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轉載自 郝聞郝看,創業邦經授權後發布。
要改變基準的商業價值觀,需要多少年?百年企業通用電氣(GE)花了20年,而阿里巴巴只用了12年。
8月19日,摩根大通、亞馬遜、蘋果等181家美國頂級公司當家人籤署聲明,承諾為所有公司、社區和社會的成功創造價值。
對此,外媒稱:「股東價值不再是美國頂級企業的主要關注點,為客戶創造價值,投資員工等已成為公司的重中之重。」新商業價值觀取代了過去的陳述,成為「企業的現代標準」。
而這一切與阿里巴巴提出的「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不謀而合,
有人說,這消息「客戶看了要流淚,股東看了要心碎」。是的,總有人奶一服(Naive,天真),積累不足卻渴望輸出價值,閱歷不夠卻急於傳遞思想,但事實並非如此,話得好好說,事要好好嘮,學渣別嗶嗶,誰酸誰傻X。
其實,所謂商業價值觀,是商業運行的準繩,企業生存的方法論。
早年,聯想創始人柳傳志拜會通用電氣傳奇CEO傑克·韋爾奇,請教基業長青的秘訣,老先生說:剛才已經給你了。那時,柳傳志才發現,韋爾奇給他的不是名片,而是GE人手一張的企業價值觀「手卡」。上面有「視變化為機遇,適應全球化」等指引。
而這一系列的指引,匯總出來就成了通用電氣的價值觀:「堅持誠信、注重業績、渴望變革」,滿滿工業時代的「鋼鐵直男」風。
正是靠著這些標準,通用電氣在韋爾奇時代(1981-2001年)走向巔峰,用20年成為商業標杆。「注重業績」的風尚由此形成,支撐起「股東第一」的商業價值觀。
可時移勢易,網際網路崛起,物質極大豐富,給錢的(股東)是大爺,衣食父母(客戶)就只能排位靠後?這時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因果關係變了,渠道變了,客戶的心智邏輯也變了,「沒客戶就沒未來」必然替代「沒股東就沒未來」。
「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的原則註定替代「股東第一」的說法。
只是,這樣的商業價值觀比較超前。2007年阿里香港上市,將它帶到國際化的資本市場,第一次引發了大討論。
2014年阿里美國上市時,外媒還覺得它「非主流」,直播時再問馬雲會不會改變,馬老師回答:「我始終堅信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融資,得到的不是錢,而是人們的信任,所以,阿里上市請8個客戶去紐交所敲鐘,他們成功,所有人才能高興。
就像諾貝爾獎得主鮑勃·迪倫《時代在變》中唱的:界線已經劃下,之前走慢的,呆會兒會快……因為時代在變……
如此,阿里進入資本市場12年後,「客戶第一」終於取代「股東第一」,成為主流的商業價值觀,從此「東學西進」的,不只是商業模式,還有商業理念。
是的,任何執拗都會成為過往,只有時間能說明對錯,那些殺不死我們的,終將令我們更強大。
道可道,跋涉出泥沼正如《基業長青》說的:「沒有幾家高瞻遠矚的公司一開始就擁有偉大的構想,但是一定要有價值觀和超越賺錢的使命感。」否則,吃夠了苦,也跨不過坑。
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資本寒冬席捲全球,那時,阿里帳上只剩1000萬美元,但每月開支卻在160萬美元,股東們都已經坐不住,逼馬雲儘快找出對策。
這時,GE工作15年的關明生被馬雲招入阿里,出任COO,他在開會的時候問馬老師:「我們講了這麼久的目標、使命、價值觀,有沒有寫下來?」馬雲沉默了幾分鐘,說我們還沒有寫下來。
於是,他和馬雲召集管理團隊7個負責人,開了一整天的會,提煉出9條價值觀,其中,與創新有關的價值觀包括:激情、教學相長、開放等,而當年阿里最缺的是運營系統,與之相應的價值觀則是客戶第一、專注、團隊。它們放在一起,合稱「獨孤九劍」。
之後,為了便於執行和普及,關明生和馬雲、彭蕾又將這些價值觀精煉,化為「六脈神劍」,第一條就是「客戶第一」,從此,這些價值觀開始被阿里人踐行,列入績效考核,刻入了阿里人的基因中。
也正是在這「商道」的指導下,阿里系統化地優化組織,每月開支迅速降至50萬美元,成功度過生死危機,跋涉出泥沼,等到了又一輪融資。
關明生曾把這比作阿里的「道」,用《孫子兵法》裡的說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翻譯出來,就是「以一貫之,上下齊心,其力斷金。」
之前,小郝子也問過日本某百年企業的當家人「如何保持長久的繁榮」,而他的回答是:哪有什麼長久繁榮,3、5年一個小坎,7、8年一個大坎,就是不斷過坎。關鍵是要有一套指導思想,確保客戶核心、適應變化,明確因果,分配利益。
可見,不僅在阿里,「客戶第一」的理念也在其他企業裡持續發酵,推動著商業模式與業務版圖不斷變化,跨過坑、邁過坎,讓新業務、全球化、技術、人才、組織管理等突破瓶頸,進入新一輪的進化。
就像管理大師德魯克說的:「企業存在的目的,就是創造並留住客戶。」「客戶第一」真不是嘴上說說而已,它是商業遊戲的規則,是為企業保駕護航的關鍵,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非常道,飛越過滄桑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結果。
網際網路時代不斷推陳出新,速生速朽。去年還被追捧的商業模型,今年就會被市場推翻;一年前的商業大腕,一年後就可能成為笑柄。在這個時代,沒有絕對權威,沒有標準答案,即便是巨頭,也同樣是摸著石頭過河。
世界越是充滿了不確定性,巨頭們越是要用自己的定海神針,對衝外界的不確定。
就比如阿里生態的螞蟻金服,之前不甘於社交被騰訊壟斷,屢屢嘗試,導致支付寶「圈子」事件爆發,引發廣泛批評。幾天後,時任董事長的彭蕾發公開信,進行「反思和自查」。
在這場反思中,螞蟻的高管團隊,重回「客戶第一」的錨點,挖掘客戶的「共情、共識」,不再強做社交,尋找更符合自己基因的「突破口」。
令人意外的是,當時幾個員工兼職做的公益項目「螞蟻森林」成長飛快,為支付寶帶去了大量日活躍用戶,於是,螞蟻全力推動該應用,把公益與業務結合,迅速改變客戶對支付寶的認知。
藉此機會,螞蟻還把積累十年的城市服務推向地鐵、公交等高頻場景,終於為自己打開了新世界。
從此,在更多人映像中,支付寶不只是支付、理財的功能性工具,更是網上辦事、醫療、出行等必要的生活應用。其月活躍用戶迅速超過7億,1年間,「客戶第一」為螞蟻轉危為安。
此後,微信支付只能疲於追趕,市場份額也停滯不前,螞蟻金服飛躍過滄桑,再無發展焦慮。
一切就像《財富》總結的:「好公司賺錢,而偉大的公司是去贏得人心。」
的確,活在網際網路世界中,就是把不安全感融入靈魂,必須學著與不確定性共存。但巨頭內部持續的創新、創造,比外部中小組織,更考驗組織管理的耐力,更考驗一個公司的價值觀。
要知道,巨頭變革,牽一髮動全身,船大不好調頭,如果沒有適當的價值觀保障,就會出現休克或動蕩。所以說:價值觀彰顯,人才聚集,組織理順,使命才能必達。
尤其是現在,美國走完高速發展的10年,再一次陷入衰退,大公司市值蒸發不少,資本優先的達爾文主義,沒法繼續支撐,巨頭們太需要實踐驗證的新理念指引發展。一句話:那些衰退帶來的喪,需要新方法來拯救。
於是,經年曆事的「客戶第一」被認可,替代「股東第一」。巨頭們拿它作為「商道」,指導「進化」,消解被顛覆的焦慮。因為,所有能穿越時間的東西,就該堅守,畢竟未來太長了;所有會被時間過濾的,該翻篇就翻篇,畢竟未來太長了。
的確,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快咽下「股東第一」那並不愉快的魚骨頭,擁抱「客戶第一」的實心用事。讓過去過去,未來自然會到來。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