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年堅守老手藝 諸暨匠人讓手工木雕更有生命力

2021-01-20 浙江在線

2019-06-13 12:06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何珠華 駱少華 編輯 趙仙芳

在諸暨馬劍鎮平陽村,有一位堅守了48年木雕工藝的村民周燦華,今年63歲。從15歲時開始跟師傅學藝開始,如今,周燦華創辦的諸暨市佛緣工藝品廠,每年手工雕刻6多萬件木雕工藝品。最具知名度的是木雕佛像,為眾多寺廟所供奉,其中最大的木雕佛像高達近十米,而最小的僅十多釐米。

15歲開始學藝

周燦華15歲初中畢業後,對木雕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於是拜師學藝。他拜浦江縣的知名木雕藝人郭汝清為師,後經諸暨市木雕廠的名師楊石標指導,木雕技藝越發精湛,圓雕、浮雕、半鏤空雕等都得心應手。

2003年,周燦華創辦了佛緣工藝品廠。如今,廠裡請有全國各地的木雕師傅六七十人,年產6多萬件木雕工藝品,都是純手工製作。「機器雕刻跟手工雕刻之間,總歸是有些不同的,手工雕刻更具生命力。像我們廠裡出來的木雕,每一件都是不一樣的,你找不到一模一樣的。這就是手工的魅力」。

雕刻大型佛像

從漢代至今,木雕佛像文化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與石雕佛像不同的是,木雕佛像保存更加不容易,隨著歲月變遷,歷經滄桑,現在的傳世木雕佛像精品已經十分稀少了,非常珍貴。木雕佛像有南北風格之別,也有很多題材之分,品類極細。

「木雕佛像特別有歷史感,像龜裂、斑駁、脫漆甚至某一肢體的殘破掉落,都能讓人品讀出特別的古味。」周燦華說。對木雕佛像的研究和喜愛,讓周燦華多年來一直都在精心研磨木雕佛像工藝,他的技藝也得到了眾多寺廟的認可。

近年來,佛緣工藝品廠不僅承接了諸暨五洩禪寺、滴水禪寺、西坡禪寺、西天寺等處的大型木雕佛像業務,還承接了義烏、紹興、蕭山、桐鄉等地的眾多訂單,其中為義烏蘇溪關帝廟所雕刻的日光佛、月光佛和藥師佛,每一個都高達8.8米,七八個木雕師傅共花費了半年時間才完工。此外,西坡禪寺的釋迦牟尼木雕大佛高達9.8米,還有為蘇溪關帝廟所制的五百羅漢等,無不是佛緣工藝品廠的匠心之作。

希望傳統手工藝不要斷層

周燦華認為,要發展壯大木雕產業,產品需要多元化。除了佛像之外,從傳統的廊柱、門簷等古建築構件,到室內裝飾、擺設工藝品等,近年來,周燦華不斷地思索、創新,突破傳統手工藝產品的局限,為自己的木雕廠找到了一條突圍之路,業務訂單源源不斷。

採訪中,周燦華也表達了對這門手藝後繼乏人的擔憂。「木雕是一門苦活,是需要下苦功夫的,不僅需要體力,還需要有一定的審美能力。整整三四年,都是跟著師傅從最基礎的東西學起,而且沒有收入。所以,現在願意學木雕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他表示,如果有人想學,他願意收徒,「木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希望不要斷層,能夠代代相傳。」

1560398770000

相關焦點

  • 72歲手工匠人在B站火了!精準雕出二次元靈魂,堪稱動漫界王者
    在B站認識72歲的手工木雕匠人盧正義之前,本人從沒想過自己喜歡的動漫人物:宇智波佐助、琦玉、蕾姆、鳴人、鋼鐵俠、御坂美琴、龜仙人、皮卡丘…他只要拿起鑿子和木槌,「篤篤篤」幾下,就能精準刻畫出二次元的靈魂,堪稱手工界的動漫王者。
  • 湘潭縣木雕匠人:一刀刀刻出「百鳥朝鳳」
    紅網時刻7月9日訊(湘潭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楊建 剪輯 吳思靜)在湘潭縣,有位叫歐陽勝的木雕匠人,他用刀尖賦予一塊塊普通木頭以藝術的靈性,也成就了自己不一樣的人生。正在雕刻百鳥朝鳳。上午,歐陽勝來到自己的工作室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 福建莆田除了鞋好,木雕手活兒也好,出神入化的手藝!
    NBA球員尼克楊在18年的時候來中國,曾發過這麼一條微博:因為這瘋狂的莆田鞋,仿造貨們還分成了很多等級:通貨、真標、公司級、純版、超A……天下苦莆田鞋久矣,而莆田鞋就像貼在所有人身上的一副狗皮膏藥,限制了大家對於莆田的了解和想像。最近,有位莆田的「27歲後浪」小盧憑藉出神入化的手藝,火爆B站,俘獲了一眾動漫迷的心。
  • 閩侯這位大師用刻刀代言,堅守木雕藝術「一畝方田」
    福州廣播電視臺影視頻道原創系列節目《匠心·臻藝》開播首集走近閩侯一位手工匠人他用手中的刻刀代言堅守著木雕藝術的「一畝方田」延續著心中所愛張其仕:用刻刀代言,堅守木雕藝術「一畝方田這是對木雕藝術最直接最形象的詮釋。走進木雕藝術大師張其仕位於閩侯上街的木根雕作品展室,琳琅滿目、形態各異的展品讓人頗有些震撼。這些手工作品取材於龍眼木、荔枝木、樟木、紅木及黃楊木等,題材不一,或寄情山水,或人物傳情、動物嬉戲,每一件作品就如一幅立體畫作,讓人越看越覺得傳神。
  • 【甲子金漆木雕】:一刀一槌,堅守匠心;一雕一鑿,恪守傳承
    隨著了解的深入,才知道他是「甲子金漆木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而且堅守木雕工藝傳承三十年,這種持續的堅持精神,讓人敬佩不已! 堅守不僅是學藝過程的艱辛,更是對德與藝的孜孜追求;堅守不僅是子承父業的技藝相傳,更是厚德懿行的細心呵護;堅守不僅是昔日輝煌的世代延續,更是追求精益求精的內心孤獨。三十年的堅守,不僅需要智慧和勇氣,更需要無比強大的內心!
  • 墨戎苗寨銀飾手工鍛制技藝傳承之匠人精神
    其間,他還曾只身前往貴州拜師學藝,2016年回到家鄉,一直從事手工銀飾鍛制這門手藝。世人常說「手藝難」,熟不知「守藝更難」。對於匠人來說,傳承在于堅守、在於熱愛,守住這份初心,並將這份匠人精神傳遞給更多的人,這既是他們的夢想也是他們的責任!
  • 木頭變藝術品,百年工藝手工木雕師傅的藝術人生
    ▲邱水金手拿雕刻刀,或圓滑、或板直、或粗狂,將木雕作品的五官刻得十分逼真百年工藝,傳承經典。出生在木雕世家的邱水金,自小就聽著木錘的敲擊聲長大,二十幾歲時,他開始接手和學習木雕工藝。如今,與木頭、雕刻刀相伴為伍已有三十幾年,他用自己的雙手讓每一塊香樟木都重新獲得生命。
  • 「老二次元」匠人走紅B站,眾網友跪求他開網店
    憑藉著自己的木雕手藝,盧正義一躍成為了B站up主裡的後起之秀,被網友親切地稱為「老二次元」。01 已過花甲之年的「老二次元」小盧,其實不小了。02 八九十年代當地最火的木雕匠人玩起木雕相當有一套的小盧一開口,就是「老莆仙了」。盧正義來自福建莆田的仙遊縣,而此地正是明清古典家具四大流派之一「仙作」的發源地。
  • 匠人匠心▷一針一線縫製『溫暖愛輝』,一剪一裁守護手工技藝!
    匠人匠心▷一針一線縫製『溫暖愛輝』,一剪一裁守護手工技藝!或許和其他老行當一樣,「老裁縫」也可能會退出歷史舞臺。但做了二十多年的裁縫,這份感情難以割捨。於大姐說只要身體允許,她還是會堅持做下去,為大家送去更多溫暖。
  • 「老二次元」匠人走紅B站,百萬網友感嘆:這才是「中國手辦」!
    憑藉著自己的木雕手藝,盧正義一躍成為了B站up主裡的後起之秀,被網友親切地稱為「老二次元」。01 已過花甲之年的「老二次元」小盧,其實不小了。但他自稱27歲,還讓網友們叫他「哥哥」。02 八九十年代當地最火的木雕匠人玩起木雕相當有一套的小盧一開口,就是「老莆仙了」。盧正義來自福建莆田的仙遊縣,而此地正是明清古典家具四大流派之一「仙作」的發源地。莆田出巧匠,尤其以木雕最為突出。
  • 漫步井波木雕城(旅人心語)
    目前,這個小城鎮僅有1.2萬人,卻有上百家專業木雕工房、200餘位木雕工匠。井波政府歷來重視木雕工藝相關產業發展,木雕工房和工匠不僅享受各種補貼,還承擔日常教學任務,傳承、傳授木雕技藝。這裡成為日本國內許多藝術院校的實習基地,每年接待成千上萬的學生前來研修。漫步在井波大街上,木槌敲打雕刻刀製作木雕的聲音如風鈴般悅耳動聽。
  • 大御瓷器揭秘—這些年守藝人們堅守的「匠心精神」
    不僅要對瓷土配方,釉水配方,燒制工藝是有諸多講究和要求,實際操作中是非常之難,還對運輸條件極其苛刻。好不容易成型的瓷器稍有磕碰,就功虧一簣了。眾人齊心協力拉坯瓷器對匠人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就算是練習幾十年的老藝人,在製作中稍有不慎,就全廢了。
  • 《巧手神探》:看匠人的堅守與傳承
    湖南衛視首檔原創節目《巧手神探》正在熱播中,目前已經播出五期,一共介紹了18位來自不同領域、從事不同手藝的巧手匠人,有蠟像、微縮、魔術道具、特效化妝、麵塑、蛋雕等等,展現傳統和現代手藝的不同魅力,記錄時代背景下中國手工藝滄海桑田的變遷與革新。憑藉其深耕於手工藝領域、豐富多變的主題和內容,口碑持續上升,熱度居高不下。
  • 張洛滔:每件手工木雕都獨一無二
    27載收藏光陰   秋日的一個早上,記者走進張洛滔古樸的收藏室,室內擺放著各式各樣的木雕,有花板、花方、建築構件、擺件,千姿百態,歷史悠久,以清代的滇南木雕為主。這些木雕非常精緻,有傳統吉祥圖案、傳說故事等題材,且木雕材質各異,體現出當年雕刻者的個性與激情,也彰顯著民間精妙的手工技藝。
  • 《百鳥朝鳳》——匠人最後的堅守,傳統文化的輓歌
    任何一門世代相傳的手藝,都需要堅持。這種堅持,是跨越人生命的長度的——一代人對抗不了時光,就把手藝和精神傳給下一代,如此往復,發揚光大。不論是吹嗩吶,還是拍電影,還是別的什麼,接過了一門手藝的衣缽,往往就意味著一輩子的堅持,直到再也無法對抗時光。堅持,是匠人得以成為匠人的本錢。
  • 上海「最後的手工裁縫」:堅持86年只做旗袍,至今超過5000件
    而支持這一樣事業蓬勃發展的動力,除了中國女人對美和細節的獨特執著追求,還有就是旗袍製作者門持之以恆的匠人之心。在做裁縫只做旗袍的86年時間裡,褚宏生累計做了5000多件旗袍,還曾靠手藝扮靚宋慶齡、胡蝶等人,是上海現在僅存的"最後的手工裁縫"。
  • 傳統匠人的幸福生活丨溫茂森:器物有魂魄 匠人自恭謙
    但由於現代製造技術的衝擊,如今,這門傳統手藝與人們的生活漸行漸遠,不過仍有一些人堅持守護著老手藝,保留著那份年代的痕跡和歲月的沉澱,溫茂森就是其中一位。今年62歲的銀匠溫茂森,在朔城區崇福寺附近擺地攤兒已經有30多年了,大夥都親切地叫他溫師傅,說他手藝好,人又實在。
  • 商丘磚雕藝人潘明生:堅守傳承手工製作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陳海峰 實習生 朱雷通 如今傳統磚雕手藝受到機械化衝擊,但商丘磚雕藝人潘明生仍堅守傳承手工製作,堅持手工刻制四合院,樓臺寺廟等古建築。他接著說,做磚雕的人,基本上都會有一些老工具,比如有用黑檀木做柄的刻刀鑿子等等。提起「磚雕藝人潘明生」商丘古城及周圍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當走進他工作的地方看到桌上擺著各種鋸子,磨刀,鑿子等工具。地上滿是磚灰和木屑。尤其是屋內一張床上擺滿了各種四合院,城樓,寺廟等磚雕作品,一眼望去猶如一座古城,十分吸引人,這是他幾年來親手製成的。
  • 「讓更多人看見手藝,它就不會消失」
    曾經榮獲自治區婦聯授予的「第三屆寧夏巾幗創業之星」以及全國婦聯婦女發展部授予的「中國婦女創業創新大賽最具社會效益獎」,並曾在2018年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工作室獲評「全國巾幗脫貧示範基地」。這些榮譽的取得,不僅因為她的非遺手工技藝美輪美奐,更重要的是,在她身後,還站著扶貧移民村裡由她帶上謀生新路的數百餘位留守婦女。
  • 那些年的諸暨老電影院,你有多少回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境內城關及各主要集鎮影劇院像雨後春筍般先後建立,並於1977年實現縣城有電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