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明白一個女人的選擇,結婚生子的時候,一方面是她生命的開始,但另一方面也是結束。你用心照顧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而把個人需求放到一邊。你的孩子得以不斷成長,但當他們離開的時候,你也得從生活的瑣事中解脫出來,去顧及自己的發展,但你已不記得動力是什麼,因為長久以來沒人問過你,包括你自己。
題首的這段話,是電影《廊橋遺夢》的經典臺詞。如果用一段話來解釋整個故事的起因,我想沒有比弗朗西斯卡自述的這段話更為貼切的了。
《廊橋遺夢》的故事雖然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但它所進行的反思與批判卻適用於任何年代以及任何國家。
這部電影是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而改編的一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在家人外出的四天裡邂逅了前來拍攝羅斯曼橋的攝影師羅伯特,倆人墜入愛河,在經歷了短暫的浪漫後,弗朗西斯卡因不願捨棄家庭而選擇與羅伯特痛苦分手,最終選擇把這份濃烈的愛埋藏在心底。
《廊橋遺夢》的意義在於通過一種反常理的方式展現了婚姻世界的真實,既有形式上的精雕細琢,又試圖在現實世界裡尋找一種平衡,看完電影不禁讓我們陷入深深的思考:為什麼僅僅四天的時間,弗朗西斯卡就會愛上另一個男人,為什麼如此濃烈的愛並沒有讓弗朗西斯卡隨他而去?
這些問題,我在20世紀著名的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的著作中中找到了答案,阿德勒說: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歸屬感與價值感。每個人的心理問題的產生,都源於這兩個方面出了問題。
歸屬感來源於愛,價值感來源於社會成就,顯然,劇中的弗朗西斯卡的歸屬感和價值感,在結婚二十年之後,蕩然無存。這種情況下,羅伯特的出現,讓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來分析這部電影,第一第二部分主要分析迫使弗朗西斯卡愛上羅伯特的兩大要素,即歸屬感與價值感的缺失。第三部分著重分析影片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沒有歸屬感的弗朗西斯卡,變成了一個「不知身處何處的家庭主婦」
阿德勒說,所有的心理問題,都是對合作中缺陷的理解。如果一個人跟家人、社會合作沒有缺陷的話,這個人的心理就很健康。
弗朗西斯卡的歸屬感缺失,則源於家人之間的合作出了問題。
影片的開場發生在一棟普通的美式別墅裡,房子代表著現代家庭模式的獨立空間。而開場的飯桌戲的精巧調度則彰顯了導演在細節上的精益求精。
從弗朗西斯卡獨自一人準備一家人的早餐,到兒子進到廚房後的面無表情,再到女兒直接換掉媽媽喜歡的音樂,這種設計製造出一個忽視媽媽存在的家庭模式。從媽媽飯前想跟家人聊天的欲言又止,再到每個人都只是低頭自顧自的吃飯,通過媽媽臉上的無奈外顯出家庭成員內部沒有交流溝通的疏離感。
這種感覺,讓弗蘭西斯卡覺得自己在家人心中的地位無足輕重,所以她會說「他們長大了,不再是小孩了,很多事都已經變了」。
是啊,每個孩子小時候,媽媽就是他們的全部,從出生的那刻起,媽媽就扮演著嬰兒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他們幾乎完全依賴媽媽。但隨著孩子的長大,隨著他們越來越自立,他們對媽媽的需求也就沒有像小時候那麼強烈。弗朗西斯卡害怕這種改變,因為這種改變讓她突然找不到自己的價值。
而她跟丈夫之間又是怎樣的呢?劇中有一幕,看似不重要但卻恰到好處的寓意了弗朗西斯卡與丈夫的處境。當攝影師羅伯特提出幫忙做飯時,弗朗西斯卡臉上表現出一絲震驚,正是這一絲震驚,讓觀眾瞬間理解了夫妻二人的合作出現了問題,因為丈夫從來沒有幫自己做過飯,在丈夫眼中,打理家務就是弗朗西斯卡份內的事。我想羅伯特無意提出的幫助,正是點燃弗朗西斯卡愛情火苗的那根火柴吧,因為她在羅伯特身上感受到了平等以及關懷。
弗朗西斯卡與丈夫二十幾年的婚姻,愛情伊始的激情早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家庭瑣事以及每個人的明確分工,丈夫要做的是打理好農場,弗朗西斯卡要做的是打理好家務。心理學教授約翰戈特曼在《幸福的婚姻》一書裡說,夫妻二人從分工明確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在漸漸遠離對方,因為只有那些喜歡相互陪伴、彼此靠近的夫婦才會保持情感投入並守住他們的婚姻。
就像前段時間收官的《幸福三重奏》裡,張國立與妻子鄧捷之間的愛情受到大家稱讚。我們在感嘆張國立夫婦結婚幾十年還依舊讓婚姻保持新鮮感的同時,慢慢也發現他們兩個人的感情之所以幾十年如一日,很大的原因源於夫妻二人之間甜蜜的生活合作方式,從鄧捷做飯張國立打下手,到吃完飯張國立主動洗碗,無不展現出夫妻之間這種親密合作方式。這不僅能讓家庭關係融洽,更可以拉近夫妻之間的距離。
而反觀弗朗西斯卡一家,家庭關係明顯失衡,看似平和,實際上早已因為這些家庭分工互相遠離。
飯桌上是最容易展現家庭百態的地方,影片通過一場飯桌戲,輕鬆的為觀眾展現出了婚姻眾生相,讓觀眾了解到弗朗西斯卡歸屬感缺失的原因,敘事可謂是乾淨利落高效。
而正是這種家庭關係的疏離,讓弗朗西斯卡內心無比的孤獨,所以當第一次碰到羅伯特問路時,便毫不猶豫的坐上羅伯特的車並親自為他指路,路上她與羅伯特侃侃而談,不斷追問著羅伯特的經歷,這並不意味著她是一個輕佻的女人,而是長期與家人的之間的「失語」,在遇到這個陌生男人時頃刻釋放,與其說羅伯特是那個對的人,不如說羅伯特只是出現在了對的時間。
沒有價值感的弗朗西斯卡,生活過成了「不是少女時代幻想的樣子」
阿德勒說:一個人只有時刻感受到與社會的聯結,他才不至於迷失自我。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可以讓他覺得自己的才能和人格受到社會重視,能在團體中享有一定地位和聲譽,這種良好的社會價值能讓他產生積極情感體驗。有此情感體驗者通常表現為自信、自尊和自強;反之,則易產生自卑感。
劇中弗朗西斯卡反覆重複自己是「不知身處何處的家庭主婦」,其實就是因為她的自我價值感的缺失,導致自己的無所適從的感覺。
從她形容的生活環境中我們可以看出,她也曾有過夢想,也曾對美好生活有過憧憬,她說:
這裡人很好,也很安靜,大家都互相幫助,但這並不是我少女時代所幻想的樣子。
她少女時代所幻想的樣子是什麼樣的呢?我想跟大多數女人一樣,有一個一生相愛的伴侶,還有一份能體驗自己價值的工作。
可弗朗西斯卡的價值感在哪呢?年少的時候或許有過,婚前她曾是位老師,並且有學生在她的幫助下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或許,這曾是她人生中最高光的時刻了,但當羅伯特問她為什麼放棄時,她說一是因為有了孩子,二是丈夫不喜歡她的工作。
但她潛意識裡是需要這份價值感的,所以她對羅伯特的經歷特別感興趣,當羅伯特在描述自己的豐富多彩的工作經歷時,她的眼中閃出了一絲嚮往的光。
羅伯特看到了這束光,所以他說:你顯然很眷戀這份工作。
那一刻,弗朗西斯卡內心早已搖搖欲墜的城牆轟然崩塌,或許她自己都不明白為什麼只因幾句話幾個細節就就足以讓她愛上這個男人,可以讓她冒著被世人唾棄的風險三番兩次的主動約見羅伯特。但我想觀眾已經知道了答案,家庭讓弗朗西斯卡放棄了自己,而羅伯特則讓她喚醒了自己。
弗朗西斯卡在日記裡寫道:
他能讀懂所有人,不管我想要什麼,他都努力去做,我所了解的我消失的無影無蹤,我就像變了一個人,可我比以前更像我自己。
看到這不得不提影片的絕妙之處,故事情節巧妙的設計,讓「出軌」這種被人唾棄的行為,在丈夫的不解風情以及羅伯特的善解人意的對比之下,變成了一個迷失自我的家庭主婦,一步步找回自我的心路歷程。
反觀弗朗西斯卡的這段經歷,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的是在她內心的城牆搖搖欲墜的時候羅伯特恰巧出現了,必然的是即使沒有羅伯特,或許還會有另外一個人。因為羅伯特不是導致他們婚姻出現問題的導火索,歸屬感與價值感的缺失才是。
這部影片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1.婚姻不是用來保存愛情的,它是責任,是親情,是信任與依賴
正所謂一千個觀眾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對《廊橋遺夢》所帶來的社會價值,大家也是褒貶不一,很多人說這是一部歌頌婚外戀的電影,但我卻不這麼看,其實從弗朗西斯卡放棄與羅伯特遠走高飛的那一刻,我們就知道創作者的用意了。
《奇葩說》有一期,蔡康永在談到《廊橋遺夢》時說道:
人們為什麼遇到今生摯愛要離婚?無非是希望下一次婚姻,能保住這個愛情。如果你這樣想,勢必要幻滅,因為你搞錯了方向,婚姻不是用來保存愛情的,愛情一旦進入婚姻,就會轉變為其他的東西,它會轉變為家庭,它會轉變為親情,它會轉變為信任與依賴,它就是不會一直是當初的愛情模樣。
我想弗朗西斯卡深諳其道,所以她對羅伯特說:
「如果我們離開了,這樣的愛情就會消失,我想永遠擁有它,想用餘生這樣愛著你,我不能為了新生活就把現有的生活全部拋棄,我能做的,就是將它留存在我的心裡」
而她也知道她的選擇對兩個孩子來講意味著什麼。她知道孩子對婚姻的早期印象是來源於父母,如果家庭破裂,當然也沒法好好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
很顯然,弗朗西斯卡的選擇是正確的。因為此刻正在讀這封信、雙雙面臨家庭危機的兒女意識到了媽媽的良苦用心,也明白了婚姻的真諦,倆人在媽媽的影響下,互相跟自己的伴侶和解。
2.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圖
阿德勒說,歸屬感與價值感才是每個人生命的意義,當一個人找不到自己生命意義所在時,就會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問題。他認為,每個人都是背負著三大約束而生:
① 為了與地球資源更好地共存而必須進行工作;
② 為了以自己孱弱的軀體對抗生存環境中各種危險而必須與其他人類配合、相處;
③ 為了繁衍後代而必須面對和處理兩性關係。
換種方式說,每個人完整的人生地圖應該是:職業關係、社會關係和婚姻關係。
如果一個人把一生的希望押在婚姻上,這對自己、對伴侶都是一種枷鎖,當你慢慢發現「婚姻不是從此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的真相時,你就容易陷入一種困頓,容易陷入深深的落寞以及被忽視的不存在感,很容易覺得自己的存在沒有價值跟意義。
我們要學會正確衡量愛情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一個沒有價值感的人,活得是不幸福的,愛情可以給你歸屬感,但給不了你價值感。
3.學會合作
阿德勒說:愛和婚姻,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付出的互相合作關係。劇中的弗朗西斯卡夫婦感情危機,正是因為不會在夫妻關係中互相合作而導致的。而她愛上羅伯特,也正是因為羅伯特的主動合作開始的。
但她的丈夫是愛她的,這點在他臨死時說的話我們就可以看出:
我特別愛你,我知道你有自己的夢想,很抱歉我沒有讓你完成它
他們兩個人是相愛的,不然弗朗西斯卡不會放棄所有跟隨丈夫來到這個陌生的城市,只不過當初的激情已被生活瑣事磨滅,可我們每個人的婚姻世界不都是這樣嗎?每段親密關係不都是會經歷絢麗期、幻滅期、內省期、啟示期這四個階段嗎?一段良好的親密關係,不在於起初有多麼絢麗,而在於激情退去後,兩個人還依然願意互相付出,互相合作。
結語:
一部成功的電影,不僅需要從內容上貼近觀眾感興趣的主題,更要在在形式上與時俱進。《廊橋遺夢》顯然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影片所展現的內容,無疑是創作者對當下婚姻世界的一種思索。
很多時候,打敗一個人的往往不是生活中的磨難,更多時候是自我否定以及自我懷疑,你只有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圖,並且學會與這三種關係的合作,才可以獲得獨立的人格和自我價值,而不只是一顆依附於別人身上的藤蔓。這是電影告訴我們道理,也是時代賦予的一種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