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跟大家一起來談談一下電影《廊橋遺夢》。人一生會遇見很多人,真愛到底有多少?結婚後又發現真愛,然後又離婚?周而復始嗎?結婚了,就要有擔當,負責任。外面的世界誘惑很大不要自以為是,迷失了自己。害自己不要緊,不要害他人。結了婚以後都一樣,婚姻問題都是出自自身,不改變自己卻打算換個對手重新開始?那還不如找熟悉的對手玩(當然對方有原則問題的屬於例外)。婚後遇到的。更合適的摯愛。那真不一定就是最合適的。反正不要肉體出軌,已經精神出軌了。
如果真的過不下去了,好好談談,好聚好散,不要太傷另一方的心吧。這事確實是一方有點不太道德了,即使是你遇到真愛,可是另一方完全無辜啊。現任和可能的後任,是兩回事,必須分開考量。喜新厭舊型的移情別戀就太low了,糊裡糊塗,不會有好結果。對於現任,只要不是負分的婚姻(愛情也一樣),就值得堅持。如果是負分得,靠你們倆又解決不了,那就分吧。戀愛分手導致的糾紛甚至情殺更多,還是有法律保障的關係更好。
情投意合的今生摯愛,起碼要先認識,然後要了解還要深入了解,最後還要投入感情,絕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因為你的配偶不一定和你溝通很流暢啊,比如冷戰或者吵架,這個時候你只能和其他人交流不是嗎?其實很多婚姻不是因為相愛才在一起。現在大齡未婚的年輕人卻越來越多,晚婚現象越來越普遍,年輕人自己著急不說,父母也跟著急白了頭髮。離婚是因為覺得不合適了,而不是發現更合適的。人這一輩子,婚姻這事兒就像烘山芋,瞬間迸發的熱情時時有,溫碳才能讓它熟並且好吃。
很喜歡電影《廊橋遺夢》看一遍哭一遍,男主和女主之間「發乎情止乎於禮」,女主身上責任與自由的衝突。隨著年歲增長,越來越能理解女主的做法。因為各種現實因素不得不放下一個很愛的人的感受。若真的愛到茶飯不思,寢食難安。那也應該與之前的感情做決斷,再接受這段。雙方都要清清白白的開始,也要看對方什麼態度。感情啊,最怕和稀泥,傷人傷己。
電影《廊橋遺夢》快要結束的時候,曾經那個開著車絕塵而去的攝影師羅伯特·金凱又一次出現在了弗朗西斯卡所在的小鎮。這種情感正是因為不被主流接受,才有吸引力。我們願意這愛情美麗,它即美麗。真的是不同的階段看有不同的感覺,第一次看覺得好美麗的愛情啊!第二次看覺得這TM不是出軌是什麼,渣!第三次看覺得可能愛真的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吧,女主一定是知道如果自己隨著男主離去的話,最好的結局也不過就是現在這樣的家庭狀態,所以最美好的感情,是戛然而止的回味啊!
看完《廊橋遺夢》我真的好難受啊,在電影裡面久久不能出來,哭的稀裡譁啦,我們是不是也會像這裡面的男女主一樣,遇到自己的真愛時,可能我們已經錯過了可以相守一生的機會—我們已經結婚生子,我們有家庭有責任的牽絆,卻沒有自己的自由;也可能我們窮盡一生都找不到自己的最愛在很多事情上,我的同理心已經遠遠超過是非心,當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大概能承認我是個道德感很弱的人了。我只是突然想起白蛾舞動時的晚餐和眼波流轉中的少女時代,想起相遇的廊橋和分別的雨天。用全部的我和我全部的愛,奔赴一場遇見和離別。在一份純粹的感情面前,我無法考慮其他。
總之我的理智不斷提醒我,可理解和可寬恕是兩個概念,「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不是一個公允之人應該採取的態度。誠然,極盡渴望而又極盡克制方能凸顯道德的高點,偷嘗過禁果而又甘於恪守戒律方能體現責任的分量。但我仍然不認為選擇留下是她唯一正當的選擇,我也不認為促使她做出選擇的是道德或責任。選擇哪一種離別,都是出於愛,出於她自己的人格,而無任何被綁架的成分。它不拔高愛情,不貶低人格,不煽動慾念和責任的對立,這是這部電影偉大之所在。雨過之後,我把呼吸的每分每秒都獻給了思念與平靜。呼吸停止之後,我把一切都獻給你,獻給那場廊橋的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