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左右,和族已在日本列島落地生根,並在各地建立起大大小小的部落王國。那個時代因為有為貴族及國王建立起巨大山墳,因此歷史上稱之為「古墳時代」。那時候,部落之間當然會出現衝突,甚至戰爭。當時的「日本人」是怎樣打仗的呢?很遺憾,目前的史料中並沒有發現這方面的信息。不過,他們當時所穿的鎧甲倒是被考古發現。從一些出土文物來看,當時日本人的鎧甲是由數以千計的小鐵片串連而成,並分成幾個部件,保護頭部以至小腿。這種鎧甲稱為「掛甲」。
這種日本的「掛甲」其實與當時朝鮮高麗王朝的裝甲很相似,可以相信是從大陸經朝鮮傳入日本的。
▲掛甲
「掛甲」顧名思義,它的穿著方法就是將各身體部分的甲片披上,並用裡面的繩子綁緊。但從出土的土俑可以看到,並不是所有「掛甲」都是全身保護的,有些鎧甲沒有腿部的甲片,同時對身體的保護部分也比較少。例如手臂、腋下部分沒有甲片保護。這些鎧甲很可能是下級軍官及士兵的穿著,這種鎧甲被稱為「短甲」。
到了日本奈良時代,其與我國文化交流日趨緊密,大量的遣唐使及留學生來到中國。除人文知識外,日本人其實也學會了不少軍事方面的技術,鎧甲技術也因此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
比如早期的掛甲以鐵片縫製而成,成本太高又不方便活動,影響了作戰能力及機動性。再加上公元六世紀的日本已統一成為一個王國,戰爭需求稍為下降的同時,他們急需建立一個符合政治需要的身份制度,於是掛甲開始輕量化。
另外,當時的掛甲由於不適宜量產,所以只保留作高級軍官及貴族使用,一般的士卒則改穿一種稱為綿襖甲的新型鎧甲。這種鎧甲就是通過與唐朝交流後引入的新款式,在綿襖上縫上甲片,這樣既可防護,又可保溫,而且成本只是掛甲的三分之一。
▲棉襖甲(韓國)
不過,由於是用綿襖和鐵片縫製,不可能長期保存,因此現在這種鎧甲已沒有遺物供我們欣賞。據專家考證,相信當時的「綿襖甲」形態就跟我國清代八旗軍服的原理類似,雖不是完全一樣,但我們可從八旗軍服中想像日本「綿襖甲」的模樣。不過也有人認為是「綿兩檔」,也就是中國兩檔甲的模式。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主編原廓,作者胡煒權。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