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校園欺凌:被欺凌者若缺乏及時疏導 易轉為欺凌者

2020-12-10 新京報

新京報快訊(記者 王俊)「六一國際兒童節」臨近,今天(5月30日),最高檢舉行網上檢察開放日活動。在回答網友關於校園欺凌的提問時,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學研究專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表示,學校應該給孩子培養規則意識、公平意識,不能倚強凌弱。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諮詢服務中心主任宗春山提醒,被欺凌者若缺乏疏導幹預,容易轉變成欺凌者,因此,欺凌發生後要第一時間處理,傾聽孩子的痛苦、進行安撫,及時幫助解決。

記者了解到,每年「六一兒童節」前後舉辦開放日已經成為最高檢的一個固定品牌,今年由於疫情等特殊因素,舉辦的是網上開放日。

欺凌是強對弱的不公平對待 會對被欺凌者造成巨大心靈衝擊

在開放日的專家講座環節,不少網友都提及「校園欺凌」的問題。

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學研究專家宗春山表示:欺凌本質上是權利不對等。轉學的孩子、有口音的孩子、朋友較少、學習不好或者學習特別好的孩子容易被欺凌。被欺凌對象,輕度的會沒有安全感、情緒暴躁,嚴重的會造成厭學、抑鬱,甚至自殺等。

「不要小看校園欺凌,很多人覺得欺凌是兩個孩子打架,兩者不是一個概念。」宗春山說,「打架多半是勢均力敵,欺凌是強對弱的不公平對待,很可能是一群人對一個人的霸凌,會對被欺凌者造成巨大的心靈衝擊。」

一些校園欺凌事件發生後,有不少聲音提出進行刑事處罰,李玫瑾表示,欺凌現象多發生在青春期,是成長的一個階段,不宜過分放大校園欺凌。

她建議,對最熟悉情況的老師應增加一項特殊要求,摸排學生有沒有朋友、誰跟誰關係好等情況。一旦發現欺凌行為,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懲罰,但不應該為了處罰而處罰。

兩位專家均表示,交朋友是防止欺凌的有效方式。「12歲之後,人開始性的發育,先是有同性朋友,接著是交異性朋友。父母也應該有意識,幫助孩子主動結交朋友。」李玫瑾說。

學校要給孩子培養規則意識、公平意識,不能倚強凌弱

有欺凌行為一方的家長提問,什麼原因導致孩子有欺凌行為?

宗春山提到,欺凌他人的孩子可能從幼兒園的時候就出現了相應情形,家庭過分溺愛容易導致孩子欺凌他人。

李玫瑾表示,孩子在外的攻擊行為往往是家庭中的映射,如果父母是善良的、不希望自己孩子去欺負別人,那麼,父母對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的管教方式不應簡單粗暴,而應該用講道理、幽默、親切的正面方式管教。

「另外還有種情況,有些孩子被寵溺,家長放開手害怕孩子吃虧,從小就告訴孩子怎麼能不吃虧,孩子只要不吃虧就滿意,給孩子形成了不好的性格。」她說,「這樣一來,孩子在小學、中學不吃虧,但走到社會肯定要吃虧。人與人相處不能用暴力解決問題,暴力可能一時佔據上風,但是會失去大家對你的情感。」

她認為,學校應該給孩子培養規則意識、公平意識,不能倚強凌弱。

孩子受欺凌後應第一時間疏導情緒

宗春山提醒,應該關注受欺凌者轉變為欺凌者的情形。有的孩子受欺凌後沒有得到第一時間處理,沒有及時傾聽他的痛苦、安撫,甚至在被欺凌後,老師和家長的反應是「幹嗎欺負你不欺負別人」、「誰讓你這麼慫」。「這使得受欺凌的孩子情緒沒有得到解決,會讓他們覺得社會就是這樣,因此用同樣的方式反擊。」

宗春山在未管所等地調研時發現,很大一部分孩子之前都是被欺凌者,後來變成了欺凌者。「他們會覺得沒人幫我,那我就用以暴制暴的方式反擊,所以應該多關注受欺凌心理傾向的疏導關懷。」

李玫瑾認為,被欺凌者往往在家庭內缺乏情感支撐回應,解決問題最好的地方是在學校。

「心理貧困最重要的表現就是孩子不善言辭,沒人和他交流,遇到欺負後去訴說也缺乏勇氣。」李玫瑾建議,在學校設立訴說牆,進行錄音,這樣可以提供一個條件,讓孩子不用面對別人傾訴,學校也可以接到傾訴的信息。

新京報記者 王俊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李項玲

相關焦點

  • 誰是校園欺凌的隱形推手
    欺凌者與被欺凌者的群體共性特徵 在生活中,欺凌者與被欺凌者一樣,個人特徵類型都是各種各樣的。有的高大強壯,有的矮小瘦弱;有的很受大眾歡迎,有的不受同學喜歡;有的成績好,有的成績差……團隊通過經驗總結與訪談,發現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些群體共有的特徵。
  • 校園欺凌必須嚴厲懲處,而這裡的處理卻讓老師很受傷,為什麼
    校園欺凌,可以說是學校裡一顆拔之不去的毒瘤。它就像野草一樣,你就是怎麼防,還是很難完全防住。網絡上,時不時就爆出一兩個校園欺凌事件。看著這些欺凌事件,我想沒有誰會不心痛,但是那些欺凌的孩子卻似乎並不在意。
  • 遇到校園欺凌,我們該怎麼辦?
    各省中小學於五一前後陸陸續續開學,開學後學校組織了安全教育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包括衛生安全、交通安全、預防校園欺凌等主要內容,今天我想聊的是關於校園欺凌的防控和處理。先說兩個真實例子。作為老師,如何妥善處理欺凌行為,如何正確教育學生們?作為家長,如果你的孩子是欺凌者或是被欺凌者,你該如何作為?首先我們必須認識、辨別什麼是欺凌,教育部指出:在校園內外學生間一方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身體和心理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叫做校園欺凌。
  • 面對校園欺凌要勇敢說不,校園欺凌的危害,及解決辦法你知道嗎?
    一次又一次的欺凌,早已讓人觸目驚心,最讓人生氣的是有很多學校為了自己的聲譽問題選擇迴避此話題,即便是有學生受到傷害也是私底下偷偷解決,同樣有一些被欺凌者因為害怕欺凌者的打擊報復,只能忍氣吞聲,但正因為他們這樣一次又一次地忍氣吞聲才讓那些欺凌者一次又一次的變本加厲。當然也有一些欺凌者因為其父母在當地的地位,更是為所欲為。
  • 願每個孩子一生都不會遭遇校園欺凌
    一般受欺凌的學生通常會遭受多種形式的欺凌。校園欺凌對於欺凌者、被欺凌者以及圍觀者都會造成傷害。對於欺凌者,成績某種程度上的下降,另外欺凌行為的發生說明欺凌者已經形成一種錯誤的認知,攻擊性人格。如果不及時加以制止,任由發展下去,就會因慣性走向犯罪。
  • 面對欺凌「被道歉」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一位媽媽接受了欺凌方的道歉,卻給孩子帶來莫大心理傷害,讓孩子變得敏感、暴躁。心理學專家認為,是否接受道歉,家長應尊重受欺凌孩子的意見,學校也要根據欺凌事實、情節和危害後果,並結合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置。濟南市長清區樂天小學校長張慶躍表示,除了道歉,對欺凌者進行科學、適度的「懲戒」也是可以的。
  • 動畫《如果我是英雄》:陽光下的校園,是「被欺凌者」的陰影。
    有學校的地方,少不了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每天都會上演校園欺凌事件,這似乎成了避免不了的難題。尤其是在日本,校園欺凌已經成為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學校是一個教書育人的地方,為什麼會成為校園欺凌的主要發生地,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 送給所有禮儀培訓師:校園禮儀對於校園欺凌的預防作用
    哪些個體容易成為欺凌者呢?①性格障礙者與被欺凌者不同,欺凌者往往以自我為中心,性格衝動,強勢霸道,有暴力傾向。通過比對會發現,無論是欺凌者還是被欺凌者,兩者背後都是不健康心理體系的存在,這樣的心理體系對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產生了一定的驅動力。而校園儀禮的建立與滲透可以有效減弱或消弭這種驅動力。讓我們來分析探討一下校園禮儀如何能夠產生這種效力。
  • 城市與社會|解決校園欺凌應重視同伴教育的作用
    什麼樣的學生會成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老師和家長在校園欺凌中能做什麼?2015年,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曦影的研究團隊得到聯合國婦女署「建設和諧性別關係青年領導力項目」支持,在北京郊區的一所國際學校開展了為期兩年半的參與式行動研究,並就研究成果撰寫《同伴教育、學校社工與青年領導力:預防校園欺凌之行動研究》《同伴群體中力量不對等機制的形成與運作——基於高中校園欺凌的案例研究》等系列論文。
  • 孩子間「小打小鬧」越界成為「校園欺凌」,家長該如何預防?
    例如,2019年典型的校園欺凌案例: 雲南省電子信息高級技工學校一女生被6名女同學又踢又打,女生被打暈後,欺凌者用冷水把女生潑醒,讓女生給她們磕響頭,最終女生被毆打致左耳鼓膜穿孔!「校園欺凌」是指 校園內外學生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和心理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兩者之間的區別區別之一:主觀上存在惡意,「校園欺凌」者往往存在蓄意,有意、故意等主觀因素。
  • 廣西南寧一女生遭欺凌,68秒40次,校園欺凌屢禁不止,誰的責任?
    廣西南寧一女生遭欺凌,68秒被打超40次,校園欺凌屢禁不止,誰的責任?近日,廣西南寧,一則「女孩當街遭欺凌」的視頻在網絡聊天群中熱傳。這是典型的校園欺凌事件。近年來發生的未成年人,或者是校園欺凌事件不可鮮見,有的甚至嚴重的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走上犯罪的深淵。比如發生在前不久12歲男孩性侵併殺害10歲女孩事件,還有近期被廣為熱議的陝西鹹陽15歲少年被毆打致死的埋屍事件等性質比較惡劣的事件。
  • 不讓青春毀於欺凌:福建14歲少女遭校園欺凌,一人打30個巴掌
    校園欺凌早已不是個新鮮的話題,也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在全世界青少年中都普遍存在。我們簡要談談,校園欺凌這種現象,我們為孩子心靈免疫力的構建,可以具體做什麼?校園欺凌不止是身體欺凌,也包括語言欺凌,關係欺凌和網絡欺凌,而這些就在我們身邊頻頻發生著。
  • 京法巡迴講堂|致青春:破解校園欺凌之殤
    校園欺凌=拳打腳踢嗎? 少年的你 是否曾經歷過校園欺凌? 若遇到校園欺凌 你選擇視而不見 還是保護自己?
  • 十堰:拒絕校園欺凌 共建平安校園
    活動中,各班學生通過觀看《校園欺凌》的視頻和校園暴力案件的照片和文字材料,對校園欺凌產生直觀感知,從而明白什麼是校園欺凌。有的班主任教師還精心搜集了因校園欺凌案而觸犯法律的少年犯的悔過心聲播放給同學們觀看。接著,同學們結合看過的、聽過的、或者親身經歷過的校園欺凌案例討論分析:校園欺凌的成因及危害。
  • 《少年的你》都談校園欺凌,也談談魏萊的幫兇們
    剛剛公布的第三十九屆電影金像獎提名名單中,由曾國祥指導,周冬雨,易烊千璽主演的電影《少年的你》獲12項提名,豆瓣評分8.3。電影講述高三復讀少女陳念陷入一場校園欺凌,一次偶遇,陳念認識了名為小北的小混混,小北暗中保護陳念時,引發一連串的連鎖事件。陳念作為校園被欺凌者,在反抗中付出慘重的代價。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繪本《不是我的錯》中的校園欺凌角色類型
    所以,當我們談論「校園欺凌」這個話題時,我們應該深切地意識到,沒有誰是這個事件的幸運兒,每一個人都是這個事件的參與者。研究者提出,在校園欺凌發生時有多種不同的參與者角色:欺凌者、 被欺凌者、協同旁觀者、強化旁觀者和冷漠旁觀者。繪本《不是我的錯》就是這五種角色的表演劇。
  • 校園欺凌發生時,別像《八佰》裡河對岸的看客,讓人不寒而慄!
    、分析問題的三種視角,以當前學校教育中常見又令人頭疼的校園欺凌問題為例,列舉了校園欺凌問題中的相關方面,比如欺凌者、受欺凌者、雙方家長、其他同學、其他家長、老師、校方等,從三種視角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全方位的觀察和思考。
  • 日本校園欺凌有多嚴重?通過這幾部電影可以看出來!
    在當今社會,校園欺凌作為一種惡性行為依然廣泛存在。受害者往往會在一場深刻的欺凌行為中遭受身心的巨大打擊,甚至影響人格發展,否定自己的存在,結束生命。即使人們對欺凌者深惡痛絕,但由於一方圍牆的阻隔,第一時間難以制止欺凌行為,很多悲劇悄悄上演,挽救為時已晚。
  • 修複式正義應用於校園欺凌的理念與實踐
    這些層面若能讓加害人了解,加害人是較能感同身受的。我們過去常常講情商(EQ)的學習,或者就是一種「換位思考」;另一種情感層面,我們通常說是「感同身受」,這些就是我們講的同理心。修複式正義可以讓校園欺凌的加害人提升情商,通過修復過程促進並增長同理心。
  • 五個裡面就有一個學生捲入校園欺凌!專家:學校應設反欺凌校規和...
    但在很多人眼裡,校園欺凌似乎只是個例。但其實,校園欺凌發生率很高,只是程度有輕重不同,對孩子的成長危害不容小覷。第二屆校園欺凌防治國際學術會議近日在濟南舉行,二百餘名專家、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出席會議,討論校園欺凌發生的深層機制、校園欺凌的長遠後果、網絡欺凌的影響因素與發生機制,以及對各國反欺凌實踐措施的介紹與反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