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遺夢》:淺析影片成為經典的三個要素

2021-01-08 桂花糖的情感天地

長久以來,人們對「婚內出軌」這件事嗤之以鼻,但凡在影片或者身邊人身上看到此類情節,同情「被戴帽者」的同時也對破壞別人家庭的第三者視如敝屣。所以當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廊橋遺夢》面世時,曾一度讓很多喜歡這部文學作品的讀者的和那些那些帶著有色眼鏡的讀者陷入爭執。

但也正是這部褒貶不一的文學著作,曾連續3年登上《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並被翻譯成超過25種語言在全球範圍內出售。

就在1995年,這部文學著作被美國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搬上了大熒幕。影片不僅讓女主梅麗爾·斯特裡普同時提名了奧斯卡和金球獎的影后,也讓導演兼男主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提名了第19屆日本電影學院獎。哪怕時隔20年後的現在,這部影片在豆瓣依然穩居8.6的高分。由此看出,隨著社會意識的變化以及人們對婚姻世界的不同解讀,人們慢慢參透了影片所體現的社會價值。

時隔十幾年重溫這部經典的時候,我少了一些感性多了一些理性,發現影片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不僅是因為是形式上的精雕細琢和細節上的精益求精,其背後所展現的社會價值也是耐人尋味。

它或許不向《鐵達尼號》那樣震撼直衝人心底,但它很多的時候像一壇老酒,雖甘醇苦澀但讓人回味無窮。在此,我將從三個方面解讀影片之所以成為經典的重要因素,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情節的大膽設定,為影片打下良好基礎

●細節的精益求精,把影片一步步推向高潮

●現實的社會價值,成就了影片不可忽視的地位

情節的大膽設定,為影片打下良好基礎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文學真的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它可以跨越不同國界、不同國家來到我們的面前。《廊橋遺夢》的整個故事情節,我覺得張愛玲在《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經典著作裡,解釋的恰如其分,或許人物性別設定不同,但其寓意的婚姻眾生相如出一轍。

《廊橋遺夢》採用的是非線性的敘事結構,講述了在麥可與妹妹卡洛林紛紛陷入婚姻的煩惱之際,接到了母親弗朗西斯卡的去世的消息,二人回家整理母親遺物時發現其留下的一封信,從中得知了數年前母親埋藏於心底的一段感情往事。

母親在家人外出之際,僅僅4天的時間便愛上了前來拍攝廊橋的攝影師羅伯特,但迫於道德壓力和對家庭的不舍,媽媽最終沒有隨他而去。兄妹二人從起初的不肯接受,隨著劇情層層遞進,慢慢的理解並接受媽媽的這段感情。

故事有兩條主線,一條是兄妹二人各自婚姻困境,一條是弗朗西斯卡與羅伯特僅有的4天溫存。兩條線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長久以來,主流影視作品中刻畫的愛情故事,往往都是忠貞不渝刻骨銘心,比如剛上映的《只有芸知道》,深刻詮釋了「從前車馬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偉大愛情。

《廊橋遺夢》偏偏劍走偏鋒,通過一段「婚外情」來解讀婚姻眾生相,但它的創作手法無疑是成功的,它的觀影感受,就像最近熱播的《誤殺》中,觀眾不想讓肖央飾演的罪犯被警察抓住一樣,同樣的,大家也有種衝動想讓弗朗西斯卡跟隨羅伯特離去,或許是被那句「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而感動,又或許是想滿足自己對愛情的嚮往。

但大家同時也知道創作者不可能給觀眾傳達這樣的價值觀,就像《誤殺》中肖央為了給女兒做榜樣最終選擇自首一樣,《廊橋遺夢》中的弗朗西斯卡最終也選擇留下來回歸家庭,這一舉動,讓她的兒女還有屏幕前的觀眾,對婚姻的理解又上升了一個高度。

影片最後,兒女們在媽媽的影響下,紛紛選擇與伴侶和解,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是故事情節發現需要,但在我看來這正是創作者精心設計的環節,用跌宕起伏的敘事手法,最終所展現的就如弗朗西斯卡所說:

「儘管愛情的魔力不可抗拒。可是,如果放棄責任,愛情的魔力就會消失,就會蒙上一層陰影」。

弗朗西斯卡與羅伯特之間的愛情是快樂,但與丈夫理察之間卻是人生。丈夫是愛她的,只不過被生活的一日三餐、柴米油鹽而消解了最初的激情,我想這也是創作者的用意,婚姻不是一輩子的「羅曼蒂克」,而是建築於一種本能之上的制度,且其成功的條件不獨要有肉體的吸引力,也得要有意志、耐心、相互的接受及容忍。

細節上的精益求精,把影片一步步推向高潮

一部好的作品,不僅要在內容上貼近觀眾感興趣的主題,也需要在細節上精益求精,《廊橋遺夢》無疑是個成功的例子。在我看來,細節的精益求精主要展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飯桌戲的精彩調度,引出一個內心孤獨的家庭主婦

故事開場是一場飯桌戲。午飯做好,大家陸續進到廚房後,各自徑直走到自己的位置並低頭吃飯,女主環顧一周,張口想說點什麼但又被眼前的靜謐給咽了回去,只好無奈搖了搖頭並手託下巴看向窗外。

整場戲視聽語言雖無過分渲染,但也讓觀眾於細節中見真章,對弗朗西斯卡眼神以及近景的特寫,讓觀眾瞬間就明白了女主弗朗西斯卡無奈的心理活動。

吃完飯後,丈夫理察的一句「你確定不跟我們一起去嗎?」,弗朗西斯卡的選擇讓我們得知她想獨自一人享受個人時光,進一步讓觀眾確認她與家人之間的「失語」

家人走後,弗朗西斯卡坐在留聲機前並抱起家裡的狗說:你也喜歡這首歌對嗎?瞬間讓觀眾想起了吃飯時女兒不經意換掉的媽媽喜歡的歌曲,一個被家人忽視的家庭主婦昭然若揭。

2.前後服飾的變化,家庭主婦與熱戀少女的鮮明對比。

羅伯特還未出現時,弗朗西斯卡顯然是一個標準的家庭主婦,隨意盤著的頭髮,以及穿了很多年的中規中矩的裙子。

愛上羅伯特以後,頭髮放下,穿著也是時而「性感迷人」,時而「宛如少女」,這無一不在像觀眾傳達「女為悅己者容」的心理狀態,也告訴我們一個在柴米油鹽背後的女人,內心也住著一個婀娜多姿的自己。

3.「露西」一角的設計,加深了家庭責任

不同於文學作品,電影的場面調度要嚴謹很多。「露西」在劇中飾演的是一個因婚外戀而遭人唾棄的女人。原著中是沒有「露西」這個角色的,但為了觀影效果,所以進行了一些改編。

也正是這個改編,讓觀眾得以感受但弗朗西斯卡對這份感情的執著,寧願冒著眾人鄙夷的風險,也要三番兩次約見羅伯特,而對她最後選擇留下回歸家庭,這一舉動便加深了創作主題,當初有多麼的不顧一切,最後的選擇就有多麼痛苦,痛苦的選擇都是深思熟慮的,深思熟慮的結果是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只是為了自己而活,還有家庭,有責任。

4.雨中無言克制的分別,把影片推向高潮

倆人在雨中相遇,四目相對相視一笑,笑容裡包含很多寓意,有再見到戀人的開心,有離別時的互相祝福。

羅伯特讀懂了她的眼神,知道她捨不得傷害自己的家庭,不想為了新的生活而放棄現有的生活。他抱著最後一絲希望把弗朗西斯卡的項鍊掛到後視鏡上,通過這個舉動告訴弗朗西斯卡,我希望你能跟我走,但我也尊重你的選擇。

弗朗西斯卡看到了,她緊張的大口喘著粗氣,右手緊緊抓著車門,有那麼一刻觀眾很想她能打開車門,弗朗西斯卡也有這種衝動,車門很好打開,但弗朗西斯卡用盡全力也只是把把手掰到一半。丈夫開始摁喇叭催促前邊的車輛,刺耳的喇叭聲把弗朗西斯卡拉回現實,她慢慢鬆開緊握著車門的右手,癱坐在座椅上放聲痛哭

這部電影之所以成為經典,這場雨中分別戲佔據了很重要的位置,兩人沒有任何言語上的交流,情緒表達全靠眼神以及肢體語言。雖然觀眾已知弗朗西斯卡不會隨他而去,但這一點也不影響觀影效果,心情也跟著弗朗西斯卡的情緒此起彼伏,在這不得不提導演的精彩設計,他不僅成功的抓住觀眾心理,還恰到好處的控制了觀眾的觀影情緒。

現實的社會價值,成就了影片不可忽視的地位

婚姻主題類的影片在電影市場上越來越多,《廊橋遺夢》之所以能突破重圍,時隔二十年還依然在影迷心中佔據重要位置,我想它所傳達的社會價值,是引發了觀影者內心共鳴的主要原因。它的價值在我看來有以下三點:

1.重視全職媽媽的心理壓力

這部電影上映後,出現來很多反對的聲音,大部分評論者覺得不過就是一個家庭主婦出軌的狗血劇情,不值得被歌功頌德,其實我不這麼看,影片大膽的用這段感情告訴大家,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與恨

因為弗朗西斯卡的這段經歷,其實都源於內心被家人忽視,她說:

沒人明白,當女人作出抉擇去結婚生子時,在某方面她的生命開始了,但在另方面卻停止了。她建立了現實的人生而把個人需求放到一旁,好讓她的孩子能長大成人。當他們離去時,亦把她現實的一生帶走。此時,她不能再過回自己的生活,也不記得是什麼令她活著,因為許久沒人問過她,她也沒有問過自己。

弗朗西斯卡沒有跟家人一起外出,因為她想靜一靜,想讓自己的思想和身體放空一下,之所以這樣不就是源於家庭裡的忽視嗎?從女兒進到餐廳直接換掉媽媽心愛的曲子,再到羅伯特提出幫她做飯時的震驚,因為全家人都認為做飯是媽媽的事,所以從未有人幫過忙。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庭裡因為各種原因,依然有不少女性承擔起全職媽媽這個角色,可能很多人認為一個媽媽在家不就是打理家務照顧孩子,可是你唯獨忘了這個媽媽曾經也是一個小女孩,也曾有夢想。沒有一個人甘願日復一日的把自己埋葬在生活瑣事裡,她不是天生強大,她也需要關懷,需要理解。

2.人生有無數種活法,記得把注下到自己身上

剛才說到家人應該對全職媽媽多些關懷,現在說說自己應該怎麼對待自己,因為每個人最大的心魔還是自己。

或許我們基於現實的某種因素而選擇當了全職媽媽,但這並不是放棄自我的理由,也不能讓這個選擇成為日後埋怨的基石,全職媽媽是自己選擇的,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買單而不是把它內化成「自我犧牲」,去道德綁架伴侶的愧疚。就像《創造你想要的世界》所說:一個真正獨立成熟的媽媽,她知道為自己的選擇買單,不抱怨不愧疚,能在所處之地紮根生花,愛自己每一個真心誠實的瞬間。

我們應該多關注自己的內心,每個人都需要跟社會的聯結才能找到自我價值。或許你會說,從做全職媽媽的那刻起,就註定了要脫離社會。其實在我看來,接觸社會和脫離社會的本質還是由個人的性格和對自己的要求所決定的,而不是用有沒有一份工作去衡量。

全職媽媽有一個好處就是,別人花時間做單一性質的工作時,她則處於一個開放的空間,個人能幹的事太多太多。比如有人擅長育兒,所以把自己的經驗寫下來,通過網際網路分享育兒心得;有人喜歡研究寶寶輔食,也可以分享製作過程;有人喜歡剁手,可以做好物分享;哪怕你什麼都不會,也可以發展自己興趣,總之就是不要把全部重心放在孩子與家庭身上,因為首先你是個獨立的人,接下來才是誰的老婆,誰的媽媽,你只有先把自己照顧舒服了,別人才會舒服。只要你自己獲得足夠精彩,放在哪裡都是煜煜生輝,內心充盈而豐富。

3.婚姻中做個「聰明人」

弗朗西斯卡的丈夫理察,在劇中只出現過四次,導演雖對他的人物設置沒有過多描述,但我卻認為他是整部戲中最聰明的人。

很多人問:理察知不知道她妻子出軌?我想他是知道的,比如弗朗西斯卡在雨中跟羅伯特分別在車上哭的撕心裂肺時,丈夫沒有多問只是打開了收音機,再比如後來弗朗西斯卡跟鎮上的「婚外情」露西成為朋友,丈夫也沒說什麼,再到後來理察彌留之際說的:

我特別愛你,我知道你有自己的夢想,很抱歉我沒有讓你完成它

他一直都知道,只不過選擇埋藏心底,他知道如果大吵大鬧質問妻子,可能讓弗朗西斯卡連最後的愧疚也都沒有了,理察的在婚姻裡的「聰明」,給自己以及孩子都創造了一個完美的家。

就如同現實生活中,夫妻之間產生矛盾,越是大吵大鬧越得不到想要的結果,我們應該冷靜下來,只有頭腦在保持清醒的狀態下做的決定才不會偏,更不會後悔。

當心情不好時,不要對任何事情做匆促的決定。有時候,這樣會誤了你一生,因為這時倉促決定的一件事,有可能會使你後悔一輩子。

結語:

《廊橋遺夢》的敘事手法以及對婚姻眾生相的詮釋手法,讓觀眾們有絕佳的觀影體驗,從人物塑造自己劇作故事加之其所展現的社會意義,都賦予這部電影更多獨特魅力,這也是《廊橋遺夢》 贏得廣大觀眾青睞的重要原因之一。

參考書目:劉楠《創造你想要的世界

相關焦點

  • 《廊橋遺夢》:短暫歡愉成為情感永恆,藝術之外才是真實人生
    《廊橋遺夢》是一個關於出軌卻能念念不忘,且能保持餘生忠貞的浪漫故事。它的經典不在於揭穿了婚外戀的真相,而是在殘忍的真相下包裹著以真愛為名的甜美外衣。 有多少女人在弗朗西斯卡身上讀懂了婚姻的真諦,原來生活本就是一場虛無的幻象?有多少婚姻嫁給了適婚的人,卻念念不忘心裡的人?
  • 愛情片《廊橋遺夢》,豆瓣8.6分,你看好中年婚外戀嗎?
    將《廊橋遺夢》看作一部「美化婚外戀」的電影是粗俗的,將《廊橋遺夢》看作一部「和諧社會,回歸家庭」的電影又是膚淺的,它更多表現的是一種抉擇,一種個人幸福與道德枷鎖下的掙扎。在我漸漸成長的歲月中,我越發感覺,婚姻本質不是為了讓人幸福,它的作用是為了維繫社會組織,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甚至可以說,它是反人性的。
  • 如何評價電影《廊橋遺夢》?
    《廊橋遺夢》講的是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在情感與家庭之間的割捨,衝破道德束縛,最終沒有過脫家庭的禁錮的一部經典電影。也是一部剖析女性在乏味生活之中尋找自己曾經失落的夢和擁有不變的情感。當年看電影《廊橋遺夢》只覺得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浪漫、唯美的愛情感動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再來看這部電影,感覺女主人弗朗西斯卡在生活中並不幸福,枯燥乏味的生活讓弗朗西斯卡有點厭倦,是情感無處適放,就像電影臺詞說的一樣,"當一個女人結了婚,就意味著,生活的起點,也是終點"
  • 《廊橋遺夢》給人們的啟示是什麼
    僅僅4天廝守,她和他,確定遇到一生真愛,但她因為家庭、責任,並沒有隨他離開,而是在死去後,囑咐兒女,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廊橋,她要在那裡,和他相聚。《廊橋遺夢》用一個表面被人所不齒的「婚外戀」故事,教人思考:一個女人,面對家庭、責任,世俗限制太多,哪怕是一輩子僅有一次的真愛,也只能存於記憶,成為活著的嚮往和死後的歸宿,既無奈又現實。
  • 《廊橋遺夢》不僅僅是關於愛,還有關於另一個自我
    《廊橋遺夢》是一部關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家庭主婦弗朗西絲卡和《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羅伯特四天時光的經典老電影。弗朗西絲卡死後,她的兒子在她的遺體中發現了一個長信,上面寫著她這四天時光,並讓兒子把骨灰撒在廊橋邊上。
  • 你以為《廊橋遺夢》講的是婚外情故事,女主的內心卻出賣了一切!
    下著細雨的下午,重溫了《廊橋遺夢》這部經典影視作品,看著彈幕裡大家關於這是不是愛情的討論,恍然發現:歷經歲月變遷,經歷並懂得生活的人才能真正看懂這部片子。年少時看《廊橋遺夢》,滿腦子出現的詞語都是浪漫、唯美、動心、沉醉,男女主角之間的互相懂得,郊外夕陽下的長橋,藍色的野花;溫暖燈光下的相擁起舞,深情的親吻,長長久久的擁抱。下雨天的那一場訣別,更是讓人心碎。
  • 《廊橋遺夢》: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追尋歸屬感與價值感
    題首的這段話,是電影《廊橋遺夢》的經典臺詞。如果用一段話來解釋整個故事的起因,我想沒有比弗朗西斯卡自述的這段話更為貼切的了。《廊橋遺夢》的故事雖然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但它所進行的反思與批判卻適用於任何年代以及任何國家。
  • 閱讀世界|廊橋遺夢的點滴
    小編趁著世界讀書日時,在網上買了許多書,其中包括一本《廊橋遺夢》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這本書。這本書很短,大概一百多頁,基本上兩三個小時就可以讀完。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一對兄妹在整理母親的遺物時翻檢出了一段塵封往事。
  • 電影《廊橋遺夢》原著作者去世_追光燈_澎湃新聞-The Paper
    電影《廊橋遺夢》原著作者去世 澎湃新聞記者 楊寶寶 實習生 何清 剪輯 薛松 暢銷書《廊橋遺夢》作者羅伯特·詹姆斯·沃勒
  • 《廊橋遺夢》觀後感,愛情,一生遇到一次就足夠了
    在朋友的推薦下,看了一部經典電影《廊橋遺夢》,感觸頗深,據說當年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在美國掀起了離婚潮,有人說這是一部為「婚外戀」搖旗啦喊的電影,說這部電影三觀不正。我期望這些人,或許也可以靜下心來,好好看看這一部《廊橋遺夢》,去體會什麼是責任,什麼是心底的美好。
  • 電影《廊橋遺夢》,最美好的感情,是戛然而止的回味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一起來談談一下電影《廊橋遺夢》。人一生會遇見很多人,真愛到底有多少?結婚後又發現真愛,然後又離婚?周而復始嗎?結婚了,就要有擔當,負責任。外面的世界誘惑很大不要自以為是,迷失了自己。害自己不要緊,不要害他人。
  • 諾米·梅蘭特的《珍品》,是法版的《廊橋遺夢》,浪漫主義的終結
    以我們最學究的眼光看《珍品》,不過是一部法國版本的《廊橋遺夢》,把老公之外追求更多肉體和精神歡愉的女人「神化」了罷了。好在,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在1993年出版的這部中篇小說《廊橋遺夢》,在中國的影響力也頗為廣大。我記得這部小說剛剛出版不久,我們國內的不少電臺就把它做成了文學廣播。當時,《廊橋遺夢》的火爆程度基本上可以和同是電臺播出的單田芳、梅蘭芳並駕齊驅。
  • 《廊橋遺夢》:其實,不是每個有婚外情的女人,都是壞女人
    作者|儒桐 編輯|欣欣還是在大學的時候看的《廊橋遺夢》,那時候還只會感慨愛情的浪漫與美好,也遺憾為什麼有情人沒有終成眷屬。如今,十年的光陰已經過去,再去看這個最唯美的婚外情影片,又有一些新的體會。或許是因為也已經結婚多年,有些感同身受,我發現了原來婚外情離我們如此之近。
  • 《廊橋遺夢》是一部愛情小說嗎?是,同時它也在述說詩與遠方
    《廊橋遺夢》,是一部愛情小說嗎?是,但不僅僅是。羅伯特·金凱德與弗朗西斯卡的愛情故事令人動容,儘管,它描寫的是一段為世俗道德所不容的婚外情。但《廊橋遺夢》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說,同時,它批判的是小說作者所處的那個時代。作者羅伯特·詹姆斯·沃勒認為,自己所處的時代,科技和經濟飛速發展,但人們自然的活力、情感和野性喪失殆盡。作者通過羅伯特·金凱德這個人物,呼喚人們重視本真的自我,保持心靈的自由與獨立。
  • 《廊橋遺夢》:那時只關注婚外真情,今天方讀出靈魂甦醒
    我曾經看過的《廊橋遺夢》版本多年前的某一天,我在本市圖書城瀏覽。不經意看到了這本薄薄的小書《廊橋遺夢》。因為封面上的幾個字——"風靡美國的暢銷書"而對它發生了興趣。當我開始閱讀後,很快就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並深深感動,甚至潸然淚下。電影和電視劇很容易使人落淚,因為視覺的衝擊力非常容易在人的感官引起共鳴。但是,面對一些文字很自然地落淚,這在我卻是極少見的。
  • 《迷失東京》:現代版的廊橋遺夢,寡姐的愛情電影總是如此曖昧
    2003年,斯嘉麗·詹森在女導演索菲亞·科波拉的《迷失東京》中擔當女主角,這部現代版的廊橋遺夢在東京這座繁榮快速的城市中展示了其中的孤獨寂寞與曖昧,一段欲說還休的情意在東京醞釀,也在東京的上空中消散,而留下的則是曖昧的心動。
  • 《廊橋遺夢》那麼美的愛,為什麼要開始呢
    《廊橋遺夢》那麼美的愛,為什麼要開始呢 《廊橋遺夢》是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是中年以後的西斯卡和羅伯特無意之間的相遇,只有四天愛情引發的終生不忘,死後骨灰都灑在廊橋,以求相依相偎。
  • 《廊橋遺夢》:安慰了沒遇到愛的人,鼓勵了遇到愛的人
    一部《廊橋遺夢》完美地把遭唾棄的婚外情和美好的愛情結合在一起,看的人各取所需。《廊橋遺夢》是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而改編的一部電影。影片開始時,洛琳和邁克姐弟兩人都面臨著家庭離異的困擾。這時母親弗朗西斯卡去世的消息將他們召回了童年時生活的鄉村。在母親留下的一封長信中他們了解到了母親深埋在心底的一段感情秘密。1965年的一天,一家人都去了集市。弗朗西斯卡獨自留在家中。攝影記者羅伯特·金凱的車停在了門前。他向她打聽曼迪遜橋的所在。弗朗西斯卡上車親自帶他到了橋邊。
  • 人到中年不能油膩,想讓女人著迷,學會《廊橋遺夢》裡的妙招就行
    電影《廊橋遺夢》講述了一個婚姻之外的愛情,攝影師羅伯特和家庭主婦佛朗西斯卡中年邂逅,遭遇了一場纏綿悱惻的愛情,佛朗西斯卡出於對家庭的考慮,最後沒能赴約,同羅伯特一起遠走天涯,她把這份意外的愛情深深地埋在心底,而黯然離去的羅伯特繼續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最終客氣他鄉,將自己的手鐲等私人物品寄給了他的所愛。直到佛朗西斯卡去世,她的兒女們才在母親留下的日記和信件中發現了這個秘密。
  • 盤點讓人驚豔的外國電影譯名,魂斷藍橋,廊橋遺夢,經典中的經典
    盤點讓人驚豔的外國影片譯名,魂斷藍橋,經典中的經典現在很多朋友都喜歡看外國的電影電視劇,一部好的外國影片除了電影本身的品質外,影片名也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好的譯名不僅能夠讓電影佳片錦上添花,而且能夠吸引觀眾的眼球,從而收穫不錯的票房。我國清末新興啟蒙思想家嚴復在《天演論》中的「譯例言」講到:「譯事三難:信、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