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川氏真出於日本戰國時代,而阿鬥為中國三國時代的人物,他們的年代相差一千多年,又相隔萬裡,有山海之阻隔,然而他們同為一國君主也同是末代帝王,都得賢人庇佑也同為敵國開城,豎起白旗以求自保,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許多相似的經歷,今川氏真也因而被稱為「中國的阿鬥」,不過此「阿鬥」非彼「阿鬥」,此中差異下文自見分曉。
無力回天便順其自然,也得一身灑脫
今川氏作為日本清和源氏的後裔,在戰國時代是名副其實的名門望族,今川氏真的祖父今川氏親更是威凜於世人,在大名之間的紛爭中脫穎而出,成為戰國時代的一方巨擎,其附庸者不在少數。而父輩辛苦攢下的家產卻在今川氏真這一代慢慢被蠶食而消耗殆盡。今川氏真在繼任家督之時,其國力已經在迅速衰退,其父今川義元在桶狹間之戰中被織田信長突襲敗亡,兵力上遭到了極大的重創,彼時國內又開始發生各種動亂,德川家康脫離今川氏使得三河地區擺脫了今川氏真的控制,讓原本薄弱的今川氏更是雪上加霜。今川氏真面對著如此巨大的壓力不得不避免刀鋒,養精蓄銳。
與阿鬥的窘境相比,今川氏真的處境更為險迫。劉備雖然戰敗,伴隨著七十萬大軍被陸遜一把火燒得七零八碎,病如山倒無奈只好白帝城託孤,不過雖說兵力上損失很大,但內有諸葛亮這樣的能臣輔弼,外有地險可守,一道劍閣據敵軍與崖壁之外,如此只要死守城池,也可求得自保。而今川氏真則陷入了一個大的包圍圈,面對著武田氏和織田家的虎視眈眈,今川氏真無險可守,在沒有足夠的兵力護持下,與武田信玄的對抗只得節節敗退,最後落得國破家亡開城受俘。二人雖然都被俘,但也保全了自己免遭殺身之禍,前半生做帝王瀟灑盡然,後半生得榮華富貴悠然灑脫。
武不能護國,文也能安民
兩人雖然都在軍事才能上毫無建樹,但是單從治理國家來說也算是開明的君主了。今川氏真在父親戰死後並沒有為其復仇而轉攻織田信長,而是內修國政,減徵賦稅,嚴明律法,同時今川氏真有著壽桂尼的一旁輔佐,使得國內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反觀阿鬥,他的擔子就要更重一些,諸葛亮三擒孟獲,六出祁山這些連年的徵戰其代價也是高昂的,阿鬥不僅要安民還要為軍隊提供糧草兵器。從這方面可見二人雖然統兵布陣不行,但是也能使得百姓安居樂業,在和平年代不失為一代明君。
視野有多遠,路就有多寬
相比於阿鬥,今川氏真倒是要瀟灑的多,更像是陳後主,沉迷女色,喜好蹴鞠,在和歌藝術作品一千七百首,數量之多可見其造詣之深,深得後世之人讚賞,不僅如此,今川氏真曾學習新當流劍術,以自己的感悟開創了今川流劍法。不過論其審時度勢,今川氏真要稍遜於阿鬥,而這也是加快今川氏真失敗的原因之一。
阿鬥在面對諸葛亮獨攬軍政大權之時,一心謙讓,即使諸葛亮在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後自降三級,阿鬥也立即以諸葛亮打了勝仗為名而讓他官復原職,這足見阿鬥的城府之深,深知無法與諸葛亮制衡,那便以退為攻,了解諸葛亮不會謀反,就完全信任他,讓諸葛亮完全找不到理由推翻他。
另外一方面阿鬥的情商也體現在對權力的制衡方面,諸葛亮死後,阿鬥將軍權與內政分開,使得二者相互制衡,其後姜維掌權阿鬥又放權給宦官黃皓,只是無奈阿鬥識人不才才導致黃皓亂政。而反觀今川氏真則更性情一些,因不滿武田信玄暗中協助反叛者而停止運送海鹽於甲斐,這一作為使得本就有滅其心思的武田信玄找到了合適的藉口,讓本就脆弱的今川氏加快了自己的滅亡,如此可見今川氏真的眼光不夠長遠。
不以成敗論英雄,不以統治論是非
今川氏真和阿鬥多被後世人評價昏庸無能,其實不盡然,只是他們生不逢時。偏偏能在和平年代做個開明君主卻無奈偏逢亂世,不過他們能夠屈身他人足下以求自保,也不失為一種生存手段。對比來看,日本戰國時代的三國同盟中,跟武田勝賴和北條氏政相比,今川氏真是活得最久的一位,其政治婚姻也是他們之中最幸福的。
而阿鬥在位42年,相比於魏吳兩國一個奸臣當道,一個「田氏代齊」,阿鬥的處境要更好一些,雖然做不了帝王但也能安度餘生,也算得了善終。安身立世之道各有不同,不以成敗論英雄,不以統治論是非,那麼我們看待歷史和現實的角度也會變得更全面。成功都是需要先天的天賦和後天的努力共同實現的,以客觀的角度評價,才是我們對歷史人物正確的解讀。
個別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評論區暢所欲言,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史世界,不斷探索真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