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王俊)「六一國際兒童節」臨近,今天(5月30日),最高檢舉行網上檢察開放日活動。在回答網友關於校園欺凌的提問時,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學研究專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表示,學校應該給孩子培養規則意識、公平意識,不能倚強凌弱。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諮詢服務中心主任宗春山提醒,被欺凌者若缺乏疏導幹預,容易轉變成欺凌者,因此,欺凌發生後要第一時間處理,傾聽孩子的痛苦、進行安撫,及時幫助解決。
記者了解到,每年「六一兒童節」前後舉辦開放日已經成為最高檢的一個固定品牌,今年由於疫情等特殊因素,舉辦的是網上開放日。
欺凌是強對弱的不公平對待 會對被欺凌者造成巨大心靈衝擊
在開放日的專家講座環節,不少網友都提及「校園欺凌」的問題。
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學研究專家宗春山表示:欺凌本質上是權利不對等。轉學的孩子、有口音的孩子、朋友較少、學習不好或者學習特別好的孩子容易被欺凌。被欺凌對象,輕度的會沒有安全感、情緒暴躁,嚴重的會造成厭學、抑鬱,甚至自殺等。
「不要小看校園欺凌,很多人覺得欺凌是兩個孩子打架,兩者不是一個概念。」宗春山說,「打架多半是勢均力敵,欺凌是強對弱的不公平對待,很可能是一群人對一個人的霸凌,會對被欺凌者造成巨大的心靈衝擊。」
一些校園欺凌事件發生後,有不少聲音提出進行刑事處罰,李玫瑾表示,欺凌現象多發生在青春期,是成長的一個階段,不宜過分放大校園欺凌。
她建議,對最熟悉情況的老師應增加一項特殊要求,摸排學生有沒有朋友、誰跟誰關係好等情況。一旦發現欺凌行為,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懲罰,但不應該為了處罰而處罰。
兩位專家均表示,交朋友是防止欺凌的有效方式。「12歲之後,人開始性的發育,先是有同性朋友,接著是交異性朋友。父母也應該有意識,幫助孩子主動結交朋友。」李玫瑾說。
學校要給孩子培養規則意識、公平意識,不能倚強凌弱
有欺凌行為一方的家長提問,什麼原因導致孩子有欺凌行為?
宗春山提到,欺凌他人的孩子可能從幼兒園的時候就出現了相應情形,家庭過分溺愛容易導致孩子欺凌他人。
李玫瑾表示,孩子在外的攻擊行為往往是家庭中的映射,如果父母是善良的、不希望自己孩子去欺負別人,那麼,父母對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的管教方式不應簡單粗暴,而應該用講道理、幽默、親切的正面方式管教。
「另外還有種情況,有些孩子被寵溺,家長放開手害怕孩子吃虧,從小就告訴孩子怎麼能不吃虧,孩子只要不吃虧就滿意,給孩子形成了不好的性格。」她說,「這樣一來,孩子在小學、中學不吃虧,但走到社會肯定要吃虧。人與人相處不能用暴力解決問題,暴力可能一時佔據上風,但是會失去大家對你的情感。」
她認為,學校應該給孩子培養規則意識、公平意識,不能倚強凌弱。
孩子受欺凌後應第一時間疏導情緒
宗春山提醒,應該關注受欺凌者轉變為欺凌者的情形。有的孩子受欺凌後沒有得到第一時間處理,沒有及時傾聽他的痛苦、安撫,甚至在被欺凌後,老師和家長的反應是「幹嗎欺負你不欺負別人」、「誰讓你這麼慫」。「這使得受欺凌的孩子情緒沒有得到解決,會讓他們覺得社會就是這樣,因此用同樣的方式反擊。」
宗春山在未管所等地調研時發現,很大一部分孩子之前都是被欺凌者,後來變成了欺凌者。「他們會覺得沒人幫我,那我就用以暴制暴的方式反擊,所以應該多關注受欺凌心理傾向的疏導關懷。」
李玫瑾認為,被欺凌者往往在家庭內缺乏情感支撐回應,解決問題最好的地方是在學校。
「心理貧困最重要的表現就是孩子不善言辭,沒人和他交流,遇到欺負後去訴說也缺乏勇氣。」李玫瑾建議,在學校設立訴說牆,進行錄音,這樣可以提供一個條件,讓孩子不用面對別人傾訴,學校也可以接到傾訴的信息。
新京報記者 王俊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