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之所以為戰國,是因為有著不同的諸侯國,而這些諸侯國在掙脫了周王室的束縛之後徹底為了自己而活,你爭我奪,你來我往,爭地盤、爭人才、爭利益,只要是對自己好的就往自己的諸侯國攬。這也使得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為了富強,無所不用其極,不論手段,只論結果,從而衍生出來了很多為了變強而設計的學術學派,戰國時期的另外一個戰國——學派戰國!戰國初年,法家學派盛極一時,因為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成功,但這並不意味著其他諸侯國都會用法家來進行改革。在東方的齊國,各種各樣的流派匯聚在一起,談天論地,爭論不休,最為著名的學派戰國組織就是稷下學宮。
春秋戰國時期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中心其實有兩個,一個是戰國初年魏國的安邑,另外一個就是戰國中期齊國的稷下學宮。
「孔子沒,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為魏文侯師。」——《史記》
魏文侯時期,任用李悝進行變法,使得魏國迅速的成為當時的強國,而當時的安邑也成為諸侯世界的政治中心。然而,富強只能說明是物資豐富,卻不能成為讓世人尊敬的諸侯國,加上魏文侯時期吳起在河西之地佔據了秦國的大片領土,為了教化尚處於落後階段的秦人,同時也為了給魏國良好的大國形象加分,魏文侯請來了孔子的弟子子夏,居住在安邑的西邊,西河之地,並拜子夏為師。
這一動作導致的結果就是子夏一定居,天下的文人墨客都開始向魏國的安邑聚集,漸漸的就形成了安邑特有的文化:在安邑,可以談天說地,什麼主張都可以拿出來說,好的不好的,實用不實用的,談論諸侯國,抨擊時勢等等,各家學說都能夠在這裡找到生長的土壤,也就形成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初期階段。可惜的是,秦國崛起之後,魏國的戰場也主要轉移到東邊,魏國遷都至梁城,安邑沒落,盛極一時的百家文化頓時消散。
多年之後,第二個規模更為龐大、論戰更為激烈的文化中心在齊國形成,這個文化中心不僅有多家學說在這裡論戰,還是由齊國的齊威王創立,存在時間也很長,大約一百五十年時間,一直到齊國被秦國所滅,才徹底消失,這就是稷下學宮。
稷下學宮是齊國的官辦學府,各家各派在可以在這裡存活,比如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農家、陰陽家等等,在這裡都能夠和諧相處。當然,所說的和諧相處是能夠同時存在,平時這些各家各派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相互攻訐、爭辯,然後又相互吸收,不斷的壯大敦實自家學說。
這些學派存在的同時,還設置了「學宮長」的位置,也就是後來的祭酒,在稷下學宮祭酒位置上最為知名的是荀子,擔任了三屆祭酒。稷下學宮在齊國很受歡迎,齊王也經常去聽取意見,而且還對稷下學宮的文人學者禮遇有加,賜予俸祿,禮同大夫。由此戰國時期的知名人物都到過稷下學宮,比如孟子、淳于髡、鄒衍、田駢、慎到、申子、季真、接子、尹文子、田巴、魯仲連、騶子、荀子等等,這就是另外一個戰國——學派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