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遺夢》: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追尋歸屬感與價值感

2020-12-22 桂花糖的情感天地

沒人明白一個女人的選擇,結婚生子的時候,一方面是她生命的開始,但另一方面也是結束。你用心照顧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而把個人需求放到一邊。你的孩子得以不斷成長,但當他們離開的時候,你也得從生活的瑣事中解脫出來,去顧及自己的發展,但你已不記得動力是什麼,因為長久以來沒人問過你,包括你自己。

題首的這段話,是電影《廊橋遺夢》的經典臺詞。如果用一段話來解釋整個故事的起因,我想沒有比弗朗西斯卡自述的這段話更為貼切的了。

《廊橋遺夢》的故事雖然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但它所進行的反思與批判卻適用於任何年代以及任何國家。

這部電影是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而改編的一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在家人外出的四天裡邂逅了前來拍攝羅斯曼橋的攝影師羅伯特,倆人墜入愛河,在經歷了短暫的浪漫後,弗朗西斯卡因不願捨棄家庭而選擇與羅伯特痛苦分手,最終選擇把這份濃烈的愛埋藏在心底。

《廊橋遺夢》的意義在於通過一種反常理的方式展現了婚姻世界的真實,既有形式上的精雕細琢,又試圖在現實世界裡尋找一種平衡,看完電影不禁讓我們陷入深深的思考:為什麼僅僅四天的時間,弗朗西斯卡就會愛上另一個男人,為什麼如此濃烈的愛並沒有讓弗朗西斯卡隨他而去?

這些問題,我在20世紀著名的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的著作中中找到了答案,阿德勒說: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歸屬感與價值感。每個人的心理問題的產生,都源於這兩個方面出了問題。

歸屬感來源於愛,價值感來源於社會成就,顯然,劇中的弗朗西斯卡的歸屬感和價值感,在結婚二十年之後,蕩然無存。這種情況下,羅伯特的出現,讓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來分析這部電影,第一第二部分主要分析迫使弗朗西斯卡愛上羅伯特的兩大要素,即歸屬感與價值感的缺失。第三部分著重分析影片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沒有歸屬感的弗朗西斯卡,變成了一個「不知身處何處的家庭主婦」

阿德勒說,所有的心理問題,都是對合作中缺陷的理解。如果一個人跟家人、社會合作沒有缺陷的話,這個人的心理就很健康

弗朗西斯卡的歸屬感缺失,則源於家人之間的合作出了問題。

影片的開場發生在一棟普通的美式別墅裡,房子代表著現代家庭模式的獨立空間。而開場的飯桌戲的精巧調度則彰顯了導演在細節上的精益求精。

從弗朗西斯卡獨自一人準備一家人的早餐,到兒子進到廚房後的面無表情,再到女兒直接換掉媽媽喜歡的音樂,這種設計製造出一個忽視媽媽存在的家庭模式。從媽媽飯前想跟家人聊天的欲言又止,再到每個人都只是低頭自顧自的吃飯,通過媽媽臉上的無奈外顯出家庭成員內部沒有交流溝通的疏離感。

這種感覺,讓弗蘭西斯卡覺得自己在家人心中的地位無足輕重,所以她會說「他們長大了,不再是小孩了,很多事都已經變了」。

是啊,每個孩子小時候,媽媽就是他們的全部,從出生的那刻起,媽媽就扮演著嬰兒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他們幾乎完全依賴媽媽。但隨著孩子的長大,隨著他們越來越自立,他們對媽媽的需求也就沒有像小時候那麼強烈。弗朗西斯卡害怕這種改變,因為這種改變讓她突然找不到自己的價值。

而她跟丈夫之間又是怎樣的呢?劇中有一幕,看似不重要但卻恰到好處的寓意了弗朗西斯卡與丈夫的處境。當攝影師羅伯特提出幫忙做飯時,弗朗西斯卡臉上表現出一絲震驚,正是這一絲震驚,讓觀眾瞬間理解了夫妻二人的合作出現了問題,因為丈夫從來沒有幫自己做過飯,在丈夫眼中,打理家務就是弗朗西斯卡份內的事。我想羅伯特無意提出的幫助,正是點燃弗朗西斯卡愛情火苗的那根火柴吧,因為她在羅伯特身上感受到了平等以及關懷。

弗朗西斯卡與丈夫二十幾年的婚姻,愛情伊始的激情早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家庭瑣事以及每個人的明確分工,丈夫要做的是打理好農場,弗朗西斯卡要做的是打理好家務。心理學教授約翰戈特曼在《幸福的婚姻》一書裡說,夫妻二人從分工明確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在漸漸遠離對方,因為只有那些喜歡相互陪伴、彼此靠近的夫婦才會保持情感投入並守住他們的婚姻。

就像前段時間收官的《幸福三重奏》裡,張國立與妻子鄧捷之間的愛情受到大家稱讚。我們在感嘆張國立夫婦結婚幾十年還依舊讓婚姻保持新鮮感的同時,慢慢也發現他們兩個人的感情之所以幾十年如一日,很大的原因源於夫妻二人之間甜蜜的生活合作方式,從鄧捷做飯張國立打下手,到吃完飯張國立主動洗碗,無不展現出夫妻之間這種親密合作方式。這不僅能讓家庭關係融洽,更可以拉近夫妻之間的距離。

而反觀弗朗西斯卡一家,家庭關係明顯失衡,看似平和,實際上早已因為這些家庭分工互相遠離。

飯桌上是最容易展現家庭百態的地方,影片通過一場飯桌戲,輕鬆的為觀眾展現出了婚姻眾生相,讓觀眾了解到弗朗西斯卡歸屬感缺失的原因,敘事可謂是乾淨利落高效。

而正是這種家庭關係的疏離,讓弗朗西斯卡內心無比的孤獨,所以當第一次碰到羅伯特問路時,便毫不猶豫的坐上羅伯特的車並親自為他指路,路上她與羅伯特侃侃而談,不斷追問著羅伯特的經歷,這並不意味著她是一個輕佻的女人,而是長期與家人的之間的「失語」,在遇到這個陌生男人時頃刻釋放,與其說羅伯特是那個對的人,不如說羅伯特只是出現在了對的時間。

沒有價值感的弗朗西斯卡,生活過成了「不是少女時代幻想的樣子」

阿德勒說:一個人只有時刻感受到與社會的聯結,他才不至於迷失自我。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可以讓他覺得自己的才能和人格受到社會重視,能在團體中享有一定地位和聲譽,這種良好的社會價值能讓他產生積極情感體驗。有此情感體驗者通常表現為自信、自尊和自強;反之,則易產生自卑感。

劇中弗朗西斯卡反覆重複自己是「不知身處何處的家庭主婦」,其實就是因為她的自我價值感的缺失,導致自己的無所適從的感覺。

從她形容的生活環境中我們可以看出,她也曾有過夢想,也曾對美好生活有過憧憬,她說:

這裡人很好,也很安靜,大家都互相幫助,但這並不是我少女時代所幻想的樣子。

她少女時代所幻想的樣子是什麼樣的呢?我想跟大多數女人一樣,有一個一生相愛的伴侶,還有一份能體驗自己價值的工作。

可弗朗西斯卡的價值感在哪呢?年少的時候或許有過,婚前她曾是位老師,並且有學生在她的幫助下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或許,這曾是她人生中最高光的時刻了,但當羅伯特問她為什麼放棄時,她說一是因為有了孩子,二是丈夫不喜歡她的工作。

但她潛意識裡是需要這份價值感的,所以她對羅伯特的經歷特別感興趣,當羅伯特在描述自己的豐富多彩的工作經歷時,她的眼中閃出了一絲嚮往的光。

羅伯特看到了這束光,所以他說:你顯然很眷戀這份工作。

那一刻,弗朗西斯卡內心早已搖搖欲墜的城牆轟然崩塌,或許她自己都不明白為什麼只因幾句話幾個細節就就足以讓她愛上這個男人,可以讓她冒著被世人唾棄的風險三番兩次的主動約見羅伯特。但我想觀眾已經知道了答案,家庭讓弗朗西斯卡放棄了自己,而羅伯特則讓她喚醒了自己。

弗朗西斯卡在日記裡寫道:

他能讀懂所有人,不管我想要什麼,他都努力去做,我所了解的我消失的無影無蹤,我就像變了一個人,可我比以前更像我自己。

看到這不得不提影片的絕妙之處,故事情節巧妙的設計,讓「出軌」這種被人唾棄的行為,在丈夫的不解風情以及羅伯特的善解人意的對比之下,變成了一個迷失自我的家庭主婦,一步步找回自我的心路歷程。

反觀弗朗西斯卡的這段經歷,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的是在她內心的城牆搖搖欲墜的時候羅伯特恰巧出現了,必然的是即使沒有羅伯特,或許還會有另外一個人。因為羅伯特不是導致他們婚姻出現問題的導火索,歸屬感與價值感的缺失才是。

這部影片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1.婚姻不是用來保存愛情的,它是責任,是親情,是信任與依賴

正所謂一千個觀眾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對《廊橋遺夢》所帶來的社會價值,大家也是褒貶不一,很多人說這是一部歌頌婚外戀的電影,但我卻不這麼看,其實從弗朗西斯卡放棄與羅伯特遠走高飛的那一刻,我們就知道創作者的用意了。

《奇葩說》有一期,蔡康永在談到《廊橋遺夢》時說道:

人們為什麼遇到今生摯愛要離婚?無非是希望下一次婚姻,能保住這個愛情。如果你這樣想,勢必要幻滅,因為你搞錯了方向,婚姻不是用來保存愛情的,愛情一旦進入婚姻,就會轉變為其他的東西,它會轉變為家庭,它會轉變為親情,它會轉變為信任與依賴,它就是不會一直是當初的愛情模樣。

我想弗朗西斯卡深諳其道,所以她對羅伯特說:

「如果我們離開了,這樣的愛情就會消失,我想永遠擁有它,想用餘生這樣愛著你,我不能為了新生活就把現有的生活全部拋棄,我能做的,就是將它留存在我的心裡」

而她也知道她的選擇對兩個孩子來講意味著什麼。她知道孩子對婚姻的早期印象是來源於父母,如果家庭破裂,當然也沒法好好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

很顯然,弗朗西斯卡的選擇是正確的。因為此刻正在讀這封信、雙雙面臨家庭危機的兒女意識到了媽媽的良苦用心,也明白了婚姻的真諦,倆人在媽媽的影響下,互相跟自己的伴侶和解。

2.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圖

阿德勒說,歸屬感與價值感才是每個人生命的意義,當一個人找不到自己生命意義所在時,就會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問題。他認為,每個人都是背負著三大約束而生:

① 為了與地球資源更好地共存而必須進行工作;

② 為了以自己孱弱的軀體對抗生存環境中各種危險而必須與其他人類配合、相處;

③ 為了繁衍後代而必須面對和處理兩性關係。

換種方式說,每個人完整的人生地圖應該是:職業關係、社會關係和婚姻關係。

如果一個人把一生的希望押在婚姻上,這對自己、對伴侶都是一種枷鎖,當你慢慢發現「婚姻不是從此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的真相時,你就容易陷入一種困頓,容易陷入深深的落寞以及被忽視的不存在感,很容易覺得自己的存在沒有價值跟意義。

我們要學會正確衡量愛情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一個沒有價值感的人,活得是不幸福的,愛情可以給你歸屬感,但給不了你價值感。

3.學會合作

阿德勒說:愛和婚姻,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付出的互相合作關係。劇中的弗朗西斯卡夫婦感情危機,正是因為不會在夫妻關係中互相合作而導致的。而她愛上羅伯特,也正是因為羅伯特的主動合作開始的。

但她的丈夫是愛她的,這點在他臨死時說的話我們就可以看出:

我特別愛你,我知道你有自己的夢想,很抱歉我沒有讓你完成它

他們兩個人是相愛的,不然弗朗西斯卡不會放棄所有跟隨丈夫來到這個陌生的城市,只不過當初的激情已被生活瑣事磨滅,可我們每個人的婚姻世界不都是這樣嗎?每段親密關係不都是會經歷絢麗期、幻滅期、內省期、啟示期這四個階段嗎?一段良好的親密關係,不在於起初有多麼絢麗,而在於激情退去後,兩個人還依然願意互相付出,互相合作。

結語:

一部成功的電影,不僅需要從內容上貼近觀眾感興趣的主題,更要在在形式上與時俱進。《廊橋遺夢》顯然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影片所展現的內容,無疑是創作者對當下婚姻世界的一種思索。

很多時候,打敗一個人的往往不是生活中的磨難,更多時候是自我否定以及自我懷疑,你只有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圖,並且學會與這三種關係的合作,才可以獲得獨立的人格和自我價值,而不只是一顆依附於別人身上的藤蔓。這是電影告訴我們道理,也是時代賦予的一種意義。

相關焦點

  • 《廊橋遺夢》給人們的啟示是什麼
    《廊橋遺夢》用一個表面被人所不齒的「婚外戀」故事,教人思考:一個女人,面對家庭、責任,世俗限制太多,哪怕是一輩子僅有一次的真愛,也只能存於記憶,成為活著的嚮往和死後的歸宿,既無奈又現實。一、《廊橋遺夢》故事梗概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人到中年,有一個丈夫、一雙兒女,在美國愛荷華州的一個農場,相夫教子,過著波瀾不驚的生活。如果不出什麼意外,她也許會一輩子這麼生活下去。
  • 《廊橋遺夢》:能夠相遇已經很幸運了,多少人終其一生,求而不得
    前面一種總是能被時間很好的治癒,畢竟得不到回應的愛情不見的是一件可以堅持的事情,一段時間之後便能很快地轉移感情;但是第二種卻總是能讓人懷念一生,因為我要多幸運才能在茫茫人海當中遇見你與你相愛,可是又有多少遺憾,讓我最後在茫茫人海中錯過了你。而《廊橋遺夢》屬於後面那一種。
  • 《廊橋遺夢》:其實,不是每個有婚外情的女人,都是壞女人
    作者|儒桐 編輯|欣欣還是在大學的時候看的《廊橋遺夢》,那時候還只會感慨愛情的浪漫與美好,也遺憾為什麼有情人沒有終成眷屬。如今,十年的光陰已經過去,再去看這個最唯美的婚外情影片,又有一些新的體會。或許是因為也已經結婚多年,有些感同身受,我發現了原來婚外情離我們如此之近。
  • 《廊橋遺夢》觀後感,愛情,一生遇到一次就足夠了
    在朋友的推薦下,看了一部經典電影《廊橋遺夢》,感觸頗深,據說當年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在美國掀起了離婚潮,有人說這是一部為「婚外戀」搖旗啦喊的電影,說這部電影三觀不正。現在,很多人不婚,很多人離婚,很多人都對婚姻失去了信心和期望。我期望這些人,或許也可以靜下心來,好好看看這一部《廊橋遺夢》,去體會什麼是責任,什麼是心底的美好。
  • 《廊橋遺夢》人的一生之中總會遇見一個人
    今天和大家聊一部被譽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婚外情電影—《廊橋遺夢》,聊聊男主角K的把妹套路。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家庭婦女弗在丈夫和孩子外出的四天裡,與一個從遠方而來的攝影師 K墜入愛河後又分離的故事。當K第一次見到家庭婦女弗問路時,他們只是一般的陌生人關係。
  • 《廊橋遺夢》:短暫歡愉成為情感永恆,藝術之外才是真實人生
    《廊橋遺夢》是一個關於出軌卻能念念不忘,且能保持餘生忠貞的浪漫故事。它的經典不在於揭穿了婚外戀的真相,而是在殘忍的真相下包裹著以真愛為名的甜美外衣。 有多少女人在弗朗西斯卡身上讀懂了婚姻的真諦,原來生活本就是一場虛無的幻象?有多少婚姻嫁給了適婚的人,卻念念不忘心裡的人?
  • 《廊橋遺夢》:淺析影片成為經典的三個要素
    長久以來,人們對「婚內出軌」這件事嗤之以鼻,但凡在影片或者身邊人身上看到此類情節,同情「被戴帽者」的同時也對破壞別人家庭的第三者視如敝屣。所以當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廊橋遺夢》面世時,曾一度讓很多喜歡這部文學作品的讀者的和那些那些帶著有色眼鏡的讀者陷入爭執。
  • 電影《廊橋遺夢》,最美好的感情,是戛然而止的回味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一起來談談一下電影《廊橋遺夢》。人一生會遇見很多人,真愛到底有多少?結婚後又發現真愛,然後又離婚?周而復始嗎?結婚了,就要有擔當,負責任。外面的世界誘惑很大不要自以為是,迷失了自己。害自己不要緊,不要害他人。
  • 《廊橋遺夢》:生命只有一次,愛與責任,哪個重要?
    從前車馬很慢,一生只夠愛一人。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各種APP充斥在每個人的手機裡。既方便又快捷。但是在快節奏生活的今天,好像愛情也變成了快餐品。我們有時也會渴望,原來慢節奏的生活,但是好像停不下來。《廊橋遺夢》是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據悉,他只花了11天時間就寫完了《廊橋遺夢》,出版後受到追捧,被翻譯成35種語言,銷量超過1200萬本。這本書中講了一段有違常理的愛情故事。攝影家羅伯特金凱德和農夫的妻子弗朗西斯卡,偶然相遇,卻仿佛命定的愛情。
  • 如何評價電影《廊橋遺夢》?
    《廊橋遺夢》講的是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在情感與家庭之間的割捨,衝破道德束縛,最終沒有過脫家庭的禁錮的一部經典電影。也是一部剖析女性在乏味生活之中尋找自己曾經失落的夢和擁有不變的情感。當年看電影《廊橋遺夢》只覺得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浪漫、唯美的愛情感動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再來看這部電影,感覺女主人弗朗西斯卡在生活中並不幸福,枯燥乏味的生活讓弗朗西斯卡有點厭倦,是情感無處適放,就像電影臺詞說的一樣,"當一個女人結了婚,就意味著,生活的起點,也是終點"
  • 《廊橋遺夢》是一部愛情小說嗎?是,同時它也在述說詩與遠方
    《廊橋遺夢》,是一部愛情小說嗎?是,但不僅僅是。羅伯特·金凱德與弗朗西斯卡的愛情故事令人動容,儘管,它描寫的是一段為世俗道德所不容的婚外情。相較於身邊的丈夫子女鄰居,弗朗西斯卡同樣是與眾不同的,她喜歡詩歌與文學,喜歡音樂與讀書,但這些,身邊人都不喜歡,她只好獨自一人品味這些,內心有難以言說的孤獨與寂寞。
  • 《廊橋遺夢》:那時只關注婚外真情,今天方讀出靈魂甦醒
    我曾經看過的《廊橋遺夢》版本多年前的某一天,我在本市圖書城瀏覽。不經意看到了這本薄薄的小書《廊橋遺夢》。因為封面上的幾個字——"風靡美國的暢銷書"而對它發生了興趣。當我開始閱讀後,很快就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並深深感動,甚至潸然淚下。電影和電視劇很容易使人落淚,因為視覺的衝擊力非常容易在人的感官引起共鳴。但是,面對一些文字很自然地落淚,這在我卻是極少見的。
  • 愛情片《廊橋遺夢》,豆瓣8.6分,你看好中年婚外戀嗎?
    將《廊橋遺夢》看作一部「美化婚外戀」的電影是粗俗的,將《廊橋遺夢》看作一部「和諧社會,回歸家庭」的電影又是膚淺的,它更多表現的是一種抉擇,一種個人幸福與道德枷鎖下的掙扎。在我漸漸成長的歲月中,我越發感覺,婚姻本質不是為了讓人幸福,它的作用是為了維繫社會組織,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甚至可以說,它是反人性的。
  • 電影《廊橋遺夢》原著作者去世_追光燈_澎湃新聞-The Paper
    電影《廊橋遺夢》原著作者去世 澎湃新聞記者 楊寶寶 實習生 何清 剪輯 薛松 暢銷書《廊橋遺夢》作者羅伯特·詹姆斯·沃勒
  • 《廊橋遺夢》:安慰了沒遇到愛的人,鼓勵了遇到愛的人
    一部《廊橋遺夢》完美地把遭唾棄的婚外情和美好的愛情結合在一起,看的人各取所需。《廊橋遺夢》是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而改編的一部電影。影片開始時,洛琳和邁克姐弟兩人都面臨著家庭離異的困擾。這時母親弗朗西斯卡去世的消息將他們召回了童年時生活的鄉村。在母親留下的一封長信中他們了解到了母親深埋在心底的一段感情秘密。1965年的一天,一家人都去了集市。弗朗西斯卡獨自留在家中。攝影記者羅伯特·金凱的車停在了門前。他向她打聽曼迪遜橋的所在。弗朗西斯卡上車親自帶他到了橋邊。
  • 閱讀世界|廊橋遺夢的點滴
    小編趁著世界讀書日時,在網上買了許多書,其中包括一本《廊橋遺夢》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這本書。這本書很短,大概一百多頁,基本上兩三個小時就可以讀完。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一對兄妹在整理母親的遺物時翻檢出了一段塵封往事。
  • 《廊橋遺夢》那麼美的愛,為什麼要開始呢
    《廊橋遺夢》那麼美的愛,為什麼要開始呢 《廊橋遺夢》是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是中年以後的西斯卡和羅伯特無意之間的相遇,只有四天愛情引發的終生不忘,死後骨灰都灑在廊橋,以求相依相偎。
  • 《廊橋遺夢》不僅僅是關於愛,還有關於另一個自我
    《廊橋遺夢》是一部關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家庭主婦弗朗西絲卡和《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羅伯特四天時光的經典老電影。弗朗西絲卡死後,她的兒子在她的遺體中發現了一個長信,上面寫著她這四天時光,並讓兒子把骨灰撒在廊橋邊上。
  • 諾米·梅蘭特的《珍品》,是法版的《廊橋遺夢》,浪漫主義的終結
    法國電影《珍品》呈現出來的藝術氣質,就沒有什麼蒼生的大情感,講的都是個人的極致情感和藝術追求問題。所以,將《珍品》放在我們的文化語境當中去解讀,就會出現大量的「子不語」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又往往是法國浪漫主義想要深究的內容。以我們最學究的眼光看《珍品》,不過是一部法國版本的《廊橋遺夢》,把老公之外追求更多肉體和精神歡愉的女人「神化」了罷了。
  • 你以為《廊橋遺夢》講的是婚外情故事,女主的內心卻出賣了一切!
    下著細雨的下午,重溫了《廊橋遺夢》這部經典影視作品,看著彈幕裡大家關於這是不是愛情的討論,恍然發現:歷經歲月變遷,經歷並懂得生活的人才能真正看懂這部片子。年少時看《廊橋遺夢》,滿腦子出現的詞語都是浪漫、唯美、動心、沉醉,男女主角之間的互相懂得,郊外夕陽下的長橋,藍色的野花;溫暖燈光下的相擁起舞,深情的親吻,長長久久的擁抱。下雨天的那一場訣別,更是讓人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