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還是慌了!繼蘋果後,英特爾呼籲美加大投資晶片製造,但很難!

2020-12-09 騰訊網

終於,美在晶片領域也開始慌了。

在很久之前半導體領域都是IDM模式,比如三星或是英特爾,都是將設計、製造、封測裝箱於一體,但是後來臺積電出現了,將設計與製造分開,並依靠自身技術的強大,形成了現在的局面。

現在很多人都能說上來什麼是晶片什麼是光刻機,或許是跟華為被老美制裁有關。老美的三次制裁升級使得我們意識到在科技領域的短板,製造環節是國內科技的軟肋,但不僅僅是國內,就是老美也是如此。而接連被蘋果、英特爾呼籲之後,美或許也開始慌了!

蘋果與英特爾的呼籲,爆出美在科技領域的短板。

美國僅佔全球半導體產能的12%,而超過80%的產能在亞洲。

這句話是英特爾CEO說的,現實情況也確實如此。就目前而言在製造環節三星、臺積電5nm已經成熟,且臺積電也已經攻克3nm製程,再看老美,儘管說英特爾實力雄厚,但是自從18年開始說要做7nm,結果到了現在還沒有突破,包括在今年7月的時候有消息傳出英特爾可能會將6nm製程交給臺積電完成,畢竟其競爭對手AMD將代工交給臺積電後,去年就推出了7nm晶片,如果英特爾再不積極攻克,那就落後於對手了。當然這個就是後話。

除此之外老美還剩下格羅方德,但當格羅方德宣布進軍7nm工藝的時候,被爆出"產能不足、交貨延期,工藝水平低下、晶片良率不佳等一系列問題",隨後格芯第四任執行長一上任就開始消減開支,裁員。最終止步於7nm工藝。

其實我們從一些事情中也能看出美半導體的掣肘,很簡單,就是諸如蘋果、高通、英特爾等企業都交給臺積電代工的時候,也能看出,這是"依賴",就像國內對外依賴晶片一樣,每年晶片進口超千億,而自己自給率卻不足30%。這是通病。

而在英特爾呼籲美加大對半導體投資之前,蘋果也曾呼籲過,在上個月庫克向美Z府尋求國內晶片生產的稅收優惠,那時還一度被大家解讀成蘋果將生產線遷移到美的舉動。

美能回到晶片製造大國嗎?

不單單是蘋果或是英特爾,估計美本身就已經很著急了。

從之前的多次邀請臺積電赴美建廠,到拿出340億美元制定十年計劃,甚至有消息爆出美半導體工業協會(SIA)今年5月曾提出尋求370億美元國家資金扶持,加大對半導體方面的投資,其實不難看出,美在晶片製造環節,也是比較吃力。

而這或許就是歸結於"偷懶"吧,晶片製造環節投資大,回報慢,比如一臺高端光刻機都是十多億,而設計方面就比較容易很多,美此前也是將製造業開始外遷,現在想要回到製造大國,估計不是那麼容易吧,畢竟幾代人都不做製造業了!

寫在最後:

消息是從英特爾傳來,暫且不論英特爾是否能夠再次回到巔峰狀態,我們可以看出美在製造環節也是不夠給力,這和國內一樣,今後半導體領域將會變成什麼樣,就看誰先攻克難關了!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英特爾再不濟,在某些技術方面還是比較領先的,而美在科技領域底蘊也是比較深厚,這就勢必促使國內半導體加速發展,重壓之下,我們唯有繼續前行,才能獲得更多可能!

相關焦點

  • 英特爾突然退出,打臉美1800億振興法案,美國晶片製造業衰落已定
    這種情況引起美國擔憂,為了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保持領先地位,美國開始大力刺激並振興本國晶片產業發展,AFA法案就是其重要的成果。但讓美國沒有想到的是,AFA法案還沒通過,本國最先進的晶片製造公司英特爾先「繳械投降」,宣布放棄晶片製造業務,將製造訂單外包臺積電,製造工廠也可能一併打包賣給臺積電。
  • 對衝基金Third Point敦促英特爾轉變晶片策略
    據外媒報導,對衝基金Third Point29日督促美國科技企業英特爾的董事會考慮轉變投資策略,改變在晶片市場的不利局面。Third Point是投資人丹·洛布旗下的對衝基金。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網站報導,洛布致信英特爾,督促其董事會考慮僱傭一名投資顧問來探索其他「戰略選項」。
  • 蘋果和亞馬遜正在減少對英特爾晶片技術的依賴
    這一變化是由蘋果和亞馬遜這兩家技術巨頭推動的,這兩家巨頭正在減少對英特爾晶片技術的依賴,後者長期以來一直控制著大多數個人計算機和大型伺服器系統。取而代之的是,這些公司開始越來越依賴自己的晶片,而他們的這些晶片都是基於英國公司Arm架構設計的。
  • 蘋果M1晶片解析:英特爾開始慌了
    11月11日,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裡,蘋果正式發布了自研晶片M1,這也就意味著Mac迎來了第三次平臺更迭。1994年,Mac從摩託羅拉68000轉向IBM的PowerPC平臺。到了2005年,蘋果與英特爾合作,倒向了性能更強的X86。2020年,Mac開始搭載蘋果自研M1晶片,蘋果表示,預計花費兩年時間讓整個產品完成過渡。
  • Third Point再度施壓 英特爾最好分拆晶片設計製造部門
    【CNMO新聞】英特爾激進派大股東Third Point此前發信給英特爾董事長Omar Ishrak指出,建議英特爾董事會聘請1名知名投資顧問評估公司戰略,包括英特爾做為一家半導體巨頭,是否打算拆分部分失敗收購資產的可能性。
  • 英特爾不放棄晶片製造業務 推動oneAPI軟體平臺發展
    打開APP 英特爾不放棄晶片製造業務 推動oneAPI軟體平臺發展 cnBeta.COM 發表於 2020-12-16 14:06:00
  • 臺積電120美金赴美建5nm工廠!分析師:千萬別上當!
    這將是繼美國華盛頓州卡馬斯市晶圓十一廠後,臺積電在美國的第二個生產基地。不過,卡馬斯市晶圓十一廠生產的僅僅是8寸晶圓,技術老舊。這則消息震動了半導體界,因為一直以來臺積電的態度並不積極,甚至有消息顯示,臺積電拒絕了美國政府,並不會在美國本土為美國政府建設新晶圓廠。這次完全被打臉了。
  • 打響晶片爭奪戰!蘋果自研晶片M1登場!能否撼動英特爾霸主地位
    PowerPC 和英特爾 時間進入90年代,此時處於低谷期的蘋果,為了突破困境,將目光轉向了PowerPC。 1994 年發布的 Power Macintosh 是首臺搭載 PowerPC 處理器的蘋果電腦,它追趕上了此前幾年裡,蘋果電腦在性能上和英特爾的差距,一經推出就備受歡迎。
  • 美國對衝基金Third Point敦促英特爾分拆設計和製造業務
    投資者要求英特爾將更多生產能力外包,而英特爾一直反應遲緩。Third Point執行長Daniel Loeb致信英特爾董事長Omar Ishrak,呼籲立即採取行動,提升英特爾作為個人電腦和數據中心處理器晶片主要供應商的地位。據知情人士透露,Third Point已經積累了近10億美元的英特爾股份。
  • 蘋果自主晶片發布,微美全息全息AR算法晶片引人關注
    蘋果已經著手開發一系列Mac晶片開發,並涉及全產品線(MacBook、iMac、Mac Pro),首款產品今年四季度發布,而未來Mac也將在2年內逐漸從Intel晶片過渡到蘋果自家晶片。近期,Apple就舉辦了今年秋季的第三場發布會,從Apple Watch、iPhone到Mac悉數更新。
  • 安迪·科斯勒:中國晶片製造為什麼難以成功?
    【文/安迪·科斯勒 譯/觀察者網 由冠群】自2005年以來,蘋果公司第一次開始製造沒有英特爾晶片的Mac電腦。該公司在上周宣布,Mac將使用蘋果自己的M1晶片,該晶片由臺積電(TSMC)製造。嘿,英特爾,這可不是針對你——現在全行業都知道你沒有順利生產出10納米以下級晶片,你仍然還很落後。
  • 被蘋果(AAPL.US)拋棄兩次的英特爾(INTC.US),差在哪裡?
    從2005年以來,蘋果一直採用基於英特爾x86架構的CPU處理器。畢竟,自20世紀70年代末英特爾推出的8088處理器被IBM採用後,以英特爾X86架構為核心的CPU就一直稱霸PC市場。可是,近幾年英特爾處理器架構發展得很遲緩,性能提升非常慢,其低功耗的i3、i5處理器性能已經被蘋果A系晶片趕超。
  • 蘋果Mac晶片完爆英特爾!新電腦三彈齊發,最長續航20小時
    過去十五年間,蘋果電腦第一次採用非英特爾x86處理器,蘋果的目標是在兩年內,將Mac系列全部從英特爾x86處理器過渡到自研Arm處理器。 而從展示的性能來看,無論是性能還是功耗,蘋果自研Arm晶片都吊打上一代Mac電腦採用的英特爾晶片。
  • 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英特爾?
    搭載蘋果自研M1晶片的新Mac正式發售後,所有人都發現,無論是性能還是發熱,果真像蘋果在發布會上展示的一般,全方位降維暴打英特爾。「蘋果不講武德,英特爾耗子尾汁」,指責和嫌棄全面轉向英特爾。「14nm+++」成為科技圈年度笑話。
  • 京東健康今日登陸港交所;蘋果正在開發新的MAC晶片;Uber宣布拿自動...
    集資所得當中約40%預計在未來36至60個月將用於業務擴張;約30%預計在未來24至36個月將用於研發;約20%將用於潛在投資及收購或戰略聯盟;其餘約10%將用於營運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京東健康有6名基石投資者,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 Pte)、高瓴資本和貝萊德集團(BlackRock),同意認購13.5億美元的股票。
  • 已損失1700億美元,美企陷入晶片積壓窘境,華為海思傳來好消息
    自8月17日,美商務部徹底堵住華為的「買芯之路」後,海思就成了很多人的關注對象。沒有晶片,華為的3C電子消費業務就會萎縮,眼下又沒有可以代工的廠商,短期內無法變現的海思處境極為尷尬。雖然不至於解散,但減緩研發速度,對外出售或是以創投的形式進行拆解,都是效益更高的選擇。
  • 蘋果M2晶片重磅爆料!最多32核,原來M1隻是前菜
    11月推出自研M1桌面級晶片後,計劃最早在2021年初推出一代性能更為強勁的新款晶片,並在2021年下半年推出桌面高端晶片,其核心數最多可達32個,據稱性能將超過英特爾目前市面上消費級最強晶片。目前,如果使用英特爾CPU,蘋果頂配版Macbook Pro最多搭載8個核心,iMac Pro高端款則最多18個核心,Mac Pro則最多28個核心。而高端英特爾和AMD的筆電晶片最多也只達到八個核心數。消息一出,紐交所英特爾盤後股價下跌3.44%,蘋果股價上升1.23%。截止發稿,蘋果方面尚未置評。
  • 陸行之:赴美建廠,臺積電千萬不要上當!唬弄一下美國政府就好
    ,且儘管臺積電能帶來的就業機會有限,但帶來的龐大資本投資必然將掀起美國各州的爭搶。花旗證券也認為,英特爾7 納米製程問題多,且客制化程度遠不如臺積電,要在美國設廠,臺積電擁有更大的優勢。但有趣的是,也曾任花旗分析師的知名評論家陸行之的看法卻不這麼想,他認為臺積電不適合大舉前往美國投資,最多只能做個樣板廠,其中有很多不利因素。只要能唬弄一下美國政府就好。
  • 蘋果、谷歌、英特爾等公司加入美國「6G聯盟」
    報告指出,面對新的系統性風險,網絡安全工具不僅要保護系統安全,還要確保互連的業務和社會流程的完整性及韌性,需要採取全新範式和集體行動,致力於克服網絡安全能力短缺、技術和政策方法碎片化、現有網絡安全技術和操作工具落後、在技術創新安全性方面投資不足以及問責制模糊等關鍵問題。
  • 晶片產業70年:21世紀的人類巴別塔
    03晶片戰爭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高增長後人力成本高企,美國便保留核心技術環節,而將勞動密集的製造環節向外轉移。日本抓住電氣化浪潮,大力發展家電產業,產生了東芝、索尼、松下、日立等家電巨頭。家電業的快速發展催化了對半導體晶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