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派戰國——稷下學宮

2020-12-09 騰訊網

戰國之所以為戰國,是因為有著不同的諸侯國,而這些諸侯國在掙脫了周王室的束縛之後徹底為了自己而活,你爭我奪,你來我往,爭地盤、爭人才、爭利益,只要是對自己好的就往自己的諸侯國攬。這也使得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為了富強,無所不用其極,不論手段,只論結果,從而衍生出來了很多為了變強而設計的學術學派,戰國時期的另外一個戰國——學派戰國!戰國初年,法家學派盛極一時,因為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成功,但這並不意味著其他諸侯國都會用法家來進行改革。在東方的齊國,各種各樣的流派匯聚在一起,談天論地,爭論不休,最為著名的學派戰國組織就是稷下學宮。

春秋戰國時期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中心其實有兩個,一個是戰國初年魏國的安邑,另外一個就是戰國中期齊國的稷下學宮。

「孔子沒,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為魏文侯師。」——《史記》

魏文侯時期,任用李悝進行變法,使得魏國迅速的成為當時的強國,而當時的安邑也成為諸侯世界的政治中心。然而,富強只能說明是物資豐富,卻不能成為讓世人尊敬的諸侯國,加上魏文侯時期吳起在河西之地佔據了秦國的大片領土,為了教化尚處於落後階段的秦人,同時也為了給魏國良好的大國形象加分,魏文侯請來了孔子的弟子子夏,居住在安邑的西邊,西河之地,並拜子夏為師。

這一動作導致的結果就是子夏一定居,天下的文人墨客都開始向魏國的安邑聚集,漸漸的就形成了安邑特有的文化:在安邑,可以談天說地,什麼主張都可以拿出來說,好的不好的,實用不實用的,談論諸侯國,抨擊時勢等等,各家學說都能夠在這裡找到生長的土壤,也就形成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初期階段。可惜的是,秦國崛起之後,魏國的戰場也主要轉移到東邊,魏國遷都至梁城,安邑沒落,盛極一時的百家文化頓時消散。

多年之後,第二個規模更為龐大、論戰更為激烈的文化中心在齊國形成,這個文化中心不僅有多家學說在這裡論戰,還是由齊國的齊威王創立,存在時間也很長,大約一百五十年時間,一直到齊國被秦國所滅,才徹底消失,這就是稷下學宮。

稷下學宮是齊國的官辦學府,各家各派在可以在這裡存活,比如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農家、陰陽家等等,在這裡都能夠和諧相處。當然,所說的和諧相處是能夠同時存在,平時這些各家各派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相互攻訐、爭辯,然後又相互吸收,不斷的壯大敦實自家學說。

這些學派存在的同時,還設置了「學宮長」的位置,也就是後來的祭酒,在稷下學宮祭酒位置上最為知名的是荀子,擔任了三屆祭酒。稷下學宮在齊國很受歡迎,齊王也經常去聽取意見,而且還對稷下學宮的文人學者禮遇有加,賜予俸祿,禮同大夫。由此戰國時期的知名人物都到過稷下學宮,比如孟子、淳于髡、鄒衍、田駢、慎到、申子、季真、接子、尹文子、田巴、魯仲連、騶子、荀子等等,這就是另外一個戰國——學派戰國。

相關焦點

  • 戰國第一書院,孕育了百家爭鳴的盛世,稷下學宮一個思想家的搖籃
    ,雖然戰亂紛飛,但是在中國文化的思想上也是激烈碰撞,期間百家爭鳴,有道家,儒家,法家,名家,陰陽家,墨家等學派。而齊桓公田午創立的稷下學宮則為戰國時候各個思想家提供了土壤。稷下學宮創建初衷田氏代齊之後,皇位傳到第三代,也就是齊桓公田午。這個齊桓公可不是春秋五霸的公子小白。
  • 戰國最高學府:稷下學宮
    在教招考試中,教育學部分會涉及很多學校,各朝各代都有,今天中公講師為大家介紹我國古代戰國時期最高學府:稷下學宮,做客觀題備考。稷下學宮,又稱稷下之學,戰國時期田齊的官辦高等學府,始建於齊桓公田午。「稷下」即齊都臨淄城的稷門附近,齊國君主在此設立學宮,故因學宮地處稷門附近而得名為「稷下學宮」(這與東漢時期的「鴻都門學」得名由來相同)。
  • 戰國時期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荀子為校長,為何被秦始皇取消?
    我們知道歷史上有一個非常璀璨的時期,叫做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動蕩的時期,同時也是一個有著獨特魅力的歷史時期。那個時代,思想學問井噴式迸發,創造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再這樣的背景下,中原大地一所世界一流大學應運而生。這所世界一流大學叫做稷下學宮。
  • 春秋戰國稷下學宮,柏拉圖阿加德米學園,有哪些異同?不同人才觀
    導語:春秋戰國稷下學宮,柏拉圖阿加德米學園,有哪些異同?從辦學性質和治學理念入手,對比稷下學宮、阿加德米學園的異同,不同人才觀在影視劇《大秦帝國》中,商鞅在投奔秦孝公之前,曾去了一趟齊國的稷下學宮,三大法家代表人物聚集在那裡,各抒己見,這其中有,崇尚勢治的慎到,提倡術治的申不害和推行法治的商鞅;在劇中我們可以得知,稷下學宮人才眾多,匯集了當時天下最優秀的人才,成為齊國取之不盡的人才寶庫,也是春秋戰國時期
  • 讓諸子百家走向高潮名垂千古的稷下學宮,規模人數時間令後世驚嘆
    戰國時期是個「禮崩樂壞」的時期,周王朝原來的政治文化體系遭受了嚴厲打擊。此外,由於社會發展的大幅度動蕩,不但造成國家官學系統軟體的衰廢,並且也促使官學中的文士們也都變成了「自由的知識人」。各種學派學術興起,形成了「百花齊放」的時代。這個時期各種官方學府也爭相崛起。
  • 輕鬆一課丨稷下學宮 世界上第一所高等學府
    答案是:戰國時齊國的官辦學府——稷下學宮。稷下學宮始建於齊桓公時,又說是齊桓公的兒子齊威王才是它真正的創辦者。在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的一處城門——稷門附近,齊國君主在此修築校舍,劃撥經費,聚集人才設立學宮。因為學宮地處稷門附近而得名「稷下學宮」。稷下學宮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
  • 韓非與李斯同出稷下學宮,命運卻迥然相異,僅僅是因為選擇不同嗎
    劇中還有兩個角色,很值得放在一起探討一番,他們就是同出稷下學宮的韓非子和李斯。隨著《大秦賦》在央視的熱播,現在劇情已經來到了秦王即將統一六國的尾聲。秦王嬴政在最開始決定攻打趙國受挫,並損失了上將軍桓齮,這讓秦王嬴政痛定思痛,並調整了自己的戰略,決定選擇六國之中實力較弱的韓國,先行滅之。
  • 封建社會——戰國、秦、漢時期的山東
    ▲齊國長城 示意圖|稷學宮與百家爭鳴戰國時期,山東的思想文化領域學派紛呈,思想活躍,學術繁榮國都臨淄是當時中國的文化中心,稷下學官成為百家爭鳴的發源地。稷下學宮因建於臨的稷門而得名。它開創于田齊桓公時,至戰國末結束,前後達150餘年,它是齊國為四方雲集臨淄的專家、學者們傳道授業、著書論辯而設立的一個場所和機構。同時還是政府的智囊團和議政機構。
  • 王者榮耀裡的稷下學院歷史上真的存在嗎?(番外篇)
    如果一個君主足夠重視士的存在,禮賢士的諫言,聽從士的理論,那麼「士,可以為知己而死」(忠心耿耿)士的階層,在戰國時期是各國都爭相爭取的人才,各國養成了禮士,養士之風,在那一時期「士」是最揚眉吐氣的時期。田午要想一個辦法,要把民心,人才全部聚集起來,他想到了,他頒下命令「茲於稷下,闢為學宮,招天下賢才,凡遊於稷下者,封大夫之號」這是田午一生中最偉大的決定。
  • 稷下學宮與北大改革的相似性
    稷下學宮與北大改革的相似性在教師招聘類考試中,稷下學宮是中國戰國時期的重要考點之一;而北京大學是中國近代時期的重要考點之一,兩者有著一定的相似性。一、歷史背景的相似性稷下學宮: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生產力實現了一次大的飛躍,又受到同時期養士風氣的影響,在齊國國都附近創辦。北大改革:近代社會,正處在清政府向南京國民政府的過渡時期,社會比較動蕩,繼續大量新式人才以救亡圖存。相似性:動蕩時期,急需人才。
  • 先秦最早的大學:中國稷下學宮與希臘阿加德米學園,有何不同?
    到了戰國中期以後,從各國的發展來看——三晉常年戰爭、秦國被打壓、楚國疆土被吞併、燕國地處偏遠,只有齊國處於一個較為和平與安穩的境地,這對眾多學者來說,自然是一個極有誘惑力的吸引條件。在這種內有政策扶持、外有人才趕來的情況下,稷下學宮便在政府的推動下自然而然地成立。
  • 【史說王者】歷史上的「稷下三聖賢」竟有一對死對頭
    喜歡王者榮耀的同學們都知道,稷下學院是王者大陸第一學院,如果算上其創始三聖賢,稱之為大陸第一勢力也不為過。但是歷史上的他們之間的關係卻不那麼和諧,甚至有一對是當時的死對頭,他們是誰呢?那麼今天小翊君就來帶大家盤點一下歷史上的「稷下學院三聖賢」。
  • 戰國:從分立到統一
    戰國:從分立到統一——戰國與希臘:中西文明根性差異比較之二    戰國志士謀臣們因此分成兩大派。函谷關內的秦國,活躍著法家與縱橫家。函谷關外的六國,活躍著儒家、道家、兵家、陰陽家、刑名家。齊國的稷下學宮是東方六國知識分子的聚集地,相當於古希臘柏拉圖學院。從商鞅變法開始的100年裡,這裡一直是與秦國對峙的另一個精神世界。  稷下學宮早期由陰陽家主導,孟子遊齊後,儒家漸成主導。到後期,戰國時代最後一個儒家大師荀子,成為學宮的祭酒。
  • 墨子與孟子,戰國時期兩大毒舌的隔空對決,誰會笑到最後?
    戰國時期,中華民族文化天空出現了曙光,在被稱為「文化軸心時代」的時期,中華文化智慧如井噴般爆發,諸子百家登上歷史舞臺,以他們深邃的思想影響了中華文化的未來,中華文化的發展方式、路徑,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理念從此基本定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仁者愛人」為依歸,強調秩序提倡「正名」,崇尚仁義禮智的道德價值,希望建立一個溫情脈脈又各安其位的社會。
  • 作為「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事實上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戰國是個劇烈變化的時期,發生了許多兼併戰爭,造成了兼併的諸侯國內,有大量人才「失業」;而強大的諸侯國為了自己繼續開拓,增強競爭力,對於人才,有巨大的需求。為此,魏文侯招賢納才,先後網羅了子夏、田子方、段幹木、李悝、吳起等一大批人才,使得魏國迅速崛起,成為戰國初期的頭號強國;齊威王在都城臨淄設立了稷下學宮,其中孟子、淳于髡、
  • 戰國七雄中,為何只有秦國能崛起並稱霸中原?有人可能會覺得疑惑
    了解歷史的人一定知道「戰國七雄」,它指的是戰國時期的七個國家,曾經有人在知乎上把「戰國七雄」與當今世界各國相對應,比如楚國是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與俄羅斯相仿,都是剛開始時領土不斷擴大,後來居上。齊國在戰國七雄中,實力僅不及秦國,它本來有機會統一六國,但最後卻沒有得逞。早在戰國時期,齊國還姓姜氏,但實際的政權掌握在田氏手中,公元前386年,魏武侯幫助田和將齊王的最後一個兒子趕回濱海小城,田和請求周天子為他封侯。
  • 春秋戰國頻出聖賢豪傑,背後有何秘密
    另一方面,春秋戰國可以誕生那麼多的聖賢豪傑、能人志士、俠義英雄,也與該時期特殊的歷史環境有關。要知道,有了知識,不一定可以造就豪傑聖賢,但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社會動蕩而又尊重人才、尊重不同文化的特殊歷史時期,動蕩的社會加上對人才的渴求和尊重,以此,附和春秋戰國時期那個特殊歷史環境下諸侯王爭霸的需要,並伴隨底層百姓思想的覺醒,各路豪傑、聖賢紛紛出世,這也讓春秋戰國成為中國歷史,甚至是人類歷史上,文化發展之鮮有輝煌時代之一。
  • 普通人穿越到戰國時代,七雄哪個國家最好混?
    傳統意義上中國的戰國時代,從三家分晉到秦滅六國兩百多年的時間段。期間各國展開了各式各樣的變法圖強與兼併戰爭,也是中國農業、思想、軍事等領域大力發展的黃金時期。那麼在這個圖強求存、朝不保夕的年代,戰國七雄中哪個國家最適合普通人生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