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隱居的鹿門山,那裡不僅環境優美而且非常好客

2021-01-10 小郭歷史故事匯

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小郭歷史故事匯。今天為大家說一下歷史人物孟浩然。他隱居在鹿門山,那個地方非常情景是一個很好的去處,那邊不僅景色優美而且山泉非常的清新,更重要的是那裡的朋友都非常的好客,孟浩然非常喜歡這個好地方,其實那個時候的人們壓力並沒有我們現在的那麼大,過去的生活非常悠閒,下面讓小編為大家講述一下曾經的歷史故事吧。

孟浩然隱居的鹿門山,是個清幽的好去處。那裡有鮮美的花草,清新的山泉,虯勁的古松,更為難得的是,那裡不遠的鄉村,有詩人好客的朋友。這天順著熟悉的田大早,朋友便差友的田莊路,詩人輕快地宴綠意盎然之中那組,密匝釐的構然走著詩會欣然應簇諾前往淡的炊煙。

從簇的匹地把整個村子都他看見了期可聽到林中傳來兩聲犬吠付中,嫋升起散布在田疇之方駕氣人遼闊的天圍起來此情此景,令詩人恰述漫處青山若題依稀還明友早已把庭院打掃乾淨然心動,不知不黨若現依勢分中已到人到來,高興得急跑出門切收拾停當,站在了朋友家問短,親熱備也不禮節拉著詩人口眺望見詩到,又連呼喚家中子的手使勁地據見擺出果脯,向詩人一一介紹這些自家田地裡收穫的瓜果。

這些瓜果雖不來見客,進屋問長朋友敬上香茶都是上品,卻格外透著親切。甜蜜的汁水好像就是朋友溫馨的友誼和祝福,直滲入人的心田。朋友站起身來,走到窗前,把窗子推開。啊!好綠的一片菜園,各種各樣的青菜一畦一畦,菜園的旁邊就是禾場,夏收的麥子堆成一垛一垛的。

詩人讚嘆不已,朋友也為自己的勞動成果感到驕傲閒談之間,酒宴已經擺好,兩位老朋友入席。家人拿出自釀的陳酒,給詩人斟滿。酒剛剛倒出,席間便洋溢著醇美的酒香,賓主互祝之後,便開始了無拘無束的歡宴。朋友間起了孟浩然山中的清泉古松,還有那散種籬邊的小花。

孟浩然則問起了朋友家中經營的莊稼品種和秋後的收成,席間歡笑聲不斷不知不覺,日已西斜,詩人要告辭了。朋友苦留不住,只好悵然送客。

在門口,熱情的主人千叮嚀萬囑咐:等到重陽節村中菊花開遍籬邊的時候,一定要來田舍共賞菊花,再醉流霞。詩人非常高興地接受了邀請,而後,著微微的醉意,更帶著故人的友誼,戀戀不捨地離開了。

謝謝大家觀看小編為大家講述歷史故事,喜歡請幫忙點讚轉發。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鹿門山,孟浩然的隱居之地,為什麼說它是千古隱山?
    這是第一次聽見孟浩然的名字,在最初啟蒙的時候,後來又學了很多首孟浩然的詩歌,也漸漸知道了他更多的故事,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孟浩然的隱居之地襄陽鹿門山。位於襄陽市東津區境內的鹿門山,原名蘇嶺山。周圍諸峰疊翠,呈環狀分布,狀似龍椅。鹿門山據縣誌載「漢建武中(光武)帝與習鬱俱夢見蘇嶺山神。命(習)鬱立祠於山上,刻二石鹿夾道口,百姓謂之鹿門廟。遂以廟名山」。
  • 登臨鹿門山,觀漢唐遺風,品山水禪韻
    在唐代群星燦爛的詩人中,對孟浩然,我是有些偏愛的。也許,我和他同鄉的緣故,雖說隔世千年,悠悠然卻仍有「親不親,故鄉人」的感覺。每每明月朗朗的夜半,捧讀「山寺鳴鐘晝已昏,魚梁渡頭爭渡喧」,「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的詩句,無不引起我對對鹿門山的思念與嚮往。
  • 未來講堂|孟浩然《春曉》誦讀:春曉
    未來講堂|孟浩然《春曉》誦讀:春曉 2020-09-28 0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孟浩然 夜歸鹿門歌
    孟浩然 夜歸鹿門歌 山寺鳴鐘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獨來去。
  • 孟浩然23歲看破紅塵,假的!他別有所圖,唐詩三百首為何選這首詩
    他是唐朝「山水田園詩派」的開創者,一生寫了很多氣象清遠,意象高潔的詩作,但《新唐書》卻記載他「少好節義,喜振人患難」,頗有幾分「俠客」的氣質。唐睿宗景雲二年,23歲的孟浩然正值風華正茂,卻決意歸隱山林,寫了一首著名的《夜歸鹿門山歌》。年紀輕輕,孟浩然為何要離群索居,隱居山野?他是不慕名利,淡泊無求,還是別有所圖?
  • 孟浩然關於春天最經典的詩,短短四句句句精闢,你猜得到哪首嗎?
    孟浩然是一位隱居詩人,這首詩是他在鹿門山隱居時所創作的,詩中的意境十分的優美,宛如人間天堂。作者也是抓住睡夢剛剛清醒時,睜開朦朧的雙眼就看到了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不禁有感而發。《春曉》充分地表達了孟浩然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留戀春天的思想感情。
  • 未來講堂|孟浩然《宿建德江》 誦讀:高惠彬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有聲閱讀委員會攜手推出「未來講堂」古詩詞名家誦讀系列活動,邀請百位名家誦讀賞析百首經典古詩詞,把最經典的古詩詞與最優美的聲音有機結合,讓廣大青少年感受古詩詞的力量與芬芳,在吟誦鑑賞中志存高遠
  • 孟浩然愛春、惜春佳作: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唐朝偉大的詩人不勝枚舉,但其中一位,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是王維的先行者。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詩歌流派,又稱田園詩派,後人為了突出兩人對田園詩派的突出作用也稱為:「王孟詩派」。孟浩然的詩以山水田園風光和隱逸生活為主要題材,風格衝淡自然,善於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抒發真情實感!其中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春曉》,整首詩就像行雲流水一樣平易自然,讓我們細細讀來,體會作者的美好心境吧!
  • 從「一山、一士、一考」及「兩詩」,看孟浩然的田園山水情
    孟浩然活了五十二歲,他的一生都寄情于田園,隱逸於山水。關於他的田園山水情,可以從「一山、一士、一考」及「兩詩」中進行分析。「一山」指的就是孟浩然的家鄉——湖北襄陽的鹿門山。襄陽在歷史上就是一個山清水秀、隱士輩出的地方,三國時代與諸葛亮齊名的「鳳雛」龐統、還有隱士司馬徽、龐德公等就隱逸於此,龐德公的隱逸之地就是鹿門山。「一士」指的就是三國著名隱逸大士龐德公。龐德公當年隱逸在湖北襄陽的鹿門山,也就是孟浩然四十歲以後隱逸的地方。鹿門山就在孟浩然的老家湖北襄陽南峴山附近。
  • 孟浩然早期的一首詩,僅憑開頭的10字就驚豔了歷史,堪為千古絕唱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適。曾討厭做官而隱居在鹿門山。悠然的40年,難到極致的仕途就這樣悠哉悠哉地度過了大半生,40歲的一天他突然想出來做官了。也許是他想通了作為一個孝子,應該盡到一點自己的責任;也許是厭倦了這種悠然的生活,想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刺激精彩,但不論什麼原因,孟浩然「出山」了。但是,幾十年的隱居使他被時代遠遠拋在了後面,他想做官的想法終究還是想法,兩次科舉不中,令孟浩然心內鬱悶無比。甚至在一次與皇帝面對面的機會,也沒有使得幸運女神眷顧到他。
  • 孟浩然:將田園生活過成一首詩
    面對如此春景,孟浩然不由地想起了春遊。既要春遊,又怎能少得了佳麗作陪?於是他寫信邀請了一位當紅歌女。這位姑娘姓韓,因自郢州而來,於是給自己取了個藝名:襄客。襄客不僅美貌大方,而且精於彈唱。這使她在本地有了很大的名氣。孟浩然能邀請到她,一方面是因為自己長得很帥。
  • 孟浩然的最後一天:想起李白王維老死不相往來,不由潸然淚下
    就在這個嚴寒刺骨的冬末,孟浩然出生於襄陽一戶殷實人家。孟浩然祖上,便是亞聖孟子。直到20歲,他都在家裡埋頭苦讀,不聞外事。鄉親有饑寒交困者,他就出手相助。襄陽城東南三十裡有座鹿門山,因山前有兩頭石鹿,故名。他跟朋友們隱居於此,終日作詩唱和。山外一切風花雨雪,都被封在了山中。他作《登鹿門山》言志:漸至鹿門山,山明翠微淺。
  • 三國史話:龐德公為啥隱居襄陽鹿門山?
    聽說襄陽鹿門山有個龐德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治國安邦行兵布陣樣樣精通,就打算把他請來。怎麼請呢?在心裡琢磨了一番想用高官亮職顯富貴的手段,叫他曉得了當官的好處,就會自己投奔到自己的帳下。他叫手下人準備高頭大馬八抬大轎,帶上兒子、媳婦,吹吹打打,鳴鑼開道,先在襄陽城內遊了一圈,又遊到蜆山腳下,專門從龐德公家門口顯耀過去。
  • 襄陽鹿門山 僅存的「原生態」古蹟——暴雨池(靈溢泉)
    時間長了,便把蘇嶺也稱作鹿門山了。晉代習鑿齒在《襄陽耆舊記》卷三《山川》中對此事作過記載:「鹿門山,舊名蘇嶺山。建武中,習鬱為侍中,時從光武幸黎丘,與帝通夢,見蘇嶺山神,光武嘉之,拜大鴻臚。錄其前後功,封襄陽侯,使立蘇嶺祠。刻二石鹿,夾神道口,百姓謂之鹿門廟,或呼蘇嶺山為鹿門山。」
  • 孟浩然最失意時寫下一首詩,年年入選教科書,連杜甫也忍不住模仿
    永昌元年(689),孟浩然出生於襄陽城中一個略顯富裕的書香家庭之中。少時的孟浩然和弟弟一起讀書學劍,度過無憂無慮的年少時光。景雲二年(711),23歲的孟浩然與生死之交張子容同隱鹿門山,第二年又送走應考進士的張子容。孟浩然並不是無心仕途,而是在尋找著屬於自己的機會。從25歲起,孟浩然用了整整10年時間,遊歷在長江流域,拜謁各類公卿名流,來尋找屬於自己的機會。
  • 性愛山水喜泛舟的孟浩然:山水田園詩第一人,興象創作的先行者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是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後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並稱為「王孟」。
  • 七絕.與襄陽市詩詞學會諸友遊鹿門山抒懷
    七絕.與襄陽市詩詞學會諸友遊鹿門山抒懷作者/肖連成(筆名,笑雨)李杜文章千古詠,鹿門春曉萬人知。登高吟出驚天句,身後但留豪放詩。唐朝襄陽大詩人孟浩然在鹿門山寫的《春曉》也是婦孺皆知。轉句:「登高吟出驚天句,」登上高山吟出驚天的絕唱;結句「身後但留豪放詩。」這豪放的詩作後人一定會千年吟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