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年輕媽媽內心的痛苦吶喊

2020-12-19 舉高高的天線

昨天晚上在回小區的路上,聽到一個年輕媽媽邊哭邊打電話罵他老公:你沒本事養活我們,為什麼要結婚,為什麼要孩子,還要讓我在家裡看你爸媽的臉色,這日子我過不下去呢!

當時聽到這些話,只覺得心酸和無奈。作為媽媽,為了更好的照顧孩子,放棄自己的職業,自己的夢想,委曲求全。

可是結婚從來都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庭的事。遇到好的家庭,好的公婆,可能會善待自己,可是遇到差點的公婆,可能就是三天一小吵,兩天一大吵,時間相處久了,要麼就是大眼瞪小眼,要麼就是冷眼相對,惡語相向,看誰都不順眼。

崩潰從來都不是一瞬間的事,而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時間往往會壓死最後一根稻草!

這不是一個媽媽內心瘋狂的吶喊,而是千千萬萬的媽媽內心的無奈和痛苦!

突然想到前幾天表姐跟我聊天提到了一個事,因為她媽媽和她聊天的時候,順便帶了一下,說一個孩子不好,太孤單了,也挺自私,考慮讓表姐再生一個。

就這樣提了一下,表姐暴跳如雷,和她媽媽吵了起來,表姐生氣的意思是:我養一個孩子怎麼啦,孩子哪裡不聽話啦,本來現在條件不好,讀書幹什麼的都要花錢,總是提生二胎幹什麼。

當時意外懷上了一個孩子,本來有一個多月了,去醫院檢查,胎心胎芽都有了,本來是打算生下來的,可是你們當時怎麼說的,說現在壓力這麼大,又有房貸,又有車貸,又要養孩子,再懷上了生下來怎麼辦呀!

就是你當時這樣說,我才不要的,你現在有什麼資格讓我再生一個,一代管一代,就算以後我過得不好,也跟你沒有關係!

聽完她的話後,我沒有多說什麼,就算表姐不該和自己的媽媽那樣爭吵,我覺得自己也沒有資格評論。

因為不是表姐,我沒有體會過她當時不得已放棄肚子裡孩子的痛苦,只是覺得她讓人心疼,該有多大的勇氣和不舍,才能下這樣的決心,所以才有今天她內心痛苦的吶喊和情緒的爆發!

不論是那個打電話的年輕媽媽,還是表姐,她們身上不正是千千萬萬媽媽的縮影嗎?

孩子,工作,生活,加在一起對於她們來說實在太難了。可是她們還是在默默地承受著,努力著,所以不要小看任何一個媽媽的強大。

活著本來就不易,希望像她們一樣的女性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慢下腳步緩一緩,放一放,心境又會不一樣!

相關焦點

  • 《吶喊》作者蒙克,他的一生擅用畫作描繪備受折磨的內心世界
    當我第一次看到名畫《吶喊》時,我很震驚,觀看畫作,立刻可以感受到瀕臨崩潰的瘋狂吶喊。但是畫作裡橋上悠閒的兩名男人,仿佛什麼都沒聽見。作者蒙克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的藝術作品為什麼不同於別人?今天我們來講一講愛德華·蒙克的一生,他的畫作有火焰般燃燒的情感,他擅用畫作表達備受折磨的內心世界。
  • 《彷徨之刃》:內心的吶喊
    我看完它之後,我的內心是不平靜的,以至於讓自己有股吶喊的衝動。所以,內心的吶喊是我對整部電影最直接的表述。可是,對於兩個刑事犯罪的未成年人的無意識犯罪以及不知悔錯,又能夠讓人苟同他們多少,寬恕他們多少呢?然則,由此引深事件所帶來的影響,就如同億觀警察最後的談及與反思是一個死了女兒的父親,他的一生也就沒了。而犯罪的未成年人現在卻在那邊打籃球。
  • 卡卡西選擇沉默,而帶土憎恨世界,他們兩個究竟誰內心更痛苦?
    但是不得不說,這些年以來帶土一直處於內心的痛苦當中。因為他在少年時代能夠保持那種天真無邪的性格,並且對待身邊的人,特別是朋友,非常熱情,是因為他還能夠感受到來自夥伴的關愛。只有琳的存在,才能夠讓帶土感覺這個世界上還有著溫暖。
  • 愛德華·蒙克《吶喊》的四大冷知識
    當大家看到《吶喊》這幅畫作時,第一印象一定會被畫中色彩的強烈對比以及讓人頭暈目眩的繪畫風格所吸引,這幅畫作正是蒙克想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痛苦和焦慮,同時也通過這幅畫吶喊並宣洩自己的內心情感。       原來,這幅作品原本的名字為《自然的吶喊》,其實作品吶喊的並不是人物本身,內在意義是在周圍的世界裡表現出吶喊的意思,如果大家仔細觀察,雲彩的形狀不是正常的塊狀而是波浪的流水形,畫上的人物更是徹底變了形,是骷髏,是幽靈,讓人覺得十分詭異,這就留給大家自行體會吧。
  • 職場女性不敢再婚,孤獨夜晚內心又在吶喊:真愛在哪裡
    孩子的學業和成長需要大人的陪伴,忙完工作再忙孩子,往往每天忙得焦頭爛額,內心雖然孤獨,也抽不出多少時間去談戀愛。如果是單獨兩人可以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有孩子的女人想帶孩子一起去,而男人想享受二人世界,女人覺得有企圖就不去,慢慢這戀愛沒法談下去了,沒意思。有更多的時間,不如看看孩子的作業,問問孩子在學校有沒有挨欺負?
  • 穆裡尼奧前老闆阿布,1.2億美元拍下世界名畫《吶喊》,是賠是賺
    穆裡尼奧前老闆、英超切爾西俱樂部主席阿布拉莫維奇,斥資1.2億美元拍下了挪威畫家蒙克的名畫《吶喊》,這波操作是賠還是賺呢?筆者在這裡解析一下,不要以為《吶喊》正常情況1.2億刀就能買到手,這是世界畫壇表現主義的巔峰巨作。
  • 蒙克的青春期絕望吶喊
    林之木 譯蒙克的青春期絕望吶喊很少有人讀懂蒙克畫中的絕望痛苦,讀人遠比讀書更難,因為浮躁如斯,停下來讀懂自己浮世難耐的心,都不可能。與藝術相關的死亡,從來沒有放棄在蒙克身邊徘徊,抑或死亡的氣息最終促成了蒙克壓抑憤懣的情緒,以至於傾訴筆端的線條,粗糲蒼茫,仿佛靈魂怦然的另番模樣。
  • 那色彩仿佛在吶喊:愛德華·蒙克作品賞析
    他的繪畫同樣具有丹麥劇作家易卜生的冷峻和透入人心的影響力;而他執意刻畫生命的愛欲痛苦與死亡恐懼,反映北歐人對生命的焦慮感。我們從蒙克的繪畫中,可以感受到人面對無法抵擋的性的力量時之無助,生命的神秘、性的焦慮替代美學上的浪漫式的恐懼。《病中的孩子》 布面油畫,119.5×118.5cm,奧斯陸國家美術館藏。這幅畫是蒙克童年時代對家庭痛苦遭遇的一個回憶。
  • 魯迅的吶喊,我看到了民國病態社會中,有識之士飽受的痛苦與煎熬
    他在《吶喊》自序中寫道: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鑑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
  • 畢卡索《格爾尼卡》:歇斯底裡的吶喊是生之渴望,惡之痛恨
    巴勃洛畢卡索 (1881-1973)西班牙畫家《格爾尼卡》 :愛的折磨vs現實的殘忍畢卡索在開始這幅畫的創作以前,個人的情感問題曾讓他糾結萬分,煎熬難耐:年輕情婦給予的熱烈的愛《格爾尼卡》畫作中很多形象必定是被蹂躪的城市的最真實的寫照,喊叫、混亂、毀滅、火焰、從室內到室外的掙扎——所有的這些也必定是畢卡索本人最痛苦的回憶。
  • 怪誕觀展指南 | 是什麼讓皮卡丘都在吶喊
    △《吶喊》原作 1910年「一天傍晚,我和兩個朋友沿著一條小徑散步,天邊落山的太陽像血一樣紅,我疲憊不堪且病魔纏身,一陣憂傷湧上心頭。蒙克五歲時失去了母親,而父親的教育方式又十分偏執、極端,再加上蒙克健康狀況不佳,年輕的時候就一直受到噩夢困擾。十四歲時,蒙克的姐姐蘇菲死於肺結核。妹妹蘿拉在非常年輕時就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1889年,他在巴黎獲知了父親的死訊。1895年,弟弟安德列亞斯在結婚後不久去世。
  • 《聲之形》影評:一場無聲的吶喊
    《聲之形》影評:一場無聲的吶喊時間:2017-09-17 10:37   來源:時光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聲之形》影評:一場無聲的吶喊 影片中很少出現巨大的聲音,男主角堪稱溫文爾雅的暖男,女主角乾脆就聽不到聲音,但是影片從一開始就仿佛在向觀眾發出一種撕心裂肺的吶喊,一種要把自己從一個討厭的自己拽回到喜歡的自己的吶喊
  • 魔法師們的內心世界系列2-媽媽,排便訓練真的很痛苦
    魔法師們對媽媽非要讓他坐在那個有洞的小椅子上或者帶個小座墊圈的馬桶上,感覺到非常的不理解,甚至覺得非常愚蠢。但是為了讓媽媽開心,還是會偶爾配合坐在上面。可能會有一次,大部分因為碰巧,他便在馬桶裡或便盆上排除大便,他看到媽媽無比的開心,不停的誇讚他:「好孩子,好寶寶」。
  • 蒙克的《吶喊》到底在吶喊些什麼?
    孤獨的人從遠方走來,周圍的人事不關己……終於,一聲「吶喊」響徹天際——所有的實體都被摧毀,變成深淵的一部分。這張畫是蒙克的爆發,也是蒙克的釋放。為什麼人們一邊痛苦掙扎,一邊緊緊相依?為什麼貪戀,又為什麼忍受?蒙克說,「我們將不再畫那些,在室內讀報的男人和織毛線的女人。我們應該畫那些活著的人,他們呼吸、有感覺、遭受痛苦、並且相愛。」
  • 失戀、發瘋,他的人生比其傳世之作《吶喊》更震懾人心
    原創 外灘君 外灘TheBund他聽到一聲吶喊與尖叫然後用餘生慢慢緩解這聲吶喊帶來的困擾而他的痛苦變成永恆的表現主義藝術挪威最偉大的畫家——愛德華·蒙克媽媽在他5歲時患肺結核離世,姐姐9年後因同樣的病情死亡,只給予自幼病怏怏的蒙克一個孱弱的肺。家族精神緊張的基因也流傳下來,父親對宗教如痴如醉,蒙克最喜歡的妹妹某天被診斷為「歇斯底裡症」 一生未愈。所以他的神經始終壓抑,不敢在親密關係裡生活,情愛無數卻一生未婚。
  • 煩惱需要訴說,痛苦需要流淚,憤怒需要吶喊
    每個人都有煩惱和脆弱的時候,煩惱需要訴說,痛苦需要流淚,憤怒需要吶喊,委屈需要傾訴,悲傷需要慰籍,這是人的本色。早上安康,我的朋友!2、朋友,幸福在於發現,睜開雙眼,不要讓憂傷煩惱遮擋住視線。只要心中有陽光,每天都是豔陽天。踏上快樂的航程,笑對美好一天。早上好!睡眼惺忪迎接黎明,刷牙洗臉手要輕。陽光給我好心情,享受清新好空氣。一杯熱飲好甜蜜,家有人伴好溫馨。
  • 「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
    這個秋天,如果漫步外灘,如果對內心和情緒主題感興趣,那麼請不要錯過「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據界面藝術了解,此次展覽由上海久事美術館、上海邁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攜手挪威Snowflake藝術公司聯合主辦,挪威駐上海總領事館、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大力支持。
  • 愛德華·蒙克的「吶喊與迴響」
    蒙克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他的經典之作《吶喊》。幾乎所有的藝術史著作都會在表現主義或象徵主義的板塊以《吶喊》作為代表性作品呈現。藝術史學家吉爾·勞埃德曾說「關於《吶喊》的一切,都是表現主義的精髓。」    《吶喊》這幅畫的主體是一個捂著面頰在尖叫的人,背景十分抽象,沒有明顯的輪廓,蒙克用厚度不同的線條描繪出了火紅的天空、深藍的峽灣以及棕色的路。
  • 除了那一幅《吶喊》,蒙克大展上我們還能看見什麼?
    蒙克展覽的中方策展人、久事美術館的馬真正告訴記者,「壓抑、驚恐、悲傷、吶喊這些詞。如今已成為全球的關鍵詞,而這些正是蒙克所關注的。就如蒙克曾說的,他要描繪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戀愛的活生生的人們。 」 「吶喊」的誕生 蒙克最為世人所熟知的,便是他的經典之作《吶喊》。
  • 藝術丨蒙克和他最真實的吶喊
    《吶喊》 1893天空、河流、陸地扭曲變形、融為一體,顏色和線條在瘋狂地奔走,孤獨的人從遠方走來,周圍的人事不關己。但在「吶喊」之後 —— 所有實體都被摧毀,變成深淵的一部分。吶喊終於爆發。蒙克的吶喊成為一種共通的表達,哪裡有壓抑,哪裡就爆發吶喊。《吶喊》,《Scream》,共有四個版本。一幅蛋彩畫收藏在奧斯陸國家藝術館,另一幅蛋彩畫和粉彩畫收藏在蒙克博物館,另有一個私人收藏的粉彩畫和一組印刷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