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詩人楊牧去世:他是在古典與現代之間出入自如的「詩騎士」

2020-12-22 騰訊網

據多家臺媒報導,臺灣著名詩人楊牧3月13日於臺北國泰醫院辭世,享年80歲。

臺灣「中央社」稱,楊牧近年身體不佳,呼吸系統與心臟皆有狀況,前幾天身體惡化住進加護病房。臺灣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特聘教授須文蔚表示,楊牧上禮拜送進加護病房就昏迷,沒有清醒過來,過世時十分安詳。另據臺灣《聯合報》報導,楊牧遺孀已向友人發簡訊告知。

楊牧原名王靖獻,1940年生於臺北花蓮。1964年自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參加保羅·安格爾及其妻聶華苓創辦的「國際寫作計劃」詩創作班,獲藝術碩士學位,在愛荷華的前後期同學有餘光中、白先勇、王文興等,這些人日後共同引領了臺灣文壇。

楊牧自十六歲開始寫作,逾半世紀的創作生涯,累積出無數難以超越的文學經典,並曾分別於北美、臺灣、香港等地任教,長期從事教育工作,身兼詩人、散文家、翻譯家與學者多重身身份。作品譯為英、韓、德、法、日、瑞典、荷蘭等文,獲吳三連文藝獎、紐曼華語文學獎等多項重要文學獎(其中,馬悅然翻譯《綠騎:楊牧詩選》[Den grone riddaren]中文、瑞典文對照版,榮獲2011年瑞典皇家圖書館書籍藝術大獎),影響後進無數。 其代表作有《柏克萊精神》、《搜索者》等,以及文學自傳《奇來前書》、《奇來後書》。作品曾被譯為英文、德文、法文、日文、瑞典文、荷蘭文。譯著有《葉慈詩選》、《英詩漢譯集》等。

在臺灣現代詩壇,楊牧被認為開創了新詩中的婉約派。1972年以前,他以筆名「葉珊」在《現代詩》、《藍星詩刊》、《創世紀》、《野風》等詩刊發表作品,這一時期,他鍾愛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詩歌風格浪漫抒情。

在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詩創作班學習期間,楊牧開始關注愛爾蘭詩人葉芝。葉芝將現實與神話、歷史與傳奇、抒情與反思融為一體的創作方式,廣闊的涉獵、深厚的積澱與複雜精巧的構思,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972年,他更改筆名為楊牧,詩風從此多了一份關切現實的雄渾沉鬱。

1966年在愛荷華獲得藝術學碩士學位以後,楊牧進入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攻讀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師從著名學者陳世驤,專攻上古和中古漢詩。自此,在他的詩歌中能看到大量的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化用。

在1977年出版的一本詩歌合集中,編者如此介紹:「楊牧是位『無上的美』的服膺者,他的詩耽於『美』的溢出——古典的驚悸,自然的律動,以及常使我們興起對古代寧靜純樸生活的眷戀」。

學者奚密也曾指出,自然、中國古典文學、西方古典文學和音樂,共同構成了楊牧的美學核心。

2013年,楊牧將詩作版權授權給《中國新詩百年大典》,那是他第一次授權給大陸正式出版。2015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楊牧詩選1956-2013》,收錄了楊牧諸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其中包括梁文道力薦的《有人問我正義和公理的問題》。

對於楊牧來說,詩歌是向靈魂深處探索的孤獨體驗。在《楊牧詩選1956-2013》的代序裡,楊牧寫到自己一日在北美洲一大島中央山地被自然的威力撼動,又被古典詩賦所侵擾,然而決意排除一切外物回歸自我的奇異經驗:

「我自忖此刻獨自一人,果然誰也不知道我在什麼地方,誰也找不到我了,在雪花六出飄舞的異域荒山:完全自由,完全獨立。良久打開車門踱出,則天地遠近澒洞寂寞了無聲息。山嶺逐漸現形,早雪俄然停止,浮雲詭譎,紛紜舒捲。許多古典詩賦的形象和節奏不斷湧向心頭,須臾又仿佛天籟賁起,化為長歌,綿亙納入無垠時空之外,提醒我須趕快準確誠實地索引,使用,讚頌。然而我還是決定,這一刻的體驗悉歸我自己,我必須沉默向靈魂深處探索,必須拒斥任何外力的幹擾,在最真實,震撼,孤獨的一刻,誰也找不到我。」

2014年,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了楊牧的兩本散文集《奇來前書》《奇來後書》。前者被看作楊牧的早期文學自傳,後者在時序上銜接《奇來前書》之結構,同樣隱含文學自傳的況味,卻從楊牧十八歲之後寫起,以成年後的學院時光為追探主題,筆法翻復、文類跨界,為漢語散文中的珍品。

正如奚密所言:「楊牧是一位勇敢的革新者,一位傑出的藝術家。他深入中西方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領域,賦予其作品的多樣性與深度,在現代漢詩史上可謂無人能及。」「他潛心中文,在古典與現代之間出入自如。憑藉從文言到口語的修辭,靈活而複雜的句法,以及橫跨沉思與戲謔、熱情與絕望之間的和語調,他已然創造了一種幽微、綿密、感性的抒情語言。」

相關焦點

  • 臺灣詩人楊牧去世,享年80歲
    據楊牧大陸出版方理想國確認,臺灣詩人楊牧於3月13日午後於臺北國泰醫院病逝。楊牧本名王靖獻,在1950年代的臺灣,15歲的他以葉珊為筆名,寫下了第一首詩,從此以後,他就成為了各報紙副刊和詩刊的作者。《在花蓮聽楊牧講詩》一文作者郭玉潔看到,那時候,國民黨宣導」反共文學」,文壇肅殺,詩歌最早出現新氣象。紀弦發起」現代詩」運動,主張學習西方;余光中則提出」新古典主義」,幾大流派論戰迭起,創作旺盛,成為臺灣現代詩的高峰。楊牧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為一位少年詩人,並且同瘂弦等詩人結識。
  • 臺灣著名詩人詩人楊牧去世 他的代表作會歷久彌香值得細細品味
    臺灣 詩人詩人楊牧去世 他的代表作會歷久彌香值得細細品味時間:2020-03-14 14:47   來源:澎湃新聞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臺灣 詩人詩人楊牧去世 他的代表作會歷久彌香值得細細品味 根據臺灣媒體報導,3月13日,詩人楊牧病逝,終年80歲。
  • 雨水飄打過我的墓志銘/春天悄悄地逝去 臺灣詩人楊牧去世
    我沉沒塵土,簪花的大地一出無謂的悲劇就此完成了完成了,星子在西天輝煌地合唱雨水飄打過我的墓志銘春天悄悄地逝去——楊牧《星問》今日有消息稱,中國臺灣地區著名詩人楊牧於3月13日下午在臺北市國泰醫院去世,享年80歲。
  • 臺灣詩人楊牧的詩歌《雪止》《黑衣人》《水之湄》賞析
    詩人駕鶴西去,白雲悠悠,遺留詩情在人間。鄙人孤陋寡聞,因為詩人去世,才從媒體上知道臺灣有這麼一位詩人,於是百度詩人的作品,品讀一番。粗覽其作品,覺得楊牧深受中國古典詩歌影響,講究詩歌意境美,其語言溫柔優美輕緩,情感含蓄細膩深沉。
  • 詩人楊牧去世,詩選曾被漢學家馬悅然譯成瑞典文
    3月13日晚,臺灣詩人楊牧的社交媒體主頁「楊牧書房」發出一張黑白照片,上書「再見,楊牧 1940-2020」,宣告了他去世的消息。據臺灣多家媒體報導,楊牧3月13日病逝於臺北國泰醫院。近年來,他身體狀況欠佳,幾日前病情惡化,被送進了加護病房。
  • 逝者|詩人楊牧:星子在西天輝煌地合唱
    據楊牧作品出品方「理想國」消息,臺灣詩人楊牧於3月13日下午在臺北市國泰醫院去世,享年80歲。正如詩歌《星問》中所寫,在這個春天,他隨著星光、雨水,沉沒塵土,悄然離開人世。對不少大陸讀者來說,楊牧這名字,可能比較陌生。
  • 臺灣詩人楊牧去世!曾告訴北大陳平原:院長要代表教授對付校長
    3月13日,臺灣詩人楊牧去世,享年80歲。楊牧自少年就活躍詩壇,還創辦了洪範書店,在文學翻譯上也有建樹。漢學家馬悅然曾評價楊牧為「有中文血液的詩人中寫得最好的。」楊牧認為,讓學生了解詩、欣賞詩,需要追溯中文本源,基本的文學史觀念是基礎。他結合柳宗元的《江雪》一詩,說明進入詳細文本分析的重要性。「進入每一個文字,把每一個字統統弄得水落石出。至少要看看為什麼是千山,為什麼要鳥飛,為什麼絕,為什麼萬徑人蹤滅。」
  • 「你是迎面而來的風」,詩人楊牧病逝
    根據臺灣媒體報導,3月13日,詩人楊牧病逝,終年80歲。楊牧1940年出生於中國臺灣花蓮,本名王靖獻,最早筆名其實不叫「楊牧」,而是「葉珊」,1966年赴美國伯克利攻讀博士學位,見證了1960年代的美國平權運動,並將筆名改為楊牧,嘗試以詩介入社會。其代表作包括《楊牧詩集》《山風海雨》等,其詩集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包括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捷克文等。多年來,他一直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競爭者。
  • 臺灣東華大學悼念詩人楊牧:東華因有大師而成為大學
    據島內媒體報導,臺灣詩人楊牧3月13日逝世,享年80歲。3月14日,與楊牧淵源深厚、校內設有「楊牧書房」、「楊牧文學研究中心」的臺灣東華大學發文悼念稱:大師讓東華成為大學。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東華大學校長趙涵說,楊牧是該校人文社會科學院首任院長,他曾在東華留下深刻印記,使得東華因有大師而成為大學,這些印記永存在東華師生的校園記憶中不滅。趙涵感嘆,楊牧教授是臺灣文學巨擘,他的過世象徵著臺灣文學天空彗星殞落,這不只是東華師生的一大損失,相信生活在臺灣的每一個人心中無不深感悲痛。
  • 懷念詩人、散文家楊牧,風中的等待已是風中最後的等待
    去年三月,詩人、散文家楊牧去世,享年80歲。楊牧初與文學結緣時,曾在詩作《逝水》中寫道:「春天走過,春天悄悄地把我帶走。」這某一瞬間由心而生的想像,無意中預料了生命的句點。我們懷念楊牧,朗誦他的詩作,以及那些像詩一樣的散文。
  • 曾給張艾嘉靈感,劉嘉玲念他的詩紀念張國榮
    被譽為"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國寶級詩人楊牧,被曝於3月13日在臺北辭世,享年79歲 (2020年9月6日才是80歲)。消息一出,震驚海峽兩岸文壇和娛樂圈。近年,身體欠佳的楊牧,呼吸系統與心臟皆有病症,年前他就因身體情況惡化而住進加護病房,沒想到僅隔數月便與世長辭。本名王靖獻的楊牧,在1940年生於中國臺灣,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後赴美國留學,拿到博士學位,是臺灣最多產的作家之一。他還與著名詩人余光中是同學。
  • 臺灣著名詩人楊牧去世,曾一度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有力競爭者
    楊牧,本名為「王靖獻」,1940年9月6日出生於中國臺灣省花蓮市。此時臺灣還處於日本帝國主義的控制之下,幼年時代的楊牧就展示了語言天賦,很小就認識臺語、日語和部分阿美語。1946年秋,6歲的楊牧考入了花蓮市國民明義學校,正式學習國語,接觸到了《血滴子》等漢語作品。高中時以後以「葉珊」為筆名,向詩歌雜誌投稿。1972年,將筆名從「葉珊」改為「楊牧」。後來他的詩集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包括英、法、德、日、捷克文等。
  • 楊焄|詩人已逝,詩人不朽!
    楊牧詩人楊牧一個月前在臺北悄然病逝,相關報導大多聚焦於他在新詩創作方面所取得的卓著成就,甚至稱許為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爭奪者,卻很少提及他同時還是一位傑出的古典文學和比較文學專家。楊牧曾嘲諷過「我們有許多看不懂艾略特原文又拼命崇拜艾略特的批評家」(《紀念朱橋》,收入《楊牧自選集》),他本人對這位二十世紀英語世界裡最重要的詩人和批評家當然不會陌生,早年還曾嘗試「寫了一首近兩百行的『輓歌』,大量使用李義山詩謎的技巧,拿來和艾略特等現代西方詩人的意象互相交織」(《
  • 詩壇又一閃亮之星駕鶴西去,臺灣詩人楊牧告別人間,享年80載
    《專欄A:每日熱點》·觀點犀利有態度,有理有據有深度〡男人幫:沐涵 撰寫〡男人幫: 拜仁陳巖石 大緊愛活塞 編審楊牧,1940年9月6日出生於臺灣花蓮市,其本名叫王靖獻在最早的時候,「楊牧」還不是王靖獻的筆名,以前他的筆名叫「葉珊「。他出生時臺灣還處於日本的管控之下。小時候的楊牧就認識臺語、日語和一些阿美語。在1966年遠赴美國攻讀博士學位,見證了60年代的美國平權運動,也將筆名改名楊牧。楊牧這個筆名改了之後,他嘗試以詩並立於社會。
  • 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競爭者,中國臺灣文學泰鬥著名詩人李牧病逝
    據媒體報導,2020年3月13日臺灣著名詩人,學者,散文學家楊牧在臺北國泰醫院病逝,終年80歲。他的代表作包括《隱喻與實現》《失去的樂土》《葉慈詩選》《英詩漢譯集》等。主要成就他一直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競爭者,其中多部作品被翻譯成多國語言。除了是一名詩人外,還是散文家、評論家。曾出過一系列關心現實和批判現實問題的作品,獲得過2007年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2013年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等。
  • 「現代詩人」李商隱:唯美、神秘且永恆丨周末讀詩
    談話中他想起「偉大的玻利維亞詩人裡卡爾多·哈伊梅斯·弗萊列」的一首詩,並背誦了第一節,之後他評價說:「它(這首詩)根本沒有任何意義,我不知道它是否隱喻著什麼,但我覺得它是完美的。」馬拉美和博爾赫斯的話說明,詩歌首先是審美的,而非「思想」和「意義」的。李商隱的詩也常常給人這種感覺。「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 2017臺灣詩歌:現實人生的詩意書寫
    碧果的《吶喊前後:後現代詩選集》是一部極具創新性的探索詩集。他始終堅持「不變」與「堅持」的藝術精神,獨自行進在超現實主義的詩學道路上,成為臺灣詩壇超現實主義僅存的碩果。近年,碧果將在直覺和潛意識中甦醒的語言蛻變為意象詞語,轉身進入後現代詩歌領域。
  • 臺灣詩人林婉瑜:詩是什麼?我為什麼要寫詩?
    豐饒的性情,黠慧的詩心,帶著釉光的詩風,確實顯示她超越同輩的才華,為中國臺灣地區中生代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以下為林婉瑜在最新作品《愛的24則運算》中的自述,講述了她的詩歌創作之路。那是一個大風吹遊戲:「大風吹,吹喜歡電影的人。」很多人站起來了,空出了很多的位置。「大風吹,吹喜歡寫作的人。」少數人站起來了,空出少數的位置。
  • 弗羅斯特,一個現代田園詩人
    在一個現代和後現代各種流派層出不窮的時代,他以推陳出新代表了傳統的影響。他的詩多取材於農家生活而以新英格蘭地區為背景,因而有新英格蘭田園詩人之稱,但是從他身上可以看出,無論個性多麼鮮明、固執,也不能不受到所處時代主流思潮和藝術風尚的影響。    他的語言,初期詩作,不尚誇張,不事雕琢,力求從「今日聽到的」民間活的口語、方言汲取淳樸、清新、富於生命力的營養。
  • 《百年新漢詩典藏》:一部濃縮的「現代詩經」
    百年來,漢詩通過史無前例的新文化運動,經過新詩啟蒙、臺灣現代主義、新現實主義、朦朧詩崛起、跨世紀新生代、潮流時代等的探索發展,經過幾代詩人不辭艱辛的創作實踐和不懈努力,逐步實現現代化,通過西方詩體與本土化有機結合起來,在繼承中華詩詞藝術傳統審美前提下,廣泛吸納世界各地各民族的詩歌藝術技巧,開始逐漸形成本民族語言藝術特色的現代漢詩,即「新漢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