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日刀劍鑄造的歷史中,談一談,為何日本的武士刀能傳承至今?

2020-12-27 騰訊網

中國古代還是現代,私自持有刀劍都是違法,而且沒有收藏刀劍的文化,中國收藏都是古董名人字畫文玩。

日本和西方有武士文化和騎士文化。

家裡擺著一套騎士板甲,名刀虎徹,倍有面子。而且那些名刀名劍都是工藝品,儀式裝飾就像二戰指揮官的手槍,上戰場還是靠制式武器。

日本鐵礦缺乏,在近代以前真的沒什麼能看的甲,基本都是皮甲一類的,所以日本刀刃薄而利,如菜刀,唐刀都要考慮破甲,刃如砍刀。末代將軍足利義昭,劍聖冢原卜傳的弟子,人稱劍豪將軍,被家臣三好家謀反圍攻,背後主使人是造反專業戶松永久秀。義昭把自己的收藏插滿了房間地板,砍壞一把就再拔一把,雜兵一時無法近身,最後是把門扇拆下來做簡易盾牌,衝上去壓住他然後亂槍捅死。

主要還是因為武士少,買得起,而且對戰敵人數量也少,還沒有重甲。

印象裡有個故事裡,某大名在被圍攻的時候,戰死前用壞了幾十把名刀。這種精加工的刀,單打獨鬥還不錯,真要大兵團作戰就沒用了。

一是刀劍的設計製作和保養與使用技巧是相互搭配的,日本這個民族有一種奇特的「道」機制,對於武士和他的刀劍來說,這個機制的存在也一定程度地提升了兩者結合在一起後的綜合作戰能力。

二是冷兵器為主的時代裡在中國的戰爭規模、作戰環境、實戰兵種複雜程度,都遠遠超過日本。這種情況下,造成了中國古代的戰爭機制「領先」於日本同期,戰爭的高層參與者,在唐宋以後就很少親臨第一線戰場與敵方直接拼殺。而日本甚至直到近代依然保留著佩刀的高級軍官衝鋒在前的慣例(當然後期已經是象徵意義更大)。那麼對於作為個人隨身武器的刀劍的重視程度也會更高。

黃楊木把鞘刀子 以及 雜色絛綬帶

日本刀的價格可以武裝一隊槍兵了。

而同等水平下,長槍無論是單挑還是戰爭,都把短兵器克得死死的。

就算不批甲,兩個訓練程度相同的人,長槍能吊著拿日本刀的打。但訓練有素的日本武士可以一刀斬斷中國士兵手中的槍桿。戚繼光培養的隊伍要三四個才能對付一名日本武士,具體策略是由一兩名士兵使用狼筅幹擾,狼筅是竹子做的,不去竹枝,就這樣亂篷篷的拿在手上,有的竹枝上還要綁銳利的刀刃,朝日本武士滿臉糊過去。竹子韌,不易斬斷,竹枝也亂,武士刀沒那麼容易一下子劈乾淨,所以對方很容易被幹擾到。這時候第三名士兵用槍或刀殺之。這種戰術視情況分為三人甚至十二人一組,在當時戰果還挺不錯。

所以說只要適應戰場需求,哪怕是沒去竹枝的竹杆子,都是好武器

。日本刀本來就不擅長砍硬的物品,容易爆刃。更別提槍了,手上好點的槍桿固定好一斧頭下去都不一定劈斷。更別提實戰了。

我認為日本刀打槍,只能靠技術,躲過一下然後迅速拉近距離,

槍就沒用了。

但是躲的那一下非常難,欺負欺負新手還行,同等級基本上不可能。

我一直在想,老是說京劇是我們的國粹,但現在它並不符合潮流,是不是註定會被淘汰。還有就是中國鐵的質料的確是一代不如一代。明朝的鐵的質量的確不如以前用的鐵,但是產量是翻了幾番。

中國有點捨棄質量追求產量。

冷兵器時代的確無可厚非。畢竟只要不被一刀砍斷的那種鐵就行,被砍一個小缺口和沒缺口沒太大區別。中國刀很耐用,至少比那種磨幾次就廢的日本刀耐用還不用保養。但是到了火器普及的時候就很尷尬了。

炮還行,炸膛也不會炸到人,銃就廢了。

士兵都不願意用,因為一炸膛就完了,有個將軍寫到強迫士兵用銃會兵變。如果非要說刀能幹過槍,也有可能 。戚繼光不就發明的一招,手拿盾和短矛。盾擋一下槍,很容易擋不住。那麼就是先飛一飛矛,稱槍兵閃避時迅速用盾掩護近身,但是這套路和日本刀關係不大。

別說野太刀,野太刀也沒大槍長。

1. 取代青銅劍的是鐵長劍,環首刀在漢武帝時期才出現。

2. 馬戰不是直刀變彎刀的原因。在馬戰興起的南北朝-隋唐時期,中國刀一直是直刀。直到宋代才出現彎刀。彎刀取代直刀是因為性能優於直刀,更利於切割。

3. 馬戰對應的是長兵器的興起。

4. 日本刀有發展,戰國時代鎧甲發展迅速,戰場武器從太刀弓箭轉變為大槍,戰國盛期短兵器基本淪為防身和割取首級的工具。

的確日本刀的變彎是因為馬戰,但平安時代末期-南北朝-室町末期的很長時間裡日本沒有普遍配備具足,這是太刀仍然留存的原因。日本刀的大發展是在江戶時代,因為對應的是無甲作戰。所以日本刀有發展,只是發展不像中國那麼激烈和明顯而已。

金銀鈿荘唐大刀

日本刀應該是比較出名,但是縱觀日本的文藝作品,對刀的介紹也就是僅僅停留在武士刀,種類遠遠不如古代中國多

,一個順口溜都能張嘴說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8種武器,而且鎧甲也是戰爭中很重要的一項裝備,不過貌似沒怎麼在日本發展過,適應環境當然是武器進化的趨勢,但很多具體技術被淘汰不是因為不實用,而是成本,原料來源,技術封閉的限制,比如山文甲的失傳顯然不是因為防護能力太弱。面對像鐵浮屠這種類型的重甲騎兵,一般刀劍基本是沒用武之地的, 太短而且太輕,一排戰馬衝過來踩都踩死了,重甲又不懼利器劈砍,嶽飛傳裡董先就是被踩成肉泥的。

對付這種敵人,有記載的一個是英格蘭長弓,能射穿重甲騎兵的板甲;另一種就是用大斧砍馬腿(小說裡是鉤鐮槍) 另外中國的鎧甲一直沒走上全身板甲的道路

,金代鐵浮屠是札甲,防護能力並不咋地,對弓箭還行,

日本刀破甲無壓力。

鴛鴦陣為了對付倭寇需要小組作戰,遠近結合,東南沿海也不適合騎兵,多山多丘陵,輕便的短兵器是十分必要的。而借鑑短兵器,自然就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嘍,當時中國無論是元蒙南下還是元末明初,都是以大規模正面戰場作戰為主,抗擊的是大規模的騎兵,小組作戰反倒經驗不多。包括後來錦衣衛使用的繡春刀原型也是唐刀而不是日本刀,且工藝有所進步,必要時可以當做馬刀使用,但是造價較高,只能配給錦衣衛這種小組的特務部隊使用。

大規模戰場上,依然是長槍的天下。

其實日本那邊以戰國為例,作戰也不是一些人想像的拿武士刀互砍,一樣用矛薙刀等長兵器。但是因為日本那邊生產力低,有錢的大名也只能為士兵提供區區1毫米板後的足輕甲勉強防身,所以像骨朵、鞭鐧這類對付重甲的重擊他們倒是用的少。

金銀荘橫刀

武士刀之所以盛行反而是江戶之後的和平時期

,換句話說,現今的日本刀只是個人武藝切磋之用,並不是拿來打仗的。戚繼光的年代盔甲因為火器早就開始衰落了,沿海地區的士兵基本不穿盔甲,武士刀又是專門對付無甲單位的,自然厲害,而且早期沿海地區基本以民兵為主,如何對抗專門訓練的武士,要知道倭寇中中國漢人海盜數量也是很多的,用武士刀的武士其實只有相當少的比例,不要被影視作品騙了。可以查查倭寇的結構,到底是武士多還是亂七八糟的海盜強盜多。

為什麼一提武士刀就認為,就認為是武士刀就是打刀,就認為武士上戰場用武士刀打仗?日本人也知道著甲格鬥打刀很雞肋,人家都用弓箭長槍薙刀太刀的好不。

打刀更多是防身副武器和身份地位象徵。

就好比說軍隊裡手槍是將軍的身份象徵,到很多人那就翻譯成「將軍上戰場只用手槍」

日本的刀形成了傳統文化,現在是作為一套完善的文化流傳下來了。

直到二戰,打刀也是天皇軍官們隨身裝飾品。長久以來「刀」的實際功能已經遠遠超出了「武器」的範疇了。

我只想表達三點:

其一,唐代沒有一款可以被稱作"唐刀"的刀劍種類

,唐朝疆域遼闊,兵器發展也在自己已有的基礎上博採眾長,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就是有著薩珊王朝經典的刀劍護手就出現在唐朝的刀劍上,唐朝的刀劍百花爭豔沒有一款所謂"唐刀"的制式刀劍,你可以叫唐橫刀,唐儀刀等等,即使是這些種類個體之間也有很多外形都不一樣。周正武所弄出的"唐刀"不過把日本唐直刀,日本稱之為"唐樣大刀"直接搬了過來,幾乎沒變化,原封不動稱之為"唐刀"。這種刀的形制不過是唐朝眾多刀劍中比較常見的一種。

其二,什麼叫淘汰了不需要?

且不說中國現在是不是真正正確復原了唐朝刀劍技術,歷史觀首先就不對。唐代之後,唐朝刀劍的輝煌難以再續,無非兩個原因,其一,性價比太低。

其二,技術部分或者全部流失。

需不需要復原出來是一回事,能不能正確復原得出是另一回事,不要因為有後者就用前者來遮掩。中國有多少好東西都流失了。這是不爭的事實。另外不管大家知不知道,我想提醒一下大家。武士刀也分種類的,而且其祖先並非唐朝刀劍,它們有自己清晰的發展路線。要說從中國受益的確實有,那就是包鋼技術這一類的鍛造技術。這個技術也改善了武士刀的整體性能。

婆理太刀

日本足輕用的可是最長可達4米的長槍,馬槍都將近2米(數據可能記得不是很清楚,但當時是看大河劇葵德川三代前面的介紹裡說的,而且就劇的的畫面來看,日本槍確實不短,雖然電視劇不一定能完全還原但至少歷史考證也不是白請的,而且就日本的槍衾戰法來看,短槍是無法做到的,日本的槍衾其中有種方法不是靠槍前刺而是靠槍體的長度和對方拉開距離,然後用槍桿向下拍打,這也是短槍無法做到的)。

日本的刀術,戰國時期本來是沒有刺喉的招式的,因為大家都有甲冑,不好用。

後來幕府了,都不穿盔甲了,才有了刺喉。日本的武士,在戰國時期,是以槍為主戰兵器的,後來幕府了,槍用不上了,刀才成了主流。

武士刀在戰國時期,是以野太刀為主的,就是比幕府時期的打刀要長寬厚重的刀。

因為砍人的時候要先砍破甲才可以,後來幕府了,沒人天天穿盔甲了,刀就變成單薄的打刀了。基本兩者就是軍刺和攮子的區別。在真實武力對比面前,一切不實用的都會被淘汰。

日本的刀出名,也不過是戰爭規模不夠大,才培育出了精品刀文化。

日本刀技藝是很不錯的,我不是說他落後,我是說他發展到那個程度,一直可以適應作戰需求,因此就沒有繼續發展了。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這不是落不落後的問題。

日本戰國披甲率打卻比較低,且大部分武將用的是竹、皮材質,南蠻鐵甲要到戰國後期才出現。

在戰場上武士刀也是作為長兵器的補充而存在,大將也都是先端著各種剃刀十字槍上去的。

今天的日本刀也沒有任何被使用的動機了,但依然保存了很多刀匠。

所以其實還是一個文化和社會的原因。

日本文化的普及,導致了在各種文藝作品中,背一把日本刀是很帥的。

而在中國背一把中國劍或是別的兵器什麼的,只會被認為是老年人出來健身。龍泉也有很多刀匠的。但是要認真說起來,確實也有些不如日本那邊。

日本人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怎麼說也比中國這邊要嚴謹。

這不是熱情的問題,這邊也有狂熱愛好傳統文化的傢伙們,這是一個嚴謹的問題。

在鍛刀技藝都很純熟的前提下,他們對本國日本刀的制式、工藝要求、使用方法等等各方面都有儀式性的規定,我們這邊更偏向實用主義,客戶說唐刀配龍紋,好,就給你配龍紋,客戶說漢劍配紅玉,好,就給你配紅玉,你拿出錢來,一切都好說,什麼制式什麼歷史,都不重要。

戰車時代(夏至春秋)多用戈和弓箭,戰車的多少是當時軍力的象徵,因此那段時間也是戈非常輝煌的時期。戈有兩個作用,一個是啄,一個是割,士兵在高速前進的戰車上,對敵步兵或啄或割,威力非常大。後來城牆逐漸興起,戰車也就沒落了。

斑犀把漆鞘黃金葛形珠玉荘刀子

並不是說明兵用刀就不用槍了,各式武器都有上陣的機會,仍然要看使用的環境來決定。

就算仿倭刀樣式來做單手刀,就不代表明兵專用這種刀來對付清兵了。

日本刀有那麼多獨特的文化和歷史,許多名刀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名字,三日月宗近、鶴丸國永等等。連小小的短刀都有自己的名字和豐富的歷史。

當時就感慨為什麼我國資源更豐富,反而沒有多少能讓人記憶深刻的名刀名劍?什麼場合用什麼武器,中國戰場過於廣闊,地形不同,面對的敵人不同,武器也就要有不同的變化。青銅武器在參數上不比鐵質武器差,起碼是各有千秋,在儲存保養上更是比鐵質武器好,被淘汰不是因為鐵質武器碾壓性的優於青銅。

青銅的問題在於銅錫不伴生,很難找到相鄰的產地,這樣就完成了低產高價,被鐵器比下去是因為這個。

中國古代一直是有科技沒科學,掌握核心科技的那些人,萬一有個天災人禍,有些東西後人還真不一定做的出來,例如清明上河圖畫的那做橋,我沒記錯的話北宋時期是利用很好的力學原理(當然是出於經驗歸納的,也就是說還原不到一個數學方程式)建的一個木製的,沒有承重梁的橋,到了明朝畫的清明上河圖這橋就變成石頭的拱橋了,因為北宋那技術確實失傳了,那批匠人沒了。

相關焦點

  • 日本武士刀代代相傳,中國名劍那麼多,為何大多都「活在」傳說裡?
    刀、劍都是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利器,隨著熱武器的普及,逐漸開始退出歷史的舞臺,但是還是有不少刀留名在歷史的長河中了,像越王勾踐之劍,千年不腐可謂是一把寶劍,但是中國像這樣的劍卻很少,大部分的都是傳說中的,這是為什麼呢?中國的刀劍歷史悠久,為什麼卻比不過日本的武士刀文化呢?
  • 深度《海賊王》:悽美的武士刀
    和之國是以江戶時代的日本為原型創造的國家,而江戶時代正是武士制度最完備,也是武士最輝煌的時代。武士講究人刀合一,武士刀就像武士身體的一部分,也被成為&34;。日本武士刀是人類冷兵器時代的巔峰傑作,既鋒利又柔軟,既實用又美觀,可謂兵器中的悽美之花。
  • 揭秘日本傳統武士刀工藝,1年才做一把還常常賣不出去
    這種工藝在日本傳承了幾個世紀之久,如今已經走向沒落。但Shimojima師傅仍然堅守著他的作坊,花費大量的時間手工打造一把把可能很久都沒有買家的武士刀。武士刀在日本確實已經超出了武器的意義,它在文化中佔有獨特的地位。日本武士階級早已被廢除,公眾場合攜帶武器也已經被禁止很久了,但工匠們古老的生產技術仍在傳承。
  • 日本頂級武士刀鑄造方法和過程揭秘
    原標題:日本頂級武士刀鑄造方法和過程揭作者:冷兵器研究所 選材料和冶煉鋼1 在日本的西南部島根使冶煉爐中的木炭中的碳和鐵砂融合會成為一種特殊鋼材,當地人或者鑄刀匠稱這種生鐵為「玉鋼」 爐火溫度要達到1000攝氏度。2 冶煉時鐵砂在一小時內沉到底部的火床,煉鋼師從火床的顏色觀看鐵砂是否已經變成「玉鋼」,要保證生鐵不會溶解,因而會使武士刀擁有不可或缺的化學以及物理特性。
  • 為什麼日本武士刀能名滿天下,中國刀劍這麼多,卻沒一個出名的?
    眾所周知,日本武士刀聞名世界,從好萊塢電影到抗日神劇,都能見到武士刀的身影。著名的論述日本哲學的書籍《菊與刀》,其中的刀指的便是由武士刀引發的一系列武士文化,可以說,日本武士刀就是武士的魂,沒了刀的武士,就等於失了魂的浪人,任人宰割的羔羊。
  • 打刀為何能成為日本武士刀代表?
    與有騎士情節的西洋人來說,最能方便洋人理解的武士,以及最能彰顯其身份的武士刀,就這樣作為日本民族特色而被推上了神壇。日本刀的種類很多,然而最終成為武士象徵的,卻僅僅是個人護身用的打刀。在冷兵時代日本戰場上最為活躍的,彰顯騎馬武士勇武的主流刀劍類武器:太刀、大太刀、長刀等,因為不夠民族特色而被排除。
  • 刀尖上的日本:探秘武士刀
    武士刀雖然最初只是武器,但是各位刀劍大師們卻是懷著無比崇高的責任來研究和製作它,這也引領和推動了世界鑄劍技術在製作工藝、雕刻美學、歷史奧秘上有了飛速發展。並且我會把武士刀的所有信息和歷史都分享給客戶——鑄劍師是誰?在哪裡鑄造的?鑄劍師的師傅及業內傳承等等。你分享的相關信息越多,客戶越容易喜歡上武士刀並自己鑽研。他會慢慢的欣賞這件作品,進而被其中的文化、美學和歷史魅力所吸引,進入全新的領域。」 Pablo Kuntz說。  「最為典型的客戶是商人,他們很認同武士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 日本武士刀到底是不是源於唐刀?
    教訓完兩個孩子,作為舅舅的我就開始講武士刀的由來:武士刀在大部分人的認知裡,它源於唐刀,其實這個說法不完全對,唐刀是唐朝後期對此類刀劍的一種統稱。而這種稱呼應該是在唐末或者是宋初才有的。所以說,唐刀不是武士刀的爹,應該是兄弟。武士刀應該源於漢代的環首刀,為什麼這麼說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中國和日本歷史的,還有考古檔案的,最早日本出現鐵製品的時代是古墳時代,這個時代對應的就是中國的漢代,而日本這個時代的鐵製品的冶煉根本不發達,但是出土過日本刀。
  • 世界公認的三大名刃為何沒有中國刀劍?追究根本,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從此,花紋刃的鑄造技藝在中土失傳,而大馬士革花紋刀、馬來人的糙面焊接花紋刃、日本的暗光花紋刃開始名播天下。一段文明在本土衰亡,而在異域結下他鄉的果實,讀來不知是悲是喜。 皇甫江對於世界刀劍收藏的概況,突出前兩者,客觀原因是歷史變遷的際遇,但它們的刀劍本身,在同期相比,也是世界一流的鍛造。 「中國刀劍,在秦漢、唐宋明時期,鑄造技術與世界同期相比,差距不大,甚至領先於世界,但到明末,沿海倭寇橫行時,中國的武器明顯抵擋不了外來入侵者。清朝及其後期,刀劍逐漸淪為裝飾品。
  • 暴力美學日本刀:如今被視為破鐵棍,為何曾讓中國古人自愧不如?
    在相同的時間差下,為何日本能在後半段實現逆勢反超?這其中,就不得不對中日兩國在這一期間的歷史進程做一個比較。 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乃至明朝之前的宋元時期,中國的戰爭環境越來越複雜。自五代十國時期,各民族混戰不休,中國的戰爭越來越趨向於步、騎間的戰爭,特別是在兩宋時期,宋軍與遼、夏、金、蒙的戰爭,更是單一的步兵抵禦騎兵的較量。
  • 有個老外,把日本武士刀賣到了全世界……
    武士刀雖然最初只是武器,但是各位刀劍大師們卻是懷著無比崇高的責任來研究和製作它,這也引領和推動了世界鑄劍技術在製作工藝、雕刻美學、歷史奧秘上有了飛速發展。並且我會把武士刀的所有信息和歷史都分享給客戶——鑄劍師是誰?在哪裡鑄造的?鑄劍師的師傅及業內傳承等等。你分享的相關信息越多,客戶越容易喜歡上武士刀並自己鑽研。他會慢慢的欣賞這件作品,進而被其中的文化、美學和歷史魅力所吸引,進入全新的領域。」 Pablo Kuntz說。  「最為典型的客戶是商人,他們很認同武士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 日本武士刀可以稱之為名刀之首嗎?
    目前公認的世界三大名刃分別是大馬士革鋼刀、馬來刀和日本武士刀,大馬士革鋼刀是世界三大名刀之首,而第二的則是一種不怎麼出名的名刀——馬來刀,日本武士刀是目前世界公認第三位(也有說法是第二位)的名刃。
  • 明朝人是如何看待日本武士刀
    不少人以為,日本刀是由唐刀流變而來。其實早在周秦時代,就有中國刀劍流入日本。日本就曾發掘出不少形制類似於中國春秋戰國古劍相類的銅劍。到了漢代,中國的環手大刀傳入日本。環手刀鍛造精良,威力巨大,深受倭人喜歡。1964年,在日本大和櫟東大寺山古墓中,就出土了一把東漢中平年制的環手刀,上有「百鍊精剛(鋼),上應星宿,下闢不詳」的銘文,作為墓主的心愛之物陪葬。
  • 揭秘日本傳統武士刀工藝:一年才做一把還賣不出去!
    一、日本傳統武士刀工藝 提及日本的傳統文化與技藝,那麼呼之欲出的自然是茶道、武士道、唐風等諸多詞彙,而武士刀的鑄造工藝亦是日本傳統文化技藝之中不可多得的璀璨一筆
  • 日本武士刀世界第一,中國唐刀是它的祖先,網友:唐刀的祖先是它
    不管世界各地,還是不同的國家,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國家的刀劍,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不同的國家因為其文化,以及戰爭的需求,製造的刀劍也不同。今天咱們先說日本的刀,要想了解日本的武士刀,先要知道日本刀的起源。
  • 一千多年承傳的極致打造:日本武士刀
    原標題:一千多年承傳的極致打造-日本武士刀「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 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 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閒雜鍮與銅。宋代詩人歐陽修一首名詩《日本刀歌》,是目前歌頌日本刀最好的詩詞,現廣為中國刀劍愛好者流傳。從詩中可以看出,宋代時候日本刀劍已經超越中國。據日本人自稱,日本刀源於中國唐朝的唐刀,在日本奈良的正倉院,還完好保存一把唐刀,與現代日本刀比較像,是直的,被作為日本刀的祖宗。可惜在我們國家還沒有發現這種實物。
  • 世界3大著名快刀:日本武士刀墊底,第1來自中國古代,至今無敵
    眾所周知,中國冷兵器的鍛造歷史已有上千年,其中「刀槍劍戟」廣為人知,刀是利器,能上戰場殺敵,也能解決日常生活的小問題,還是野外求生必備的工具。在刀類兵器裡面,快刀是最引人注目的,因為這種刀不僅十分鋒利,且操作靈活快速。
  • 武士刀是日本武士的靈魂,在實際戰場上,武士刀的功用有限?
    摘要:武士刀是日本武士的靈魂,在實際戰場上,武士刀的功用有限?日本武士的象徵之一就是武士刀,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中,只要出現日本武士,一定會出現的就是武士刀,無論是在比武還是決鬥中,武士刀的出場機率都非常高,因此有了武士刀是日本武士的靈魂這一觀點。儘管如此,在實際戰場上,武士刀的功用卻沒有那麼重要。
  • 世界史|日本武士刀是如何演變的?為何被譽為武士精神的載體?
    其中以太刀最為出名,刀身具備一定弧度,細且長,為日本刀經典代表。且日本武士刀常被認作日本「武士之魂」,象徵著日本武士道精神。一、武士刀的起源與發展日本刀的發展,經歷了多個時期,主要從平安時期開始,在此之前皆稱為上古刀。自平安後期開始,日本武士刀發展經歷了鎌倉時期,南北朝時期,室町時期,江戶時期,至江戶時期開始,日本武士刀形制上逐漸定型,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