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南水峪之戰:500八路軍擊退1800日軍,結果收屍用了7天

2020-12-25 騰訊網

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

抗日戰爭期間,中日雙方曾發生過一場兵力懸殊的戰鬥:八路軍以不到500人的兵力,竟擊退了1800多名日軍的圍攻,戰後打掃戰場,給敵人收屍就用了7天時間。再考慮到雙方在武器裝備上存在的巨大差距,這不能不說抗戰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又一成功戰例。

這次戰鬥就是激烈的南水峪之戰。

值得一提的是,這場戰鬥雖然打得很出色,卻鮮為人知。一個原因就在於參加此戰的八路軍冀東13團打過的勝仗實在太多。據統計,這支抗日鐵軍共打過大大小小上百場硬仗,是抗日期間八路軍殺敵數量最多的團一級單位。

那麼,這次戰鬥的經過也是如何披露出來的?直到2005年,有媒體採訪了87歲的八路軍老戰士王蘭書,才了解到南水峪之戰的前因後果。

1942年深秋的一天,八路軍冀東第13團偵察連得到情報:近期日寇將調集重兵圍剿13團,團長舒行(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馬上做出周密部署,加強了在周邊地區的偵察和警戒。

僅僅過了三天,1500多名日軍排成4列縱隊,另開著3輛滿裝給養的軍用卡車,從通縣駐地出發,氣勢洶洶朝南水峪一帶撲來。

南水峪位於密雲縣與平谷縣交界的一條山溝,四面環山,僅西北角有個出入的溝口。南山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座山,山脊酷似一條狗趴在那裡,由此得名「狗背嶺」。東西有兩座山對峙,北山略高,遠處峰巒層層疊疊,冀東13團就活動在這一帶。

那時,出了北京城,沒有什麼遮擋的建築。13團的觀察哨在山頂上,向南可望出20多裡地。近中午時,觀察哨便能看見日軍人踏車碾攪起的滾滾黃塵了。

當時駐守在南水峪的冀東13團兵力共有5個連。13團的3個連,即:1連、2連、特務連,以及6區隊的2個連。1連守東山,2連守西山,特務連守南山,而6區隊的2個連則負責阻擊從三河來增援的日軍。

八路軍按既定方針進入戰鬥準備,打算給日軍一個迎頭痛擊,不料想,日軍卻在中途改變了行進路線,直奔離南水峪不遠的鎮羅營而去。

翌日清晨,集結休整好的1000多名日軍從鎮羅營出發,連同從密雲縣調來的500多日軍,合圍冀東13團。

由於早有防範,八路軍的準備也比較充分,13團的3個連和6區隊的2個連,早在前一天晚上便趁著夜色進入了各自的戰鬥位置。

日軍為了掩護圍剿的隊伍順利上山,先派了一個中隊佔領了並無八路軍把守的北山,見沒有遇到任何抵抗,便以為搶在了八路軍的前頭、緊接著又派了一個中隊傲氣十足地往西山頂上攀爬。

剛到半山腰,2連指戰員的集群手榴彈便從空中落下,日軍還沒明白是怎麼回事就被炸死炸傷不少。這時,天剛蒙蒙亮,戰鬥就這樣打響了。

那時候,八路軍部隊彈藥十分匱乏。如果戰士連扣扳機,要不了幾下子,子彈便會打光;手榴彈也只能每人配備5枚,怎麼扔都得想好了。但是,日軍的裝備卻十分精良,不僅有充足的彈藥,還配有3門迫擊炮。

日軍仗著自己的優良裝備瘋狂進攻,一波攻擊被打下去,又一波攻擊又來了。不知日軍出於什麼考慮,把所有的兵力都投向了西山。13團1連只能遠遠地「觀戰」,激烈的戰鬥就發生在眼皮子底下,自己卻不能參與戰鬥,槍把子都攥出了汗水。

連長請求上級衝過去支援2連,上級不批准。理由很簡單——這裡的陣地不能放棄,而且還要準備阻截從興隆縣來增援的日軍。

2連似乎並不著急,沉著冷靜,打得有板有眼,仿佛日軍的一舉一動完全在他們的控制之下。原來,在西山右後側緊靠「狗背嶺」的山崖上,設有八路軍的一個觀察哨。

這個觀察哨位置十分隱蔽,日軍發現不了,可他們的情況卻被看得清清楚楚。是進攻還是撤退,是人員攻還是炮火攻,沿山背跑下來報告就是。彈藥也是通過這條隱蔽的路線輸送的。有了這樣一個觀察哨,八路軍也就掌握了戰鬥的主動權。

日軍往下撤了,那一定是要改用炮火!2連迅速後撤隱蔽起來。指戰員剛剛隱蔽好,日軍的炮火就炸響在2連的陣地上。

炮火過後,日軍以為八路軍必遭重創,指揮官將戰刀向山頂一指,鬼子便潮水一般又向2連的陣地撲來。

八路軍觀察哨的情報早已送到,2連指戰員再次迅速進入陣地,日軍正大搖大擺地走著,冰雹般的手榴彈便炸響了日軍又滾做一團地撤了下去。就這樣,打打撤撤,撤撤打打。靠著觀察哨的及時通報,打退了日軍的一次次進攻。

2連200多名戰士手中每人5枚手榴彈打光了,6區隊2個連的手榴彈及時送了過來,3個連隊600多名指戰員的3000多枚手榴彈都投向了日軍。

那一天不知反覆了多少次,打了多少個回合,從太陽剛剛升起,一直打到了太陽落山。日軍傷亡巨大,參戰的1800名日軍剩下1000來人。

雖然戰鬥並沒有結束,但日軍精心準備的圍剿敗局已定,2連的陣地依然堅如磐石。日軍氣急敗壞到了極點,拿出了決一死戰的架勢又朝守在南山的特務連撲去。

近千名日軍完全亂了陣腳,看不出有絲毫的戰術意圖,像一群裹纏在一起的蝗蟲,聲嘶力竭的怪叫聲迴蕩在黃昏的南水峪上空,仿佛空氣都在顫抖。

特務連的指戰員們個個精神抖擻,用戰士們的話說:「總算有了送日軍回老家的機會」。手榴彈、機槍一齊開火,日軍死的死,傷的傷,只是,他們並沒有退縮,踩踏著同伴的屍體繼續撲向特務連。

黑暗漸漸籠罩下來。特務連連長孟照信面對瘋狂得近乎歇斯底裡的日軍,他不斷大聲地提醒戰士們:「不要慌,不要慌,靠近了再打,靠近了再打,不準放空槍!」

有限的彈藥用光了,他又喊到:「用石頭砸,用石頭砸,用石頭把日軍砸下去!」戰士們越戰越勇,日軍也因為絕望而變得更加瘋狂。

日軍終於衝上陣地,這時,天已經黑透了,沒有了彈藥的特務連的戰士,與日軍展開了肉搏。

鬼子端著明晃晃的刺刀,聚攏在一起哇啦哇啦嚎叫著。戰士們毫無懼色,在夜幕籠罩下的南水峪南山陣地上與日軍摔起了跤,雙方傷亡都比較嚴重。

戰鬥目的已經達到,團長舒行果斷下達了撤出陣地的命令。特務連脫開與日軍的糾纏,撤出了陣地。

此次戰鬥持續了10個小時,冀東13團參戰人員不足500人,卻擊潰了日軍1800餘人的圍剿,大大鼓舞了廣大軍民的抗日信心。八路軍撤出後,日軍打掃戰場,光收屍就用了7天。

舉報/反饋

相關焦點

  • 鮮為人知的南水峪激戰:500八路軍擊退1800日軍,敵人收屍用了7天
    抗日戰爭期間,中日雙方曾發生過一場兵力懸殊的戰鬥:八路軍以不到500人的兵力,竟擊退了1800多名日軍的圍攻,敵人戰後打掃戰場,光收屍就用了7天時間。再考慮到雙方在武器裝備上存在的巨大差距,這不能不說抗戰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又一成功戰例。 這次戰鬥就是發生在冀東的南水峪之戰。
  • 日軍突然偷襲,八路軍堅守待援,反打得鬼子潰不成軍!
    胡繼成說:「日軍準備充分,必須有重兵包圍。日軍突圍肯定會造成大量人員傷亡。這不是一個好策略。你只能待命,等待援助。看到八路軍的主要力量存在,當地幹部安頓下來,與士兵們一起封鎖了敵人。早晨8點,日本人從祖先殿的東面和北面進攻該鎮。守衛祖堂的第六軍團猛烈開火,迅速擊退了日軍。
  • 幾十個八路軍與日軍一個聯隊周旋並且成功突圍,這真的是神劇嗎?
    那麼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還原一下《亮劍》中辛莊之戰的原型----宋莊之戰。很多人說《亮劍》是神劇,其原因大部分來自宋莊之戰,因為李雲龍和趙剛帶領著獨立團連續突破了鬼子三道封鎖線之後,部隊已經傷亡過半,再加上當時是分散突圍的,所以李雲龍身邊的實際部隊只剩下了60人,但是追繳獨立團的日偽軍加起來足足有一個團,60個八路軍成功阻擋了一個團的日偽軍整整一天,而且還成功突圍了,怎麼看都有點抗日神劇的味道,那麼發生在歷史上真實的宋莊之戰是不是這麼回事呢
  • 山東抗日最後一戰:日軍坐看偽軍全軍覆沒,與八路軍6次白刃戰
    然而在中國戰場上,雖然日本方面已經投降,但是仍有大量日軍沒有向中國的武裝力量繳械投降。很大的原因就是國民黨的蔣介石政府告誡日偽軍不得向八路軍投降。因此,蔣介石政府就縱容這些日偽軍繼續和八路軍對抗。蔣介石這種做法實則是令親者痛仇者快,因此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不滿。
  • 八路軍發現一小院有問題,果斷連射4枚炮彈後,結果怎樣?
    黃土嶺戰役,是八路軍抗擊日軍的一場非常經典的戰役。1939年10月末,正直溫度迅速下降的時期,日軍對晉察冀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掃蕩,他們的目標正是善於打遊擊戰的八路軍。八路軍當然不會任日軍宰割,而是利用複雜的地形和緊密的策略不斷與日軍周旋,給日軍製造了很大的麻煩。
  • 老鄉盛情難卻,強留八路軍過新年,結果遭兩倍於己的日軍五路合圍
    但在抗日戰爭期間,我八路軍115師開赴山東開闢敵後根據地時,有一次卻因為被老鄉盛情難卻,被強留在當地過年,結果被五路日軍合圍,掩護主力和群眾突圍的1個連以拼光三分之二的代價才最終突出重圍,這個戰例就成了一個反面的例子。
  • 抗戰史上奇特一戰:日軍偷襲不成卻慘敗,竟給八路軍送去感謝信
    此戰最令人驚奇之處,不在於八路軍兩個連將四百多名日偽軍一舉擊潰,而是出現在戰鬥結束之後,那位日軍指揮官竟然專門寫了一封信向八路軍表示感謝。 吃了敗仗還寫感謝信?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件事看似不可思議,實則在情理之中。 在山東臨朐縣城北十五公裡處,有一個五井鎮。鎮內居民眾多、商鋪林立, 是當時臨朐縣境內首屈一指的大集鎮。
  • 八路軍自製蓋亮炮的由來:繳獲的日軍九二式步兵炮
    前面說過了,抗戰時期八路軍繳獲大炮不容易,特別是九二式步兵炮,因為威力能摧毀碉堡,而且重量輕攜帶方便,日軍也很重視,還專門規定了在抵抗不住時炸毀大炮的命令。但是在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單拐村,卻誕生了我軍歷史上的第一門大炮——「蓋亮號步兵炮」,它是仿製俘獲的日軍九二步兵炮的結果。
  • 八路軍遊而不擊?120師平原地區連續包圍,殲滅日軍吉田大隊
    五、其餘部隊作為預備隊,警戒周圍其他日軍據點。果然不出賀龍所料,下午由任丘方向前來增援的300多日軍,在麻家塢地區被第5團擊退。由大城方向來援的200多日軍,被冀中軍區第27大隊在大廣安擊退。由呂分堡前來增援的100多日偽軍也被地方遊擊隊牽制住了。這下吉田大隊變得孤立無援,陷入了120師的天羅地網之中。
  • 抗戰中,八路軍的386旅,為何成了日軍要專打的隊伍呢?
    電視劇《亮劍》中有一個畫面,前來找李雲龍決戰的日軍坦克上貼了「專打三八六旅」標語。此事究竟是事實還是劇情虛構?對此,筆者專門拜訪過386旅的老兵,也查閱史料進行過考證。得到的結論是,不僅是我們的戰士這麼說,日軍也這麼說,甚至是日軍的戰史也予以確認。那麼,他們為何成了日軍要專打的隊伍呢?
  • 神頭嶺伏擊戰:八路軍圍點打援戰術的經典之作,打得日軍沒有脾氣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下轄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和總部特務團。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蕭克;129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改編完成的工農紅軍很快就開赴到了慘烈的抗日戰場最前線,投入到了與日軍的血戰之中。
  • 抗戰期間八路軍擊斃了哪6名日軍將領?
    據張子申介紹,這本書中的研究成果,是兩位作者反覆研究日方戰史資料、「日軍將領名錄」,反覆對比八路軍戰史和國民黨戰史,並結合抗戰實地考察而成。日軍中將阿部規秀:「名將之花」殞命太行山上【人物簡介】阿部規秀,日軍「山地戰專家」,「蒙疆駐屯軍」司令兼獨立混成第二旅團旅團長。
  • 南京大屠殺日軍強徵南京難民收屍,城中燃起恐怖「屍煙」
    在瘟疫爆發前儘快處理掉成千上萬的屍體,既能掩蓋屠殺罪行,又能避免疫情泛濫,日軍高層認為,收屍迫在眉睫。日軍強徵南京難民收屍大屠殺過後,日軍出於衛生安全和穩定事態的考慮,批准了當地的慈善救濟組織成立收屍隊,負責掩埋屍體。同時,一些國際慈善機構也加入了收屍埋屍的善後事務。
  • 李家坡之戰的歷史原型:關家堖之戰,結局與亮劍中大相逕庭
    在亮劍電視劇中,李雲龍在李家坡之戰中用土工作業的方法推進李家坡,全殲從川崎大隊的一幕令人倍感振奮。但是,這種戰法在實戰中真的可行嗎?我們先來還原一下現場的情形,當時,日軍山崎大隊五百人盤踞李家坡這個小山頭,居高臨下與八路軍對峙。我軍程瞎子團久攻不下,傷亡不小。此時,旅長主動換將,改由李雲龍的獨立團負責主攻。
  • 日軍騎兵拼刀法?八路軍不呈匹夫之勇,機槍收割日軍
    作者:慎獨 電視劇《亮劍》中,八路軍獨立團騎兵連與日軍騎兵血戰的場面讓人熱血沸騰。電視劇演繹的劇情,真實地反映了八路軍騎兵的血性風採。在抗戰中,我軍騎兵曾多次大戰日軍騎兵。總體來說,由於日本條件更好,大規模培育良馬,加上訓練有素,日軍騎兵佔上風的時候稍多,但也不是次次都能佔便宜。
  • 揭秘日軍眼中的地雷戰:認為八路軍的地雷「長著眼睛附著鬼」
    王耀南告訴觀眾說:「我們用的是假地雷,主要用來教學。大家回去可不能用真地雷這麼幹,這可要傷著自己人。」因為看了三四遍在院落裡埋地雷,觀眾一聽就明白了,但不願意走,王耀南只能說地雷沒有了來打發走群眾。他們用這種示範方法,教會了很多八路軍指戰員和民兵掌握地雷戰的戰術、技術及地雷的應用。
  • 與日軍比傳統作戰?曾玉良率領八路軍打了日軍一個措手不及
    曾玉良是八路軍129師騎兵團團長,在一次戰役中,他曾率領129師騎兵團打敗了日軍強勁的騎兵第四旅團。這個第四旅團人數大概有四五千人,還包括一支騎炮兵部隊,還配備有12門火炮。 照理來說,八路軍是打不贏實力這麼強勁的日軍的,但曾玉良率領的129師就做到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一場以弱勝強的戰役是如何進行的吧!
  • 《亮劍》裡孔捷獨立團楊村之敗,歷史上還真有八路軍遭夜襲的原型
    老周摘要:在《亮劍》裡,孔捷的獨立團在楊村遭到日軍山本一木特戰隊的夜襲,損失慘重。而在歷史上還真有八路軍遭日軍夜襲的原型,不過並不是日軍特戰部隊,而是普通的日軍部隊。在《亮劍》裡,孔捷的獨立團在楊村遭到日軍山本一木特戰隊的夜襲,損失慘重。獨立團傷亡超過三百人,2營被打殘,而日軍只留下了一地的彈殼和一頂鋼盔,連一根汗毛都沒傷到就全身而退。
  • 真實的八路軍對日軍白刃戰,幾個人對一個鬼子,都感到很吃力!
    真實的八路軍對日軍白刃戰,幾個人對一個鬼子,都感到很吃力! (電影《太行山上》) 平型關戰役,是八路軍在抗日戰場上第一次與日軍進行白刃較量。
  • 八路軍僅剩四發炮彈,射程不夠,結果炸死日本名將之花阿部規秀!
    其實阿部規秀戰死,倒是其次,在黃土嶺戰役中,有500多日軍被殲滅,提振了我軍的士氣。阿部規秀的陣亡,其實有一定的偶然性。 日軍在制高點有機槍手,必須給打掉。八路軍獨立一師師長楊成武和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正湘為此很著急,結果陳正湘在無意中用望遠鏡觀察敵情的時候,突然發現有一個日軍指揮所,聚集了大量日本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