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遺夢》:短暫歡愉成為情感永恆,藝術之外才是真實人生

2020-12-22 騰訊網

《廊橋遺夢》是一個關於出軌卻能念念不忘,且能保持餘生忠貞的浪漫故事。它的經典不在於揭穿了婚外戀的真相,而是在殘忍的真相下包裹著以真愛為名的甜美外衣。

有多少女人在弗朗西斯卡身上讀懂了婚姻的真諦,原來生活本就是一場虛無的幻象?有多少婚姻嫁給了適婚的人,卻念念不忘心裡的人?有多少人沉浸在婚姻的表象,打著為了子女而活的旗幟將就度光陰?終究理智還是戰勝了情感,而心裡從此也有了不甘。

短暫的歡愉雖然能成為情感的永恆,然而藝術之外的才是真實的人生。

一、一位母親的愛情史詩

弗朗西斯卡去世了,她的兩個孩子因此得知,他們的母親竟然不想與父親合葬,她希望孩子們可以將她的骨灰撒在羅斯曼橋下。隨後,兄妹兩人在母親的遺物中發現了一本自傳,他們同時也探究到了母親的一段往事。

時間倒回至1965年,弗朗西斯卡的丈夫帶著兩個孩子去趕集,他們將會離開家四天。在家人離開的下午,一位叫羅伯特的攝影師開車路過,他向弗朗西斯卡詢問前往羅斯曼橋的路,指路失敗的弗朗西斯卡便搭乘羅伯特的車帶他前往。這一路,他們對彼此有了最初的了解。

羅伯特為《國家地理》雜誌工作,他是個離異的攝影師,見多識廣的他很快為弗朗西斯卡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羅伯特用風趣幽默的語言講述了他的所見所聞,那些對家庭婦女而言充滿新鮮感的話題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愛情,其實只發生在一瞬間。

弗朗西斯卡和羅伯特的第一次晚宴以不歡而散為結局,深感後悔的弗朗西斯卡在羅斯曼橋留下了一張紙條,希望羅伯特第二天還能來訪。次日,看到紙條的羅伯特開心地赴約。在燭光晚餐的映照下,他們相擁起舞,這一夜他們的身心合二為一。

相遇的第三天,弗朗西斯卡和羅伯特驅車前往一個陌生的小鎮,儼然一對熱戀中的情侶。在確定了彼此的心意後,弗朗西斯卡甚至收拾好了行李準備私奔。

然而衝動過後,弗朗西斯卡終於想起了自己的家庭,雖然生活是一地雞毛,然後婚姻本身的意義就是守護一份責任。放棄了與羅伯特廝守的私慾,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原點。

直到一個雨天,車內的弗朗西斯卡透過霧蒙蒙的車窗看到了淋雨的羅伯特,或許是雨水,或許是淚水,這場無聲的告別就在大雨滂沱中為這短暫的愛情畫上了句點。

1982年,得知羅伯特已經去世的弗朗西斯卡收到了羅伯特的遺書,羅伯特將一切遺產都留給了她,並將自己的骨灰撒在了羅斯曼橋下。

被母親的故事深深感動的兄妹倆,最終決定滿足母親的遺願,讓她和自己的愛人得以長眠相守。

二、愛情是人類最原始的情感衝動

「我只能試著在心靈深處緊緊的守候著你。——《廊橋遺夢》」

身有所眷,心有所戀,忠於靈魂,無悔一生。於千萬人中我愛上了你,從此我的世界被你的萬丈光芒點亮。你不在,但我始終愛。這大概是對弗朗西斯卡和羅伯特這場愛戀的完整詮釋。

「浪漫」是女人骨子裡的天性,雖然大多數人最終都過著平凡的人生。如果沒有遇見弗朗西斯卡,羅伯特依然不會渴望家庭。如果沒有與羅伯特相識,弗朗西斯卡依舊會守著毫無波瀾的婚姻。然而命運偏偏讓兩條平行線交叉,從此翻轉了彼此的人生。

有時,愛情真的可以無關身份和背景,不管相遇時間的對錯,只關乎這份愛的執著。

在這個提到「出軌」就人人厭憎的時代,《廊橋遺夢》無疑是一股清流,它讓婚外戀成為了值得成全的美談。於此同時,它也向人們展示了不計後果的遺憾,這種遺憾和悔恨將以充斥著餘生為代價。

短暫的相遇換來一生的相守,這在藝術之外這畢竟只是少數。我想《廊橋遺夢》更多想讓大家看到的,絕不只是一份無悔的愛情,而是一次自我反省和靈魂救贖。無論何時,我們在遵從內心的同時,更該尊重的是婚姻締結前的誓言。

若愛,請珍惜,譬如弗朗西斯卡的兒子,他在母親的愛情故事中懂得了體恤妻子的艱辛。

若不愛,請做誠懇的告別,比如弗朗西斯卡的女兒,勇敢地斷舍離才能將新的人生重啟。

三、婚姻的真相是平淡的來日方長

「當一個女人結了婚,有了自我的孩子就意味著,生活的起點,也意味著終點。——《廊橋遺夢》」

通過一場愉悅的聊天,我們了解到因為相夫教子而漸漸失去自身符號和特徵的弗朗西斯卡,其實年幼時也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然而,理想和現實總會出現落差,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結婚前,女人是個獨立的個體;結婚後,她們為此失去了姓名,而化名為某人的太太,某個孩子的母親。在柴米油鹽的平淡生活中,便會生出質疑生活的思想,有時甚至會衝動地做出決定。

在這段愛情中,責任感終究戰勝了情感,為了守護家人,弗朗西斯卡忍痛斷情。這是孩子們的幸運,卻是夫妻二人的不幸。因為弗朗西斯卡的丈夫早已猜到了妻子變化的原因,然而為了心愛的妻子,他選擇守口如瓶。

在這場三個人的愛情電影中,沒有一個人是勝利者,他們將靈魂束縛於軀殼中,在偽裝中扮演著自己原本的角色。這錯位的人生,早已因為這意料之外的插曲而充滿悲情。

弗朗西斯卡是幸運的,她的一生有一段浪漫的愛情,這個男人甘願為她孤寂半生。

弗朗西斯也是不幸的,她的生活平淡的一眼可望穿,那貌合神離的婚姻成了囚籠。

在《廊橋遺夢》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這段撕裂的婚姻照進了短暫的陽光,而這愛情之光也成為了女主人公永恆的思念和痴想。

四、藝術可以浪漫,生活還需慎重

「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廊橋遺夢》」

不管《廊橋遺夢》充盈著多麼浪漫的橋段,我始終覺得,唯有忠於內心且忠於一人,才是最值得尊重的愛情。

我們一生會遇到很多人,然而總有一個人能陪自己走完一生,願每個人從始至終都只愛這一人。

作者:雪憶柔

文字是靈魂的歌者

指尖在書海中起舞

願以我之心溫暖你

相關焦點

  • 諾米·梅蘭特的《珍品》,是法版的《廊橋遺夢》,浪漫主義的終結
    法國電影《珍品》呈現出來的藝術氣質,就沒有什麼蒼生的大情感,講的都是個人的極致情感和藝術追求問題。所以,將《珍品》放在我們的文化語境當中去解讀,就會出現大量的「子不語」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又往往是法國浪漫主義想要深究的內容。以我們最學究的眼光看《珍品》,不過是一部法國版本的《廊橋遺夢》,把老公之外追求更多肉體和精神歡愉的女人「神化」了罷了。
  • 《廊橋遺夢》給人們的啟示是什麼
    《廊橋遺夢》用一個表面被人所不齒的「婚外戀」故事,教人思考:一個女人,面對家庭、責任,世俗限制太多,哪怕是一輩子僅有一次的真愛,也只能存於記憶,成為活著的嚮往和死後的歸宿,既無奈又現實。一、《廊橋遺夢》故事梗概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人到中年,有一個丈夫、一雙兒女,在美國愛荷華州的一個農場,相夫教子,過著波瀾不驚的生活。如果不出什麼意外,她也許會一輩子這麼生活下去。
  • 如何評價電影《廊橋遺夢》?
    《廊橋遺夢》講的是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在情感與家庭之間的割捨,衝破道德束縛,最終沒有過脫家庭的禁錮的一部經典電影。也是一部剖析女性在乏味生活之中尋找自己曾經失落的夢和擁有不變的情感。當年看電影《廊橋遺夢》只覺得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浪漫、唯美的愛情感動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再來看這部電影,感覺女主人弗朗西斯卡在生活中並不幸福,枯燥乏味的生活讓弗朗西斯卡有點厭倦,是情感無處適放,就像電影臺詞說的一樣,"當一個女人結了婚,就意味著,生活的起點,也是終點"
  • 愛情片《廊橋遺夢》,豆瓣8.6分,你看好中年婚外戀嗎?
    將《廊橋遺夢》看作一部「美化婚外戀」的電影是粗俗的,將《廊橋遺夢》看作一部「和諧社會,回歸家庭」的電影又是膚淺的,它更多表現的是一種抉擇,一種個人幸福與道德枷鎖下的掙扎。在我漸漸成長的歲月中,我越發感覺,婚姻本質不是為了讓人幸福,它的作用是為了維繫社會組織,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甚至可以說,它是反人性的。
  • 《廊橋遺夢》是一部愛情小說嗎?是,同時它也在述說詩與遠方
    《廊橋遺夢》,是一部愛情小說嗎?是,但不僅僅是。羅伯特·金凱德與弗朗西斯卡的愛情故事令人動容,儘管,它描寫的是一段為世俗道德所不容的婚外情。但《廊橋遺夢》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說,同時,它批判的是小說作者所處的那個時代。作者羅伯特·詹姆斯·沃勒認為,自己所處的時代,科技和經濟飛速發展,但人們自然的活力、情感和野性喪失殆盡。作者通過羅伯特·金凱德這個人物,呼喚人們重視本真的自我,保持心靈的自由與獨立。
  • 《廊橋遺夢》:淺析影片成為經典的三個要素
    《廊橋遺夢》的整個故事情節,我覺得張愛玲在《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經典著作裡,解釋的恰如其分,或許人物性別設定不同,但其寓意的婚姻眾生相如出一轍。《廊橋遺夢》採用的是非線性的敘事結構,講述了在麥可與妹妹卡洛林紛紛陷入婚姻的煩惱之際,接到了母親弗朗西斯卡的去世的消息,二人回家整理母親遺物時發現其留下的一封信,從中得知了數年前母親埋藏於心底的一段感情往事。
  • 《廊橋遺夢》:那時只關注婚外真情,今天方讀出靈魂甦醒
    我曾經看過的《廊橋遺夢》版本多年前的某一天,我在本市圖書城瀏覽。不經意看到了這本薄薄的小書《廊橋遺夢》。因為封面上的幾個字——"風靡美國的暢銷書"而對它發生了興趣。當我開始閱讀後,很快就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並深深感動,甚至潸然淚下。電影和電視劇很容易使人落淚,因為視覺的衝擊力非常容易在人的感官引起共鳴。但是,面對一些文字很自然地落淚,這在我卻是極少見的。
  • 《廊橋遺夢》觀後感,愛情,一生遇到一次就足夠了
    在朋友的推薦下,看了一部經典電影《廊橋遺夢》,感觸頗深,據說當年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在美國掀起了離婚潮,有人說這是一部為「婚外戀」搖旗啦喊的電影,說這部電影三觀不正。但是我卻以為,這樣的結局,才最是完美。自己應該盡的責任,自己用了一輩子去做好了,自己的人生,在最美好的時候,遇到了最美好的人,不是遇到了感動,還遇到了理解,遇到了愛情,即便最後沒有相守一生,但能遇到,能體驗過最純粹的愛情,就已經比大多數人要幸福許多了。
  • 《迷失東京》:現代版的廊橋遺夢,寡姐的愛情電影總是如此曖昧
    2003年,斯嘉麗·詹森在女導演索菲亞·科波拉的《迷失東京》中擔當女主角,這部現代版的廊橋遺夢在東京這座繁榮快速的城市中展示了其中的孤獨寂寞與曖昧,一段欲說還休的情意在東京醞釀,也在東京的上空中消散,而留下的則是曖昧的心動。
  • 《廊橋遺夢》:生命只有一次,愛與責任,哪個重要?
    《廊橋遺夢》是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據悉,他只花了11天時間就寫完了《廊橋遺夢》,出版後受到追捧,被翻譯成35種語言,銷量超過1200萬本。這本書中講了一段有違常理的愛情故事。攝影家羅伯特金凱德和農夫的妻子弗朗西斯卡,偶然相遇,卻仿佛命定的愛情。
  • 你以為《廊橋遺夢》講的是婚外情故事,女主的內心卻出賣了一切!
    下著細雨的下午,重溫了《廊橋遺夢》這部經典影視作品,看著彈幕裡大家關於這是不是愛情的討論,恍然發現:歷經歲月變遷,經歷並懂得生活的人才能真正看懂這部片子。年少時看《廊橋遺夢》,滿腦子出現的詞語都是浪漫、唯美、動心、沉醉,男女主角之間的互相懂得,郊外夕陽下的長橋,藍色的野花;溫暖燈光下的相擁起舞,深情的親吻,長長久久的擁抱。下雨天的那一場訣別,更是讓人心碎。
  • 《廊橋遺夢》:其實,不是每個有婚外情的女人,都是壞女人
    作者|儒桐 編輯|欣欣還是在大學的時候看的《廊橋遺夢》,那時候還只會感慨愛情的浪漫與美好,也遺憾為什麼有情人沒有終成眷屬。如今,十年的光陰已經過去,再去看這個最唯美的婚外情影片,又有一些新的體會。或許是因為也已經結婚多年,有些感同身受,我發現了原來婚外情離我們如此之近。
  • 《廊橋遺夢》: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追尋歸屬感與價值感
    題首的這段話,是電影《廊橋遺夢》的經典臺詞。如果用一段話來解釋整個故事的起因,我想沒有比弗朗西斯卡自述的這段話更為貼切的了。《廊橋遺夢》的故事雖然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但它所進行的反思與批判卻適用於任何年代以及任何國家。
  • 電影《廊橋遺夢》,最美好的感情,是戛然而止的回味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一起來談談一下電影《廊橋遺夢》。人一生會遇見很多人,真愛到底有多少?結婚後又發現真愛,然後又離婚?周而復始嗎?結婚了,就要有擔當,負責任。外面的世界誘惑很大不要自以為是,迷失了自己。害自己不要緊,不要害他人。
  • 《廊橋遺夢》不僅僅是關於愛,還有關於另一個自我
    《廊橋遺夢》是一部關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家庭主婦弗朗西絲卡和《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羅伯特四天時光的經典老電影。弗朗西絲卡死後,她的兒子在她的遺體中發現了一個長信,上面寫著她這四天時光,並讓兒子把骨灰撒在廊橋邊上。
  • 《廊橋遺夢》:愛情只是過客,陪伴我們一生的,是這四種人生經歷
    如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創作的《廊橋遺夢》,講述了攝影師金凱德與鄉村主婦弗朗西絲卡,在一次偶遇中,共度了四天浪漫的時光,卻不得不在道德與責任的克制下,終身不見,痛苦一生的故事。如果單純把這本書定義為愛情故事,那必然會成為一場庸俗的男歡女愛;恰恰是因為作者賦予這本書道德與責任層面的思考,令那段感情有始無終,才能從遺憾中,令千萬人陷入沉思。
  • 從浪跡天涯的蘇敏到遺夢廊橋的弗朗西斯卡,女人的自由何處安放?
    莫名想起《廊橋遺夢》原著中,女主弗朗西斯卡寫給兒女的那封信:「羅伯特·金凱德是完全不同的,我畢生從來沒有見到、聽到或讀到過像他這樣的人。要你們完全了解他是不可能的。首先,你們不是我;其次你們非得跟他在一起待過,看他動作,聽他談關於物種演變的一個分支的盡頭那些話才行。」
  • 電影《廊橋遺夢》原著作者去世_追光燈_澎湃新聞-The Paper
    電影《廊橋遺夢》原著作者去世 澎湃新聞記者 楊寶寶 實習生 何清 剪輯 薛松 暢銷書《廊橋遺夢》作者羅伯特·詹姆斯·沃勒
  • 《廊橋遺夢》:真正的愛情,不是相互佔有而是彼此成全
    1995年上映的電影《廊橋遺夢》,獲得第五十三屆金球獎最佳電影、最佳女演員、第六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等多項大獎。該片以其對婚外戀情的探討和對中年人心理情感的體現受到了觀眾和評論界的廣泛關注。然而,如果你仔細回味作者的意圖,你會發現這不僅僅是一場婚外戀情的表現,更多地揭示出了中年人的倫理價值觀與情感平衡問題。作者羅伯特·詹姆斯·沃勒是美國小說家,攝影家,音樂家,他多部作品曾躋身《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代表作《廊橋遺夢》位居1993年暢銷書排行榜榜首。
  • 閱讀世界|廊橋遺夢的點滴
    小編趁著世界讀書日時,在網上買了許多書,其中包括一本《廊橋遺夢》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這本書。這本書很短,大概一百多頁,基本上兩三個小時就可以讀完。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一對兄妹在整理母親的遺物時翻檢出了一段塵封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