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幕文化,為何難飄到歐美?

2020-12-09 環球網

本報駐美國、德國、韓國特約記者 田 秋 青 木 夏 雪

「我第一次看到彈幕時覺得好煩,感覺整個屏幕變成塗鴉般的廣告,後來才慢慢了解到它的趣味性。但估計大多數美國人像我一樣,就是想靜靜地看個視頻罷了。」一位精通中文的美國研究生這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儘管彈幕在日本和中國已流行一段時間,但在歐美直到最近一兩年才開始逐漸被認知。在歐美主流視頻平臺上,依然難見「滿屏飄」式的彈幕評論。為什麼歐美人對彈幕「不感冒」?究其深層原因,不僅與彈幕在誕生之初帶有的天然屬性有關,也體現出不同人群的文化差異。

不習慣「屏幕花花綠綠」

對於大多數美國人來說,看視頻是個人獨處式的放鬆,也可以與家人、朋友交流。但無論是哪一種,觀看的內容本身依然處於重要地位,而不是作為評論的陪襯。一位不懂中文、但因從事IT行業而對彈幕有所了解的美國年輕工程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其實美國人對實時評論並不陌生,知名遊戲視頻平臺Twitch就有類似功能,只不過文字評論出現在視頻的一側,大多數美國人還是習慣在視頻的側面或下方評論,「如果評論佔據屏幕中央位置,會讓人有點惱火。美國人對於彈幕普遍缺乏熱情,視頻網站增加彈幕的投資回報率也不會很高。我曾經和兩位同事討論過這個問題,他們也和我有著同樣的看法。」

在記者採訪的美國人中,「幹擾」一詞出現頻率最高。雖然越來越多美國年輕人意識到「彈幕評論」這種選擇的存在,也有很多美國網友在討論是否應該在美國引入這種文化,但大多數人擔心的依然是垃圾評論或打廣告的問題。

歐洲人對彈幕的認知與美國相似。早在2014年8月,歐洲媒體就關注過彈幕在中國的興起。德國《明鏡》周刊當時報導稱,「過去的幾個月,中國的幾家電影院在嘗試使用電影彈幕。」接著作者筆鋒一轉,「對於電影愛好者來說,這個想法像在為球迷現場直播時丟失圖像一樣可怕。但彈幕絕對吸引了年輕的中國電影觀眾。他們屬於智慧型手機一代,喜歡將生活轉化為時間表和圖標。」該報導還懷疑彈幕文化在歐洲是否會有市場。

這樣的懷疑似乎在隨後幾年得到印證:當彈幕在中國等亞洲國家紅火之時,歐洲人仍幾乎不用彈幕。德國柏林藝術大學國際媒體文化研究學者奧古斯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主要是由於文化差異。」歐洲對影視、音樂、動畫等各類視頻版權保護較為苛刻,杜絕網友對知識產品的二次創作。一些歐洲國家曾就彈幕制定過相關規定,網友不會「以身試法」,否則可能會被起訴。另外一個原因在於,歐洲人不習慣「花花綠綠的屏幕」。歐洲公立電視臺嚴格控制廣告,節目中插播廣告和推送廣告極少。此外,歐洲人認為用彈幕這種「不正式的形式」評論一個作品,顯得不禮貌。

單純看視頻,還是找「自己人」?

最開始使用彈幕功能的群體,大多是日本動漫狂熱粉絲。這群人不僅擁有著同樣的愛好,也有著共同的知識背景、獨特的語言和約定俗成的彈幕禮儀,可以說,彈幕是從東亞文化語境中發展而來。對於熱愛彈幕的亞洲年輕人來說,「彈幕」承擔了社交功能——能通過彈幕進行聊天和互動,甚至通過重複大量相同或相似的內容找到「自己人」、形成「共同體」,以此來獲得愉悅感和壓力的釋放。但在美國,並沒有龐大的動漫粉絲圈或類似群體存在,人們的愛好和關注點五花八門,所發表的意見也千差萬別。即便收看同一個視頻的受眾,彼此的背景、興趣和觀點也可能有很大差異,互相之間並未產生太強的交流願望和足夠信任,所以並未催生樂於使用彈幕的人群。

在歐洲,彈幕被看作是一種亞洲文化,這從它的叫法「Danmu」可見一斑。值得一提的是,同處東亞文化圈的韓國並未形成本土彈幕文化。受歐美文化影響,韓國年輕人經常使用的視頻網站是YouTube和網飛。尤其是YouTube,在韓國市場佔據主導地位:去年月均訪問者數達2672.8萬名,而韓國總人口為5178.6萬人。在AfreecaTV等韓國直播平臺上,網友們會通過聊天室式的彈幕來與主播進行互動,但除此之外,在其他視頻網站上很難找到彈幕的蹤影。

通過對多位在美國生活多年的中國人的採訪,大多數人告訴記者,他們對中文彈幕可以接受,但認為英語這樣的拼音文字不太適合使用彈幕,「英文太長了,橫著走有點難受」「感覺只有像中文這樣很少的字就能表達很多意思的語言才可以,用英文的話,一下子看不過來」……如此看來,彈幕作為一種「文字狂歡」是否能被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所接受,還要考慮到與特定語言的契合度。

網絡視頻發展的多樣產物

最近一兩年隨著直播全球化,彈幕文化在歐美也開始以更多樣的形式流行開來。YouTube的直播節目在視頻右側有個聊天窗口,網友可以邊看直播邊發評論,聊天窗口會不停滾動;如果網友覺得這不算「真正的彈幕」,還可以下載插件後進行更多樣評論。在歐洲年輕人最愛的TikTok平臺上,這種彈幕使用得更多。德國TikTok創作者克勞迪婭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她很喜歡粉絲在視頻和直播頁面上留下的評論,「就像一種有趣的網絡互動聊天,非常有趣」。

彈幕誕生於日本,在中國這個大市場發揚光大,如今也傳到歐美。在文化學者奧古斯特看來,這是亞洲網絡文化的成功,「90後、00後看視頻已經習慣這種新趨勢,這也是一種群體認同的方式」。在歐洲一些流媒體平臺以及電視臺網頁上,也開始在一些節目中開放彈幕。比如,德國以年輕人為主要受眾對象的Pro7電視臺網絡版,觀眾對一些選秀節目、知識類節目可以進行彈幕評論,甚至有電視臺用彈幕的密度來評價這個節目的受歡迎度。▲

相關焦點

  • 在中國滿天飛的彈幕,為何飄不進美國用戶的屏幕裡?
    毋庸置疑的是,如今的B站,已經不是當年的「小破站」了,這家以二次元、彈幕聞名的視頻網站正在不斷破圈,走進主流範疇。 話說回來,從日本的Niconico到AcFun,再到現在的B站,彈幕這種即時評論也完全被中國用戶所接受和喜愛,成為視頻軟體的基礎功能之一。
  • 「二次元」的彈幕文化 源於日本人對卡拉OK的愛?
    (原標題:「二次元」的彈幕文化 源於日本人對卡拉OK的愛?)但就是100條評論,放在屏幕上遮擋的面積也很大,像極了當時火爆的軍事彈幕遊戲。2006年風靡一時的《粉雪》MV被上傳後,首次在如雪片般密集的評論中出現「彈幕」漢字字樣,自此,便有人以「彈幕現象」來形容「密集到看不到屏幕的評論」。而在日本率先發明彈幕視頻之後,這種新模式也以燎原之勢迅速傳到全世界,成為了這一屆全球年輕人共享的現象級可視化文化。
  • 彈幕闖進這屆年輕人生活:超八成Z世代享受彈幕文化
    上海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大三學生彭鑫第一次接觸彈幕的時候還在讀初中,「用手機App追劇的時候突然發現了彈幕功能。」他特意去了解彈幕文化,知道「彈幕」一詞來源於日本,從A站傳至B站,再擴展到現在各大視頻播放平臺。「當時大家對於『彈幕』的讀音還存在爭議,後來才理解了彈幕是指像子彈一樣射出。」
  • 「火影」搞笑彈幕,餓貨鳴人急需士力架,蛇叔家房間為何這麼多?
    「火影」搞笑彈幕,餓貨鳴人急需士力架,蛇叔家房間為何這麼多?,還植入的恰到好處,不愧是彈幕大佬。這時彈幕飄來「餓貨來條士力架」,本來挺揪心的情節,瞬間笑出了聲。這時彈幕飄來畫個畫消遣一下,笑死了,人家是用老鼠找佐助,在這種場合畫畫消遣,你是魔鬼嗎?
  • 超八成Z世代享受彈幕文化
    孫振虎、趙甜在《參與式文化視角下的彈幕視頻分析》一文中提到,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和媒介形態的變革,彈幕作為一種全新的影像語言表達方式,在各大視頻播放平臺呈現燎原之勢。近日,中青校媒就「Z世代彈幕文化」面向全國1976名大學生展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1.34%被調查者觀看視頻內容時經常選擇開啟彈幕,另有38.66%不喜歡彈幕,主要原因在於彈幕遮擋畫面,影響視覺體驗。
  • 為什麼全世界只有中國人和日本人在玩彈幕?
    人們生存於網絡的時間比例越長,對這種擬態環境內身份認同的需求就越強烈,所以Z世代中出現彈幕文化,是資訊時代的必然。  可如果說彈幕是當代人一種普遍的心理需求,那麼為什麼除了中國和日本,世界其他國家卻都沒有成熟的彈幕文化呢?
  • 文化觀察|前方「彈幕」越來越大
    文化觀察|前方「彈幕」越來越大大眾日報記者 戴玉亮2020-06-20 06:35:26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彈幕文化正在成為年輕人表達自我的重要方式。有人考證稱,2014年起,彈幕從小眾走向臺前,逐漸登上部分主流平臺。用戶可通過彈幕尋找到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其他用戶,搭建有別以往的興趣圈子。在中國,本來只有大量評論同時出現才能叫彈幕,但是隨著誤用,單條評論也能叫彈幕了。國內最先引進彈幕的是AcFun,以及現在紅極一時的bilibili,俗稱B站。
  • 日本影院推出彈幕功能,彈幕文化你怎麼看?
    據外媒報導,日本一家電影院將在11日推出「彈幕功能」,觀眾可以通過手機和電腦發表評論,內容則會實時出現在電影屏幕上。日本是全球第一個出現彈幕型視頻網站的國家。2006年12月,為了將YouTube視頻右側的評論欄換一種展現方式,實現更強烈的同屏觀影效果,「niconico動畫(仮)」上線,首次將用戶評論疊加到視頻螢屏之中。這種形式一經問世即大受追捧。
  • 讓B站發家的「彈幕」是如何誕生的?歐美人為啥不愛玩?
    說到彈幕,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了,除了在國內最大的彈幕視頻網站bilibili,各大視頻網站也都紛紛植入彈幕,現在我們不管是在哪個平臺看視頻,都習慣性的打開彈幕看看熱鬧或者湊湊熱鬧。可以說,彈幕也是視頻的樂趣之一!而在情節能引起強烈共鳴之處,一條條彈幕甚至可以厚重到遮擋原本的畫面。這就是年輕一代的「彈幕文化」。
  • 彈幕文化註定只適合東方,西方人看彈幕很痛苦?英文彈幕很難用
    但在我的認知中彈幕文化來源於國外在中國網絡還不是很發達的時候外國的N站和油管就已經發展得很好,為什麼在別人先起步的情況下我們國內的網站反而發展得最後導致後來居上?其實這並不以外,除了我國民眾基數多、用戶屬性沙雕助長彈幕環境成長以外更重要的是跟我們本身的文化也有一定關係。
  • 《飄》在中國,電影為何譯作《亂世佳人》?
    1979年12月,《飄》上冊出版。首次印刷60萬冊很快售罄。一個月後,1980年1月29日,《解放日報》刊登署名文章《飄到哪裡去》。文章說:「總覺得這部小說把那些實行種族歧視的奴隸主當作英雄來描寫,女主人翁則是一個『人妖』式的美人。從思想的角度來說,比起斯陀夫人的名著《湯姆叔叔的小屋》來是一個反動、一個倒退。希望我們的出版者,不要『飄』得太遠呀!」。
  • 彈幕話語下的四大名著
    近日,B站集體上線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四大名著電視劇,網友開啟了彈幕狂歡,經典劇被花樣解讀。彈幕網年輕人眼中的四大名著是什麼樣的?年輕人為何熱捧比自己年齡還大的老劇呢?經典老劇為何能屢屢翻紅?彈幕追劇這種文化現象本身很有趣。
  • bilibili彈幕攻佔淘寶:宅文化的強勢滲透
    就是把外文歌詞當作中文來聽,好比將I love you聽成愛老虎油,A、B站上常說的「阿姨洗鐵路」、「我到河北省來」皆為外文歌詞、電影臺詞的中文空耳。因此,當「馬雲我賜你姨媽」遭遇另類敢玩的宅系群體時,成就了又一經典空耳歌詞被唱不絕口,而B站亦藉此向淘寶寄出「姨媽」抱枕一隻,以示好玩。
  • 天火尊者老出現「雲山你飄了」彈幕,曜天火喝醉酒以後比雲山還狂
    表現竟然為老不尊,加上語言上的亢奮,彈幕不僅有人會說:「雲山你飄了」。天火尊者一直以來復活都是用雲山的屍體,因為符合他的胃口,他好像忘記原來的長相了。彈幕這個時候說「雲山你飄了」,大概大家言下之意就是說雲山你喝醉了吧,他喝醉了,他亂使用鬥氣,讓我們看的也是大失身份。雲山喝醉沒有這的樣子好像興奮了起來。
  • 直播為何越來越離不開彈幕?
    彈幕,大家可以說是非常熟悉了,尤其是那些愛看視頻的人,可以說是非常熟悉。而市面上的各個平臺像直播短視頻平臺基本都包括彈幕功能。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大家應該知道之前的央視主持人王冰冰吧,可以說是第一位以外貌出圈的女記者了,而在2020的最後一天,她入駐了b站並發布了一個6分鐘不到的視頻,卻獲得了100多萬粉絲,到目前為止已經有200多萬粉絲了。
  • 頻頻出現在彈幕中的「大人,時代變了」究竟是什麼?
    如果不出意外「彈幕文化」最早應該是出自日本的視頻分享網站(niconico動畫),後由國內網站AcFun和bilibili引進。當然,兩大網站還是有點區別的,A站彈幕綜合性較強啥都有,屬於多元化!而B戰則偏向二次元,中二之魂,各種漫圈梗。至於孰強孰弱,歷史會給出答案。
  • 煎寶課外|為啥只有中國和日本有彈幕?
    日式彈幕文化應運而生。 2006 年後,A站和 B站相繼將這一形式引入中國,很快催生出了別開生面的中國彈幕文化。在那次嘗試中,觀眾可以通過手機發送評論給影院,經影院處理後,觀眾評論會以彈幕形式在電影屏幕上實時滾動。 紐約時報評論,不知這會是「電影觀眾最可怕的噩夢還是未來最酷的浪潮」,6 年過去了,彈幕在中國已成滔天巨浪,在歐美卻仍是獵奇的談資。
  • 陰間、詐屍、NTR,被梗小鬼搞得烏煙瘴氣的彈幕文化
    說起彈幕視頻網站你會想到什麼呢?是B站還是A站,亦或者是N站,視頻彈幕文化在二次元圈已經紮根生長了很多年,是不少人看番必點開的功能。而梗文化同樣在二次元文化中生長了很多年,如今只要是個稍微了解二次元的人基本都懂得一兩句梗。
  • 視覺文化的新生力量——關於彈幕的幾點認識
    它最早出現在彈幕視頻網站,又陸續現身於主要視頻網站,並用「彈幕電影」的新身份堂而皇之地登上了電影大銀幕,形成一種新的觀影形式和評論樣態,成為繼點擊率、收視率、上座率之外的又一隱性評價體制。  彈幕評論不再是二次元文化的專屬名詞,而成為大眾傳媒時代的標準配置。
  • 朱新開:從《飄》到Lee,看美國傳統價值觀的倒掉
    進一步而言,美國此次原本基於反對種族主義的風潮,不僅從空間上蔓延到世界更大範圍,還從時間上追溯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殖民時代,並通過具有歷史文化象徵意義的塑像、文學、影視等,深度插入意識形態領域,直接受到衝擊的便是美國傳統價值觀。請注意,此處的「美國傳統價值觀」,並非僅指必須倒掉的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