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與李斯同出稷下學宮,命運卻迥然相異,僅僅是因為選擇不同嗎

2020-12-25 時光漫漫車馬遠

文 | 時光漫漫車馬遠

導語:《大秦賦》作為一部正在熱播的大型歷史電視劇,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劇中很多角色,有的深受觀眾喜歡,有的遭觀眾厭棄,比如說段奕宏主演的呂不韋就深受觀眾的喜愛。劇中還有兩個角色,很值得放在一起探討一番,他們就是同出稷下學宮的韓非子和李斯。

隨著《大秦賦》在央視的熱播,現在劇情已經來到了秦王即將統一六國的尾聲。

秦王嬴政在最開始決定攻打趙國受挫,並損失了上將軍桓齮,這讓秦王嬴政痛定思痛,並調整了自己的戰略,決定選擇六國之中實力較弱的韓國,先行滅之。

說到秦王滅韓,就不得不提到的一個角色,他就是韓國的公子,也就是韓王的兒子韓非子。

一:韓非子入秦

韓非子在歷史上是非常著名的一個人物,是戰國末期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是著名的思想家,為韓國公子,與李斯同學於荀子門下。

在他去世之後,後人將他的思想學說編纂成著作《韓非子》,流傳至今。

在《大秦賦》中,同樣也刻畫了符合這種身份的韓非子形象。

最近的劇情中,韓非子因是力主六國合縱抗秦的靈魂人物,並獻計於趙國春申君,讓其力邀秦國前相邦呂不韋出山為趙國效力,從而導致了呂不韋用自殺以表自己對秦國的忠心耿耿。

這讓秦王嬴政對於韓非子一直懷恨在心。

雖然秦王嬴政和韓非子不曾謀面,但是因為和韓非子曾經同學於荀子門下的李斯卻是秦王的心腹,所以,秦王對於韓非子的才華是頗為了解的。

秦王嬴政能夠統一六國,靠的不僅僅是自己的雄才大略,古往今來,真正杰出的君王,之所以能夠建成一番霸業,其實靠的都是善於用人。

秦王嬴政同樣是一位惜才愛財之人。

儘管他恨韓非子,但是他同樣希望韓非子能夠為秦國效力。

於是,他命令將軍王翦在肥之戰和李牧的對峙結束以後,取道韓國。

秦王的目的再明顯不過了,他想以攻打韓國為名,逼得韓王求和,而他同意求和的條件,就是韓王的兒子,也就是韓非子入秦為質。

秦王想以自己的誠意,感化韓非子能夠為自己效力。

他想見韓非子一面。

二:韓非子間秦

電視劇裡面,我們也看到了,韓非子拒絕了秦王的諸多贈賞,也明確表示不會為秦國效力。

而他在秦國所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間秦。

所謂間秦,就是在秦國做間諜,將秦國朝堂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及時通報給其他六國,並離間秦王君臣之間的關係。

可想而知,在秦國做這些事的風險是巨大的。

韓非子在秦國期間,得知秦王第一個準備滅掉的國家是韓國,也就是自己的母國之後,向秦王上書了《存韓》書,在這份寫給秦王的竹簡上,韓非子用自己雄辯的才華,痛斥為秦王效力的自己的同學李斯,並稱作為秦國外交官的老臣姚賈奔走列國,實際上是為了中飽私囊,而不是為秦王效力

韓非子的意圖再明顯不過了,他想離間秦王和兩位重臣,也就是廷尉李斯和上卿姚賈之間的關係,欲使秦王不再重用這兩個人。

在秦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李斯和姚賈是不可或缺的兩個人物。

如果秦王不再信任這兩個人,六國被滅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韓國的危機自然也就解除了。

但是,韓非這樣做的下場,毫無疑問會得罪自己曾經的同學李斯和上卿姚賈大人。

在電視劇《大秦賦》中,姚賈就力主秦王殺了韓非子。

三:韓非子的結局

歷史上《韓非子》確實是在秦國去世的。

殺他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老同學李斯。

司馬遷在《史記》中有記載,「李斯使人遺非藥,使自殺。韓非欲自陳,不得見。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什麼意思呢,就是李斯派人給被囚禁的韓非子送了毒藥,希望他自殺。

韓非想要面見秦王,陳述自己的想法,但是李斯不讓他面見秦王。

後來秦王后悔自己下令囚禁了韓非子,派任赦免了他的罪行,但是那時候韓非已經去世了。

韓非子雖然不是李斯親手殺死的,但是卻是李斯派人給他送去了毒藥。說是李斯殺死了韓非子,並不為過。

曾經同是稷下學宮求學於荀子的同學,李斯官拜廷尉,成為秦王的心腹,協助秦王成就了統一六國的不世之功,而韓非子卻不願意為秦王效力,最終淪為階下囚,被自己的同學殺害,他們迥然相異的命運,僅僅是因為兩個人的選擇不同嗎?

其實並不僅僅是因為選擇不同。

在我看來,選擇的背後,根本的不同是每個人的性格。

李斯和韓非子同為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兩個人其實只有在當時接納了法家學說的秦國才會有施展自己才華的空間。

但是,韓非子卻執著於自己的母國韓國,不願意為秦國效力,而李斯則不同,雖然他也不是秦國人,但是他學成之後的目標卻很明確,那就是為秦王效力,實現自己輔佐明君的人生理想。

這樣的選擇背後,涉及的是變通,是一個人思想真正的開放與保守。

李斯看透了國與國之間分合的必然,並不拘泥於自己的母國,而韓非子則不一樣,他選擇了堅守自己不受待見的韓國。

結語:

當然,從韓非的角度來看,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堅守韓國的原因,那就是他不是一個普通人。

他是韓王的兒子。

從這個角度出發,韓非的選擇似乎又很難去苛責。

總之,韓非子的人生,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大秦賦》這部電視劇整體上忠於了歷史發展的脈絡,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劇。但是,對於對於想要了解更多秦國歷史的讀者,我強烈推薦大家再讀一下孫皓暉先生著的長篇歷史小說《大秦帝國》,也就是《大秦賦》這部電視劇改編依據的小說。

這冊書雖然看上去價格不菲,但是絕對物超所值,它一共分為11冊,是孫皓暉先生嘔心瀝血之作。

2011年,《大秦帝國》入選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並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提名和新聞出版總署第三屆「三個一百」原創圖書獎。

家中有喜歡歷史的孩子,這套書對於他了解戰國時期的歷史,也是絕佳的入門級讀物。

著名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和小說家二月河老師更是傾情推薦孫皓暉老師的這套書。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點擊上面的連結購買。

-END-

時光漫漫,車馬相伴。大家好,我是百家號著名情感領域創作者:時光漫漫車馬遠,現實生活中是一位法律從業者,擅長情感問題的分析與解剖,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長按下方點讚按鈕關注我。

相關焦點

  • 大秦賦:李斯給韓非下毒,親自送他下黃泉,友情感人
    由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主演的《大秦賦》正在熱播,此劇除了講述滅六國的戰術,還講了各種情,有愛情,更有兄弟情,同嬴政與太子丹的友情一樣,李斯與韓非因立場不同,友情也分崩離析。李斯曾評價韓非,他的才華遠在自己之上,但韓非因為是韓國的公子,所以他不能如李斯一樣,選擇去秦國輔佐明君,他只能用一己之力,守護自己的母國韓國,韓非曾設計逼死呂不韋,又聯合趙魏兩國阻擾流民入秦,還抵制私鑄鐵,影響秦國民生。
  • 戰國時期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荀子為校長,為何被秦始皇取消?
    稷下學宮之所以叫做稷下學宮,主要是因為這個學校在國都臨淄稷門的附近。所以就叫做稷下學宮。這種為學校命名的方式簡單而又高雅。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思想盛世的中心便是這稷下學宮。當時稷下學宮這所大學特色專業便是官學,學生畢業的就業方向便是為官治國。由此可見這所學校的霸氣。
  • 讓諸子百家走向高潮名垂千古的稷下學宮,規模人數時間令後世驚嘆
    稷下學宮並不是諸侯國中獨一無二的官辦名校,燕國有武陽學館,楚國有蘭臺學宮,但不論規模和影響力,都遠不如齊國的稷下學宮。田齊開辦稷下學宮關鍵的目地是招攬優秀人才,形成齊國執政者的顧問團,並為國家公務員系統軟體運輸新生力量,及其為齊國爭雄在外交關係和社會輿論上借勢。推動戰國諸子間的學術互補及思想滲入。
  • 學派戰國——稷下學宮
    戰國初年,法家學派盛極一時,因為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成功,但這並不意味著其他諸侯國都會用法家來進行改革。在東方的齊國,各種各樣的流派匯聚在一起,談天論地,爭論不休,最為著名的學派戰國組織就是稷下學宮。 春秋戰國時期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中心其實有兩個,一個是戰國初年魏國的安邑,另外一個就是戰國中期齊國的稷下學宮。
  • 戰國最高學府:稷下學宮
    在教招考試中,教育學部分會涉及很多學校,各朝各代都有,今天中公講師為大家介紹我國古代戰國時期最高學府:稷下學宮,做客觀題備考。稷下學宮,又稱稷下之學,戰國時期田齊的官辦高等學府,始建於齊桓公田午。「稷下」即齊都臨淄城的稷門附近,齊國君主在此設立學宮,故因學宮地處稷門附近而得名為「稷下學宮」(這與東漢時期的「鴻都門學」得名由來相同)。
  • 春秋戰國稷下學宮,柏拉圖阿加德米學園,有哪些異同?不同人才觀
    稷下學宮到底是什麼呢?它阿加德米學園有哪些形似之處和不同呢?稷下學宮和阿加德米學園,都處於大「亂世」,一個是戰國七雄爭霸,向大一統趨勢上升的社會狀態,一個是從霸主地位由盛及衰的轉變;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使兩者又在內容、作用上有諸多不同,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似曾相識的稷下學宮與阿加德米學園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稷下學宮,與古希臘時期阿基米德的阿加德米學園似曾相識
  • 韓非子與李斯,到底誰更厲害?韓非之死是因為李斯的嫉妒嗎?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有很多人都對韓非的著書和理論持不贊同的看法,並且將韓非與李斯做對比,他們認為:與韓非相比,李斯出身不高,但在秦國地位比較高,還深得秦王重用,而韓非呢,在韓國不得重用。這一點證明韓非子無能而李斯厲害,再有,韓非早早死於李斯手下,而李斯活著見證了秦王登帝,天下一統的局面,李斯活得時間比韓非長,所以李斯比韓非厲害。
  • 戰國第一書院,孕育了百家爭鳴的盛世,稷下學宮一個思想家的搖籃
    而齊桓公田午創立的稷下學宮則為戰國時候各個思想家提供了土壤。稷下學宮創建初衷田氏代齊之後,皇位傳到第三代,也就是齊桓公田午。這個齊桓公可不是春秋五霸的公子小白。齊威王和他的兒子齊宣王對稷下學宮也是特別重視,他們都大辦稷下學宮,給了裡面的學者優厚的物質和政治待遇。頂峰齊宣王時期的稷下學宮,發展到了最高峰。這時候,稷下學宮匯集了如鄒衍、淳于髡、田駢、接子、慎到、環淵等七十六人,都成為了上大夫。而稷下學院門下的先生更是多達上千人,學士也有數百人。
  • 《大秦賦》:韓非作為李斯的同學,最終是什麼結局呢?
    韓非去趙國見春平君趙佾,他一席話點醒趙佾:「你趙國不缺將帥,缺的是治國理政的大才,而這個人就是呂不韋,他在秦國主政十餘載,對秦國了如指掌,而且他與嬴政分歧很大,他主張緩圖,而嬴政渴求急進,呂不韋主張行郡縣兼分封,而嬴政則重郡縣奪封地,兩人意見勢同水火,不能相容,秦王若想有所所為,唯有拿呂不韋開刀」。
  • 先秦最早的大學:中國稷下學宮與希臘阿加德米學園,有何不同?
    它們幾乎是在同一時代產生,並且在形式上表現出相同特點,不僅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對後世教育的發展也提供了深刻的啟示。而這兩所學府雖然擁有眾多相似之處,但由於身處不同的社會環境,在具體的內容、制度等方面,卻又呈現出不盡相同的特徵。
  • 大秦賦 李斯請韓非入秦 韓非子初見秦王政
    豈料此舉恰巧被秦軍目睹,再加上其他流民告發,韓非子子慘遭秦軍追殺,前方懸崖短路難行,御者忠心護主,以身擋劍。正當生死攸關之際,幸虧廷尉李斯及時出現搭救。昔年稷下學子,同窗摯友,一別十餘載,再度相見不禁感慨萬千。尤其是韓非子子,更坦言廷尉李斯如今掌覆秦廷,六國存亡對他而言不過是彈指一揮間。
  • 演員僅有3句臺詞,紀錄片《中國》只用1集,就拍出了「大秦賦」
    五國伐齊導致了荀況所在的稷下學宮停擺,這位奉孔子為宗師,集儒家各派所長於一身的大儒,流亡到了楚國。可此時的楚國也到處是離亂、傷痛,血色漫無邊際。看到此情此景,荀況開始反思起諸子百家的思想來:有沒有哪一家的學說能夠改變這一切?這一切什麼時候才能結束?
  • 《大秦賦》韓非之死引爭議,李斯真的嫉妒他嗎?
    韓非之死是戰國時期的一個重要事件,為後人津津樂道,這其中也涉及到了劇中重要角色李斯。據悉,電視劇《大秦賦》中的韓非子是趙皓越飾演的。張皓越是知名戲骨,著名的話劇演員,作品主要有電視劇《風再起時》、話劇《蘭陵王》,《宋耀如·父親》等,目前是寧波紫微星空演藝經紀有限公司旗下的藝人。
  • 大秦賦:韓非入秦為間?朝堂亂語擾攻向?嬴政全程冷眼?李斯急了
    入侵前的韓非雖然有著些許小插曲,但總算被及時趕來的李斯救下了即將死於秦國兵士箭下的性命。儘管兩人如今有著美酒佳餚相伴,卻總歸還是隨著十年時間的流逝再也找不回當初的真摯情感!但李斯顧念舊情,千叮嚀萬囑咐韓非:千萬不要在大王面前妄議朝政。(李斯這麼說,是真的想要保住韓非的性命。)當秦王嬴政知曉韓非入秦之後,頓時召見於他,在只有兩人的廟堂之上,嬴政詢問於韓非,何為治國君臣之法?
  • 韓非之死只因他對韓國愛得深沉,怪不得秦始皇,也怨不得李斯!
    在風雲詭譎的戰國時期,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悲情人物,空有一身才華而無處伸展的韓非,絕對可以排在前列。 韓非是戰國末期法家代表人物,曾拜在荀子門下學習帝王之術,與輔佐秦始皇嬴政統一天下的李斯是同學。 眾所周知,韓非最終沒能善終,他在秦國的監獄中服毒自殺。
  • 李斯助始皇帝統一六國,有人評價其為「小人」,他到底做了啥?
    李斯出生於人才輩出的楚國,幼時便博聞強記、喜愛思考。青年時期倍受戰國時期社會風氣所影響,便立志有,助一國平定天下的宏大願望。李斯雖立大志,但也知萬事需躬行。李斯曾在楚國官府從事文書工作,雖官職卑微,但卻在閱覽史書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法家思想,這也是他日後掌管秦國的核心思想。
  • 輕鬆一課丨稷下學宮 世界上第一所高等學府
    答案是:戰國時齊國的官辦學府——稷下學宮。稷下學宮始建於齊桓公時,又說是齊桓公的兒子齊威王才是它真正的創辦者。在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的一處城門——稷門附近,齊國君主在此修築校舍,劃撥經費,聚集人才設立學宮。因為學宮地處稷門附近而得名「稷下學宮」。稷下學宮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
  • 王者榮耀裡的稷下學院歷史上真的存在嗎?(番外篇)
    田午要想一個辦法,要把民心,人才全部聚集起來,他想到了,他頒下命令「茲於稷下,闢為學宮,招天下賢才,凡遊於稷下者,封大夫之號」這是田午一生中最偉大的決定。稷下學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官辦大學,是諸子百家發展的起源地,是眾人才聚集之地,加之田午下令,所有賢者言論自由,出入自由,又有很高的俸祿以大夫之位待之。
  • 稷下學宮與北大改革的相似性
    稷下學宮與北大改革的相似性在教師招聘類考試中,稷下學宮是中國戰國時期的重要考點之一;而北京大學是中國近代時期的重要考點之一,兩者有著一定的相似性。一、歷史背景的相似性稷下學宮: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生產力實現了一次大的飛躍,又受到同時期養士風氣的影響,在齊國國都附近創辦。北大改革:近代社會,正處在清政府向南京國民政府的過渡時期,社會比較動蕩,繼續大量新式人才以救亡圖存。相似性:動蕩時期,急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