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田 商南茶香(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2020-12-22 人民日報

  人物小傳

  張淑珍:1937年生,陝西商洛人,商南縣茶葉站原站長。她大學畢業後,紮根商南貧困地區,近60年來克服重重困難,創造了「商南自古不產茶,如今茶青漫山坡」的奇蹟,是廣大茶農脫貧致富的領路人,為商南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她的事跡曾被改編成電影《北緯三十三度》,她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曾任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

  

  一襲紅棉緞,一雙錦織鞋。83歲的張淑珍鬢染霜發,舉手投足間,難掩書卷氣。

  清晨薄霧裡,汽車緩緩駛過山間茶園。張淑珍聽聞路邊茶樹花開,忙讓司機停下車。她挽起褲腿,撥開身邊的蒿草,手腳並用爬上田埂,察看茶園裡草木長勢,動作利落又幹練。

  「書卷氣」也能如此「接地氣」。秦嶺深山裡,這位耄耋之年的「茶葉奶奶」,上山下田與「茶」結緣,已有近六十載。

  「要用今生所學,造福商南百姓」

  「沒有張淑珍,就沒有商南茶。」走進陝西商南縣,聽到最多的就是茶農口裡這句話。

  1961年,20多歲的張淑珍從西北農學院畢業,與愛人焦永才一道,放棄了省裡的工作,主動要求派往「祖國最需要的艱苦地區」。

  坐上拖拉機,兩人在秦嶺裡顛簸了一天半,輾轉抵達山大溝深的商南縣林業站。初來乍到,下鄉調研,百姓日子過得苦,看得張淑珍直掉眼淚。

  「住進茅草房,穿的破衣裳。晚上溜光炕,白天沒有糧。」村裡大娘自己吃發酸的漿巴糊湯,卻拿出攢下的雞蛋給了這位「城裡來的姑娘」。老鄉質樸又熱情,讓張淑珍心裡非常感動,她決定「要用今生所學,造福商南百姓」。

  學林業出身的張淑珍,開始嘗試栽植經濟樹種。她先後引種桉樹、油茶,種桑養蠶,但效果都不理想。有一次,縣上領導、老紅軍梅光華來調研,問張淑珍:「我在安康打遊擊時,看到山坡有很多茶樹,老百姓年年採茶賣。咱商南,能種茶嗎?」

  在我國種茶歷史上,茶葉適生區大都在北緯30°以南。商南,地處北緯33°44′,從無種茶先例。「茶樹栽培臨界線,真的不能逾越嗎?」張淑珍決心試一試,「科學規律,基於以往的成功經驗。但既往經驗,更要不斷地求索、創新。」

  開春,張淑珍將10公斤茶籽種在苗圃裡,買來的305株茶苗栽在西崗。不料趕上大旱,無一成活。1964年,又移栽700餘株茶苗到捉馬溝,後來相繼死去。

  「照書移栽,咋都活不了?」張淑珍整日苦悶,卻也不甘心。丈夫建議她換個思路,「為啥不直接播種呢?」

  一語驚醒夢中人。1967年,張淑珍再次點種茶籽,3年後從苗圃採茶,經手工炒青,收穫茶葉3斤8兩。這3斤8兩茶葉背後,凝結著200多萬字的數據支撐:土壤、水分、伏旱分析,與江南茶區差異性指標研究……為採集一手資料,張淑珍披星戴月、翻山越嶺。

  而深山小城裡,「南茶北移」的大幕,正徐徐開啟。

  「不能總是坐享其成,要敢於蹚出新路子」

  茶坊,一個以「茶」命名的村莊,離縣城不遠。千百年來,茶坊村卻既不產茶、也不賣茶,徒有其名。1971年,經過勘查規劃,商南縣第一個茶園在此開建,「茶坊無茶」隨即成為歷史。

  「那是個冬天,茶坊的荒草坡裡,核桃幼苗稀稀拉拉。」張淑珍清晰地記得,村裡的動員會上,老鄉們聽得認認真真。「明天起,咱都來墾荒,開茶園!」

  第二天天蒙蒙亮,剛打開門,漫天鵝毛大雪。張淑珍心裡一涼:「開茶園,怕是要黃了吧。」冒雪走到村頭,卻見上百人揮鋤舞鍁,在凜冽的寒風裡熱火朝天地工作。

  「張老師,你有文化,咱們跟著你幹!」當時,村民趙詩榮正帶著大伙兒鏟割枯黃的鵝觀草。大伙兒興致高,個個頭上冒著汗。張淑珍心生感慨:「商南百姓的毅力與堅韌,值得我學習一輩子!」

  闢茶園,種茶籽。轉眼3年,茶坊村採茶500斤,為「商南無茶」的歷史畫上句號。張淑珍和百姓一道,在北緯33°創造奇蹟,將種茶地向北推進了數百公裡!

  栽植推廣,技術先行。在縣裡支持下,張淑珍開設學習班,點種、採摘、殺青、炒幹,手把手教導每個環節。「茶園高產,農民才有收益。」張淑珍扎進茶園,試驗出「鬆土保墒,疏花疏果」等豐產措施,讓茶葉畝產提高了5倍。短短幾年,商南建成茶場36個,開荒種茶2萬餘畝。

  茶樹豐產了,可賣得咋樣?1984年底,商洛地區供銷社茶葉嚴重滯銷。一聽銷售渠道堵了,全縣的茶農都急了。

  「茶葉,賣出去是寶,賣不出去就是草。」已擔任商南縣茶葉站站長的張淑珍思來想去,召集36家茶場經營者,提出成立國企「茶葉聯營公司」,集產、供、銷於一體,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有頭腦,有魄力!」這個石破天驚的想法,得到大家一致贊同。翌年春,銷售茶葉1萬公斤,營業額11萬元;不到10年,茶葉產量翻了40倍,產值超過2000萬元。

  「不能總是坐享其成,要敢於蹚出新路子。」談及商南茶葉的「轉型路」,張淑珍的話語裡滿是果敢和堅毅。

  「從拖拉機駛入秦嶺那天起,就已決定在這裡紮根一輩子」

  清明過後,再訪茶園,綠意盎然。站在山坡回望,茶坊村裏白牆黛瓦,像一顆星星鑲嵌在秦嶺深處。如今,村裡有1200畝茶園,幾乎每戶都種茶。昔日舊茶坊,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自從茶坊村有了『茶』,完全變了個模樣。」走進茶園裡,村支書趙力本感慨。這個當年跟在爺爺趙詩榮後面、雪地墾荒的小孩子,轉眼已過知天命的年紀。

  時光荏苒,不僅茶坊在變,「茶葉姑娘」也變成了「茶葉奶奶」。繼任者劉保柱深情感慨,「老站長奉獻一生,給我們後輩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前些年,老站長患了癌症。她在西安剛化療完,回到商南第二天,就讓人攙著去了茶園。」劉保柱仍記得,茶農們看到張淑珍頭戴圓帽,頭髮、眉毛都脫光了,止不住哽咽。「現在,我們扛起了接力棒,要用實際行動向老站長致敬!」劉保柱說。

  如今,商南已成為我國西部最北端的新興茶區。截至2018年底,全縣共建茶園25萬畝,年產茶葉5600噸,產值達9億元;發展茶葉大戶4200多戶,帶動貧困戶2.4萬人;試製出六大系列、30多個茶品種……

  「茶聖九天應回首,茶經補寫商南茶。」奮鬥一生的張淑珍,感動了無數人,其事跡被改編成電影《北緯三十三度》。

  退休後的張淑珍,並沒有閒著。上茶山、進茶場,研究茶葉新技術。「回想過去,從拖拉機駛入秦嶺那天起,就已決定在這裡紮根一輩子。」雲淡風輕的張淑珍,向記者講起了她和丈夫百年之後的心願。

  「我倆有個約定:骨灰要撒在商南的林場裡,給樹木做肥料。不起墳頭、不留痕跡,只願清風拂山崗。」張淑珍動情地說,「林業人,最怕有火災。我倆沒墳頭,就可以不燒紙。春雷陣陣,與我為伴;風吹松濤,就是最美的歌……」

  製圖:汪哲平  

  

  張淑珍,值得我們敬佩(記者手記)

  在秦嶺深處,一紮一輩子。是怎樣的精神信念,讓張淑珍堅守一生?臨近採訪結束時,這位82歲的老人講述了她的童年往事。

  張淑珍幼年喪父,自打記事起,就跟母親學織衣染布,補貼家用。她做夢都想和兩位哥哥一樣,進學堂念書,但在舊社會裡,這無異於天方夜譚。1949年,12歲的張淑珍終於圓夢:在新社會裡,她背起書包,用自己的天賦與努力,改寫了人生之路,也改變了商南百姓的日常生活。

  「我這一輩子,都感念共產黨。」採訪中,張淑珍多次提及這句話。長大後,她也光榮入黨,把自己的熱血與青春,奉獻給了「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如今耄耋之年,「只願清風拂山崗」,回首處,初心所寄,秦嶺深處聞茶香。

相關焦點

  • 執著於「南茶北移」六十載,張淑珍——上山下田 商南茶香
    村裡大娘自己吃發酸的漿巴糊湯,卻拿出攢下的雞蛋給了這位「城裡來的姑娘」。老鄉質樸又熱情,讓張淑珍心裡非常感動,她決定「要用今生所學,造福商南百姓」。學林業出身的張淑珍,開始嘗試栽植經濟樹種。她先後引種桉樹、油茶,種桑養蠶,但效果都不理想。有一次,縣上領導、老紅軍梅光華來調研,問張淑珍:「我在安康打遊擊時,看到山坡有很多茶樹,老百姓年年採茶賣。
  • 「商南鹿茗」公用品牌發布 助力商南茶產業高質發展
    光明網訊(記者 馮浩)近日,陝西省商洛市商南縣全新策劃打造的「商南鹿茗」公用品牌正式發布。商南縣又稱鹿城,地處北緯33度,具有高海拔、高礦物質土質的地理優勢,擁有中國西部最北端的茶產區。「商南鹿茗」區域公用品牌的誕生也標誌著陝西省漢中、安康、商洛和鹹陽四個產茶區域的公用品牌全部亮相。商南縣副縣長徐賢斌表示,商南縣茶產業經過數十年發展,已經形成良好的產業基礎。
  • 商南的民歌
    世上多有不平事,它都裝在歌裡頭,只管開心把歌唱,一切憂愁丟腦後。」 「長工苦」、「長工怨」 、「長工恨」等,都是血與淚的控訴,不少民歌則採取諷刺謾罵或以委婉曲折的手法來影射社會黑暗和各種腐邪勢力與醜惡現象。所以,歷來統治者對民歌都由怕生恨,視民歌為洪水猛獸而加以禁忌;然而人民群眾的口是封不住的,正如民歌唱的:「任憑你有遮天手,難封世上唱歌口;唱得海枯石頭爛,唱得黃河水倒流。」
  • 「商南鹿茗」公用品牌發布
    發布會首先用商南茶產業發展宣傳片和《商南採茶舞》為大家展示了商南的歷史、文化與產業。商南縣人文厚重,融秦風楚韻,集南北靈秀,人文薈萃,源遠流長。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積澱的厚重,更有移民文化的廣博。形成了商南人融「北國之豪放」與「南國之靈秀」於一身的獨特風格。商南縣副縣長徐賢斌表示:商南縣茶產業經過數十年發展,已經形成良好的產業基礎。
  • 測風雲氣象 守皓月晴空(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想提高預報的精準度,就必須先啃下「數值預報」這根硬骨頭。天氣預報要根據冷暖鋒氣團的移動來判斷天氣,但現實中,移動過程可能受到地形影響而發生改變。只有通過數值模型,精確計算大氣內部的運動規律,預報才能更準確。「數值預報是現代天氣預報的基礎,1978年,我們決定建立自己的數值預報業務系統。」李澤椿回憶,這段路程剛開始走得很艱難。數值模型中的計算格點每縮小1/2,計算量就會擴大16倍。
  • 【人民網】嚴謹為學七十載(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在她的堅持下,她和自己帶的博士生設計了一套實驗方案,用來做基因比對。缺少實驗設備,他們就用破舊的烤箱、孵箱改造代替,模擬實驗環境,終於取得成功。「就是要在講授教學中,讓更多人愛上這門學問」如今,四川醫學院幾經更名、並校,現已成為歸屬四川大學的著名醫學院。
  • 一輩子,一件事,一個人,活出自我的楊麗萍,真好!
    在這樣的環境下,楊麗萍變得很細心、也獨立,也變得善於觀察,她喜歡感受大自然的一切,而這種習慣也貫穿著她的一生,直到現在,楊麗萍都喜歡在有花有草的地方生活。空閒的時候,她就會和風一起「賽跑」,和鳥兒一起「飛翔」,和花「爭奇鬥豔」,和蟲子一起「蠕動」著身體。
  • 商南縣全新打造公用品牌「商南鹿茗」在西安正式發布
    發布會首先用商南茶產業發展宣傳片和《商南採茶舞》為大家展示了商南的歷史、文化與產業。商南縣人文厚重,融秦風楚韻,集南北靈秀,人文薈萃,源遠流長。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積澱的厚重,更有移民文化的廣博。形成了商南人融「北國之豪放」與「南國之靈秀」於一身的獨特風格。
  • 晚潮|山上山下
    我們上山時走的是一條從大山深處跌宕下來的羊腸小道,最寬處也只容得下兩人勉強並行。山路的許多地段,一側是險峻的峭崖,望下去讓人膽戰心驚倒吸一口冷氣。村子離我們出發的鄉政府3公裡,據說即便身手矯健的山裡壯漢來回一趟,也得花上2小時。待我走到村裡,衣褲已無一處幹的,葉緣呈鋸齒狀的鋒利茅草,還在我的雙臂上劃出了一道道血痕。
  • 家山茶香
    到了日子,女人們就背著竹簍、挎著竹籃上山摘茶了。她們腳步輕盈,動作嫻熟,雙手在茶樹上輕點、旋提……早上,茶葉還沾著露珠,有股子清新氣。天空堆著濃厚的白雲,起伏的茶樹如層層綠浪,往遠處鋪展開去,簇擁著青色群山,空中有斷續而悠遠的鳥鳴。  父親在世時,我家屋後也栽有幾株茶樹。到了採茶季節,父親得空就會把茶葉摘回家,又將鐵鍋洗得乾乾淨淨,然後把茶葉放在裡面焙炒。
  • 【巾幗在線】蠟染「藍錦染藝」創始人張義蘋:一輩子堅持一件事
    【巾幗在線】蠟染「藍錦染藝」創始人張義蘋:一輩子堅持一件事 2020-11-05 08: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00後」彈球少年團:就算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我們也會努力做好
    「00後」彈球少年團:就算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我們也會努力做好 2020-12-16 20: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商南一業主愛車被劃,肇事者難尋
    對於有車一族來說,停車一直都是個大問題,車多位少沒地兒停,也是考慮到了這點,商南金福灣小區的業主殷先生早早向小區安保部門交了車位費,圖的也就是個安心。但把車停到小區就安全嗎?那可未必,殷先生最近就遇到了一件糟心事,自己的轎車停在小區裡卻被人給劃了。
  • 《劍來》:左右這一輩子,除了練劍便是出劍,上山修行圖個什麼?
    所以,這一輩子除了練劍就是出劍的左右,上山修行究竟圖個什麼?沒有人是生下來就一心只想著修行的。比如陳平安,修行之初是練拳,練拳又是為了吊命,之所以會在修行這條路上越走越遠,一是為了有機會學到更到的道理、見識到更高更遠處的風景,二是為了心愛的姑娘寧姚。
  • 林國強院士:一輩子專注一件事——手性化學與藥物研究
    「一輩子做一件事情,我的確是做了一件事,就是手性化學與藥物研究。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極致。」想要增長才幹,欲善其事,必利其器。在改革開放的40多年裡,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林國強院士用最樸素的故事,分享了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來,自己作為科研工作者與祖國同成長的奮鬥經歷。年少時代小學課堂上學校發放的一杯濃稠豆漿,是他至今記憶猶新的珍貴食物。青年時期到農場參加勞動的經歷,對他世界觀的改變有著很大幫助。
  • 82歲老人講述單身一輩子的生活,究竟是結婚好還是單身好?
    接受採訪時,田所大爺已經82歲了。像他這個年紀,結過婚離了的或者老伴先走了的,都比較常見,但田所大爺卻是一直單身。因為自己一個人生活,田所的休閒活動非常單調,最大的樂趣除了去澡堂,就是賽馬。平時一周會去2-3次澡堂,周末的時候他就去賭賽馬,但只為消遣所以賭注都很小的,每次只下注個3-500日元。
  • 深度:一個人最難的就是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專注於得分到永遠-KD
    他是新秀賽季就被球隊委以重任的超級新星,他是年度的最佳新秀,他是連續三年的聯盟得分王,他是一個嗜血的得分大魔王,尤其是2012年全明星賽上杜蘭特捧起全明星MVP獎盃的時候,說的一句話讓我們記憶猶新,也讓我們明白了一名球員職業生涯專注於一件事情的時候,是多麼的恐怖。 「一個人最難的就是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專注於【得分】到永遠!」
  • 陝西商南為何說的是「安慶話」?揭秘陝南人說安慶方言的秘密
    安慶一司機開車在陝西南部小城商南拋了錨,夜裡黑燈瞎火的,他就尋著公路找人家幫忙。他尋到附近一個村莊,可是沒想到這裡開門人都講安慶話,可把這個司機嚇了一跳,心想:汽車跑了好幾天,怎麼還沒出安慶?這兩地相差甚遠,可是商南當地方言和安慶的方言幾乎一樣,這兩地的百姓用方言交流沒有任何障礙。我們都知道安慶為黃梅戲的發源地,這裡享有黃梅戲之鄉的美譽,民間更稱安慶「出門三五裡,處處黃梅聲」。然而在商南縣當地的一些民歌小調與安慶黃梅戲相似度極高。為什麼千裡之外,這兩地的方言卻一樣呢?
  • 史天鷹:「一輩子持續不斷將一件事做好」
    今年50歲的史天鷹與汽車打交道已有30年,「一輩子持續不斷將一件事做好」,這是他的人生信條。從2009年東風風神第一款車型S30下線,到即將上市的奕炫GS,作為整車上市前的最後一道質檢屏障,史天鷹始終懷揣著對東風自主品牌事業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堅定不移地做東風風神卓越品質的奮進者和踐行者。
  • 鹿子霖發瘋吃野草,白嘉軒愧疚流淚:一生只做下一件見不得人的事
    他(白嘉軒)俯下身去,雙手拄著拐杖,盯著鹿子霖的眼睛說:「子霖,我對不住你,我一輩子就做下這一件見不得人的事,我來生再世給你還債補心。」鹿子霖卻把一棵鮮靈靈的羊奶奶遞到他眼前:「給你吃,你吃吧,咱倆好。」白嘉軒輕輕搖頭,轉過身時忍不住流下淚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