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華網公開一組中國新式中型坦克的照片,首次清晰展示該坦克車體正面細節。儘管其炮塔仍罩著偽裝網,但已可清晰辨認其主炮為國產125毫米滑膛炮。該型坦克的照片從2012年就已在網絡流傳,照片顯示它已經在青藏高原和中國南方進行過試車。但當時照片不甚清晰,各大媒體都認為這是一種裝備105毫米線膛炮的輕型山地坦克。但從目前的清晰照片來推斷,這種說法低估了新型坦克的裝甲、火力性能。
國產新中型坦克清晰圖片,可見其車體正面的附加裝甲和125毫米主炮
中國新中型坦克的圖片從2012年開始在網絡流傳,當時該坦克被裝在火車上運上青藏高原進行試驗。由於當時照片中看該型坦克的主炮並未安裝熱護套,且炮管抽菸裝置較靠近炮尾,因此當時媒體認為這型坦克安裝的是105毫米線膛炮。並因此認為這是一種用於替代國產62式輕型坦克的新輕型坦克,適合部署在高原、山地以及南方水網稻田地帶,總體性能類似美國「魟魚」或XM8輕型坦克。
裝在平板拖車上運輸的新中型坦克
新中型坦克運輸途中,可見其尾部排氣格柵細節
新型坦克樣車炮塔未罩偽裝網的罕見圖片,可見其炮塔上的炮長瞄準鏡和車長周視鏡,意味著它擁有獵殲式火控系統
從新華網公布這張照片顯示的細節來看,35噸坦克上安裝的顯然是一門125毫米滑膛炮。媒體此前的解讀可能有誤,也有可能該車後期更換了主炮。結合關於該坦克戰鬥全重35噸的信息來看,這是一種新式的中型坦克,其重量和59式中型坦克類似。其性能要超過絕大多數輕型坦克,實際上更合適的比較對象應是戰鬥全重40噸左右的日本10式(40噸)、波蘭「安德斯」(33.5噸)、瑞典CV-90-120(35噸)等,這些坦克都安裝了與現代主戰坦克口徑相近的大口徑坦克炮,防護力也比戰鬥全重25噸以下的輕型坦克(如韓國K-21)強了一截。因此不太適合稱為輕型坦克,更接近於曾經興盛一時的中型坦克概念。
與上述三種國外中型坦克相比,中國新中型坦克的主要優勢是穿甲彈穿深和防護力,國產穿甲彈技術目前居於世界領先水平,德國的穿甲彈彈芯也是從中國進口材料毛坯製造。以公開的出口型炮彈(各國自用型穿甲彈的穿深數據處於保密狀態)穿深數據來看,中國的穿甲彈性能遠超俄羅斯炮彈,與德國最新出口型彈藥基本接近。據國際軍火出口記錄,韓國和瑞典引進了德國DM33穿甲彈,而日本從未有進口此型炮彈,由此推斷其國產新型穿甲彈也仍不過是德國DM13穿甲彈的仿製品,屬上世紀80年代水平的產品。
一張經過去色處理的新中型坦克照片,當時其主炮未安裝熱護套,看起來類似105毫米炮。但從車體與火炮比例來看,這是一門125毫米炮
國產中型坦克鐵路運輸
新中型坦克的「足跡」已經遍布青藏高原和東南地區
防護力方面,從戰鬥全重來看,國產新中型坦克與日本10式防護力可能接近。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坦克發動機功率重量比與世界先進水平有很大差距,因此很大的重量浪費在動力系統上,因此多出幾噸重量並不表示其防護力更強。據日本自衛隊公開的數據,該坦克經受了美國30毫米機關炮的直接射擊未被擊穿,但並未公開其遭到更大口徑火炮射擊的記錄(日媒曾吹噓該坦克能經受德國120毫米炮近距離射擊)。
即使按照最樂觀的估計,其防護力與90式坦克相當,也無法防禦中國現代的125毫米穿甲彈。而中國的裝甲技術近年來曾經受實戰檢驗,至少有一輛巴基斯坦使用的經現代化改裝的59式坦克在與塔利班分子交戰中遭到攻擊,其中一輛被反坦克飛彈和火箭筒擊中十餘次,並遭到自爆摩託撞擊,乘員倖存。這一事件說明中國坦克防護技術已達世界先進水平,與59式坦克重量相近且屬全新設計的新中型坦克防護力顯然要比59式改進型強大得多。
坦克傳統「三大性能」中的機動性方面,中國新中型坦克採用了液氣懸掛系統,這與日本10式類似。兩者的發動機功率推測也相近,均為1200馬力,戰鬥全重上國產坦克更輕一些,因此在功率重量比上佔較大優勢。
瑞典CV90-120中型坦克
日本10式坦克
目前新輕型坦克的車載電子設備尚無法進行推測,但從公開照片分析,該車裝有炮長瞄準鏡和車長周視鏡,顯然具備「獵殲」火控系統。
新中型坦克的重量、尺寸可以適應在我國南方水網稻田地帶和丘陵山地,以至於青藏高原山區的使用要求,其液氣懸掛系統使這一特性更加突出。而該坦克的火力和防護性能足以與周邊國家裝備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對抗,遠不是以前推斷只能抗衡二代坦克的水平。由此可以推斷,該坦克將取代所有現役的62式輕型坦克乃至部分96式坦克(96式坦克已經服役十餘年,雖經現代化改裝,但仍不能算是一種現代化程度很高的坦克),此外我軍許多部隊尚在使用的59式坦克也可能被這種坦克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