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歷史文化其實是與中國文化頗有淵源,從其開國的歷史來看,在之後的發展歷史之中,受到了中華文化的深刻影響,以至於在今天的日本,仍然能夠看到不少帶有中國元素的建築物以及文化形式,可見中國歷史文化對於日本的影響頗為深厚。
而論起日本的歷史,自然跳不過一個重要的階段——奈良時代,這個對於日本轉型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的時期,一直也是學者們關注研究的重點,而這一時期剛好是中國的大唐時代,日本通過大量的遣唐使了解到了中華文明,深受影響,他們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有著深厚的中國政治內涵,而這一時期修建的建築也有保留到了現在,從中可以看到很明顯的大唐風格。
707年,體弱多病的文武天皇去世,他的兒子首皇子只有7歲,於是就由文武天皇的母親,草壁皇子妃即位為元明天皇。
元明天皇是天智天皇的女兒。女皇登基之後從藤原京遷都平城京,也就是今天的奈良市,歷史上持續了75年的奈良時代也由此開始。之後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奈良時代便結束了。
奈良時代共經過了8代天皇,其中元明、元正、孝謙為女皇,統治將近三十年。聖武天皇在位的25年,實際由光明皇后掌握實權。在位6年的淳仁天皇則受孝謙女皇的操縱,所以奈良時代也可以說是女人掌權的時代。
715年,元明天皇讓位給女兒,即文武天皇的姐姐元正天皇。721年,元明天皇去世,她在遺詔中豁達地說,人都有一死,厚葬、重服只能造成白白的浪費,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她令人將她火葬,墳墓力求簡樸,不要奢侈,而且官員、百姓都要照常工作。作為一千多年前的皇帝,她能有這樣的見解,不得不說她有很高的覺悟。
奈良時代,日本與唐朝的交往極為密切頻繁,朝廷曾4次派出遣唐使去中國學習,733年派出的遣唐使有594人之多。當時日本的朝野也以模仿唐朝的一切為時尚。而平成京也是完全模仿長安城的格局建設而成。其大小為長安的四分之一,東西有32町,約4.2公裡,南北有36町,約4.7公裡,四周圍以羅城,中央的朱雀大街將城市分為東、西兩部分。兩條南北大道和九條東西大道把城市切割成為方方正正的街坊。平成京處於群山環抱之中,四周一片翠綠,襯託著京裡的紅頂寺院,因而有「朱紅翠綠之都」之稱。
以崇奉天皇為宗旨的神道是日本最大的宗教,按照神道的教義,天皇不僅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而且是「神子」,是人形的神,因此也是國家祭祀的首領——神主,所以,日本的政治體系帶有強烈的宗教色彩。過去自稱是天孫家族的祭司長,現在披上黃袍,也便成了天皇,各氏族的領袖充任了政府官員,形成了一套帶有神權色彩的政治運行體系,這也是日本政治的很重要的一個特點。
奈良時代是「大化革新」各項政策進一步得到落實的時代。718年頒布《養老律令》,723年,頒布《三世一身法》等等,使得土地國有制向私有制轉變,成為日本封建莊園發展的起點。
而在日本奈良時代,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以佛教立國,出現了神佛結合的趨勢,奈良也成為了僧侶和佛寺的中心,由皇室和貴族供養,比起本土的神道教更為優越,但是佛教從未瓦解或代替神道教和地方神社。當時的奈良共有48座佛寺,是6大佛教宗派的總部。因佛教宣稱由護佑資助者,保護國家的法力,所以各地建立起國分寺和國分尼寺,即國家保護、資助的寺院,東大寺更是成為皇家寺院。
過分優越的地位,使得佛寺奢侈成風。僧侶不但擁有大片免稅的土地,而且還有幹涉朝政的便利。例如764年,稱德女皇封道鏡為太政大臣便是一個例子。由於供應龐大的寺院系統,耗費了國庫的大量錢財,所以只有加重賦稅。而這無疑就落到了普通民眾的身上,當時不少人不堪其擾,紛紛自行出家,使得佛教界出現了一片混亂。
因此在日本的請求之下,鑑真和尚不顧艱難險阻,東渡來到日本,以求改變當時佛教界的風氣。日本還特意為他修建了唐招提寺,鑑真廣設戒壇,將日趨世俗化的佛教恢復了本來的面貌。
奈良時代對於日本的發展極為重要,也是日本社會發展的一個關鍵期,而這一階段中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女皇的頻頻出現,相較於當時東方帝國的狀況,日本對於皇位的傳承之上確有一定的包容性,也可能是他們的文化特徵所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