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多家臺媒報導,臺灣著名詩人楊牧3月13日於臺北國泰醫院辭世,享年80歲。
臺灣「中央社」稱,楊牧近年身體不佳,呼吸系統與心臟皆有狀況,前幾天身體惡化住進加護病房。臺灣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特聘教授須文蔚表示,楊牧上禮拜送進加護病房就昏迷,沒有清醒過來,過世時十分安詳。另據臺灣《聯合報》報導,楊牧遺孀已向友人發簡訊告知。
楊牧原名王靖獻,1940年生於臺北花蓮。1964年自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參加保羅·安格爾及其妻聶華苓創辦的「國際寫作計劃」詩創作班,獲藝術碩士學位,在愛荷華的前後期同學有餘光中、白先勇、王文興等,這些人日後共同引領了臺灣文壇。
楊牧自十六歲開始寫作,逾半世紀的創作生涯,累積出無數難以超越的文學經典,並曾分別於北美、臺灣、香港等地任教,長期從事教育工作,身兼詩人、散文家、翻譯家與學者多重身身份。作品譯為英、韓、德、法、日、瑞典、荷蘭等文,獲吳三連文藝獎、紐曼華語文學獎等多項重要文學獎(其中,馬悅然翻譯《綠騎:楊牧詩選》[Den grone riddaren]中文、瑞典文對照版,榮獲2011年瑞典皇家圖書館書籍藝術大獎),影響後進無數。 其代表作有《柏克萊精神》、《搜索者》等,以及文學自傳《奇來前書》、《奇來後書》。作品曾被譯為英文、德文、法文、日文、瑞典文、荷蘭文。譯著有《葉慈詩選》、《英詩漢譯集》等。
在臺灣現代詩壇,楊牧被認為開創了新詩中的婉約派。1972年以前,他以筆名「葉珊」在《現代詩》、《藍星詩刊》、《創世紀》、《野風》等詩刊發表作品,這一時期,他鍾愛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詩歌風格浪漫抒情。
在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詩創作班學習期間,楊牧開始關注愛爾蘭詩人葉芝。葉芝將現實與神話、歷史與傳奇、抒情與反思融為一體的創作方式,廣闊的涉獵、深厚的積澱與複雜精巧的構思,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972年,他更改筆名為楊牧,詩風從此多了一份關切現實的雄渾沉鬱。
1966年在愛荷華獲得藝術學碩士學位以後,楊牧進入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攻讀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師從著名學者陳世驤,專攻上古和中古漢詩。自此,在他的詩歌中能看到大量的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化用。
在1977年出版的一本詩歌合集中,編者如此介紹:「楊牧是位『無上的美』的服膺者,他的詩耽於『美』的溢出——古典的驚悸,自然的律動,以及常使我們興起對古代寧靜純樸生活的眷戀」。
學者奚密也曾指出,自然、中國古典文學、西方古典文學和音樂,共同構成了楊牧的美學核心。
2013年,楊牧將詩作版權授權給《中國新詩百年大典》,那是他第一次授權給大陸正式出版。2015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楊牧詩選1956-2013》,收錄了楊牧諸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其中包括梁文道力薦的《有人問我正義和公理的問題》。
對於楊牧來說,詩歌是向靈魂深處探索的孤獨體驗。在《楊牧詩選1956-2013》的代序裡,楊牧寫到自己一日在北美洲一大島中央山地被自然的威力撼動,又被古典詩賦所侵擾,然而決意排除一切外物回歸自我的奇異經驗:
「我自忖此刻獨自一人,果然誰也不知道我在什麼地方,誰也找不到我了,在雪花六出飄舞的異域荒山:完全自由,完全獨立。良久打開車門踱出,則天地遠近澒洞寂寞了無聲息。山嶺逐漸現形,早雪俄然停止,浮雲詭譎,紛紜舒捲。許多古典詩賦的形象和節奏不斷湧向心頭,須臾又仿佛天籟賁起,化為長歌,綿亙納入無垠時空之外,提醒我須趕快準確誠實地索引,使用,讚頌。然而我還是決定,這一刻的體驗悉歸我自己,我必須沉默向靈魂深處探索,必須拒斥任何外力的幹擾,在最真實,震撼,孤獨的一刻,誰也找不到我。」
2014年,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了楊牧的兩本散文集《奇來前書》《奇來後書》。前者被看作楊牧的早期文學自傳,後者在時序上銜接《奇來前書》之結構,同樣隱含文學自傳的況味,卻從楊牧十八歲之後寫起,以成年後的學院時光為追探主題,筆法翻復、文類跨界,為漢語散文中的珍品。
正如奚密所言:「楊牧是一位勇敢的革新者,一位傑出的藝術家。他深入中西方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領域,賦予其作品的多樣性與深度,在現代漢詩史上可謂無人能及。」「他潛心中文,在古典與現代之間出入自如。憑藉從文言到口語的修辭,靈活而複雜的句法,以及橫跨沉思與戲謔、熱情與絕望之間的和語調,他已然創造了一種幽微、綿密、感性的抒情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