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我的腦中浮現一個畫面:衣衫襤褸的八路軍士兵,彎腰衝到敵人陣前,猛然站起,扔出一排手榴彈。
手榴彈,是觀察當年中國抗戰的一個切入口,我們的先輩,曾經那麼無奈,又那麼無畏……
文 | 關山遠
編輯 | 謝芳 瞭望智庫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八路軍愛用手榴彈!
「眼前的敵人成一列縱隊,領頭的人吹著哨子,他們彎著腰向我馬車隊衝去,接近二三十米時,一聲號令,同時投出一批手榴彈。轟、轟的爆炸聲震動大地,紫色的閃光照亮夜空,亮光中閃現我們和馬車的身影。」
這是日本兵內匠俊三在《齊會、大超市村的討伐戰》中寫到的一個細節。這次戰鬥,發生在1939年4月22日至25日,在八路軍軍史上,是120師主力和晉察冀軍區所屬冀中軍區部隊一部在河北省河間縣齊會地區,對進犯日軍實施的外線速決進攻戰。
山西長治市武鄉縣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展示的八路軍軍裝。
圖|新華社
當時,日軍第27師第3團第2營800餘人和偽軍約50人出來「掃蕩」,八路軍決定圍殲這股敵軍。
日軍先向齊會村發動進攻,猛攻不下,被八路軍死死拖住。我們的增援部隊上來,對日軍形成內外夾擊態勢。日軍情急之下開始釋放毒氣,親臨一線的賀龍和120師司令部20餘人均中毒,但仍堅持指揮。
八路軍一邊阻擊前來增援的日軍,一邊對其形成反包圍。戰至25日黃昏,風沙突起,殘餘日軍趁機突圍,又被殲滅一部分,最終僅剩40餘人逃往河間以東的沙河橋據點。
是役,八路軍共斃傷日軍700餘人,俘7人。在內匠俊三的筆下,八路軍的手榴彈,成了日軍揮之不去的噩夢:
「敵人波浪式地一面不斷吹哨子,一面進行手榴彈攻擊,我們竭盡全力反覆乘手榴彈爆炸間隙衝鋒」「(八路軍)機槍、手榴彈又打起來,激烈的槍炮聲響徹大地,這樣不知反覆了多少次」「我前面的馬車上裝著六七具戰死者的屍體,有的人死於手榴彈和步槍,很大的傷口張開著,鮮血染紅了軍裝……」
在侵華日軍的回憶文章《榆林站悲慘事件》中,也對八路軍使用手榴彈有著詳細的描述:
「交戰約1小時半,很遺憾,敵雖可能有很多傷亡,但我方不斷出現死傷,已經難以支持……全體人員逐漸聚集在車站房舍內。可恨敵兵輕視我方人少,愈加狂暴,竟利用東北側小廚房登上車站房舍的屋頂,從被迫擊炮、手榴彈炸開的屋頂大洞投進手榴彈。車站房舍變成人間地獄,手榴彈的爆炸聲,敵人可怕的喊聲一直不斷,滿屋硝煙瀰漫,血肉橫飛。炮彈爆炸的巨響震耳欲聾,口、眼難開。某軍曹倒下,某上等兵負傷。充血的眼睛,只見前後左右儘是血人。」
這場戰鬥發生在1938年8月4日凌晨,日軍在山西同蒲路榆林車站被八路軍突然包圍襲擊。
日軍第10師團第10聯隊在《八路軍遊擊戰戰例》中,總結分析了八路軍的打法:先以步槍、機槍集中一頓猛射,然後舉著手榴彈衝過來,「在軍號聲中邊投手榴彈,邊向汽車殺來」,在手榴彈爆炸以後,迅速進入白刃戰,讓日軍的火力優勢無法發揮。
平型關戰役遺址。圖|圖蟲創意
著名的平型關戰役就是如此。
八路軍近距離埋伏,待日軍進入包圍圈後,先是一輪齊射,然後一輪密集的手榴彈,伴隨著爆炸聲,八路軍已經揮著大刀衝到日軍面前。
後來,日軍有了心理陰影,天上飛過去一隻麻雀,都會被嚇趴一大片。
電視劇《亮劍》也有關於八路軍使用手榴彈的經典鏡頭:
日軍精銳山崎大隊據守李家坡主地,負隅頑抗,八路軍一撥撥衝鋒,傷亡慘重,仍無法突破敵人的火力,後來輪到李雲龍的獨立團來啃這塊硬骨頭。李雲龍成功了,他的打法是:集中獨立團和兄弟部隊所有的手榴彈,利用土工作業,迅速掘土前進,運動到了高地附近,然後獨立團上千人一起站起來,一口氣近距離投擲了整整三千六百顆手榴彈,把山崎大隊埋葬在手榴彈爆炸的火海中。
還有一個細節,獨立團休整練兵時,李雲龍定下一條規矩:誰把手榴彈投得足夠遠足夠準,誰就有吃肉的待遇。
這個細節很真實。中國人民解放軍傳統的五大軍事技能,是投彈、刺殺、爆破、射擊和土工作業,投彈,排在第一位。
1972年8月12日,廣西橫縣百合中學的學生在練習投彈技術。圖|新華社
投擲木柄手榴彈,曾在1953年被列為田徑運動的比賽項目,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學校體育課的內容之一,深受學生歡迎。
2
唯一能自給自足的武器
八路軍在戰鬥中這麼愛使用手榴彈,原因說起來很辛酸——跟日軍相比,我們武器裝備太差,有時候連子彈都很缺乏,遠程火力根本無法和日軍對抗,只能採取不顧一切抵近敵人、齊齊投擲手榴彈來殲敵的戰術。
曾任日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的岡村寧次在回憶錄就這樣寫道:八路軍「作戰勇敢,內部團結,只是武器裝備太差」。
抗戰爆發後,武器裝備匱乏問題日益突出,開赴抗日前線的八路軍戰士,一個戰鬥班只有三五條槍,有的戰士甚至不得不用紅櫻槍和大刀片同敵人拼殺。
當年,日本是一個工業國家,而中國是一個積弱積貧的農業國家,雙方在軍工方面有巨大差距。相比飛機大炮乃至槍枝,手榴彈的生產工藝,要簡單得多。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兵工事業,源於土地革命時期。
當時,各革命根據地陸續建立了一些小型修械所,1931年10月,中央紅軍在江西興國縣蓮礦區官田村,組建了一個規模較大的兵工廠——官田兵工廠,擔負日益繁重的修械和彈藥生產任務。
1938年11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報告中提出:
「遊擊戰爭的軍火接濟是一個極重要問題,每個遊擊戰爭根據地都必須設法建立小的兵工廠,辦到自製炸藥、步槍、手榴彈等的程度,使遊擊戰爭無軍火缺乏之虞。」
根據這一指示,各根據地相繼成立軍工部(局),把各地區分散的小兵工廠和修械所,集中組成了一定規模的工廠,為前線源源不斷輸送武器彈藥,包括大量的手榴彈。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抗日「神劇」將手榴彈的功能進行了極度誇張,如「包子雷」「褲襠藏雷」……甚至有「手榴彈炸飛機」的神奇劇情。在這些「神劇」裡,手榴彈簡直成了地對空飛彈,非常荒謬,既不尊重當年以血肉之軀來彌補武器裝備劣勢的先烈,也不尊重史實。
事實上,抗戰初期根據地生產的手榴彈,因為製造技術十分簡陋,手榴彈的威力不大,用《亮劍》中李雲龍的話來說,「一炸兩瓣」,殺傷力十分有限。一個真實的故事是:在華北的一次日軍「掃蕩」中,為了避免被俘受辱,兩位「土八路」緊緊抱在一起,拉響了手榴彈自盡,一聲巨響,兩人倒下了。半夜,他們甦醒過來,原來他們只是被炸成兩瓣的手榴彈震暈過去了……
為了讓手榴彈從「一炸兩瓣」提升為爆炸後產生幾十塊甚至上百塊碎片,來殺傷敵人,許多人付出心血,甚至生命。
在敵後險惡環境和極其困難的物質條件下,那一代軍工人,無論是大城市來的教授,還是太行山裡的工匠,都團結一致,因陋就簡,就地取材,咬牙苦幹,將智慧發揮至極致,武器生產規模日益擴大、質量日漸提高,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地處盛產鐵礦和煤炭的山西武鄉縣柳溝村的柳溝鐵廠,是八路軍製造手榴彈、地雷和炮彈毛坯的兵工廠。
兵工廠剛剛成立,八路軍總部就調來了一堆「高手」,包括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生高原、冶金工程師劉致中、曾留學英國的冶金博士張華清等,還有民間高手石成玉。
要提高手榴彈的質量,炸藥是關鍵,大山裡哪有實驗室?在拆卸、解剖手榴彈時,工人就在野外就地挖一條深坑,一旦發現有爆炸危險,就迅速將手榴彈扔入坑內,在這種實驗環境下,傷亡時有發生。
石成玉,河北省永年縣鐵匠世家出身,1939年他帶著全家加入了著名的柳溝鐵廠。在改進炸藥配方的實驗中,他妻子和弟弟都因爆炸事故犧牲。
還有另一位民間高手教逢春,早先是一個爆竹匠,全家七口人都參與了改進炸藥配方的實驗,他的兩位叔叔、妻子和孩子先後在爆炸事故中犧牲……但石成玉、教逢春都沒有退縮,一直奮鬥在危險的崗位上,終於取得了成功。
據統計,「七七事變」後的8年抗戰中,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兵工廠共造了450萬個手榴彈。手榴彈也因此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唯一能夠自給自足的武器,許多戰士沒有槍,就在腰裡掖著幾枚長柄「邊區造」手榴彈,尋思著在戰場上炸翻敵人繳獲一支槍。
這種拿著手榴彈近戰的戰術,讓八路軍付出了慘重的犧牲。但狂風驟雨般的手榴彈,也讓日軍魂飛魄散。1942年日本搞「五一大掃蕩」,在河北無極縣趙戶村,八路軍戰士趙三子守衛南街口,一個人一口氣扔出180顆手榴彈,把日偽軍炸得鬼哭狼嚎,保持了陣地不失。
3
保衛我軍的「掌上明珠」!
日軍在與八路軍的戰鬥中,驚恐地發現:「土八路」的武器怎麼越來越厲害?
於是,摧毀八路軍的兵工廠,成了日軍的一大目標。
其中最經典的戰鬥,是黃崖洞保衛戰。
黃崖洞地處太行山深處的山西省黎城縣赤峪溝西部的水窯山內,因水窯山北部峭壁上有一個高25米、寬20米、深40米的天然大石洞而得名。洞南有一片名為水窯的山谷,八路軍在華北敵後最大的兵工廠就坐落於此。
「黃崖洞保衛戰」發生地——黃崖洞大峽谷。圖|新華社
黃崖洞兵工廠於1939年7月開始興建,建成投產時,共有機器設備40餘臺件,還有一臺發電機,能夠供部分廠房照明。
太行山深處因此多了一處奇觀:白天機器轟鳴,運輸隊伍川流不息;晚上山谷內燈水通明,一派繁榮景象,被譽為「太行山上的小天津」。
朱德總指揮贊曰:黃崖洞兵工廠是八路軍的「掌上明珠」!
時任八路軍副總參謀長的左權親自選擇了黃崖洞作為廠址,原因是此處隱蔽,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兵工廠遷入後,他又親自設計了防禦工事,花費了大量心血。
八路軍副總指揮、主持八路軍總部工作的彭德懷曾來黃崖洞兵工廠視察,詢問左權:如果日軍來個萬人大「掃蕩」,我守備部隊能夠頂多久?機器是否來得及轉移?
左權自信地回答說:工廠外圍各個口,都構置了兩道防線、三道雷區,敵人幾天內很難攻到廠區。廠區內,挖有秘密坑道,實在吃緊的時候,機器可以搬進洞裡,再從上邊通道轉移到山上分散掩藏。真正到了那一步,工廠區又可以變成大雷區,黃崖洞主峰下面又部署了三層火力,可以控制整個廠區。
彭德懷聽罷,點頭稱讚。
左權的努力卓有成效。黃崖洞兵工廠被華北日軍視為心腹之患,他們驚呼「八路軍有了現代化工廠」,屢次派兵偵察「掃蕩」。1940年10月下旬第一次攻打黃崖洞未遂後,第二年的11月8日,板垣師團5000人向黃崖洞發動了第二次猛攻。
防守黃崖洞的是八路軍總部特務團,絕對精銳,團長歐致富,率軍痛擊入侵者。他在回憶錄中記錄了日軍當時的慘狀:
「日軍眼前是深崖絕路,卻又不甘心退回去,猶豫了一會,便抖起『武士道精神』,竟想順著10米高的絕壁爬上我這邊的斷壁。守衛在斷崖頂上和斷橋頭工事裡的8連連長彭志海和12名戰士,警惕地監視著敵人的每一舉動。等到最後1名敵兵下溝後,他們突然向敵扔手榴彈,頓時,山溝裡鐵蛋飛滾,炸聲如雷;步槍、機槍、地雷、手榴彈響成一團,成百的敵人,死的死,傷的傷。那面做前導的太陽旗,被汙血濺成了『血花旗』。然而,受了傷的敵指揮官還想孤注一擲,他揮著指揮刀,強令沒有受傷和受輕傷的士兵,拖著屍體搭起『屍梯』,屍體墊得不夠高,又硬拖重傷員墊,那些重傷員象屠案上待宰的豬一樣嚎叫不止,眼看殘敵就要踩屍攀登,我們的戰士急中生智,骨碌碌滾下幾顆大地雷,把敵『屍梯』炸毀了……」
手榴彈很充足,在保衛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2營5連防守的1650高地遭到敵人猛攻時,排長王萬年帶領6名戰士堅守在一個山洞改造的工事裡,足足甩出了六箱手榴彈,把從三面衝來的敵人炸得血肉橫飛。
17歲的司號員崔振芳,一人據守陡崖上的投彈所,一口氣扔光兩箱手榴彈,炸得下方氣浪翻滾,日軍伏屍累累,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歐致富得知大喜,立即報請總部授予崔振芳「戰鬥英雄」稱號。遺憾的是,崔振芳沒有等到榮譽到來,他扔完兩箱手榴彈後,回掩蔽部扛手榴彈,被敵人的炮彈炸開的飛石崩斷喉管,光榮犧牲。
值得一提的是,在峽谷懸崖中作戰,木柄手榴彈有時扔到半空中就炸了,威力大減,而崔振芳扔的是用麻繩代替木柄的「麻尾彈」,比木柄手榴彈扔得更遠,而且落地時才開花。這款利器,就是民間高手石成玉研發的。
激戰11日,八路軍特務團以1300人的兵力,抗擊了5000來敵,戰到19日晨,沒有佔到任何便宜的日軍撤出戰場。是役,八路軍以自身傷亡166人(其中犧牲40餘人)的代價,打死打傷日軍近千人,敵我傷亡比例六比一。
中央軍委在當年《戰役綜合研究》一書中,高度評價這次戰鬥為「1941年以來反『掃蕩』的模範戰鬥」。
有意思的是,八路軍與日軍圍繞黃崖洞之戰,還展開了一場輿論戰。日軍在戰鬥進行中就開始吹噓,稱已攻佔八路軍最大的現代化兵工廠、殲滅廠區以內八路軍一千餘人云雲。
八路軍總部偵聽電臺人員將這一消息告訴彭德懷,彭大怒,斷然下令:日軍是一定要搜尋到幾部機器圓謊的,不要讓他們的陰謀得逞,集中全部火力攔阻,「讓他們一顆鐵釘也拿不到!」
一無所獲的日軍退走後,還在繼續造謠獲勝的消息。八路軍總部發言人指出:造謠欺騙,邀功報捷,藉故虛張,系日寇慣伎,實不值一駁。黃崖洞保衛戰鐵的事實,足以粉碎其荒謬宣傳。隨即《解放日報》連續刊登了黃崖洞大捷經過,並公布敵我傷亡數字和我方繳獲,在輿論上又給了日軍一頓手榴彈般的暴擊。
4
「人民是海,我們是海中之魚」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寫道:「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透過一個美國記者的經歷,我們或許能更清晰理解毛澤東的這個判斷。
1939年秋天,24歲的美國《時代》周刊駐重慶記者記者西奧多· H. 懷特,想辦法來到了華北抗日前線採訪,這裡跟重慶不一樣,懷特得以深入了解敵後戰場上中國人的生存狀態。
他觀察到的一個重點,也是手榴彈:年輕的縣長在山溝裡的小鍛工車間,組織生產手榴彈,用來對付日軍車輛;村裡面組織了自衛隊,槍很少,每個隊員領到五顆手榴彈。
在這次採訪中,懷特結識了一位共產黨員,他是個「身材高大、態度嚴肅的年輕人」,不到30歲,領導著一支遊擊隊,被稱為「吳隊長」。
懷特獲贈吳隊長繳獲的一件日本軍大衣和一頂帽子,他跟著遊擊隊行軍時觀察到,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每人每月的軍餉只有一塊錢(美元一角五分),而政府軍的軍餉每人每月卻達八元(美元一元二角)。政府軍能夠領到經過各道關口用麻袋運來的糧食,而共產黨的部隊卻必須動員農民來提供。政府軍有槍枝彈藥的補給,而他們的士兵卻必須在戰鬥中去繳獲敵人的步槍和機槍。
「他的支隊裡有八種不同的步槍,請設想他們怎麼能夠得到那適用於那八種步槍的彈藥呢?」
吳隊長並不懼怕,他告訴懷特,遊擊隊在深秋或冬季決不出擊,因為莊稼收割以後遊擊隊無法在地裡隱藏。而夏季和早秋穀物長得很高,可以掩護他們,這是進行襲擊的時機,而這種襲擊總要在人數上佔優勢的時候才進行。
他們從不據守陣地來對抗日軍的突然襲擊,而是跑進山裡、奔進村子、化整為零,使敵人無法發現他們的蹤跡,然後又在另一個地點重新整合。
為了了解敵情、解決食宿、看護傷員,遊擊隊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
吳隊長還給懷特講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的一句話「人民是海,我們是海中之魚」。懷特對這句話記憶深刻,他寫道:這句話被吳隊長尊為至高無上的信條。
讓懷特特別感慨的,是一群年紀大約在10至15歲的孩子們。他們在戰爭中失去了家園,所以一直跟著遊擊隊,白天做些做飯、打雜等力所能及的事,晚上則聽遊擊隊員們講故事。行軍時,經過一條水深的河流時,戰士們則把孩子們一個一個背過河去。
「這些兒童如果在戰爭中活了下來,也許是中國軍隊的指揮員了。他們出生的那個世界已經不復存在,部隊就是他們的父母,就是他們的家。」
感慨還來自對比,懷特是搭乘國民黨軍隊的軍車來到前線的。在路上,他記下了這麼一個細節:有個農民趕著驢子走在軍車前面,驢子突然轉向,它馱著的木料撞碎了車前燈,司機和幾個士兵撲上去把這個農民踢到在地,一頓狠揍。這個可憐的農民大聲喊叫,趴在地上,縮成一團,當他一抬頭求饒,臉上就會挨一腳。農民帶著的孩子在一旁哭喊,請求當兵的放過他的親人,卻被拽著扔到汽車的行車頂上。毆打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中尉隊長出來叫停為止。
這位初到中國的年輕記者,此刻還並不是太了解中國共產黨,但他已經做出判斷:在華北,共產黨得到了農民的擁護,因為共產黨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權,卓有成效地保護了人民。
西奧多· H. 懷特還有一個中文名字,叫「白修德」,就是那個因為報導1942年河南大饑荒而得罪了蔣介石的著名記者。
1944年底,白修德訪問延安,後來寫出了影響巨大的名著《中國的驚雷》,這本書記錄了國民黨的衰落與共產黨的崛起,對時局發展進行了精確的預判。他提醒美國的決策者:「以美國的標準來忖度中國共產黨人是愚蠢的。在過去二十年的混亂和紛擾中,他們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共產黨,都更直接的和人民大眾相處。」
手榴彈,只是波瀾壯闊的抗戰史中一個小小的細節,折射出八路軍缺乏現代工業、只能以簡單的武器與敵人抗爭的悲壯,也折射著中華民族在危難面前克服困難、不屈抗爭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彌補了我們在物質和技術上的不足,最終贏得了勝利。
今天的中國,已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尤其是強大的國防科工,保衛和平、遏制戰爭的能力大大增強。但是,我們不能忘記手榴彈,不能忘記當年那些衣衫襤褸舉著手榴彈,衝到敵人面前的中國戰士。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致敬先烈,致敬歷史!
參考資料:
1.《左權傳》|《左權傳》編寫組,當代中國出版社
2.《抗日戰爭》|王樹增,人民文學出版社
3.《中國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解放軍出版社
4.《解密中國軍工廠(兵器篇)》|《輕武器系列叢書》編委會,航空工業出版社
5.《中國革命戰爭紀實 · 抗日戰爭 · 八路軍卷》|張文杰、郭輝,人民出版社
6.《探索歷史——白修德筆下的抗日戰爭》|(美)白修德(著),馬清槐、方生(譯),三聯書店
7.《中國的驚雷》|(美)白修德、(美)賈安娜(住),端納(譯),新華出版社
庫叔福利
庫叔的贈書活動一直都在!浙江教育出版社為庫叔提供25本《我生命中的那些日子》贈予熱心讀者。隨筆集鮮活呈現了俞敏洪奮鬥日常、處世之道,以及對待事業、生活、成功、幸福愈加通透的理念。請大家在文章下評論,點讚最高的前3名(數量超過50)將得到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