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遺夢》:能夠相遇已經很幸運了,多少人終其一生,求而不得

2020-12-14 小星星的情感觀

說起愛情,能修成正果的是幸福,但愛而不得才是人生常態。愛而不得我想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傾盡了全力也無法感動對方的骨感,另一種是愛了,深愛過,最後卻不得不遺憾地告別。

前面一種總是能被時間很好的治癒,畢竟得不到回應的愛情不見的是一件可以堅持的事情,一段時間之後便能很快地轉移感情;但是第二種卻總是能讓人懷念一生,因為我要多幸運才能在茫茫人海當中遇見你與你相愛,可是又有多少遺憾,讓我最後在茫茫人海中錯過了你。

而《廊橋遺夢》屬於後面那一種。

一、人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有人說世間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希望你也相信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不早不晚的等在一個地方與你相遇,而他的出現是為了讓你知道,你在這個世上真的不是一個人,我們終將能遇見。

羅伯特 ·金凱德和弗朗西斯卡的相遇就是宿命安排的重逢。兩個真正契合的靈魂相互碰撞的時候並不需要多少的寒暄和套路,而是這個人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你仿佛能看到另一個自己,然後能做的就是不自覺地跟隨他的腳步不斷地靠近彼此。

大家都說羅伯特·金凱德是屬於森系的男人,而弗朗西斯卡卻被農莊束縛了一生。因為她曾說過:「這不是我少女時夢想的地方。」那個能給她夢想的生活的男人卻還是跨越了山川大海找到了她,一切就是恰到好處,仿佛這份愛遲了很多很多年。

對於愛情,我們基本上沒有人可以拒絕,無論是你處於哪個年齡階段。已經四十歲的弗朗西斯卡在他的面前迎來了自己生命裡最美麗的時刻,愛情總是能讓一個人重新綻放,讓人重生,哪怕是拼盡全力耗盡今生的時光。

二、愛情的最高境界是成全,她選擇責任,他選擇成全

愛情是兩個人的結合,但是背後所背負的是一個家庭的幸福。面對著必然到來的選擇,弗朗西斯卡選擇了家庭和負責任,她不是一個被愛情衝昏頭腦的女人,也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遭受別人異樣的眼光,哪怕她深愛著羅伯特·金凱德。

她把自己的半生都獻給了她的家庭、丈夫和孩子,也困在了那個不是她夢想的地方,但是即便內心再多的掙扎和憂鬱,最後的她都沒有選擇要離開那個禁錮自己夢想的地方,也沒有離開家庭。

羅伯特·金凱,這位在五十多歲時找到自己心愛的人的男人,選擇了尊重弗朗西斯卡的選擇,悄悄地滿足了他心愛的女人。之後,他帶著對她的思念四處奔波,不再打擾她的生活。他把她的名字刻在卡片上,放在他心裡最近的位置。

為何我覺得這兩個人的感情讓人感動呢?其實對於兩個人來說都是最艱難的選擇,沒有人不想忠於愛情,忠於夢想,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想要過上這樣的生活卻早以犧牲別人的幸福為代價,破壞他人的家庭為形式,這樣難免違背自己的內心和道德。

最後相愛的兩個人努力恪守了應該是要尊重對方選擇的生活方式,你選擇對家庭負責任,而我成全你的選擇。

三、有些人遇見就已經是幸運了,沒能在一起也不必遺憾

在愛情的世界裡,他們兩個人能夠幸運地遇見彼此。

正如羅伯特·金凱德說:「我不喜歡自憐自艾。我不是這種人。而且大多數時候,我不是這種感覺。相反,我有感激之情,因為至少找到了你。我們本來也可能像一閃而過的兩粒宇宙塵埃一樣失之交臂。」

故事的開頭是兩個人的相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親近可以讓幸福感增加,但是會有相遇就會有分別,那就是故事的結尾,而這種分別總是伴隨著痛苦和悲傷。

在羅伯特·金凱生命的最後,他對現實沒有怨言,相反,他深深地感激著。他很慶幸,曾經兩個人有過一段溫馨的戀情,因為有很多人在不斷地尋找真愛,他很幸運地找到了自己的女神弗朗西斯卡。他們的結局很可惜,但有些戀愛過程就足夠了。

一個人的生命可以很長也可以很短,但真正的為自己而活的日子其實也沒有多少天,四天的愛情照亮了兩個人的餘生,雖然對方不在身邊,但能在茫茫人海當中相遇,那已經是很大的幸運了。

因為不是所有有緣的人都能有機會和彼此度過餘生,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生命當中那個對的人。能和對的人度過餘生應該會很幸福吧,但是他們沒有實現,可也不負今生遇見。

四、舊夢是好夢,沒有實現,但也很高興我有過這些夢

從道德層面來說,《廊橋遺夢》並不算得上一個好故事,但是從故事本身的情節來說,它的確是一個好夢。因為兩個人深愛過,但卻彼此成全。一個選擇了收起自己的感情,回歸家庭,一個付出了不求回報,成全彼此。

那個被農莊禁錮一生的弗朗西斯卡最後沉睡在康橋邊上,她的前半生是被家庭所牽絆困于田野之間,她的後半生在回憶裡沉淪,守護在彼此相遇的廊橋之間。

她說:「我把我活的生命給了我的家庭,我把剩下的遺體給羅伯特·金凱德。」

羅伯特·金凱德選擇後半生在旅途中度過,聽到那首叫《弗朗西斯卡》的樂曲的時候落淚,那些不曾和她說過的話,不曾一起做的事,只有在死後才能與她見面了,只有那張她親手寫給他的字條,才能證明那個女孩曾經那麼真真切切地出現在過他的生命當中。

故事的結局總是讓讀故事的人哭,聽故事的人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影子。這本書教我們如何選擇和如何面對離別。

在那些我們愛而不得的感情面前,我們認為舊夢是一個美好的夢,就算是無法實現的。這不會影響到這是一個好夢。我們兩個人不能共度餘生,但也不負曾經遇見。

事實上,很多人都想成為弗朗西斯卡,但生活中不會有這樣一個靈魂照亮羅伯特·金凱。我們把生活和理想分成兩條相交的平行線,在彼此的故事中,這是幻覺中的無影點。我們被這個故事感動得流淚,為自己嘆息。

多少人終其一生,求而不得。

本文配圖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必刪。

相關焦點

  • 《廊橋遺夢》: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追尋歸屬感與價值感
    題首的這段話,是電影《廊橋遺夢》的經典臺詞。如果用一段話來解釋整個故事的起因,我想沒有比弗朗西斯卡自述的這段話更為貼切的了。《廊橋遺夢》的故事雖然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但它所進行的反思與批判卻適用於任何年代以及任何國家。
  • 《廊橋遺夢》觀後感,愛情,一生遇到一次就足夠了
    在朋友的推薦下,看了一部經典電影《廊橋遺夢》,感觸頗深,據說當年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在美國掀起了離婚潮,有人說這是一部為「婚外戀」搖旗啦喊的電影,說這部電影三觀不正。自己應該盡的責任,自己用了一輩子去做好了,自己的人生,在最美好的時候,遇到了最美好的人,不是遇到了感動,還遇到了理解,遇到了愛情,即便最後沒有相守一生,但能遇到,能體驗過最純粹的愛情,就已經比大多數人要幸福許多了。
  • 《廊橋遺夢》:短暫歡愉成為情感永恆,藝術之外才是真實人生
    《廊橋遺夢》是一個關於出軌卻能念念不忘,且能保持餘生忠貞的浪漫故事。它的經典不在於揭穿了婚外戀的真相,而是在殘忍的真相下包裹著以真愛為名的甜美外衣。 有多少女人在弗朗西斯卡身上讀懂了婚姻的真諦,原來生活本就是一場虛無的幻象?有多少婚姻嫁給了適婚的人,卻念念不忘心裡的人?
  • 電影《廊橋遺夢》,最美好的感情,是戛然而止的回味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一起來談談一下電影《廊橋遺夢》。人一生會遇見很多人,真愛到底有多少?結婚後又發現真愛,然後又離婚?周而復始嗎?結婚了,就要有擔當,負責任。外面的世界誘惑很大不要自以為是,迷失了自己。害自己不要緊,不要害他人。
  • 《廊橋遺夢》:那時只關注婚外真情,今天方讀出靈魂甦醒
    不經意看到了這本薄薄的小書《廊橋遺夢》。因為封面上的幾個字——"風靡美國的暢銷書"而對它發生了興趣。當我開始閱讀後,很快就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並深深感動,甚至潸然淚下。電影和電視劇很容易使人落淚,因為視覺的衝擊力非常容易在人的感官引起共鳴。但是,面對一些文字很自然地落淚,這在我卻是極少見的。
  • 《廊橋遺夢》給人們的啟示是什麼
    僅僅4天廝守,她和他,確定遇到一生真愛,但她因為家庭、責任,並沒有隨他離開,而是在死去後,囑咐兒女,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廊橋,她要在那裡,和他相聚。《廊橋遺夢》用一個表面被人所不齒的「婚外戀」故事,教人思考:一個女人,面對家庭、責任,世俗限制太多,哪怕是一輩子僅有一次的真愛,也只能存於記憶,成為活著的嚮往和死後的歸宿,既無奈又現實。
  • 如何評價電影《廊橋遺夢》?
    《廊橋遺夢》講的是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在情感與家庭之間的割捨,衝破道德束縛,最終沒有過脫家庭的禁錮的一部經典電影。也是一部剖析女性在乏味生活之中尋找自己曾經失落的夢和擁有不變的情感。當年看電影《廊橋遺夢》只覺得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浪漫、唯美的愛情感動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再來看這部電影,感覺女主人弗朗西斯卡在生活中並不幸福,枯燥乏味的生活讓弗朗西斯卡有點厭倦,是情感無處適放,就像電影臺詞說的一樣,"當一個女人結了婚,就意味著,生活的起點,也是終點"
  • 《廊橋遺夢》:生命只有一次,愛與責任,哪個重要?
    從前車馬很慢,一生只夠愛一人。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各種APP充斥在每個人的手機裡。既方便又快捷。但是在快節奏生活的今天,好像愛情也變成了快餐品。我們有時也會渴望,原來慢節奏的生活,但是好像停不下來。《廊橋遺夢》是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據悉,他只花了11天時間就寫完了《廊橋遺夢》,出版後受到追捧,被翻譯成35種語言,銷量超過1200萬本。這本書中講了一段有違常理的愛情故事。攝影家羅伯特金凱德和農夫的妻子弗朗西斯卡,偶然相遇,卻仿佛命定的愛情。
  • 《廊橋遺夢》人的一生之中總會遇見一個人
    今天和大家聊一部被譽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婚外情電影—《廊橋遺夢》,聊聊男主角K的把妹套路。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家庭婦女弗在丈夫和孩子外出的四天裡,與一個從遠方而來的攝影師 K墜入愛河後又分離的故事。當K第一次見到家庭婦女弗問路時,他們只是一般的陌生人關係。
  • 《廊橋遺夢》那麼美的愛,為什麼要開始呢
    《廊橋遺夢》那麼美的愛,為什麼要開始呢 《廊橋遺夢》是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是中年以後的西斯卡和羅伯特無意之間的相遇,只有四天愛情引發的終生不忘,死後骨灰都灑在廊橋,以求相依相偎。
  • 閱讀世界|廊橋遺夢的點滴
    小編趁著世界讀書日時,在網上買了許多書,其中包括一本《廊橋遺夢》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這本書。這本書很短,大概一百多頁,基本上兩三個小時就可以讀完。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一對兄妹在整理母親的遺物時翻檢出了一段塵封往事。
  • 《廊橋遺夢》:其實,不是每個有婚外情的女人,都是壞女人
    作者|儒桐 編輯|欣欣還是在大學的時候看的《廊橋遺夢》,那時候還只會感慨愛情的浪漫與美好,也遺憾為什麼有情人沒有終成眷屬。如今,十年的光陰已經過去,再去看這個最唯美的婚外情影片,又有一些新的體會。或許是因為也已經結婚多年,有些感同身受,我發現了原來婚外情離我們如此之近。
  • 電影《廊橋遺夢》原著作者去世_追光燈_澎湃新聞-The Paper
    電影《廊橋遺夢》原著作者去世 澎湃新聞記者 楊寶寶 實習生 何清 剪輯 薛松 暢銷書《廊橋遺夢》作者羅伯特·詹姆斯·沃勒
  • 《廊橋遺夢》:淺析影片成為經典的三個要素
    長久以來,人們對「婚內出軌」這件事嗤之以鼻,但凡在影片或者身邊人身上看到此類情節,同情「被戴帽者」的同時也對破壞別人家庭的第三者視如敝屣。所以當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廊橋遺夢》面世時,曾一度讓很多喜歡這部文學作品的讀者的和那些那些帶著有色眼鏡的讀者陷入爭執。
  • 愛情片《廊橋遺夢》,豆瓣8.6分,你看好中年婚外戀嗎?
    將《廊橋遺夢》看作一部「美化婚外戀」的電影是粗俗的,將《廊橋遺夢》看作一部「和諧社會,回歸家庭」的電影又是膚淺的,它更多表現的是一種抉擇,一種個人幸福與道德枷鎖下的掙扎。在我漸漸成長的歲月中,我越發感覺,婚姻本質不是為了讓人幸福,它的作用是為了維繫社會組織,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甚至可以說,它是反人性的。
  • 你以為《廊橋遺夢》講的是婚外情故事,女主的內心卻出賣了一切!
    下著細雨的下午,重溫了《廊橋遺夢》這部經典影視作品,看著彈幕裡大家關於這是不是愛情的討論,恍然發現:歷經歲月變遷,經歷並懂得生活的人才能真正看懂這部片子。年少時看《廊橋遺夢》,滿腦子出現的詞語都是浪漫、唯美、動心、沉醉,男女主角之間的互相懂得,郊外夕陽下的長橋,藍色的野花;溫暖燈光下的相擁起舞,深情的親吻,長長久久的擁抱。下雨天的那一場訣別,更是讓人心碎。
  • 諾米·梅蘭特的《珍品》,是法版的《廊橋遺夢》,浪漫主義的終結
    這部電影的漢語翻譯版本,已經可以中國內地觀看。對於一般影迷而言,《珍品》更像是一部噱頭電影,看看該片的女主角諾米·梅蘭特的美好容貌罷了。而對於熟稔法國浪漫主義的影迷而言,《珍品》無疑是一道頗有哲學藝術味道的大餐。在中國傳統的文藝形態當中,沒有純然的浪漫主義。我們最為傳統的藝術形式,也大多是文以載道的,要求具備更高的現實主義的價值。
  • 《廊橋遺夢》不僅僅是關於愛,還有關於另一個自我
    《廊橋遺夢》是一部關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家庭主婦弗朗西絲卡和《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羅伯特四天時光的經典老電影。弗朗西絲卡死後,她的兒子在她的遺體中發現了一個長信,上面寫著她這四天時光,並讓兒子把骨灰撒在廊橋邊上。
  • 《廊橋遺夢》:安慰了沒遇到愛的人,鼓勵了遇到愛的人
    一部《廊橋遺夢》完美地把遭唾棄的婚外情和美好的愛情結合在一起,看的人各取所需。《廊橋遺夢》是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而改編的一部電影。但是也有少數的例外,比如英國作家勞倫斯的小說《查太萊夫人的情人》,在工業革命席捲英國,人被當作機器來使用,傳統的生活方式被摧毀,查太萊夫人和她的情人以原始的熱烈的愛情對這種缺乏人性的把人機械化的生活進行了無聲的反抗和控訴,兩人最終擺脫束縛走到一起。
  • 《廊橋遺夢》|為了追求真愛而出軌,有錯嗎?
    《廊橋遺夢》:不是為了宣傳「出軌」,而是讓我們認真對待婚姻一場意外相遇,造就一場愛情奇緣劇情簡介女主已婚多年,育有一兒一女,有一個平凡而普通卻能夠給他安穩生活的丈夫,一家人生活在農場裡,平淡單調的家庭生活。女主做著世俗裡合格的妻子、母親、家庭主婦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