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飾北齋:巨浪之外

2021-01-11 藝術中國

5月25日,「葛飾北齋:巨浪之外」在倫敦大英博物館開幕。本次展出了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在生命最後20年(70歲至90歲)創作的110幅畫作,涵蓋浮世繪、油畫和插畫等類型,重要作品包括《神奈川沖浪裏》、《凱風快晴》等,呈現了畫家在晚年的精神世界和藝術成就。為避免版畫長時間暴露在燈光下造成褪色,這是自2011年以來這些畫作第一次公開展出。

  葛飾北齋 凱風快晴 木版畫 25.8×37.9cm 1831年

葛飾北齋18歲師從浮世繪畫家勝川春章開始繪畫生涯,直至60歲後才成名。他一生共創作了超過3萬幅畫作,其中最知名的作品是以富士山不同角度為題完成的《富嶽三十六景》。此次在大英博物館參展作品的主題包括描繪富士山景致、日本市井生活、動植物等的風景畫,如《年終盤點》、《罌粟》、《飛越邊境的吊橋》;以日本神靈和鬼怪為主題的畫作,如《百物語之小幡小平次》;以及他去世前完成的最後一幅畫作《富士越龍》。此外,展覽還展出一幅葛飾北齋在83歲時完成的自畫像。展覽將至8月13日結束。本期域外欄目將帶你走進葛飾北齋的傳奇的藝術世界。

「巨浪」或源於中西版畫技法

葛飾北齋(1760年-1849年),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浮世繪作為江戶平民藝術登上歷史舞臺,葛飾北齋的風景版畫給浮世繪注入了新的力量。北齋也是唯一入選「千禧年影響世界的一百位名人」的日本人,藝術成就令人矚目。

彼時外國的藝術作品從長崎流入日本,北齋一位長崎的朋友,名叫茂作,每次來江戶都給北齋帶來中國蘇州桃花塢的彩色版畫和《芥子園畫傳》、《十竹齋書畫譜》之類的畫冊。那時歐洲的銅版畫已傳入中國,其技法為蘇州版畫所吸收。北齋不僅從中吸收了中國畫法,也間接學到西洋遠近法等技術。

同時流入的還有一批西方藝術作品,對與北齋同期的司馬江漢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江漢曾以西方油畫描繪他位於江之島的避暑別墅。油畫前景描繪的湧上海灘的海浪引人注目。這幅畫觸動了北齋的想像力,幾個月後他創作了幾幅江之島海邊情景的作品,這些畫就是「巨浪」的源頭。

北齋50歲時,出遊東海道,並在名古屋的門人牧墨遷家中住了半年。這期間飽覽了夏天草深木茂的富士山。富士山之美景,終生縈繞腦際不能忘懷。70歲時他的妻子去世以及嗜賭的孫子輸光了財產,這粉碎了他安享晚年的願望。「我孫子越來越揮霍,而且行為日漸不檢,他敗家的行徑越來越囂張」,北齋被迫和女兒離開家至寺廟中寄住。之後他和出版商決定出版一系列以富士山為題材的風景畫。19世紀的頭幾十年,日本國內的觀光業興起,城市居民常常打著宗教朝聖的名號參觀日本各地的風景。所以這些版畫實質上是一座聖山的風景明信片。

為了取得競爭優勢,北齋和出版商的宣傳主力是一種新進口的不易褪色的顏料,將《三十六景》打造成這種新顏料(普魯士藍)熱潮的一部分。

葛飾北齋筆下的海浪

《三十六景》屬於北齋晚年作品,功力已趨化境,屬於浮世繪的「名所繪」,描繪由日本關東各地遠眺富士山時的景色。北齋仔細觀察把握了富士風景各個角度的形象特徵及瞬息間的微妙變化,同時他具有敏銳的季節感,他注意到容易被人們忽略的剎那,並強調這種瞬間變化的特殊性。因此,北齋描繪的富士山使人感到真實和親切。其中以《神奈川沖浪裏》和《凱風快晴》(又名《赤富士》)最為知名。

《神奈川沖浪裏》的英文名為「TheGreatWave」,即「巨浪」,梵谷的《星月夜》曾參考這幅畫;德彪西也曾從中汲取靈感,創作了交響樂《大海》,連曲譜的封面設計都照搬《神奈川沖浪裏》中的浪花。

從留存至今的草稿可以看出,他畫得很快。草圖被製成原圖,原圖的完成度比草圖高出很多,包含了成品中所有的線條。然後將原圖反過來貼在山櫻木上,風乾後撕掉原圖,留下粘在山櫻木上的原樣。雕版師挖掉圖樣以外的地方,留下來的線條浮雕就可以用來印製版畫。因為原圖在製作過程中被毀壞,所以「巨浪」的原作並沒有保存下來,畫家拿到用墨板印的校合摺後,便可決定如何上色。雕版師要依據所據的顏色雕制色板,刷板師拿到刻好的色板後,便逐漸使用色板製作出完成的版畫。

畫面上被梵谷喻為「鷲爪」的驚濤駭浪激起飛沫,即將吞噬三艘船。波濤中載浮載沉的小舟,是房總地區(現在的千葉縣)用來運送新鮮魚貨的運輸船。遠方的富士山乍看之下,仿佛是另一波海浪,北齋把視點降低,把描寫的主要對象——浪濤安置在畫面的主要位置,佔據畫面的絕大部分面積,像是懸浮在半空中的魔爪,造成了壓迫感。天空數倍於海面的構圖與十七世紀荷蘭海景畫十分相似。看似靜態的畫面中卻蘊含著巨大的動勢。

日本美術的標誌符號

那麼北齋精心製作的這套版畫在當時的社會反響如何呢?傳統日本版畫並沒有限量版的概念,《神奈川沖浪裏》的原始色板印了五千多張版畫,色板已明顯磨損。

《凱風快晴》中的「凱風」即從南面吹來的和風,畫面中富士山被染成紅色,天空中漂浮著魚鱗狀的浮雲,富士山麓的原野中一片樹海。構圖上採用了十世紀以來日本傳統繪畫中的黃金分割——三七比例,將富士山極大地拉近,完全拋棄了山頭的塊面和紋路的細節,山麓的叢林亦不過是層疊的小豎點,本來飄渺輕盈的白雲,則表現得如疊瓦一般。富士山偶爾會出現這樣壯觀的景象,北齋用自己的畫筆捕捉了這一瞬間。

北齋在長達七十餘年的藝術生涯中,涉獵題材極廣。尤其他的風景畫在突破純平面的裝飾效果的同時,顯示了簡練的藝術表現手法,讓人在享受自然之美之餘也得以一窺江戶時代的人文風貌。他大膽地將日本各傳統流派(勝川派、狩野派、土佐派、光琳派)、中國畫畫風、西洋繪畫技巧融合在一處,自成一派。他曾在《富嶽百景》的跋中寫道:「餘自六歲愛畫,年五十已作畫多幅,但細思之,七十以前所作之畫無足取者。七十三方悟通鳥獸魚蟲之骨骼,草木生長之態。年八十愈有進步。年九十則須窮究其奧妙。百歲方能得心應手。百一十歲則所畫之物皆栩栩如生矣。但願餘能長壽,以徵吾言不謬也。」畫家的謙遜同樣令人動容不已。

葛飾北齋的浮世繪,讓歐洲畫家們受到陌生的日本版畫藝術的強烈刺激。歐洲十九世紀印象派畫家莫奈、梵谷、高更、德加及現實主義畫家庫爾貝等等都直言不諱地承認東方繪畫對他們的影響。他數以萬件記的浩瀚作品及其描寫的自然風土和社會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使他被稱為世界性的偉大畫家亦當之無愧。

相關焦點

  • 巨浪之外:大英博物館展出葛飾北齋110幅經典畫作
    (資料圖片)   這些天,當「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於申城引爆如盛夏高溫般的關注度時,在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內掀起觀展熱浪的,是一個名為「葛飾北齋:巨浪之外」的特展。   此次展覽展出的110幅葛飾北齋經典畫作,集結了全世界數十個博物館、美術館、基金會和私人藏家的收藏。
  • 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裏》 席捲全球的東方巨浪
    葛飾北齋和席捲全球的巨浪如果沒有日本版畫畫家葛飾北齋,印象派畫風可能就不會產生。本文作者賈森·法拉格(Jason Farago)研究了歐洲藝術是什麼時候開始跟隨日本腳步的。這一切是從一波海浪開始的。這幅作品中那濃烈的藍色來自於葛飾北齋對普魯士藍墨水的熱愛,這是一種可能從中國、英國或德國進口的色素。這幅作品在一開始就在日本廣泛傳播,並很快席絹整個歐洲。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是除了日本之外聚集了最好日本藝術的地方,本周將回顧葛飾北齋這位藝術巨匠過去的作品,包括不可錯過的浮世繪版畫,或稱為「圖片浮動的世界」。這次已經是一年內第二場葛飾北齋的回顧展了,上一次是在去年秋天的巴黎大皇宮。
  • 藝術家用50000塊樂高積木重現了葛飾北齋的「巨浪」
    最近,三井使用了多達50,000塊樂高積木完成了日本畫家葛飾北齋的著名浮世繪版畫《神奈川沖浪裏》,在這令人難以置信的大規模3D渲染下,船隻仿佛隨時都會被那標誌性的藍色巨浪捲走。儘管三井已經是樂高積木專家中的專家,但這個龐大的項目仍需要額外的研究和規劃。為了準確還原原始畫作,他查閱了多篇學術論文以了解巨浪形成的科學原理,並通過許多視頻研究了波浪的運動。
  • 葛飾北齋:席捲世界的藝術巨浪
    《神奈川沖浪裏》,葛飾北齋,圖片:ARTYEP 關於葛飾北齋的出生日期已無從考據,但人們相信他出生於因為直到70多歲時,他才創作出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版畫系列作品:《富士山三十六景》 – 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席捲世界風尚的《神奈川沖浪裏》,葛飾北齋卻曾以孔子的口吻寫道:「我的作品都不值一提」。
  • 藝術一刻|葛飾北齋的浮世繪
    artroom用創意短片,講藝術知識視頻版說起浮世繪這一幅作品可謂是人盡皆知接下來快跟著小編的節奏認識一下這一幅耳熟能詳但你未必解讀過的名作吧圖文版《神奈川巨浪》葛飾北齋這無疑是在西方世界最為知名的一幅日本繪畫作者葛飾北齋是日本浮世繪三傑之一是喜多川歌麿和歌川廣重這幅作品來自於他的版畫專集《富嶽三十六景》畫中
  • 日本「浮世繪」經典版畫《巨浪》《凱風快晴》亮相省博,為國際友人...
    楚天都市報1月15日訊(記者徐穎 通訊員孫夏)日本浮世繪手繪與版畫是世界藝術的經典之一,其中,葛飾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與歌川廣重的《東海道五十三次》是浮世繪的巔峰之作。現場展出的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圖》中最著名的一幅《神奈川沖浪裏》(《巨浪》),引得觀眾圍觀。這幅畫葛飾北齋故意把視點壓得很低,浪特別的高,浪花像一個個尖利的爪牙撲面而來,船隻隨著海浪搖晃,再將視線拉遠,在這個滔天巨浪的後面,居然是一個小小的寧靜的富士山,這樣強烈的對比,更顯得富士山的永恆與孤獨。
  • 藝術大師眼中的富士山——葛飾北齋
    他就是被稱作屹立於世界的浮世繪巨人——葛飾北齋。 浮世繪 是日本的風俗畫、版畫,是日本的一種繪畫藝術形式,主要描繪人們日常生活、風景和演劇。 常被認為專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畫(日語稱為錦繪),但事實上也有手繪的作品,浮世繪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 梵谷《星夜》夢繞葛飾北齋浮世繪:大咖藝術復刻《神奈川沖浪裏》
    梵谷《星夜》與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裏》文藝青年喜談梵谷,聊起《星夜》滔滔不絕。黑色火舌般的柏樹、渦狀捲曲的星雲,摻雜著這位後印象主義畫家的不安與躁動。但你可能不知道是,梵谷的《星夜》參考了一位日本人葛飾北齋的畫作。
  • 黏土人《Fate/Grand Order》Foreigner/葛飾北齋。
    由日本GOOD SMILE COMPANY發行,旗下種類超過1000款的人氣商品『黏土人』系列日前再度發表了出自人氣手機遊戲《Fate/Grand Order》的最新商品「黏土人Foreigner/葛飾北齋」預計於2020年06月發售的消息。
  • 一次看懂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
    步驟一從作品表現鑑賞《神奈川沖浪裏》高高揚起,眼看就要吞沒小船的巨浪帶來震撼的視覺效果;白色的浪尖分裂成無數的手指狀,一派波濤洶湧、驚險萬分的場面。而在巨浪的盡頭,只見這幅作品的主角富士山(即畫名中的富),沉靜地坐鎮在遠方。
  • 富士巨浪席捲大英博物館,葛飾北齋最後30年創造的永恆圖像
    ——葛飾北齋(1760-1849)在1834年出版的《富嶽百景·初編》後記中寫了以上文字。5月25日起,大英博物館舉行「葛飾北齋:巨浪之上」展將帶觀眾走進葛飾北齋最後的30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帶你了解這位「因為活的太久什麼都能見到,所以什麼都能畫到」的浮世繪天才。
  • 《Fate/Grand Order》葛飾北齋手辦華麗來襲,預計21年9月發售
    中文名:葛飾北齋外文名 :Katsushika Hokusai ;葛飾北斎性別 :女身 高 :162cm體 重 :51kg職 階:Foreigner(降臨者)地 域 :日本·江戶葛飾北齋是TYPE-MOON
  • 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經典版畫作品拍賣 高價成交
    原標題: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經典版畫作品拍賣 高價成交 中新網3月21日電 據日媒報導,19日,美國紐約的一場拍賣會推出了兩幅日本著名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的經典版畫作品,均以50萬美元左右的高價拍出。
  • 浮世繪的巔峰之作,來省博看這最著名的「巨浪」
    葛飾北齋 《神奈川沖浪裏》 長江日報-長江網1月15日訊(記者馮愛華 通訊員孫夏)曾影響梵谷、德彪西等藝術家,至今仍頻頻出現在時尚品牌中的巨浪,可以在省博看到了。其中,葛飾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與歌川廣重的《東海道五十三次》是浮世繪的巔峰之作。特別是葛飾北齋的「巨浪」,已經成為日本文化與藝術的象徵。湖北省博物館經義大利漢學家馬達羅捐贈,收藏了上述兩套作品,均為1919至1971年間日本採用傳統工藝製作拓印的版本。
  •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等浮世繪亮相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葛飾北齋自畫像葛飾北齋擅長木製風景版畫(日本稱錦繪),其中富士山是他作品中描繪最多的風景。如果你對日本藝術了解不多,可能對葛飾北齋這個名字沒有什麼印象,但是下面這幅他最著名的作品《神奈川沖浪裏 (The Great Wave off Kanagawa) 》相信各位一定會有印象。
  • 葛飾北齋晚年以「鐵棒滑滑」為筆名創作了大量的肉筆浮世繪
    1793年,葛飾北齋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事業高峰,他繼承了「淋派」畫師「表屋宗理」的名號,但是他很快就對這個身份失去了興趣,在寬政10年(1798年)的時候,將「宗理」的名號讓給了門人,自己改名「北齋辰政」,7年後46歲的他改名為「葛飾北齋」, 這之後,他的畫風也基本形成。
  • 當我們聊起浮世繪「巨浪」時,我們都能談些什麼
    葛飾北齋掀起浮世繪「巨浪」這是一幅被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視作珍寶的版畫浮世繪佳作,也曾是日本江戶時代價廉量大的印刷品。葛飾北齋 《神奈川沖浪裏》葛飾北齋,日本浮世繪畫家,他的創作對歐洲畫壇影響很大,莫奈、梵谷、高更等堪稱頂級的大師都曾臨摹過他的作品。
  • 藝推|90歲浮世繪巨匠葛飾北齋
    ,這是件日本藝術家的作品,當巨浪裹挾著驚人的力量拍在人面前的時候,我們知道它甚至能代表日本藝術對整個世界的影響(甚至在微信表情裡都有它)。 《神奈川沖浪裏》局部 記得手機上北齋的巨浪表情嗎
  • 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裏》創作過程解密
    葛飾北齋是19 世紀日本江戶時代晚期的繪畫師,他是將「漫畫」一詞用在畫作上的第一人。日本的浮世繪對西方美術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於印象派藝術家,如梵谷曾臨摹過很多日本的浮世繪作品。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公元1823-1829年,套色木刻版畫 25.5x37.5cm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收藏大名鼎鼎的「神奈川沖浪裡」,由江戶時代的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所作。
  • 葛飾北齋逝世170年:看貫穿他一生的「通向富士山之路」
    《北齋肖像》《淺草金龍山觀世音境內之圖》,葛飾北齋20歲中後期作品(後期展品)《程谷》,葛飾北齋40歲後期作品(後期展品)《東海道五十三次》至「十四 原」,葛飾北齋50歲左右時作品(前期展品)《百人一首》之「山邊赤人」,葛飾北齋76歲時作品(前期展品)北齋一直對富士山抱有強烈的興趣,描繪各種各樣的富士山姿態可謂是貫徹他藝術生命的一條重要線索