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懂懂筆記(ID:dongdong_note),作者:川扇假,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格力擬投 10 億進軍醫療產業!比亞迪「口罩產量全球之首」!富士康(工業富聯)開啟口罩生產線!一條條新聞接連爆出,讓過去不被重視的口罩瞬間成為市場上的「硬通貨」。
如今,口罩新勢力們好不熱鬧,五菱、比亞迪、富士康、OPPO、vivo、海爾、美的、格力紛紛入局......
懂懂筆記從一份行業資料中分析發現,目前全國口罩生產廠家約有 2000 家左右,但其中大多數企業都是中小規模企業,日產 10 萬隻口罩都算大廠了。面對跨界進入醫療耗材市場的一眾口罩新勢力,這些企業是否擁有自己的護城河?這個市場是否像不設防的城池,難擋新勢力的摧枯拉朽?
答案顯而易見。
你的口罩是什麼牌子?
「你的口罩是什麼牌子的?」除了少數購買3M和霍尼韋爾等品牌口罩的人,大多數人恐怕比較難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口罩品牌與型號實在是太多了,在市場供應缺乏的情況下,能夠用上便不錯了。
但隨著格力5. 5 元的KN95 口罩網上熱銷,董明珠喊出「好口罩,格力造」,一位口罩經銷商對懂懂筆記表示,真正的鯰魚來了,那些還在漠視品牌的傳統口罩企業,將要為自己的品牌漠視買單。
懂懂筆記曾就品牌力方面與一家口罩廠老闆溝通,感覺雙方總是不在一個頻道上:
「口罩都賣給哪些消費人群了?」
「都是經銷商,賣給個人還不夠我累的。」
「口罩品牌是你們的嗎?」
「啥品牌啊,現在可辛苦了,每天加班加點生產。」
「你們是否做過品牌方面的投放?」
「投放市場很重要,要搞好經銷商關係,現在口罩不愁賣。」
中國醫藥物資協會醫療器械分會秘書長陳紅彥作為業內人士,對於傳統口罩企業這種品牌盲,急在心裡卻無能為力。因為傳統口罩企業規模小,老闆素質不高,一提到品牌建設,在他們看來就是花錢的買賣,竟是唯恐避之不及。
「這次疫情是對口罩企業的一次絕佳形象宣傳,如果企業有心做好品牌推廣,不管你是向哪家醫院全力提供口罩,還是給快遞小哥或者社區工作人員集中供應,總能在市場上有一定影響,但現在看來,沒有一家有這個意識。」陳紅彥惋惜的說。
這種口罩企業的品牌局限性,因為在高度同質化競爭下,廠家不是與消費者直接接觸,而是通過層層經銷商傳遞,導致口罩品牌力蕩然無存,企業也無心建立品牌護城河。
反觀口罩新勢力們,雖然這些企業在短時間內自建或改造生產線,有的甚至沒有獲得相關醫療許可資質,只能生產最普通的民用級口罩,但卻在企業社會責任與市場宣傳上,下足了功夫。
「人民需要什麼,五菱就造什麼!」上汽通用五菱的這句口號在口罩下線之前,便走紅網絡。
在口罩的規格上,五菱選擇了一次性防護口罩,這種口罩相對生產工序較為簡單,也是需求量最大的一種,每個口罩上面,都清晰的印著五菱的標誌。
企業品牌的建立,早已是被說爛俗了的故事,然而在口罩行業,卻似乎沒有人願意喝這碗心靈雞湯。中國製造包攬了全球口罩50%以上的產能,然而在全球口罩排行榜上,中國企業卻寥寥無幾。
正因如此,讓口罩新勢力們攜帶品牌之力殺入市場後,竟然發現市場接納程度極高,在需求高漲下,市場與渠道可以迅速打開。比亞迪甚至在其官方商城上線了自家口罩,僅限認證車主使用積分兌換,又打了一個漂亮的品牌營銷牌。
一方面是經銷商模式,讓傳統口罩生產企業缺乏品牌建立的動力,另一方面是市場供需多年平衡,只要搞好渠道關係,不管是自家產品還是貼牌生產,都能讓企業掙到錢,試問誰還願做效果未知的品牌投入呢?
「口罩企業在溫水裡泡了太久。」陳紅彥認為疫情當前,傳統口罩企業想的最多的,依然是如何擴大生產掙錢,而不是如何做大企業社會與品牌影響。
口罩新勢力兇猛蠶食上下遊
當品牌的護城河形同虛設之後,唯一能夠阻擋市場新進入者的,就是產品工藝與上下遊產業鏈了。然而對於口罩生產來說,它的技術含量在家電、車企眼中,幾近於零。
五菱用 10 天時間完成口罩產能轉化,預計日產能為 100 萬隻,比亞迪用時更短,只用了 9 天,預計日產能更是達到 500 萬隻。
一次性口罩由三層布組成:最外層是隔絕外部液體的無紡布;中間層是隔離過濾病毒的熔噴布;內層是貼膚吸汗的無紡布。除此之外,口罩的配件就是掛耳和金屬壓條,與上千個零部件組成的汽車等大型工業製造品相比,生產口罩對於這些企業來講並非難事。
擁有機器設備,建立潔淨標準的車間後,就可以開足馬力生產口罩,倒是口罩重要的上遊原材料熔噴布,阻礙了口罩新勢力們的產能爆發。
正是因為下遊口罩生產企業大規範復工和擴大產能,導致熔噴布的價格一漲再漲,甚至需要出動政府進行市場價格幹預,打擊倒賣哄抬物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