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服!日本藝術家將樹葉雕刻成獨一無二的故事,這腦洞和手藝打一...

2020-12-14 騰訊網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每一片都是大自然的傑作,就像人一樣也是獨一無二的。」

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從小就聽到語文老師說每一片樹葉都是一個世界。若只是單獨去看葉子本身,是沒有太大的感覺,但是若是你看到了日本藝術家lito的葉雕系列,相信看過的人都會忍不住地發出這樣的感慨:「真的是一葉一世界」!

Lito是INS最近新晉的網紅藝術家,以葉片為載體,創作了一系列的故事,每一片葉子都是一個單獨的世界。

他以lito_leafart為名,分享了自己的創作,人們被他細膩的刀工和豐富的想像力所吸引,現在在INS上,Lito已經收穫了好幾萬的粉絲。

Lito原本是公司的小職員,在工作了10年後,因為自己完美主義的性格,讓他覺得自己的工作似乎總是效率低下,在諮詢醫生後得知自己患有ADHD(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多動症。

為了緩解這種症狀,Lito開始了雕刻藝術。在真正做葉雕之前,他也嘗試過手繪塗鴉、紙雕、紙黏土等多種創作形式,但是並沒有獲得太大的關注量。直到有一日,Lito看到了西班牙一位藝術家的葉雕作品,突然間仿佛茅舍頓開,「這就是我要做的!」這種想法在腦海裡揮之不去,從此開始了自己充滿樂趣的葉雕生涯。

創作這些葉雕作品,需要大量細緻而耐心的工作,無疑這種需要高度專注力的工作方式,正是治療多動症最好的方法之一。而創作葉雕,不僅能精進自己的藝術技藝,還能和大自然來個親密的接觸,何樂而不為呢。

每天雕刻一片葉子,以此來集中注意力和讓自己冷靜下來,Lito開始了回歸自然之旅。每天去戶外找尋合適的葉片,再用2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將葉片雕刻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在雕刻完畢後,為了讓葉雕的內容顯示得更加清楚,也為了讓這些故事更具有戲劇性,Lito會帶著完成的葉雕作品去自然中打卡。

不同的光影,也賦予了故事不同的感覺。在天空和白雲的映襯下,葉片上的內容也更加詳盡地一一展開,仿佛在翻開一本本插畫書,自己也隨著葉片的內容編纂出無數的小故事。

一個個動物世界的故事,在一片小小的葉子上,生動地上演。

看老鼠們在過萬聖節,螞蟻在不同的地表層仿佛在辛勤地勞作,背著旅行包的青蛙去往了一個又一個的國家探尋未知的世界,章魚們手裡拿著酒瓶和刷子,它們要幹什麼呢?

這些奇幻而有趣的故事,就像是孩子們看的繪本那樣,腦洞無限。對於細節和完美的追求,Lito用一片葉子和一把刻刀,就讓這些故事顯得更加豐富而立體,創作出了各種夢幻般的場景,讓人痴迷不已。

隨著Lito創作的葉雕作品越來越多,他也受到更多官方機構的關注,從而在日本辦了一次自己的葉雕展覽,讓人們能夠更加直觀地欣賞這些作品。

葉子的生命力是有限的,但是藝術卻是無限的。葉片會隨著時間的推進,而變得乾枯腐化等,這種無法永久保留的虛幻感,也是葉雕的魅力之一。

我們都知道,要從小白變成大神,都需要不斷地練習再練習,所以Lito規定自己每天堅持雕刻一片葉子。那這些充滿戲劇性的故事從哪裡來呢?Lito就會從電影、繪本,甚至古老的傳說故事中吸取靈感,再經過自己的加工,變成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

很多葉子,看著那些葉片上的內容是否有一些會覺得很熟悉呢?沒錯啦,從小就愛看電影的Lito會把很多耳熟能詳的故事情節搬到葉片上,《海賊王》、《E.T. 外星人》、《星球大戰》等這些電影中的人物和情節,我們都能找到相應的葉雕作品哦。

除了這些,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會成為Lito的靈感來源,因為這門藝術,也讓Lito養成了觀察和思考的習慣。

每一個人都蘊含著無限的潛力,Lito也用自身的經歷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特別地來到這世間,都能找到發揮自己專長的生活方式。

從小職工到葉雕專業藝術家,Lito也是經過了十年,才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但是一旦你發現了自己的興趣和天賦所在,就不要放棄好好堅持下去。它們帶給你的,不僅是會讓你的生活更加豐富有趣,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充盈,也會帶來豐厚的物質收入。

隨著Lito的葉雕藝術被越來越多人知曉,慢慢地,他也能接到一些商業性的活動,將藝術和商業結合,不僅能夠推廣自己的藝術作品,更是能讓更多人去接觸知曉甚至參與到這門藝術中來。

時而在葉片上組個樂隊唱唱歌,時而在獅子、小鹿、兔子的包圍下看看書,時而誤入貓貓們的狂歡party……,在這些樹葉內部,生活著一個個充滿奇妙故事的人或動植物。這些如田園詩般的圖案,更是如仙露一般,洗滌我們心靈的塵埃,讓我們變得平靜祥和起來。

你似乎永遠也猜不透Lito下一個作品會是怎樣子,也會驚訝於他旺盛的精力和創作力。讀取葉片上的故事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過程,正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看Lito的葉子,都會想像出自己特有的故事。

Lito只是通過葉片這個展示窗口,打開人們想像力的閥門,讓人盡情地沉浸在奇幻世界中,用不同的故事賦予這些葉片更加飽滿的生命力。讓「有」在「無」中無限展開,從而編織成一張張網,讓傳奇上演。

若是仔細觀察這些葉雕內容,發現會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和諧共存。

不同的物種之間都祥和相處,例如人類小孩彈鋼琴給動物們聽,小女孩和海豚的互動,不同動物之間也像人一樣快樂的購物等等。仿佛在Lito的葉雕世界裡,都是歡聲笑語。

生活已然如此艱難,在藝術的世界裡,我們可以美化,可以將美好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用這些美好來治癒我們疲憊不堪的心靈。若是你從這些葉雕中收穫了感動,或者是某個瞬間獲得了靈魂的休息,那藝術家的這些創作就有了意義。

也許我們沒有像藝術家一樣精湛的雕刻手藝,但是也可以學學Lito的創意,將葉子玩出更多可能性。

現在滿地飄落的樹葉,就是我們創作的最佳道具,撿拾起來,或塗鴉或拼貼,或和Lito一樣,用小刀刻出一個個有趣的故事。

讓孩子儘可能多地通過這種方式,和大自然多接觸,同時,也通過在葉子上玩藝術和做DIY,拓展他們的思維和想像力。

藝術充滿無限的可能性和吸引力,但是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你去開始,勇敢地走出這一步,在藝術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乘著想像力的大船,找到一個你中意的藝術載體,堅持下去,讓自己成為一名更加主動思考和創作的人。也許在前期你會嫌棄自己的技藝,但只要不斷地學習和練習,終有一日,會達到目標的彼岸。

若是患有多動症的Lito都能靜下來,用幾個小時去完成一個葉雕作品,你也可以成就你自己的藝術人生。

永遠不要給自己設限,誰也不知道此刻的小白,會不會有一日成為萬人敬仰和欣賞的藝術家或者其他創作者。讓創作成為你的習慣吧!

「一日一葉雕」這項挑戰Lito仍然在繼續,已經創作出三百多幅作品的他,並沒有想停止他的步伐,繼續地走在用藝術開拓人生的寬度和深度之路上。

今天Touchbox只是分享了Lito部分作品,若是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INS上搜索lito_leafart來欣賞他更多作品哦。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日本藝術家把一片樹葉玩成這樣,網友:你考慮葉子的感受了麼
    今天這個故事的主人正為藝術尋求大自然的啟發。一位在Ins上以「 Lito Leaf art」命名的日本藝術家,用了一種非常獨特的形式,表達了她的想法。而介質就是用樹葉。在她的這些樹葉內部,生活著一個充滿奇妙的可愛世界,樸素的田園詩般的圖案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 一個腦洞大開的日本藝術家,設計了些奇奇怪怪的玩具裝置·
    日本藝術家原田和明喜歡製作一些奇奇怪怪的手工木作機械玩具,這些玩意不僅充滿了巧妙的結構,還飽含著藝術家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腦洞豈止是開,簡直開到天際了。他能讓蘿蔔們跳舞,也能讓桃子發聲,還能打開潘多拉的盒子... 茶在肚子上,好燙好燙。
  • 羽毛還是樹葉?川美學生雕塑讓你腦洞大開
    雕塑系的學子們腦洞大開,把各種材料可謂玩到了極致。展覽將持續到明年1月17日結束,全程免費對觀眾開放。今年雕塑系年度展首次推出了教師作品展,並且和每年一度的學生作品同一時間、同一場館進行展出。「藝術的學習最需要的是情境中的學習。」提到這樣辦展的原因,雕塑系主任焦興濤表示:「學生們需要看到老師的創作方向,這種同場展出的方式可以更加直接地給學生以啟發,同時學生的作品也會給老師以促進。」
  • 萬物皆可「雕刻」?樹葉雕刻vs木頭雕刻,看到石頭:包子啥餡的?
    說起美術生來,我們都覺得他們是很優秀和聰明的,總是能在一張白紙上畫出很多厲害的畫作來。而手藝人他們就更加的厲害,對於各種的東西都是可以雕刻的,也是萬物皆可「雕刻」?我們來看一下不同的雕刻對比。
  • 樹葉刻畫,打破兩項世界紀錄!鄒城這位民間藝人不是一般牛
    3月18日上午,天空湛藍,春日暖陽照進鄒城市石牆鎮大石一村的一座二層小樓裡,民間藝人孔慶泗正在窗後專心伏案,創作一套抗擊疫情主題的樹葉畫。「我覺著藝術的一大功能,就是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能給人以前行的力量。」孔慶泗說,他從3月初開始發揮自身特長,創作抗疫主題的樹葉畫,現已創作10幅,「每次雕刻的時候,就好像我也在抗疫一線。」
  • 美藝術家將樹幹雕刻成真人大小施瓦辛格雕像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9月13日報導,近日,美國新澤西州雕刻藝術家詹姆斯•奧尼爾(James O』Neal)用一段橡樹樹幹雕刻出了一件偉大的作品——偶像阿諾德•施瓦辛格的真人大小雕像,十分逼真,讓人驚嘆。
  • 樹葉上的刺繡,精緻可愛的作品,讓人耳目一新
    傳承上千年的刺繡,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在這個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眾多刺繡藝術家的參與,讓刺繡變得更加時尚起來。在前不久,小絳為大家盤點了在2020年出現的非常特別的刺繡藝術家,他們有的將刺繡和繪畫結合到一起,有的將刺繡和雕刻結合到一起,賦予刺繡新的可能性。
  • 這位正在中國低調辦展的日本藝術家,只想雕刻出自然的作品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日本設計小站,ID:japandesig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日文中有「ゆるい」(Yurui)一詞,原本指慢而重疊,近年來常被用來形容藝術作品——不矯揉與矯情,不會用力過度,不刻意粉飾」,這段話出自線上刊物《OBSCURA》,他們用來形容我們今天要分享的日本雕刻家沢田英男。
  • 這是什麼腦洞!日本畫師將蔬菜和動物合體,畫出可愛的「新物種」
    文/小右 有人說藝術家都是瘋子,他們總是有很多地方讓我們不能完全的理解,除了行為上外在表現出來的瘋,他們的與眾不同就是其作品了。很多出名的藝術家,作品都非常有特色,別人再怎麼模仿也模仿不了,就算是勉強模仿出來,也有很多本質上的東西容易區分。
  • 報名| 「我的手藝 我的創意 我的生活」——打造獨一無二的創意微...
    報名 | 「我的手藝 我的創意 我的生活」——打造獨一無二的創意微景觀盆栽 2020-12-10 15: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他用木頭做衣服,創作被博物館和藝術中心收藏
    這件衣服不一定要多昂貴,但一定要足夠特別。它代表著主人的審美與品味,彰顯著個性和魅力。當然,為避免撞衫的尷尬,它最好還是獨一無二的孤品。比如很多明星權貴遇上重要場合,就會找大牌設計師進行私人定製。雖然小編見過不少爭奇鬥豔的服飾,卻還是被美國藝術家羅恩·艾薩克斯(Ron Isaacs)的手藝給驚呆了……他竟然用木頭做衣服!飄逸的長裙
  • 她做了17年模型師,40歲改行,靠「繡」樹葉成名|百家故事
    #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人常說,四十不惑,到了這個年紀,經歷得多了,會想明白很多事,德國人蘇珊娜·鮑爾(Susanna Bauer)就在這一年,想通了一件事,模型師這個職業,不適合她。她已經連續做了17年的模型師,廣告,影視,藝術領域都有所涉獵,稱得上有聲有色,雖然回報豐厚,但蘇珊娜有些厭倦,她想找一個更能表達自我的生活方式,她要成為藝術家。
  • 設計師那些「腦洞大開」的環保設計
    紐約環保藝術家Derick Melander以舊衣作為藝術媒介,來喚醒公眾對紡織廢料問題的關注。他以「日、月、星」為主題,將早前從小區收集來的約一千多件、重700多磅的舊衣,精心堆疊成高2.4米的衣「柱」,屹立於廣場中。展覽結束後,製作藝術品的舊衣將被捐贈予本地慈善機構、重賣或循環再造成新布料。
  • 北活趣聞|超越沃爾沃和宜家的瑞典國民公認品牌,竟然是一匹馬?
    達拉木馬的故事它是一項傳承了超過500年的手藝,下至瑞典伐木工人兒童玩具,上至國家之間建交的互贈禮物,它同時也是瑞典精神的象徵。說來,它還真是一匹有故事的馬,so,今天小v跟大家八卦一下這匹譽滿天下的瑞典達拉木馬!
  • 80後日本大叔花9年,打造迷你版成人世界,腦洞太大了
    現年39歲的日本的微型藝術家有「日本腦洞之王」稱呼的田中達也給了一個答案不是對成人世界簡單地粘貼複製他打造的這個迷你世界處處充滿了意想不到的腦洞和驚喜刷子可以變成稻田、玉米則成了火箭、花瓣是飄在湖中小船,而眼影盤成了比基尼女孩兒的沙灘......
  • 藝術家用眼科手術刀將羽毛雕刻成複雜圖案
    原標題:藝術家用眼科手術刀將羽毛雕刻成複雜圖案藝術家Chris Maynard利用眼科手術剪刀,鑷子和解刨刀來雕刻羽毛,將它們變成複雜的藝術,使它們的自然美更引人注目。作品突出了羽毛本身的圖案和顏色,對Chris來說,羽毛代表著飛翔、蛻變,是生活和夢想之間的橋梁。Chris把作品放在暗盒裡展示,這是他經過多年研究後發展起來的一種招牌藝術形式。作為一個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Chris創作所使用的羽毛是合法獲得的。許多羽毛是自然脫落的,這意味著它們來自的鳥類可能仍然活著。
  • 把天馬行空的腦洞變成現實: 這名「創客」要做「新時代手藝人」
    2014年大學畢業之後,成了國家級實驗室的一名汽車碰撞測試工程師。沉迷於自己動手做東西的他更是將工資都用來填充自己的零件庫,用傳感器、執行器、電機等零件來實現自己的腦洞。比如,因為覺得冬天下床關電源很冷,他就做了一個遙控插座,隨時能切斷電源……他甚至做出了一臺3D印表機,這也是他第一個較成熟的作品。
  • 我為什麼要學習雕刻?最後一條真實、扎心……
    01、學習一門技能玉雕創作有著千百年的歷史,也是極其複雜的傳統技藝之一。對於喜歡玉雕創作的人來說,不只是學到一門手藝和技能,還學習到繪畫技巧、設計和審美能力以及許多做人的道理。02、得到認可與尊重學習玉雕,不僅能得到一門技能,更是想得到家人、朋友、女(男)朋友的尊重與認可。
  • 他用木頭雕刻出戰鬥機、口紅和保時捷
    網際網路上的「非遺熱」已經持續了幾年時間,越來越多手藝人們面向鏡頭展示自己的絕活,也將傳承與堅守的不易暴露無遺。缺乏經濟效益、沒有關注度,為何不願放棄?就像一群時光雕刻師,他們甘於將冷板凳坐穿,勾連起歷史和當代,賦予手作以時間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