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作者蒙克,他的一生擅用畫作描繪備受折磨的內心世界

2021-01-08 瞳瞳學畫畫

在學習畫畫這幾年,我平時會閱讀中國美術史,偶爾也會看看西洋油畫,注意色彩搭配,構圖設計和畫家小傳。在西方藝術史上,我喜歡的畫家有提香,米開朗基羅,魯本斯,倫勃朗,維米爾,莫奈等。

當我第一次看到名畫《吶喊》時,我很震驚,觀看畫作,立刻可以感受到瀕臨崩潰的瘋狂吶喊。但是畫作裡橋上悠閒的兩名男人,仿佛什麼都沒聽見。

作者蒙克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的藝術作品為什麼不同於別人?今天我們來講一講愛德華·蒙克的一生,他的畫作有火焰般燃燒的情感,他擅用畫作表達備受折磨的內心世界。

蒙克

愛德華·蒙克是挪威人,出生於洛滕,生於1863年,於1944年去世。幼年時,蒙克的母親死後,姐姐又死於肺結核,死亡的陰影對幼小的蒙克,造成了不可磨滅的恐懼。蒙克接觸藝術後,一直想用畫筆表現出內心世界。家人在病魔的摧殘下死亡,加上父親精神上的異常,和蒙克多病的身體,讓他總在死亡的陰影下喘息,只能藉由藝術為他帶來出口。

吶喊

《吶喊》不但是蒙克的名作,也是表現主義最廣為人知的一幅作品。蒙克的作品色彩強烈,線條簡單,不相交的純色各自張揚,在視覺上留下鮮明的效果。簡化的形象,常常只留下想要表現的部分,圓圓的眼睛,張大的嘴巴,細節的消失,換來簡單動人的畫面。

蒙克一生奉行的繪畫準則,就是表達內心的感情。由於童年的不快和感情及經濟上的壓力,他的作品總是充滿痛苦,仿佛在崩潰的邊緣奔走。

蒙克作品

由於童年各種事件的陰影,蒙克似乎對結婚深感恐懼。他與多拉爭吵不斷的感情,結果是多拉離開了他,和另一名才氣橫溢的年輕畫家結婚。這些事情,使蒙克對女人又愛又恨,死亡和女人變成了他的主題。他悲觀的個性,貧困交加的生活,加上失敗的感情,內心的痛苦和絕望,使他憤怒地在畫作裡發洩。

太陽 蒙克

《太陽》是難得一見的明亮作品,畫裡不再是血光,陰影和痛苦,而是單純的,日升時的壯觀和感動。除了繪畫,蒙克還有很多版畫作品,石版畫的"吶喊""生命之舞"等,晚年的蒙克名利雙收,逐漸獲得平靜的生活,於1944年去世。

願天堂裡的蒙克能夠過得平靜快樂,遠離貧困的陰影與疾病的折磨!

相關焦點

  • 見過《吶喊》那幅畫,你可知道蒙克的一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很多人都見過那幅題為《吶喊》的畫——一個變了形的、骷髏般的人像,捂著耳朵,作出驚聲尖叫的表情,讓人隔著畫布都能感受到他內心掙扎的恐懼。這幅畫的作者——蒙克,挪威國寶級畫家,一個肖像和畫作被印在挪威紙幣上的人,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
  • 世界名畫家——表現主義大師蒙克《吶喊》賞析
    像蒙克的許多其它作品一樣,他一共畫了四個不同版本的《吶喊》。 令人震顫的、色彩混淆的天與河、蔓延到天際的無止境的道路,一個骷髏一般的人,雙手放在耳朵上,聲嘶力竭地大聲尖叫,好像一個人的夢魘。1893年創作的《吶喊》通常被認為是第一幅表現主義畫作,也是蒙克「靈魂作畫」這一概念最極端的體現。表現情緒的途徑更多依賴了繪畫時的力度,顏色與線條大膽的運用令人震撼。
  • 蒙克,一直在吶喊
    那是離開他的第三個親人,也是他的噩夢。 蒙克 5 歲時,母親就死於肺結核;14歲時,姐姐也病死了。更可怕的是家族的精神疾病。他的父親是個偏執瘋狂的基督徒,在飯桌上以地獄恐嚇孩子。遺傳加上成長環境,蒙克和他的妹妹,都常年飽受精神疾病的折磨。
  • 蒙克的《吶喊》到底在吶喊些什麼?
    蒙克 5 歲時,母親就死於肺結核;14歲時,姐姐也病死了。更可怕的是家族的精神疾病。他的父親是個偏執瘋狂的基督徒,在飯桌上以地獄恐嚇孩子。遺傳加上成長環境,蒙克和他的妹妹,都常年飽受精神疾病的折磨。就在兩年前,蒙克不堪精神疾病的折磨,接受了電擊治療。按照醫囑,蒙克要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就連交友也必須有所選擇。這些,不僅改變了蒙克的精神面貌,也改變了他的性格。
  • 愛德華·蒙克丨被焦慮和恐懼籠罩的吶喊人生
    疾病和死亡關於疾病和死亡的場景,是蒙克作品中常見的主題,這些其實源於其至親的悲慘遭遇:5歲時,母親因肺結核去世;14歲時,親愛的姐姐以同樣的病因離世;26歲時,精神有問題的父親也離他而去;妹妹抑鬱終生……這一連串的打擊,使他身心備受折磨。
  • 自拍像和自畫像的差異是什麼,《吶喊》作者蒙克告訴你
    自拍像和自畫像的差異是什麼,《吶喊》作者蒙克告訴你 澎湃新聞記者 徐佳和 2014-10-15 13:23 來源:澎湃新聞
  • 蒙克來了!《吶喊》卻不是唯一值得尖叫的
    據悉這是地位僅次於四幅全色彩繪畫《吶喊》的版本,也是《吶喊》主題作品本世紀首次到訪。事實上,僅盯著《吶喊》,並不是對於蒙克以及這個展覽最好的打開方式。在業內看來,此次展覽的更大價值在於,它呈現出蒙克好些不那麼為人熟知的面向,而這些面向都將啟迪大眾更好地理解蒙克何以走在世界藝術潮流尖端、成為表現主義繪畫先驅。在歷經疫情的這個特別時刻呈現蒙克的作品,尤顯意味深長。
  • 除了那一聲「吶喊」,我們還能在蒙克大展上看見什麼?
    ,背景十分抽象,沒有明顯的輪廓,蒙克用厚度不同的線條描繪出了火紅的天空、深藍的峽灣以及棕色的路。 2 繼而,在1895年,已開始版畫創作的蒙克用粉筆創作了一個新版本《吶喊》(四個彩色版本中唯一一件被私人收藏,並在2012年紐約蘇富比創造1.2億美元天價的版本)的同時,也著手創作了40件左右的石版畫版本的《吶喊》,他又從中挑選了少數幾件,親自手工上色,以實驗不同的畫面效果。
  • 春雨樹帶你看名畫|愛德華·蒙克的《吶喊》
    ▲ 愛德華·蒙克,挪威國寶級畫家一個肖像和畫作被印在挪威紙幣上的人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一個變了形的、骷髏般的人像,捂著耳朵,作出驚聲尖叫的表情,讓人隔著畫布都能感受到他內心掙扎的恐懼▲ 蒙克回憶童年時期作品(二)他擅長以濃烈的色彩和抽象的手法描繪人強烈的主觀情緒,把焦慮、恐懼、悲傷、絕望、不安等人類共有的感受,變成自己的繪畫主題,畫作給人壓抑、苦悶之感。
  • 蒙克來魔都了!《吶喊》卻不是唯一值得尖叫的
    對於自己的創作,蒙克也留下過這樣的自述。蒙克的一生,飽受親人離世、自身糟糕的健康及精神狀況、坎坷情感經歷等折磨,他卻用繪畫創作來對抗生命中的苦痛。蒙克在畫中強烈地傳達著自己的感覺和情緒,被描繪的具體對象的細節被簡化,而情緒則被誇張,對象本身成為一種所要表現的情緒的載體。這些作品完全以藝術天賦本能地洞察和表現心靈。    《吶喊》似有超現實意味的經典一幕,竟然是有現實事件對應的。
  • 蒙克的《吶喊》想表達的是什麼?
    畫作中的地址位於挪威東南部的奧斯陸峽灣,蒙克曾在他的日記中回憶,那日他與兩位友人一同在峽灣附近散步,忽然他看到天空被落日染得血紅,他仿佛感到一陣尖叫划過耳膜,他停下來不安地顫抖著,遠遠地落在了兩位友人身後。
  • 除了那一幅《吶喊》,蒙克大展上我們還能看見什麼?
    蒙克是從挪威峽灣走出的天才畫家,他的藝術道路可謂一場「逆襲」,通過展覽,參觀者可以讀到他筆下的孤獨、絕望、焦慮、死亡和愛的感受,這也是畫家的心靈日記。蒙克展覽的中方策展人、久事美術館的馬真正告訴記者,「壓抑、驚恐、悲傷、吶喊這些詞。如今已成為全球的關鍵詞,而這些正是蒙克所關注的。就如蒙克曾說的,他要描繪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戀愛的活生生的人們。
  • 李誕一句「人間不值得」,道盡了蒙克筆下的「悲慘世界」
    白鷺:你可能不知道蒙克是誰,但是你肯定見過一幅名叫《吶喊》的畫,沒錯,就是你腦海裡下意識浮現的那幅畫,一個人站在橋上,雙手捂耳,嘴張到極致可以做成表情包的那幅!我們今天講的就是這幅畫的作者——表現主義之父,蒙克。
  • 愛德華·蒙克的「吶喊與迴響」
    愛德華·蒙克作為挪威歷史上,乃至人類藝術史上最重要也是最具影響力的畫家之一,其創作不僅在歐洲,甚至在世界範圍內都具有廣泛的影響力。蒙克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他的經典之作《吶喊》。    幾乎所有的藝術史著作都會在表現主義或象徵主義的板塊以《吶喊》作為代表性作品呈現。
  • 世界名畫價值之最:蒙克代表作《吶喊》
    蒙克的《吶喊》成為世界上迄今為止價格最昂貴的藝術畫作。世界最著名的畫作之一《吶喊》(又譯《尖叫》Scream)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以1.2億美元(7400萬英鎊)的價格被匿名買家奪得。《吶喊》是挪威著名畫家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在1893年創作的一幅象徵主義風格裝飾畫,也可以說是他的代表作。5月2日的紐約拍賣會前,這幅作品在倫敦蘇富比展出一周,原來預計成交價為8000萬美元。這幅拍賣作品是蒙克創作的4幅《吶喊》之一,使用的是彩色粉筆和蠟筆,也是4幅《吶喊》中唯一由私人收藏的作品。
  • 「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
    此次展覽分為五個主題板塊:「生命」「愛」「憂慮」「吶喊」「故鄉」,展現從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直到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總計53件。它們的創作時間跨度長達30年,其中包括珍貴的1895年手工上色石版畫《吶喊》。同時,觀眾將通過一系列文獻及影像資料等形式了解這位藝術大師的人生和內心世界。
  • 蒙克大展上海開啟:「吶喊與迴響」呈現53件版畫及油畫
    在蒙克的所有作品中,《吶喊》是當今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藝術作品之一。2020年9月25日,展覽「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岡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術館開幕。澎湃新聞獲悉,此次展覽作品來自於挪威的收藏家帕爾·岡德森(Pl Gundersen),展出的53件作品,包括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以及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
  • 蒙克的《吶喊》表現出的恐懼感為什麼會引起現代人共鳴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 - 1944年1月23日)是具有世界聲譽的挪威畫家,他的繪畫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畢卡索、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藝術養料,德國和法國的一些藝術家也從他的作品中得到啟發。
  • 表現主義畫家愛德華·蒙克:將痛苦化為我指間的色彩
    如果要評一個最壓抑的畫家,我一定首選愛德華·蒙克。他的畫作裡總帶著某種憂傷,這種憂傷深深地吸引著觀者,仿佛掉入蒙克為我們描繪的色彩世界。愛德華·蒙克是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和雕刻雕塑家。1863年12月12日出生於阿達斯巴克,1944年在奧斯陸去世。
  • 蒙克作品今秋將來滬,計劃展出油畫與《吶喊》石版畫等
    疫情下,壓抑、驚恐、悲傷、吶喊這些詞如今已成為了2020年全球的關鍵詞,而這些正是蒙克所關注的,就如蒙克曾說的,「我要描繪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戀愛的活生生的人們。名畫作《吶喊》出自其手,其肖像及作品《太陽》曾作為國家文化象徵出現在挪威最高面額紙幣上。蒙克一生輾轉於歐洲各地,曾長期受困於糟糕的經濟、健康及精神狀況,晚年在克裡斯蒂安尼亞(奧斯陸)的艾克利安家1944年1月23日去世。2020年是中國與挪威建交66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