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基督教的「救贖」:如何擺脫生活中的「苦難」或「罪過」?

2020-12-04 博文書苑若愚談白

佛教講「苦」,基督教講「罪」,這是兩者最大和最明顯的區別了。

無論是「苦」還是「罪」,都是世人所面對的最大困境,也是人類不自由的表現,只有徹底擺脫之,世人才能過上完美和真正幸福的生活,並最終獲得自由。這是佛教和基督教的共同看法,也是他們的共同立場。

世人的苦或罪從何而來呢,基督教和佛教認為,它們均來自人的墮落本性,如自私、利己、自我意識、欲望、本能,總之它們來自人的原始欲望或利己意識。

什麼是欲望或利己意識?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這是人的本我——「力比多」本能。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尼採把人的利己意識稱為生命本能或權力意志。

中國的孔子、孟子則把它稱為小人之性或名利之心——一種缺乏仁愛之心的表現。

比如一個人會自然意識到,「我」和「他人」是不一樣的,因為我有我的欲望,他人有他人的需要。在基督教和佛教看來,這就是人的本能和自我意識,是一種墮落的消極人性。基督教稱為「原罪」,佛教稱為「自我」或個人靈魂。

基督教和佛教認為,個人要想獲得真正的幸福,要想獲得生命的完善,就需要救贖。如基督教的祈禱、聖禮、神恩、節制等理念,佛教的出家、出世、苦修、冥想、涅槃等方法,都為了追求這一拯救目標。

從對現實生活的態度看,基督教和佛教都把世俗的人生當作不完善或罪過的場所。

佛教認為,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種苦,這叫苦命,如生老病死、怨憎會、愛離別、求不得等。總之,世人追求的願望和目標都屬於煩惱,既沒有價值,也不可持續。

佛教說,生命中的欲望和享樂就像水中之月或鏡中之花,咋一看似乎很美,其實是表面現象,轉瞬即逝,不可留戀。這是佛家「無常」、「無我」論的哲學來源。

一個人如何擺脫生命中的煩惱和困境呢?佛家認為,辦法有幾種,如持修「八正道」,但需要根據個人的修行理想和境界,如阿羅漢、菩薩、佛等不同目標。

從方法和過程說,比如要擺脫親情、家庭、友情、愛情、財富、金錢等身外之物的誘惑,僅僅把它們看作水中之月,不可執著。

再者,佛教還講究自度和度人,把修行的眼界和心態提到一個更高層次——芸芸眾生和大千世界,這就是大乘菩薩教的理想目標了。

佛家眼中的芸芸眾生或世界相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可以用其中一個字來概括:空或者無。

佛家說的「空」或「無」是絕對的不存在,是由因緣或因果關系所造成的瞬間相對性——事物的存在是有條件的,一旦條件消失,事物隨之消亡。這就好比滴落在沙漠瀚海裡的一顆水珠,在太陽光照射下,很快就會消失不見。

佛教認為,人的生命就像太陽底下的一滴水珠,表面看起來很美麗,其實是曇花一現,到頭來是一場空;至於世人渴望的功名利祿更是如過眼雲煙,根本不值得留戀。

佛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涅槃。注意,佛教說的涅槃不是人的完全死亡,也不是生命的徹底終結,而是一種不生不滅,永遠存在的特殊狀態,佛教稱之為永恆。

這種永恆的世界又叫寂滅,就像人的無夢之睡眠一樣(馬克斯.韋伯語);一旦修行者達此境界,人的存在已經擺脫欲望的束縛,不再遭受衝動或激情的折磨;此時此際,個人已超越生死輪迴和時空限制,達到永恆之境。這是佛家說的羅漢或佛的境界了。

和佛教相比,基督教的救贖論顯得更加現實,也更重視人的實際行動。

基督教認為,自亞當、夏娃後,個人生下來就是有罪的,這叫原罪(靈魂之罪),如自私、自傲、無視神的存在、欺壓良善、主張暴力、侵奪他人財物,等等。在基督教看來,這就是亞當、夏娃子孫所背負的罪過和苦難。

這些罪過能能不能通過救贖而償還呢?基督教認為是可以的,途徑只有一個:在耶穌基督的引領下,通過上帝的神恩,以及個人的修行,努力克服靈魂的惡念,直至實現徹底更新。當然,也要等待耶穌基督的再臨。

在末世審判之際,好人的靈魂將升至天堂,並獲得靈魂的永生(像沒犯罪之前的亞當和夏娃一樣),罪人的靈魂則下至地獄,並遭受折磨。這就是基督教救贖論的核心要義。

基督教的理想是儘可能幫助世人洗掉罪孽,完成救贖,進入上帝之城。請注意,這裡的上帝之城不是存在於彼岸或冥界,而是立足於世間或人間。這是和佛教不同的一點——佛教的涅槃雖然也不是彼岸或冥界,但已超越世俗生活,指向另一神秘世界——無我之境。

基督教把人生看成「罪」,佛教當成「苦」,其中都意味著磨難、折磨、無聊、虛無、有限、無意義;出於這種價值立場,他們才主張世人需要拯救和自由,並努力追求另一種更高、更完善的境界。

從宗教意義上說,兩種宗教的理想就是他們的信仰;從道德意義上說,其最終目的是追求更超越、更符合道德原則的生活。

無論基督教或佛教包含多少迷信或不合理成分,但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他們都不滿足現世的有限生活,都認為人性是不完美和有缺陷的,從而都追求另一種更理想和更完善的生活。這是兩者的相通之處。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世界上信仰基督教的人數要遠遠多於信仰佛教的人數?
    從總體上看,基督教屬於入世主義,佛教是出世主義。有人對這一點似乎不認同,他們說,基督教主張來世論,也是出世主義。是的,基督教的核心宗旨之一是信仰來世,認為只有蒙受上帝的恩典,人的靈魂才可能在來世得到救贖,但這只是基督教的基本信仰之一。
  • 宗教和絲綢之路有怎樣的關係?佛教、基督教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01佛教、基督教的誕生回到這部著作中來,在這一章節,作者重點提到了佛教和基督教。佛教誕生於兩千五百多年前,雖然誕生於古印度,但是從地理位置上來講,佛教的誕生地位於今天的尼泊爾境內。公元1世紀前後,佛教的傳播沿著商人、僧侶、旅者的足跡,從印度北部迅速向周圍擴展。關於基督教,它是在公元1世紀發源於羅馬的巴勒斯坦省,也就是今天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
  • 佛教的「苦」和基督教的「罪」是一回事嗎?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佛教的「苦」相當於基督教的「罪」嗎? 一般無宗教信仰的學者的確是作如此觀的,他們以為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勸人為善總是一樣的。從這勸人為善的基礎上,他們就順理成章地推想到,佛教的「苦」和基督教的「罪」當然也是一樣的了。
  • 相比於佛教、道教,基督教為何在國內容易流行,五大觀點你贊同麼
    佛教徒和道士經常在山上和森林裡,地方有所局限,佛教徒和道士需要像三清菩薩這樣的雕像,他們需要大型場地。基督教的優勢就特別明顯了,他們只需要一個牧師就可以開展工作了。第二點、聚會多,人文關懷基督教三天兩頭的聚會,一般星期三,在最簡陋的社區聚集點做禱告唱讚歌。星期五,鄉鎮中較大一個聚集點,排練排練舞蹈。
  • 佛教與基督教、天主教那個更接近科學?佛教怎樣看待其他宗教?
    南無彌勒佛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了,可謂是歷史悠久深厚,那我們也知道,中國境內除「佛教」還有就是基督教和天主教,那我們就先來了解下。天主教信奉三位(聖父聖子和聖神)一體的天主和耶穌基督,尊瑪利亞為聖母,基督教信仰最高唯一真神是上帝,認為上帝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並主宰著世界。
  • 基督教從猶太教衍生而出,與猶太教有什麼不同?
    基督教初期被認為是猶太教的一個分支,信徒基本是猶太人,基督教不強調行律法,只強調耶穌救贖的福音恩典,這與傳統保守的猶太教不同,二者漸漸分道揚鑣,開始被認為是兩個不相同的宗教。基督教繼承了猶太教的《希伯來聖經》,並將《希伯來聖經》的教義融入到《聖經》中。雖然基督教從猶太教衍生而來,兩者有一些相同之處,但在教義上兩者存在根本分歧。
  • 外國歷史,基督教的基本教義與禮儀
    基督教是與佛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它從猶太教的一個派別發展而來。4世紀末葉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在歐洲中世紀佔統治地位。它的經典是《聖經》,包括《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儘管基督教自誕生以來,產生了許多教派,在教義上也有分歧。但各派有共同信奉的基本教義。
  • 《罪與罰》和《紅字》:不同國度、相同時代下的靈魂救贖之法
    在歐美文學發展史上,基督教文化對文學的滲透、影響幾乎是與基督教的誕生同步的,在《紅字》和《罪與罰》中,宗教機制在小說中起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宗教代表了一種超我的至善理想,具有形而上的意味,能激勵著人們棄惡從善,從罪惡中超越。
  • 基督教的末日大審判傳說及佛教關於人類減劫、增劫的說法
    基督教的一神論思想認為耶和華是宇宙唯一的神,是他創造了世界,創造了人,主宰著人類的一切。人只有接受耶穌的救贖,才能在末日大審判中獲救。如果自己沒有能力救贖自己,那麼人自身的努力還有什麼意義?!如果一切都是先天確定的,那麼人生又何必掙扎追求?
  • 為什麼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都誕生在絲綢之路?
    下面簡要介紹一下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絲綢之路上的起源和壯大。首先,聊聊發展最早的佛教。在當前世界三大宗教中,信徒最少的是佛教,但它卻是三大宗教中創立最早的。早在公元前六世紀,佛祖釋迦摩尼就已經在古印度的菩提樹下悟道了。當然,創立時間早,並不是佛教興盛的根本原因。佛教興盛除了其內在教義的精緻,還與其能有效吸收其它文化精華密切相關。
  • 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同時出現在同一個時代
    苦難容易給人帶來思想的變革,農業文明的一次次衝抵又回落,其中的苦難又成了人思想的源泉,近點的,比如說馬克思主義的產生,遠一點的,比如說在中國古代,孔子開始著書立傳的時候,百家也在證明,西方文明的起源,中東也開始把對世界上帝的思考記錄成舊約聖經,在印度,準確的說應該是尼泊爾釋迦摩尼開始參悟,創立佛教,希望世人解脫苦難,在希臘蘇格拉底到柏拉圖,這些思想家也在檢測人類社會國家的意義
  • 佛教口頭禪是「阿彌陀佛」,基督教是「上帝保佑」,道教講什麼?
    我想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肯定經常聽到這樣的兩句話,一句話是阿彌陀佛,一句話是上帝保佑,其中前一句話是來自於佛教,後一句話則來自於基督教,這都是在人遇到困難時說得最多的兩句話。一、道教來源不知道大家是否熟悉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自東漢的中後期開始在中國慢慢發展,它一共分為兩支,一直是太平教另一隻是五鬥米教,但不論這兩種宗教在發展中產生怎樣的變化,它的本質是不會改變的,那麼很多人就會感覺到好奇,既然佛教和基督教都有自己慣常的一句話,那麼道教最經常使用的又是哪一句話呢?
  • 佛教、道教與基督教的相通之處
    佛教念佛經,例如大悲咒,心經等。主要作用是以聲引氣,通過發聲震動經脈,達到氣血暢通,治病強身的效果。  佛教強調願力,即許願,去行動,還願。 氣功強調自加意識,積極主動的內向型運用意識。 有相似之處。  可是大多數人對此不了解,加上很多迷信色彩很濃的解釋。實際上都與中醫相通,即達到氣血暢通,百病不生。只是達到目的的途徑的不同,殊途同歸。  我在歐洲很多年了,基督教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了解一些。理論與我國的佛道不同。但有相似之處。
  • 拯救斯裡蘭卡佛教的是,信仰基督教的美國上校,還設計了教旗101
    英語不錯,同時學習了很多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知識,他懂這兩個宗教的思想體系,當時差點羯那難陀就信了基督教了,但後來他又接觸了佛教的僧人和佛教的法義,最終還是選擇佛教作為自己的信仰。所以我們說到底信仰哪個宗教,不能光就你自己這一畝三分地來研究,而是要眼界放寬一點,博採眾長,兼收並蓄,這樣才不是井底之蛙,才有所甄別。
  • 《源氏物語》中的眾多女主角,為何很多最後選擇了出家
    《源氏物語》是一部反映日本平安時期的宮廷生活小說,書中極具特色地書寫了幾代人的情感生活,其中較為典型的就是圍繞著源氏公子和燻兩個人的情感生活進行敘寫,而這兩者之中又以源氏的情感生活最具代表性。首先,從作為逃避方式這一層面來說,在文中這方面的案例很多,比如空蟬的出家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一種不可接受的愛戀追求的逃避,因為她選擇出家的重要原因就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擺脫繼子對她的糾纏。另外還有八親王的大女兒也多次想要剃髮成尼來躲避燻的愛戀追求,也就是說,不管他們是否真心向佛,卻都有將出家入佛作為逃避現實苦難與羈絆的手段。
  • 《象棋的故事》:茨威格給予「苦難世人」的精神救贖和自我救贖
    身臨苦難壓迫下的人們,往往參考他們受難程度之深的並不僅僅是肉體上的摧殘,在於他們精神層面的無法自我解圍。長久以來,苦難的例子早已令人耳熟能詳,苦難的模樣和人們的經歷苦難的過程,也早已透明化、深度解析式的為人們提供參考。這其中,無論是附帶有反面教訓色彩的還是正向成長經驗的,都是適合人們歷久不衰的寶藏。
  • 基督教的平安和佛教裡的平安有什麼不同?
    佛教是世界幾個最偉大的宗教之一,但很可惜佛教所到的地方,都是科學不大進步的,人民不大民主的,而且整個社會不大現代化;凡是受過基督教影響的地方,都很發達;受天主教影響的地方比受基督教影響的地方進步得較慢,所以現在全世界凡是受天主教影響的地方,都是經濟很困難的,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巴西、阿根廷、菲律賓,都是經濟很困難的地方;而回教的地區,如果不是從1970年以後石油大起價,都是很落後的地方;而基督教的地區很不一樣
  • 佛教與基督教教義異同-來自朋友聊天的轉述
    佛教、基督教教義有很多相同之處,比如基本戒律。因為佛法是來自於對世界對生命的如實觀察和如實表達,所以教義就深廣浩繁,原因是對於大眾而言,真實的世界和生命的真實理解起來實在是有難度的,所以就需要千言萬語來分條縷析地說明。二者區別也很大。佛教求實精神是修行出發點,佛教不承認世界有主宰。認為一切有為的事物包括生命本身都是緣起的,因而性空。
  • 穆斯林和基督徒鬥得頭破血流,為何只有佛教如此佛系
    作為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為何能如此雜糅和諧的儒釋道共處一室,並且不丟失自我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著實是佛繫到最後應有盡有。個人見解如下:其一:佛教是三大宗教中唯一的無神論者。你沒有看錯,不管現實生活中你見到多少人拜菩薩求佛祖,佛教都是無神論教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