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臨死前,林達逼他離婚,為何路遙不但不記恨她,還厚待她?
1992年,偉大的人民作家路遙先生去世了,享年42歲。
路遙先生離世後,他的前妻林達卻備受爭議,外界控訴林達絕情、冷漠,為路遙抱不平。
仔細翻看路遙生前有關兩人的點點滴滴,才發現原來我們都誤解了林達。於路遙而言,他對這位前妻也是滿懷感激之情。
路遙一生苦難交織,情路坎坷
路遙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他的人生底色離不開一個「窮」字。一母同胞8個兄弟姐妹,帶給他的不是手足情深,更不是歡樂童年,而是因家貧困養不起,他作為長子,只能被父母割愛「賣」給了大伯。從此他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那一年,他憑藉優異的成就考上了縣裡的初中,大伯卻勸他放棄,家裡哪有餘糧供他上學,能夠給他一口飯吃就已經很不錯了。
最後路遙去求自己的幹大,幹大舍著自己的威望,為他借來了「百家糧」,這樣路遙才有了去縣裡上學的機會。
求學之路的堅信,自是不必言說。
食堂的飯菜分為甲、乙、丙等,而路遙經常連丙等菜都吃不起。他常常餓得發瘋、絕望,飛奔至野外,找野雀蛋、野菜、野生果子。
《路遙傳》的作者厚夫曾說,「這種飢餓感是尾隨路遙一輩子的老狼。」
的確如此,路遙終其一生,都無法填補內心的黑洞。
其他同學的口袋裡都裝著父母給的鋼鏰,走起路來叮噹響,神奇十足。路遙什麼都沒有,但他又不想被同學看不起,於是他在口袋裡裝上幾個螺絲釘。
課間活動,同學們喊他一塊玩,他卻背貼著牆,像螃蟹一樣慢慢挪,因為他的褲子破了個洞,他要擋住屁股免得被同學嘲笑。
路遙的年少時代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1969年,20歲的路遙有幸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村支書同情這個心高氣傲的窮苦孩子,把他送到延川縣百貨公司開展路線教育。
就是在這裡,他與初戀林虹相遇。林虹是北京來的知青,年輕漂亮、能歌善舞、活潑開朗,令路遙眼前一亮。
路遙本名王衛國,因為林虹,他開始喜歡穿紅色衣服,曾取筆名「纓依紅」,後改為「路遙」。
他們兩人曾一起手牽著手在河床散步,唱《三套車》和《拖拉機手之歌》。
路遙曾在文章中寫下:
我永遠記著,那個遙遠的、大雪紛飛的夜晚,我永生第一次用顫抖的手握住我初戀女友的手,那美好的感覺至今如初。
初戀的美好,自是不必言說。
林虹在路遙心中勝過一切,他曾把一個能改變命運的招工指標讓給了林青。而林青進城不久,便給他寄來了絕交信,還把訂婚紀念品(一塊緹花被面)退了回來。
林虹的背叛給路遙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令路遙一度失去生的希望。
「那時,我因生活前途一時迷茫,加上失戀,就準備在家鄉的一個水潭中,跳水自殺。
只有一方付出的婚姻,註定不能長久
在路遙人生最灰暗的時刻,林達走進了他的生命。
林達是林虹的閨蜜,同樣也是北京知青。林達的出現原本是幫助路遙說和林虹的。
林達在與路遙的相處中,被眼前這個勤奮刻苦、忠厚樸實的青年折服,在得知林虹不可能回頭後。她主動向路遙表明心意。
而林達淵博的學識、寬廣的心胸、開闊的眼界深深吸引了路遙,兩人戀愛了。
是林達的出現,讓路遙重獲新生,看到了生的光明。
後來,路遙與好友海波談起婚姻往事,海波問他:為何不找個本地姑娘,知根底,有挑揀?他有點生氣地說:「哪一個本地女子有能力供我上大學?不上大學怎麼出去?就這樣一輩子在農村漚著嗎?」
確實如此,路遙攻讀大學期間的大部分開銷都是林達支付的,包括路遙入學時用的被褥等生活用品,也都是林達張羅的。
路遙與林達結婚後,兩人有過一段時間的甜蜜時光,然而好景不長。
婚後不久,基本上都是林達一個人支撐著整個家。路遙醉心寫作,他的一天是從中午開始,之後便一頭扎進工作室,有時到晚飯時也不露面。
兩人交流越來越少,路遙長時間的漠視,讓兩人形同陌路。
再加之路遙經常出去採風,比如創作《平凡的世界》時,到銅城去寫實,到煤礦場去體驗生活。
家中一應事務都是林達料理,包括扛煤氣罐、取暖生活等,還要應付路遙的一眾親戚。
林達家庭優渥,和路遙結婚後,一直從事電影製片廠的編輯工作,收入可觀。可以說婚內開支也都是靠著林達。
兩個人的家庭,卻是一個人在苦撐,這樣的婚姻結局可想而知。
林達無法忍受婚姻的煎熬、孤獨,她曾無數次提出離婚,而路遙都以孩子還小為由,拒絕和她離婚。其實路遙是為了面子、自尊而已,他覺得一個作家如果離婚了,會成為他人生的汙點。
林達做了什麼?讓世人覺得對她頗有微詞
林達與路遙的婚姻維續15年間,一直都是林達在付出、在犧牲。可以說她沒有對不起路遙,是路遙虧欠她太多。
世人之所以對林達有所指摘,是林達做了件看似「絕情」的事。
就是路遙臨終前3個月,林達不但沒有照顧路遙,還給病榻前的路遙送去離婚協議書。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在路遙離世前3個月,路遙囑託好友宇航為她買一張去延安的火車票。他說:林達同意我到延安休息10天,回來後我倆就離婚。
宇航沒有想到的是,路遙剛到延安不久就病倒了,很快就住進了延安地區人民醫院。
宇航把這個消息告訴林達時,林達好長一段時間都沒有緩過神來。直到宇航提醒,林達才匆匆忙忙去為路遙找衣服。臨走時,林達還囑咐航宇:如果病情嚴重就趕緊回西安治療,他這個人死要面子活受罪!
其實,那是林達還是關心路遙的。
路遙住院期間,林達沒有在床前照顧,僅僅去了兩次,而第二次帶去了離婚協議。這也是大家對林達頗有微詞的原因之一。
那時林達已經回到北京新聞社上班,籤完離婚協議的第二天,她就離開了西安。
其實,林達那時根本沒有想到,路遙會病得如此之重,並且一病不起。
林達在與路遙離婚前,曾給自己的老鄉、陝西出版社編輯的陳澤順留下了一封信:
我不能再無謂的等待,徒然消耗生命不說,家中女兒對我的蠻橫和辱罵,也使我忍不可忍,我不再欠任何人的債,何苦仍要為這兩個對我已無情義的人再活呢?因為路遙的病情,離異手續只能擱淺,即便手續齊全,辦事處也會被壓下來……風傳的流言蜚語,以及來自醫院的不符事實的中傷之詞,我都不放在心上。這塊土地給予我的苦痛和傷害遠遠超過它給予我的關切,我已無留意,心如止水。我過好的估計了對方,以致於我目前身陷進退維谷的兩難之境,我別無選擇,只有對家人先斬後奏地不辭而別。
寥寥數語,道出這麼多年的心酸苦楚,她應對著來自各方的壓力,有女兒的的辱罵、路遙的漠視,外界的流言蜚語、中傷之詞等。她已身處絕境,進退維谷,必然要尋求解脫。
她更是為了生計,為了剛得到的北京報社的工作。再者當時路遙病重時,周圍有人照顧,宇航就是其中之一,探望他的人更是絡繹不絕,她又何必再錦上添花?忍受來自各方的微詞。
路遙在臨死前才明白自己對不住林達
縱觀林達與路遙一起走過的點點滴滴。林達出資供路遙上大學;林達顧家又顧事業;林達高幹出身,條件優渥,家庭一應開支都靠她;路遙專心搞創作,心無旁騖。如果沒有林達,路遙還會有如今的成就嗎?
路遙在生命盡頭應該理解了林達的苦衷,他這一生最對不起的人應該就是林達。
路遙臨終前出說這樣一番肺腑之言:
「婆姨很關鍵,一個人的人生事業成敗和婆姨的好壞有很大的關係。」
可見,林達對路遙一生的影響是深遠的,若沒有林達為他斷後,他恐怕連溫飽都難以解決,更不要說愛情、大學畢業、溫暖的家庭了;若沒有林達,恐怕他要拿出一大部分時間來應付遠方親戚,更不要提心無旁騖、一心搞創作了。
路遙的弟弟曾經說過:
「我也十分理解林達,她不知提出過多少次要離婚了。作為一個女人,當一名作家的夫人是十分不容易的,天下女子就是找一個農民也不要找作家為丈夫。當作家可能獻出生命,作家的夫人同樣要經受普通女人無法容忍的各種心靈災難。在這一點上我不怨林達,也不恨路遙。」
路遙自知一生虧欠林達太過,然而他卻沒有機會彌補。在臨終前,他把著作權留給了女兒和林達,而不是女兒自己。
事業和家庭對於男人都很重要,路遙把事業排到了家庭的前面,甚至排到了生命的前面,為世人留下了驚世之文,卻為自己留下了遺憾之作。路遙一生扮演了一系列不合格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