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愛春、惜春佳作: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2020-12-14 翠綠的長壽竹

唐朝偉大的詩人不勝枚舉,但其中一位,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是王維的先行者。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詩歌流派,又稱田園詩派,後人為了突出兩人對田園詩派的突出作用也稱為:「王孟詩派」。

孟浩然的詩以山水田園風光和隱逸生活為主要題材,風格衝淡自然,善於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抒發真情實感!

其中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春曉》,整首詩就像行雲流水一樣平易自然,讓我們細細讀來,體會作者的美好心境吧!

春 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天睡醒不覺天已大亮,到處是鳥兒清脆的叫聲。回想昨夜的陣陣風雨聲,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的一瞬間展開聯想,描繪了一幅春天早晨絢麗的圖景,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這美好的春天啊,我睡得香甜,不知不覺天就亮了,真想多睡一會兒,明媚的陽光,透過窗子,溫暖的灑在臉上,好舒服!只聽窗外,一聲一聲,此起彼伏,哦,是鳥兒悅耳的鳴叫聲,原來是你們這些小調皮吵醒了我!回想起昨夜的陣陣風雨聲,不知道吹落了多少嬌美的春花。

詩的獨特之處是用鳥兒歡快的鳴叫聲,沙沙的風聲,描寫春之聲,這只是室內的所見所聞,更引起讀者聯想到廣闊的大自然,熱愛這個生機勃勃的春天;而葉紹翁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用視覺形象,引起讀者對室內景色的聯想;又不同於李清照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她惜花傷春,帶著初涉情思,敏感寂寞的淡淡愁思……

孟浩然早年隱居鹿門山,後入長安謀求官職,考進士不中,還歸故鄉。《春曉》即是他隱居鹿門山時所作。

雖然仕途不順,但孟浩然依然寄情山水,淡泊名利,樂觀豁達,才能在山水詩的創作上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

相關焦點

  • 春眠不覺曉,雲深不知處
    他是孟浩然,他不再是孟浩然。輕解羅裳,席地而睡,再無塵世紛擾。窗外雨聲漸漸大了,風也肆無忌憚,他卻睡得酣然。夢裡,他看見自己孑然一身,站在江邊背對著行人,他看不到自己的臉是喜是悲。春日裡貪睡,不知不覺天便亮了。還未睜開眼便聽見小鳥的鳴叫聲,夾雜著村人的喧鬧。有多久沒有感受過這樣蓬勃的朝氣了,他記不清。
  • 傷春、惜春、贊春……看杜甫、孟浩然、高鼎筆下的春天
    天氣回暖,春光明媚,正是適合賞春的日子!5首關於春的詩歌,讓我們走進杜甫、朱熹、孟浩然、高鼎,去看下詩人筆下的春天與春意。NO.1[唐]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以」感時「承接」春「,以」恨別「承接」國破「;以」烽火「寫時刻,以」家書」連結「別」。這種一環緊扣一環的連環承轉,讓「看花濺淚」「聞鳥驚心」更言之有物。最後兩句寫白髮因跳蚤爬而更短,竟然不能簪梳。這首詩描寫了詩人當時焦急萬分的處境。
  •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些優美的詩句栩栩如生地向我們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在氣候溫暖溼潤,四季分明的常州,眾多鳥類在這棲息、繁衍。鳥,是人類的朋友,是自然界的精靈,是自然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對維護生態平衡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4月1日是國際愛鳥日,營造人與鳥類和諧共處的自然環境,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讓我們跟隨攝影師的鏡頭,走進鳥類!
  • 處處聞啼鳥 鹿門已春曉
    春 曉孟浩然(唐)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春曉》,可謂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比如一片竹林,名為竹林禪境,暗含孟浩然的詩句「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一個小亭子,名為「詩星閣」,源自盧延讓的《吊孟浩然》「高據襄陽播盛名,問人人道是詩星」。一處鹿門寺,便是此山得名的古寺。而孟浩然當年究竟隱居何處?
  • 未來講堂|孟浩然《春曉》誦讀:春曉
    未來講堂|孟浩然《春曉》誦讀:春曉 2020-09-28 0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春和景明」趙婧:「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印象中的春天,還停留在課本上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春江水暖鴨先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還從來沒有像這次一樣,這麼近距離感受、觀察春天。沿著小路往前走,路邊不知什麼時候開了小野花,翠綠的葉子簇擁著或多或少的嫩黃的、淡紫的小花兒。
  • 處處聞啼鳥 鹿門已春曉(跟著唐詩宋詞去旅遊)
    春曉孟浩然(唐)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春曉》,可謂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比如一片竹林,名為竹林禪境,暗含孟浩然的詩句「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一個小亭子,名為「詩星閣」,源自盧延讓的《吊孟浩然》「高據襄陽播盛名,問人人道是詩星」。一處鹿門寺,便是此山得名的古寺。而孟浩然當年究竟隱居何處?
  • 簾外雨潺潺,春眠不覺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是孟浩然筆下的《春曉》,我們很多人耳熟能詳、會背會默的一首唐詩。然而,我們讀詩要讀得透,就不能僅僅停留在耳熟能詳、會背會默的淺嘗輒止層面了——還需要向「以意逆志」的層面再進一步。
  • 古詩100首之第4首——春曉 孟浩然
    古詩100首之第3首——春曉 孟浩然作者: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古( ) ( ) 聲( ) ( )多( ) ( ) 落( ) ( )知( ) ( ) 春( ) ( )3、默寫古詩。
  • 《春曉》孟浩然聞啼鳥而自然醒,聽音識鳥遊戲養成孩子傾聽好習慣
    清晨睡醒,聽到小區裡嘰嘰喳喳的鳴叫聲,便想起了孟浩然的這首《春曉》,雖然沒有夜來風雨,但處處聞啼鳥的美好會讓一天的心情變得格外的輕鬆愉悅!首先,我們來一起溫習一下這首《春曉》:春曉(唐 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 古詩文學習:一年級下冊,孟浩然《春曉》
    001一年級下冊古詩春曉[唐]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曉:早晨,天明,天剛亮的時候。2.聞:聽見。啼鳥:鳥啼,鳥的啼叫聲。3.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譯文春天睡醒不覺天已大亮,到處是鳥兒清脆的叫聲。
  • 詭神詩話:孟浩然《春曉》,後人多有化用,不知您記得幾首?
    孟浩然的《春曉》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字,卻是詩味醇永,獨臻妙境,後人多有傳誦探討,清人蘅塘退士將其錄入《唐詩三百首》,但在清代以前,賀鑄、楊萬裡、陸遊等宋代著名詩人已多有化用這首小詩。 一、陸遊《謝池春·賀監湖邊》: 賀監湖邊,初系放翁歸棹。
  • 處處聞啼鳥——愛鳥周來了!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 直播預告丨處處聞啼鳥,是哪些鳥在啼?(直播間互動送門票!)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三月末的同裡國家溼地公園,滿園春色關不住,不僅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也有「早鶯爭暖樹」、「新燕啄春泥」。No.1本期主題同裡國家溼地公園「處處聞啼鳥」分享No.2直播時間
  • 孟浩然是一位田園詩人,他的《春曉》一詩,體現了詩人的田園情懷
    孟浩然這首家喻戶曉的詩歌的《春曉》,有其獨特的亮點,讀起來韻味十足,自然流暢,朗朗上口。原詩如下: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二)「處處聞啼鳥」這一句緊承第一句,如此的春日早晨,如此的良辰美景,怎麼能少了鳥兒的歌聲呢?這是詩人還躺在床上就感知到的,從窗外傳來的陣陣悅耳的鳥鳴聲中可以感知到,這是一個迷人的早晨。這一句詩充滿了活力,充滿了和諧歡快的音樂感,為什麼這麼說呢?
  • 「春眠不覺曉」新解:活脫脫一個花痴形象!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首詩由於春天氣息濃厚、畫面韻味十足、情景交融而又貼近生活,再加上語言簡明曉暢、音調朗朗上口,深受人們喜愛,連小孩都能背得滾瓜爛熟,成為一首傳誦最廣的古詩佳作之一。(1)讀者的理解雖然美妙,可卻存在一個矛盾。對於此詩的解讀似乎並無異議。
  • 古詩賞析第五首:孟浩然《春曉》
    春曉唐·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作者簡介孟浩然,襄陽人,盛唐著名詩人,也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孟浩然終身未仕,以隱士身份著稱。他的詩善於描寫山水田園和隱逸羈旅等內容,風格清新自然,多為五言,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
  • 孟浩然讓人意外的一首詩,不相信是他寫的!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入選了《唐詩三百首》,也是語文課本上必背篇目,我們大家都對這首詩很熟悉。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自然認為這首詩沒什麼奇特的。事實上,孟浩然詩集作品中,這類渾健的作品寥寥無幾。如果我不是先在課本上學到這首詩,我簡直要懷疑這是另外一個人的作品了,無論是王維、杜甫、李白,或者是其他人,就是不敢相信是孟浩然寫的。因為孟浩然的整體詩詞風格,和這首的風格太不一樣。讓我們用一個字概括孟浩然的詩歌風格,就是「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