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畫畫這幾年,我平時會閱讀中國美術史,偶爾也會看看西洋油畫,注意色彩搭配,構圖設計和畫家小傳。在西方藝術史上,我喜歡的畫家有提香,米開朗基羅,魯本斯,倫勃朗,維米爾,莫奈等。
當我第一次看到名畫《吶喊》時,我很震驚,觀看畫作,立刻可以感受到瀕臨崩潰的瘋狂吶喊。但是畫作裡橋上悠閒的兩名男人,仿佛什麼都沒聽見。
作者蒙克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的藝術作品為什麼不同於別人?今天我們來講一講愛德華·蒙克的一生,他的畫作有火焰般燃燒的情感,他擅用畫作表達備受折磨的內心世界。
愛德華·蒙克是挪威人,出生於洛滕,生於1863年,於1944年去世。幼年時,蒙克的母親死後,姐姐又死於肺結核,死亡的陰影對幼小的蒙克,造成了不可磨滅的恐懼。蒙克接觸藝術後,一直想用畫筆表現出內心世界。家人在病魔的摧殘下死亡,加上父親精神上的異常,和蒙克多病的身體,讓他總在死亡的陰影下喘息,只能藉由藝術為他帶來出口。
《吶喊》不但是蒙克的名作,也是表現主義最廣為人知的一幅作品。蒙克的作品色彩強烈,線條簡單,不相交的純色各自張揚,在視覺上留下鮮明的效果。簡化的形象,常常只留下想要表現的部分,圓圓的眼睛,張大的嘴巴,細節的消失,換來簡單動人的畫面。
蒙克一生奉行的繪畫準則,就是表達內心的感情。由於童年的不快和感情及經濟上的壓力,他的作品總是充滿痛苦,仿佛在崩潰的邊緣奔走。
由於童年各種事件的陰影,蒙克似乎對結婚深感恐懼。他與多拉爭吵不斷的感情,結果是多拉離開了他,和另一名才氣橫溢的年輕畫家結婚。這些事情,使蒙克對女人又愛又恨,死亡和女人變成了他的主題。他悲觀的個性,貧困交加的生活,加上失敗的感情,內心的痛苦和絕望,使他憤怒地在畫作裡發洩。
《太陽》是難得一見的明亮作品,畫裡不再是血光,陰影和痛苦,而是單純的,日升時的壯觀和感動。除了繪畫,蒙克還有很多版畫作品,石版畫的"吶喊""生命之舞"等,晚年的蒙克名利雙收,逐漸獲得平靜的生活,於1944年去世。
願天堂裡的蒙克能夠過得平靜快樂,遠離貧困的陰影與疾病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