致一樣,講的都是內宮之中君主的嬪妃姬妾之間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
這些深居後宮的王的女人,相互之間拼死鬥爭,為的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君主的恩寵。
這一類故事雖說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虛構,但是它所表現出來的後宮鬥爭的無情和殘酷,與真實歷史幾乎一樣。
早在西周末年,就有發生過周幽王因為寵愛姬妾褒姒,而把正宮王后廢除,把親兒子趕跑的事情。結果導致了王后的親爸爸帶著兵馬殺回王宮,幹掉了周幽王和褒姒,直接滅亡了西周。
如此慘痛的教訓,給春秋時期的王公貴族提了一個醒:不處理好後院的事情,小心連院子都沒了。
於是,春秋時期的人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解決方案:為了徹底摒除內宮勾心鬥角的現象,索性一次給君主娶上九個大小老婆。
這是真事兒,見於春秋時期的魯國史書《公羊傳》::「媵者何?諸侯娶一國而二國往媵之,以侄娣從;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諸侯一聘九女。」
這話前面一大堆都不重要,最後六個字才重要,翻譯成大白話來說就是:諸侯可以一次性娶九個女人······
而且,這還形成了相應的制度,叫做「媵(yìng)妾婚」。
可是問題來了,為什麼解決內宮女人勾心鬥角的問題,要通過這種方式呢?一次性娶這麼多,不是會更容易發生鬥爭麼?這不是存心給諸侯添堵麼?
其實,這個媵妾婚是大有玄機。
首先,諸侯娶的這九個女人,身份都不一般。
先來看「媵妾」這兩個字,意指陪嫁的女子,或者指姬妾。媵妾的身份較高,僅次於正室。
諸侯王在娶一國公主為妻的時候,女方必須以妹妹和侄女陪嫁,同時還要從另兩個與女方同姓的諸侯國各請一名女子,也必須以妹妹和侄女陪嫁。一次性娶九個女人。
之所以如此規定,目的在於保證結親的兩家諸侯國之間的利益,換句話說無論男方和這九個女人中的哪一個生了兒子,都能保證這兒子身上有兩個家族的血統。
如果說正室無法生育,或者說早死,那麼媵妾就可以取代正室的位置。由於媵妾跟正室是妹妹或侄女的關係,再不濟也是同姓的遠親,這樣依然可以保證女方的利益。
其次,媵妾婚還有第二條規定,諸侯娶了這九個女人之後,就不能再娶。
換句話說,如果諸侯的正室去世了,那麼他是不可以再從其他諸侯國娶女子為妻的,只能按照順序從其他八位女子中選出一位立為正室。
那如果,剩下的八位也相繼離世了呢?那不好意思,只能委屈諸侯,單身了······
為什麼春秋時期會出現這種婚姻制度呢?
第一是希望藉此來消除內宮女人之間的勾心鬥角,因為這九女原本就是一家人,甚至有些還是骨肉至親。用親情來化解人性的醜惡,使得內宮和睦。
並且這樣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不管哪個女人生出的孩子,都跟其他女人有血緣上的關係,不至於被她們謀害,如此就有利於子孫繁榮昌盛,保障了王位和權力的交接。
第二是可以保證兩個聯姻國之間的關係穩定,不管哪個女人是正室,兩個國家之間都是姻親。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們也逐漸地不再遵循這個「媵妾婚」制度,有的諸侯王開始一次娶十二個女人,甚至更多,還有的諸侯王娶了又娶,任意發揮。
媵妾婚制度也慢慢地走向沒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