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2月16日電 日前,雙井街道小微空間改造項目「井點2號」和「井點3號」正式建成並對外開放,兩處閑置空間搖身一變,成為為居民提供便民服務、娛樂休閑、議事暢談的公共服務空間。
「井點2號」:閑置空間變身可回收垃圾智能回收站點
記者走進垂楊柳中街,一座以綠色為主色調的塔頂仿古式建築小屋格外顯眼,這裡便是雙井街道打造的可回收垃圾智能回收站點——「井點2號」。
「井點2號」外部的玻璃門上張貼著各類可回收物的剪貼畫,裡面用玻璃牆分割成公共區和回收區,公共區的牆上掛著小屋改造過程的照片和垃圾分類相關知識,回收區則用來放置居民投放的可回收物。
「『井點2號』採用智能化投放方式,周邊的居民隻要注冊賬號,就可以參與回收,沒有門檻,而且投放正確,就會有相應的收益。」雙井街道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居民注冊賬號後,還需要購買一個專用垃圾袋,裝滿後放回到小屋,再到牆邊領取空袋子循環使用。每個袋子上都有二維碼,居民掃碼領取後,袋子就自動和賬號綁定,後端完成稱重後,收益的金額就自動存儲到居民賬戶中。
「小屋回收物品不僅全程自助、方便快捷,而且可以直接拿錢,不需要什麼『積分兌換』,收益按期到賬。」前來投放垃圾的張先生說道。
據悉,「井點2號」位於垂楊柳中街東側,佔地約20平方米,原為一處臨街門面房,年久失修,建築品質基底較差,再加上無人管理,建築外部綠地已經成為了大件垃圾的丟棄處。今年,雙井街道辦事處聯合多部門,對此處進行了改造提升,打造成為集再生資源回收和社區文化衍生功能為一體的社區公共服務空間,為居民提供智能垃圾回收功能的同時,向居民進行生態文明、環保教育相關的文化內容宣傳。
據悉,井點2號自開張以來,區域的可回收物分出率也有了明顯提升。截至目前,井點2號的再生資源回收量從每周80-200kg上升到350-500kg,已經成功回收超過1500公斤的可回收物,其中織物、黃紙板、書報的投遞重量最高。
「井點3號」:低效邊角地邊變社區快樂「會客廳」
雙井街道「井點3號」。
「井點3號」和「井點2號」僅一字之差,建設風格和功能定位卻大不相同。「井點3號」位於廣渠門外大街26號院,是社區內的一處室外公共區域。經過合理設計和改造,這處建成30餘年的老舊小區一角,變身成為集便民服務、娛樂休閑、文體活動於一體的社區公共會客廳。
推開「井點3號」小院的門,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瑪瑙紅與祖母綠相間的透明玻璃門,在陽光下顯得通透明亮。庭院左側增設為休息區,在區域頂部設有伸縮涼棚,旁邊木質座椅方便居民在樓下曬太陽聊天。同時,小院內還修建了停車棚,可容納50輛自行車,20輛電動車。同時,雙井街道還在原有單元入口的樓梯旁增設了無障礙通道,方便老人出行。
位於「井點3號」的樓門議事廳。
記者了解到,「井點3號」最引人注目的竟是院中的一處玻璃房,該建築為樓門議事廳,居民有大事小情都可以在這裡商量。「因改造區域面積較小,我們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用玻璃作為牆面,可為居民營造出明亮及通透的氛圍。」雙井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
小院裡還新增了花池、喬木叢和一面文化牆,牆上展示了小院曾經的照片和改造的過程。「每次我來這看到『井點3號』的」改造過程都感觸頗深,一有時間我就來這和鄰居們嘮家常。」一居民和記者說到。
(責編:鮑聰穎、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